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友人说,江南拜谒祖灵香火最盛处,可数无锡城东泰伯墓。清明时节,那里游人香客数万,热闹非凡,让人感叹不已。泰伯去世已有3195
年,葬于吴地的帝王将相数不胜数,为何泰伯能留在至今当地人的心中呢?为何泰伯去世1000年后,才建泰伯墓?于是,我们便来到具有江南第
一古墓之称的泰伯墓。
泰伯墓位于无锡市锡山区鸿声镇境内。从鸿山脚下,过香花桥,便到石碑楼。石碑楼为高10.5米、六柱五门组成,上书“第一世家”4个大字,
颇有王家风范。可见泰伯的“地位”之高:孔子尊其“至德”,司马迁将他列为“世家第一”。穿过石人石兽,来到喻为“泰伯至德,高山仰止”
仰止阁。登上19.99米高的仰止阁向外俯视,御碑亭、碑廊、宗会堂、怀德堂等仿古建筑群尽收眼底。
再往上行,就进入泰伯墓上区。上区由棂星门、享堂、丹陛甬道、拜台、月台、四棱碑、茔域罗城和墓墩构成。棂星门的中门刻有“至德墓
道”四字。享堂上悬有乾隆皇帝御书“三让高踪”匾额。四棱碑刻有明朝名士高攀龙撰写的《泰伯墓再次重修记》。
泰伯墓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气势雄伟。拾级至泰伯墓,墓地修缮一新,但依然古朴肃穆。绕墓墩一周后,不由开始沉思。
史书记载,商朝末年,周太王有3子:泰伯、仲雍、季历。季历有子名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周太王欲立季历,泰伯为成全父愿,遂率弟仲雍
奔赴梅里(今梅村镇一带)这里。太王及季历去世,泰伯皆赴岐山奔丧,群臣又求其继位,均被泰伯否决,故有“三让天下”之说。泰伯留江南疏
浚河湖,开凿我国历史上第一条运河———伯渎河,教化百姓,种稻养蚕,把黄河文化和当地文化相融合,由此开创了吴文化。泰伯自号勾吴,
从此开创了吴国历史。
泰伯死后,当地人把其葬于风景秀丽的鸿山南麓,距今3195年。泰伯墓,墓地规模始建于东汉桓帝永兴二年(公元154年),已距泰伯辞世有
1000余年。1000年后,当时为何要建泰伯墓?是当时官吏以庙墓劝化百姓不要作乱?还是百姓思念泰伯“谦让”的高风亮节?恐怕更重要的是泰伯
为百姓办了实事,可谓是丰功伟绩。否则,史书中何来如此多的记载和“美誉”?鸿山上,为何有东汉高士梁鸿与孟光隐居得名的鸿隐堂和梁鸿
墓在此“长相伴”?鸿山旁的梅村镇至今为何有泰伯庙以及蛮巷、荆村、三让桥等地名呢?为何泰伯生日和清明节,到泰伯庙和泰伯墓祭奠的传统
“历代不变”呢?
汉唐以后,泰伯墓虽然没有发出太大的声响,但是也得到了多次修缮,并不显得苍凉清寂。弹指一挥间,千年已过去。20世纪末,鸿声镇党
委和政府一个决议,投资上千万元,重建泰伯墓,恢复至唐代鼎盛时期的规模。于是,泰伯墓区向四周延拓,墓的下区新建筑群宽大而堂皇,鸿山
18景开始重建。现在,整个泰伯文化风景区已成了到无锡览古之人必游胜地。海外吴氏后裔拜谒祖灵的、旅游观光的、捐款捐物的、兴办实业的纷
至沓来。当地老百姓无一不拍手称好。
我想,泰伯是人不是神,人们敬仰他,纪念他,重新认识他,不仅是他淡泊名利的谦让美德,更是他为民谋利的开拓精神之召唤力。听鸿声当
地人讲,投资开发泰伯文化风景区的经费,基本上都来自海外和民间资金。可见只有替民造福,才能深入人心。3000年来,葬于吴地的帝王将相
无数,可见墓地的石碑不如百姓的口碑更重要。面对今天鸿声人,千年黄土之下的泰伯会感到欣慰:真的不寂寞。
《无锡新传媒·吴文化》工作室
顶(1) |
踩(0) |
上一篇:贵州黎平吴胜美、吴现云、吴家佳等侗族歌手受邀中央电视台录制节目
下一篇:泰伯与仲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