德圣吴泰伯——三让天下的精神内涵与永恒价值_吴氏在线-吴姓网-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寻根问祖

德圣吴泰伯——三让天下的精神内涵与永恒价值

2022-01-09 作者:吴称谋 来源:原创 浏览:53025


 德圣吴泰伯——三让天下的精神内涵与永恒价值   

  泰伯因“三让天下”的伟大壮举被誉为中华民族至德归道的德圣。泰伯精神的内涵是至德、博爱、谦让、开拓。泰伯精神的永恒价值在于成就了周朝八百年的辉煌历史,形成了春秋诸子学说的先天文化基因。

 ——吴称谋 

  中国是一个被誉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年文明史中,记载远古神话三皇五帝的史前文明就占据了一千多年。在殷商中后期甲骨文发明之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就三千多年。后世史书典籍只依稀记载了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而夏朝其他君主的年鉴、事迹概莫能详。夏朝流传下来的君德传说似乎只有“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的典故。商周朝流传下来的隆德典故唯有“泰伯三让天下”至德践行的壮举。  

一、大禹治水的传说

  上古尧舜禹“禅让天下”的真实性无从考证,只是古书典籍记载的传说而已。如果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上古先人具备那种禅让美德的可能性并不大。不过后世华夏子孙从尊崇圣人的朴素情感来讲,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舍小家顾大家,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的圣德典故。

  如果从常理来推论大禹的敬业之举,似乎并非出于大禹的威德高尚,而应该另有忌讳的隐情。据史书记载,崇伯鲧是大禹之父,鲧因为治理中原洪水失败而遭舜帝处罚致死,之后舜帝派大禹继续治理天下水患。大禹担忧自己再遭父被杀的结局,而丝毫不敢怠慢治理九州水患之责。大禹应该是忧虑治水无功而忌惮遭舜帝治罪。史书记载“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入”,其中“劳身焦思”恰恰反映出了当时大禹的真实处境。

  鉴于上述推理,大禹治水过程中三次路过家附近,他不是不想进家里去看望亲人,稍作歇息,而是担心此举被舜帝责罚而不敢入。既然舜帝并非儒家吹捧的那样,是人格完美、道德纯善的君王,大禹恪守敬业多年后才最终成为了部落首领。至于舜禹之间如何禅让移交权力,后人不得而知。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大禹真的是清德无上且大公无私,为何不继续推行禅让制度将王位让与贤能,而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启呢?从大禹开始,华夏民族才开始了王位世袭的家天下政治制度。由此推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并非是因其瑞德所为,而是情势所迫的结果。故而,大禹的美好君德很可能是后人美化出来的。

二、泰伯三让的史实

   殷商晚期,甲骨文已经普及并成熟使用多时了。无可置疑,文字记载的历史比口头传说愈加真实可信。史书记载“泰伯三让天下”的典故,三千多年来其真实性无有争议,不可辩驳。尽管近期有个别爱钻牛角尖的酸腐书虫发表网文,指出“三让天下的说法经不住推敲”,其实是因为一些史书的谬传所造成的误解。何况历史跨越三千年,已存有大量确凿的史实,证明“泰伯三让天下”是真实存在的。哪怕只是“二让天下”,也使得泰伯的道德光辉彪炳万古了。关于泰伯三让天下的历史考证,史料实在太丰富驳杂,谬误频出,容笔者以后另撰文论述。

   由于历史久远,泰伯的生平年鉴已不可考。百度百科上记载泰伯的生平为“约公元前1165—前1074年”,而泰伯三弟季历儿子姬昌的生平为“约前1152年―约前1056年”。照此推算,泰伯十三岁的时候,他的侄子姬昌就已经出生了,这显然不符合人伦常理,明显年份推算有误。因为考古学上一直存在夏商周的断代工程,很多历史尚未彻底厘清。虽然具体年鉴存在出入,但人物和事迹的真实性却是确凿无疑。

   泰伯逝世约六百年后,孔夫子不由得仰止其伟大而赞叹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一千年后,司马迁作《史记》将泰伯列为世家之首。汉恒帝赞曰:“贤哉吴泰伯,庆泽弥流长”。司马贞《史记索隐》:“太伯作吴,高让雄图。” 西汉著名的经学家韩婴在《韩诗外传》中,东汉哲学家、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也都记载了这段历史。另外,二千八百年后,泰伯获得清代康熙钦赐“至德无名”的盛誉,乾隆御书“三让高踪”的匾额。三千一百年后的网络信息时代,人们通过网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搜集、纪念、弘扬泰伯的丰功伟绩。

   古汉语中,虽然“太”和“泰”是通假字,但作为人名,其表达出的尊崇敬仰之意,却迥然有别。比如,《左传》“泰者,大也。”《礼记》“泰者,大中之大也。”泰伯在离开岐山周塬之前,人们普遍尊称为太伯。泰伯在吴山避让及江南创国,拥有崇高威望后,人们开始恭敬称为泰伯。上古周族部落位于陕西豳(bin)地,周太王古公亶(dan)父因戎狄威逼入侵,在太伯成年之时亶父率领族人从豳地迁至岐山周塬。伯仲虞三兄弟一起辅佐亶父,由原始部落正式建立国家。此后,周国属于商朝的一个附属国。在太伯而立之年后,混夷入侵周国而被周人击退,周国因此势力大振。据记载,古公亶父三子季历生子姬昌,后周王季的贤能遭到殷王忌恨,受冤入殷商大牢,最终被殷王杀害。

   太伯决定出走周塬而躲避至西北吴山(今陕西宝鸡市)之时,尚无子嗣。至于仲雍何时生子,史书记载不详。或许,仲雍前往吴山或抵达梅里后,才生有子嗣。古人早婚早育是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伯仲两兄弟均过而立之年尚无子嗣,自然成为周王室内部的一个最大问题。或许,这正是太伯、仲雍三让天下的主要动因。 

三、泰伯第一让孝举

   在孔子时期,就有了“人到七十古来稀”的说法。比孔子早六百年的上古,人均寿命必然更短。那时的三十多岁就应该已是步入中老年阶段了。周太王时期,周部落完成了站起来的生存阶段,在太伯三十而立以后,周国完成了富起来的发展阶段,开始走向了强起来的对外征程。那时,太伯的侄子姬昌早已经成年,或许姬昌已经有了儿子姬发。当太伯已步入年迈阶段,而聪颖好学的姬昌正是朝气蓬勃、精力旺盛的英雄之年。古公亶父有意将王位传给三子季历,最终是为了传位给具有开天辟地之才的姬昌。这既合乎纲常伦理的族脉延续,也符合人才选拔的基本规则,更切合周国发展壮大的战略抉择。

   古语云,人贵有自知之明。太伯、仲雍恰恰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辅德胸怀和睿德智慧。伯仲二人出于至孝至正之心,为了满足父王之心愿和王室的发展大计,顾全大局而主动谦让王储之位。兄弟俩为了不让父王和三弟为难,而出走躲蔽于离周塬不足二百里地之外的吴山。吴山位于周部落西北,崇山峻岭,山势陡峭,沟壑幽深,森林茂密,一直是古老虞族部落狩猎居住之地。古汉语中,“虞”和“吴”乃通假字,或许泰伯吴氏之名的最初来源,出自于第一让的隐居避让之地----吴山和虞族。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圣母厚德,子孝孙贤。史书记载,周太王之妻称为太姜,周王季之妻称为太任,周文王之妻称为太姒。周族部落婆媳三代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母亲,后世尊称“三太”。如今华人以“太太”作对已婚女性的尊称,其历史由来就出自于此。后世子孙仰止华夏古圣母为“三太”,代表了明伦贤德、知礼尊道的家道文化。

   故而,泰伯、仲雍的第一让是凤鸣岐山,感天动地,德泽万世的孝举。 

四、泰伯第二让义举

   古公亶父驾崩前,依照家族“王位传长子”的传统惯例留下遗嘱,吩咐季历将王位归还太伯。西汉韩婴在《韩诗外传》 卷十载:「大王宗室,有子日泰伯、仲雍、季历,历有子曰昌。泰伯知太王贤昌,而欲立季为后也。泰伯去吴(山)。大王将崩,谓曰:“我崩,汝往,让两兄,彼即不来,有义而安。” 」太王薨,季奔吴(山)告伯仲,伯仲从季而归。群臣欲立伯,季又让。伯谓仲曰: 「今群臣欲立伯代季,季又让,何以处之? 」仲曰: 「刑有所谓矣,次扶微者,可立季。」季遂立而养文王,文王果受命而王。」

   上述文言译文如下:周太王名下有三子,太伯、仲雍、季历,季历有子名姬昌。太伯知道周太王赏识贤明的孙子姬昌,有立季历为王储的意愿。太伯(和仲雍)于是去了吴山。周太王驾崩时,交待身边的季历说:“我将过世,你去吴山,告知两兄长,你让出王位。如果他们不肯回来继位,你有信义在先,以后就可以安心了。”太王驾崩,季历奔去吴山告知,伯仲二兄随季历回周塬奔丧。周国大臣想立太伯为王,季历又礼让。太伯对仲雍说:“如今,众大臣想立我为王而取代季历,季历又再三礼让,如何处理此事?”仲雍说:“(你我)纹身断发是祖宗忌讳的(不可再为王),(长已不可立)只好辅佐幼弟,可以立季历(为王)。”季历继承王位而培养文王,文王接受天命而王天下。

   亶父的慈爱身教与部族规矩由此可见,此为一义。泰伯、仲雍得知父王病故,从隐地赶回周塬奔丧。季历尊父遗命,定要将王位让与长兄泰伯,此为二义;泰伯坚辞不受,让与贤弟季历治理国家,此为三义。周王室兄恭弟睦的厚德家风,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谦德典范,成为了周朝礼文化的源头,促成了后来爆发的武王革命,也肇造了周朝延绵八百年的盛德根基。

   太伯谦让王位,始于慈父之愿,成于兄弟之义。太伯第二让王储之位是经天纬地,人神共修,雄起东方的义举。 

五、泰伯第三让德举

   西汉王充在《论衡·四讳》中记载:「泰伯见王季,有圣于文王,知太(伯)敬立之」翻译白话文如下:太伯与三弟季历会面,有姬昌在,姬昌知道此人是太伯,就恭敬站立在一旁。王充在《论衡·初察》中也记载:「后孙古公室父三子,秦伯、仲雍、季历,李历生文王昌。昌在襁褓之中,圣瑞见矣。故古公日:“我世当有兴者,其在自也?”于是泰伯知之,乃辞之去吴,纹身断发,以让王季。」《史记·周本纪第四》中记载:「古公有长子曰泰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逢太姜、大任皆贤妇人也,生昌,有圣理。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泰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于荆蛮(吴山虞族),纹身断发,以让历」简单一句话:因姬昌已出现了瑞相,古公说,周族世家应当出能使(周国)兴旺的人,莫非是姬昌吗?

   不管是王充还是司马迁,他们的记载都披露出来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太伯了解侄子姬昌的贤能聪敏,能当大任,值得托付厚望;姬昌知道太伯仁爱宽厚,能顾大局,值得依靠信赖。季历继位后,成周王季,商朝第二十九代殷墟王太丁嫉妒贤能,将其列罪杀害。据此推理,真实的历史应该是,周王季被商王处死后,周国没有了国君。于是姬昌再到吴山寻找太伯、仲雍寻求帮助,并诚邀太伯回周塬继承王位,治理国家。太伯(欣赏姬昌贤能)于是再次拒绝,将大周王位让与侄子文王姬昌。这个谦和互让的过程是建立在叔侄彼此充分了解,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发生千古传颂的故事。

   至此,泰伯圆满成就了至德归道、超凡入圣的人生升华。泰伯的第三让是改天换地,华夏成国,文明昌隆的德举。 

六、泰伯年鉴的考证 

   由于历史久远,资料匮乏,后世史书文献记载此事多有谬误,以至有人对“泰伯三让天下”提出质疑。人们如果在对大量史料进行对比和推理后,其实不难发现,泰伯三让都应该发生在岐山周塬和吴山虞族的时间阶段。吴山海拔较高,山谷幽深,森林茂密,虞族习俗自然与处在平原地带的周族有很大差异。虞人是狩猎民族,断发纹身是出于安全需要,也有利于隐蔽并打到猎物。因此,太伯、仲雍断发纹身是为了安全需要,穿夷狄服是入乡随俗,涂抹香料是为了驱赶蚊虫等,这些事情都应该是发生在虞族吴山地区。此外,周塬和吴山相距不到二百里地,而且路途并无天堑阻隔。往返两地并不困难,才有可能发生后来季历来吴山向伯仲二兄长秉告周太王驾崩的消息。

   东汉经学家郑玄对《论语》泰伯「三以天下让」一句所作的「注」,认为泰伯托词到南方采药,接到太王去世的传闻后,为了能让季历继位,并未奔丧回来。在由三国魏何晏集解、北宋经学家邢昺的《论语注疏》中,邢昺在疏引郑玄的「注」时,赞同郑玄的见解,认为:「泰伯因适吴越采药,太王驾崩不返,季历为丧主,一让也。季历赴之,不来奔丧,二让也。免丧之后,遂断发文身,三让也。」

   不归奔丧,梅里寻亲,吴越采药,衡山采药等,这些都是不能自圆其说,自相矛盾的谬传。从地理上来分析,陕西岐山距离江苏太湖梅里有万里之遥。在古代交通极其不发达的情况下,寻亲找到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另外报丧的及时性和可能性完全没有。周太王驾崩,至德至孝的太伯、仲雍不可能因为避让王位的问题而不回去奔丧,那是不忠不孝之举。至于有史书记载,太伯、仲雍到达江南梅里后,周文王再派人找到太伯,邀请泰伯回岐山继承王位。那些更是无稽之谈。 

七、三让、迁徙、创国

   太伯之所以率族人由西北往东南迁徙,存在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吴山一带是戎狄盘踞之地,戎狄很可能就是后来秦人的先祖。然而秦人素以凶蛮好战著称,秦国又被称之为虎狼之国。因此,吴山一带不适合太伯等族人长期居住发展。二是殷纣王荒淫残暴,季历遇害在先,文王遭囚在后。为了躲避迫害劫难,保存家族势力,综合多方面的因素,促使太伯决定率众离开吴山迁徙江南。这不仅是为了彻底出让王储之位,还是为了家族存亡与发展做出的部族转移。秦地偏僻,蛮荒寒冷,江南富饶,丰美宜居。太伯率众离开险境而奔赴福地,有如《圣经》中记载摩西带领希伯来人离开古埃及而入迦南美胜地。

   太伯的睿智决策,正如《论语》所云: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伯仲二人从中原西北部出征,一路跋山涉水,披荆斩棘,向东南辗转迁徙,最后到达长江入海口的太湖梅里。由于中原地理是西北高东南低,太伯、仲雍一行很可能沿河套走水路,一路顺流而下。迁徙总行程,愈万里之遥,队伍雄伟壮阔,意义卓越非凡。泰伯、仲雍奔赴太湖之滨梅里后,姬昌继承了王位,姬发推翻了商朝,由此肇造了大周王朝的千秋伟业,也开拓了华夏民族雄踞东亚大陆板块的万世根基。

   泰伯、仲雍等族人驻扎定居江南后,教化当地民众从狩猎打渔到农耕桑麻的生存方式转变,将江南人烟稀少的荒芜之地开发成为人丁兴旺的富庶鱼米之乡。伯仲二人的睿德与威望被当地人推举为新的部族首领。再后来,泰伯率众在东吴之地建立起国家,国号“勾吴”。勾吴国建立后,泰伯却一直不肯称王,以不废三度谦让周王位之禅德,只让人们称其“伯”。  

   吴仲雍成为吴国的实际统治者,但后世尊泰伯为吴国第一任国君,仲雍为第二任国君。太伯去世后,周文王演绎推算易经八卦于安阳羑里城,开创出了崭新的华夏文明。周武王发动战争推翻残暴商纣,从此华夏进入了分封制的社会。虽然泰伯是吴姓的开氏始祖,因为百家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源自姬姓、周姓等,因此他还应该是百家姓中最值得尊敬的长者---华夏泰太伯。勾吴国经仲雍及其后人的持续努力,国势逐渐发展壮大,终于在东南沿海雄霸一方,一度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八、至德归道成德圣

   在东西方文明中,古今中外只有两位伟人因淡薄权力而影响了人类的历史进程。一位在上古华夏的泰伯;一位是近代美国的华盛顿。泰伯三让天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震古烁今。泰伯是当之无愧的周国第一王子,拥有至尊王储之位,却甘为庶民;位居最高权力中心,而让出权力。敢为天下先,以退为进,淡薄明志,勇猛刚健,开拓进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泰伯至德三让天下,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华夏民族三千年的灿烂文明和辉煌历史。

   美国国父华盛顿,任满两届总统后,在众人极力挽留声中,毅然决然地辞去总统之职,回故土农庄做回一个普通的农场主。因为,华盛顿难能可贵的表率世范作用,后来的总统最多连任两届成为法定规则。两个多世纪以来,华盛顿的世范表率成功实现了总统权力的有序交接,从而成就了美国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宪政民主国家。乾隆玄烨和华盛顿是同时代人物,非常奇妙的是,他们竟然是在同一天去世。因为对权力的态度不同、所持信仰不同,乾隆是生前荣耀,死后却是越来越卑微的古代人物,缘于乾隆崇拜权力;华盛顿是生前谦卑,死后却越来越伟大的近代人物,因为华盛顿信仰上帝;泰伯是在世朴实,死后三千年中却是越来越伟岸的亘古人物,源于泰伯敬畏上天。

   在中国历史上,皇权社会的不少帝王视权如命,身陷权力的酱缸而不能自拔。为了皇权,秦始皇囚禁生母,杀仲父吕不韦;为了复仇,吕后杀死儿子,并将戚夫人做成人彘;为了夺权,李世民逼父弑兄戮弟;为做女皇,武则天掐死女儿、毒死儿子,鞭死孙子,害死亲姐等;为了皇位,赵光义斧劈兄长赵匡胤,高宗赵构杀死岳飞父子而不顾父兄钦徽二帝死活;为了帝位,明成祖朱棣同室操戈,起兵造反,生灵涂炭,逼迫侄子亡命天涯;为了继位,雍正残杀多名骨肉兄弟,处死亲舅隆科多;为了掌权,慈禧放任儿子同治帝早亡,逼死同治皇后,毒死外甥加侄子的光绪帝。这些嗜权如命的帝王、皇后,哪怕是所谓的明君圣主、千古一帝,在至德归道的德圣吴泰伯面前,他们顿时自惭形秽,黯然失色,甚至道德全无。 

九、泰伯精神的永恒价值

   泰伯精神的内涵是崇德与博爱,谦让与开拓。这四项基本要义构成了民族精神的基本色调。泰伯三让天下的典故,充分体现出了父与子之中的慈爱与仁义,兄与弟之间的礼让与信义,国与家之内的博爱与忠义,功与名之外的笃守与道义。这四个层面的有机互动,形成了进与退的完美结合,家与国的浑然一体,忠与孝的圆满成就。古公亶父谨守传统之规矩,嘱托季历将王位移交给泰伯。父王之慈爱,兄弟之谦让,这是仁义之举。伯仲二人认为将王位传给季历,于国于家都是最佳决策。有大局意识,具睿智博爱,这是忠义之举。季历与姬昌的恭让,不贪恋权位,博爱敦厚。恪守家风,谨尊族规,这是信义之举。泰伯、仲雍关爱国家和民族的富强,关切天下与苍生的命运,这是忠义之举。伯仲二人笃守内心的操守而开拓外在的勇猛,开辟新天地,创立新国家,这是道义之举。上述内容概括形成了泰伯精神的丰富内涵。

   中华五千年文明中,华夏民族尊崇伏羲为天皇,神农为地皇,黄帝为人皇;姬昌是易圣;周公、孔子是文圣;周武王、姜太公是武圣;老子是道圣。如果从人性美德的标准和行为世范的楷模来衡量,那么泰伯是当之无愧的德圣。泰伯的笃实践行成就了五千年华夏民族唯一不可争辩的,至高至善的亘古道德楷模。在中国文明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德圣地位的泰伯与西方文明中拥有至尊地位的摩西,完全可以相媲美。

   泰伯精神的永恒价值超越时空,它不仅成就了周朝八百年的历史辉煌,还铸造了六百年后春秋诸子百家的先天文化基因。比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等宝贵的文化理念。当下大力弘扬泰伯精神,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和平崛起。在人类进入全球化的进程中,泰伯精神必将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彰显出其独特作用和亘古魅力。

   泰伯闪烁出的人性之光,纯善而伟大,深邃而透彻;泰伯散发出的人性之美,淡薄而飘逸,幽雅而亘古。 

参考文献:

1.       《诗经·大明》

2.       《论语》

3.       《孟子》

4.       《史记 · 夏本纪》

5.       《史记 · 卷三十一 · 吴太伯世家第一》

6.       东汉王充 《论衡 · 遗告》

7.       西汉韩婴 《韩诗外传》

8.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 · 卷一 · 吴泰伯传》网络扫描版

9.       唐代 欧阳询主编 《艺文类聚》

10.    东汉班固《晋书 · 地理志》,卷二十八

11.    宋代范成大纂修、汪秦亨等增订 《吴郡志》

12.    南朝史学家庄松之 注 《三国志 · 吴书吴主传》

13.    金其桢《吴泰伯“三让两家天下”考辨》

14.    《无锡县志》

15.    百度文献

16.    维基百科


0
          0

上一篇:三星堆文明源自西亚,兵马俑工艺出自巴蜀

下一篇: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 坚守好魂和根

我也想在此上传信息资料或寻根>>>


●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请留言

共 1 条留言

吴称谋 个人文集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