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乡侗寨的那些“乡规民俗”_吴氏在线-吴姓网-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寻根问祖

苗乡侗寨的那些“乡规民俗”

2020-10-19 作者:吴展团 来源:原创 浏览:2789

许多人都说,靖州在千年飞山的诗文里,苗族在千年飞山的歌鼟中,通过千年飞山的一系列文章,逐渐了解了一个地方和民族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美丽风光。并多次说起,想去苗乡侗寨游山玩水、体验生活!

此言或许不假。近年来,笔者确实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写了不少有关地方乡情、民族风情的文章,常常在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的场合表演苗族歌鼟,尽我所能、发自肺腑地积极宣传我的家乡和自己的民族。

当然,这些不值一提,因为热爱故土家园、推介民族文化本来就是一个游子和子民应有的情怀和职责。

在此,再次诚邀五湖四海的朋友前来我的家乡靖州做客——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如有时间,我一定给你当向导;如没时间作陪,我为你准备了一份苗乡侗寨的常用“乡规民俗”,希望对你的旅行有所帮助,让你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苗族和侗族都非常讲文明、懂礼貌、守规矩,有礼有节、重情重义。千百年来,一直保持着尊老爱幼、勤俭朴实、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这里的礼仪约定俗成、自成一体,有一些“乡规民约”仍然值得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说话明礼。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苗乡侗寨,人与人交往总是客客气气、和和气气,始终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去苗乡侗寨做客,当与人见面时,他们都会主动打招呼、嘘寒问暖,但从来不直呼其名。如遇长者,男的喊“姑爷”,女的叫“阿娘”;平辈相见,女以姐妹姑嫂相呼,男以兄弟亲家相称,年轻男女之间则彼此喊“老表”。

当然,有至亲血缘的,能按班辈称呼的,则另当别论。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苗乡侗寨的同胞虽然很会开玩笑,但要分场合和时机,如不是喝酒说笑的时候,在老人和女性面前,千万不要说痞话和脏话。

还有一种有趣现象,这里的夫妻相互也很客套,不会直呼姓名,而以你我代称,生儿育女后,以子女代称“某爹”或“某娘”。

行走守礼。常言道,宁等三分,不抢一秒。“礼让三分”的传统在苗乡侗寨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人们在途中相遇,不管陌生人还是老熟人,彼此都会笑脸相迎,举止恭敬,主动停下来让路,等候对方先行。如果老幼同行,常常让长者走在前面;如果平辈一起行走,当休憩一会,再赶路时,常会谦让同伴:“请,你先行!”

这里的人,总是助人为乐,为他人考虑得很周全。比如,在山坳上一般设有凉亭、“懒板凳”等遮风挡雨之物,供行人歇气;在十字路口立有“指路碑”,为行人指明方向;在井边放有竹勺,供行人取水解渴。

待客懂礼。苗侗人的好客是出了名的,既有“茶三酒四烟八袋”之说法,就是客人到某户人家至少要吃三碗茶、喝四杯酒、抽八根烟;也有“一家来客就是全寨的客”之风俗,一天到晚都会有人陪吃陪喝陪唱歌。

如果在屋边、路旁遇见行人,就会热情邀请:“您到哪里去呀?进屋坐坐!”如果客人执意不留,便回话:“转来进屋啊!”

家里客来了,主人立即迎上去请安问好接包裹,马上端来洗脸水,接着递烟、倒茶。长者如吸烟,晚辈还要站起来帮其点火。

不论在室内还是室外,都不得在长辈面前随意行走,不得不从他面前经过时,要表示歉意:“从您面前过,得罪了!”凡有老者在场,千万不能翘“二郎腿”,否则,有失体统。

老幼同餐,上坐老年,下坐壮年,两边坐晚辈。而且在婚礼喜宴上,舅父必坐堂屋的主席正位。如是在火炉上,靠中柱和火炉的上方,则请老人和客人就坐。

席间,长者离座时,晚辈要起身相送:“您慢慢走啊!”;而晚辈离座时,需先说明理由,通过道歉允许才能离开。

饮食重礼。“宾至如归”的感觉,在苗乡侗寨最能感受得到,在这里做客,你才发现自己真正是嘉宾、贵客。

苗侗同胞重感情、有礼节,每当宾朋进屋,主人会先煮热腾腾的油茶喝,然后备美味佳肴相待。若是远方稀客或很久未至之客,还要杀鸡宰羊,并请三房六族作陪助兴,往往要畅饮欢歌几个时辰。

吃饭时,不得先于长辈动筷,鸡、鸭、鹅等上桌,头脚、内脏要夹给老人和客人,大腿和翅膀一般留给小孩。

酒至半酣,主人便安排儿女、媳妇前来敬酒。如客人是长者,敬酒时,晚辈往往恭恭敬敬站在面前,低着头,双手端起客人的酒杯送到嘴边,直到客人喝干才抬起头来,然后又夹菜给客人。

假如来的是舅父人家或高官贵族,藕团乡老里等团寨至今还保留着晚辈跪着敬酒的习俗,实在是隆重之极,让人受宠若惊!

通常情况下,在敬酒仪式中,只是客人喝,敬酒的人不能喝。不过,随着时代变迁,现在多采用“扯酒碰杯”的做法,奉行主人“先干为敬”的礼节,这似乎更为平等,更加亲近了!

乡有乡规,民有民俗,每一个地方自有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条条框框。“乡规民俗”虽然不是法律,但地方的规程、民间的风俗,却不能忽视,也不可混同。所以,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的地域环境,要尽量了解和理解这个地方的风俗民情,并在参与中一起与民同乐。

苗乡侗寨一些长期以来形成的老古套,看似陈规陋习,实则内涵深厚,或许你不适应、不喜欢,但也要学会入乡随俗。只有这样,你才不会失仪、失态,也才能受到欢迎、赢得尊重,继而皆大欢喜、其乐融融。

1
          0

上一篇:扛把锄头挖冬笋

下一篇:苗侗腌鱼,舌尖上的诱惑

我也想在此上传信息资料或寻根>>>


●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请留言

共 0 条留言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吴展团 个人文集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