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即是祠堂,是汉民族供奉祖先和祭祀场所,是宗族的象征。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上古时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庙,宗庙为天子专有。宋代朱熹提倡家族祠堂: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宗祠体现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是凝聚民族团结的场所,它往往是城乡中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体,不但巍峨壮观,而且注入汉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古塔、古桥、古庙宇相映,成为地方上的一大独特的人文景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汉族民俗文化的代表。
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作为汉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尊祖敬宗,纪念祖先的场所,发扬祖先的爱国主义,艰苦创业的精神;寻根问祖,接待来访,联络宗亲的场所,加强民族团结,发扬民族凝聚力的作用;道德教育的基地,通过祠堂文化内涵,匾额、楹联、碑记,以及族规家训,如爱国、孝悌、敬业、诚信、友善,勤劳、俭朴等道德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等,发扬文明道德、和谐友好新风尚;
陈列书画,阅读书报,增进知识,联络感情,增进宗亲邻里情谊,喝茶聊天休闲,发扬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的作用;民俗文化、民间收藏的陈列馆,收藏陈列旧宗谱、旧碑记、旧石器、旧家具、旧农具,是新旧历史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修缮祠堂的工作刻不容缓。在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里,宗祠文化是一项不可蔑视的姓氏宗族文化宗祠,习惯上多被称为家庙、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即俗称的牌位)、宗族祭祀祖先的场所,一向被视为宗族的象征。自明清以来,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举办宗族事务、修编宗谱、议决重大事务的重要场所。宗祠,除了作为祭祀场所之外,还是执行族规家法的地方。族人的冠礼、婚礼、丧礼基本上都在祠堂进行的。有的宗族规定族人之间或族人家庭之中发生争执,都要到祠堂中裁决。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民族。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名号,这个名号就叫“堂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堂号就知道本族的来源,纪念祖先功德。俗话说,树大分杈。随着生命的传递、繁衍,家族也会不断扩大,扩大的结果是一些家族从祖居地迁居他处,另开基业,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自然也有不少家族远赴重洋,在海外定居,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会建立新的祠堂,来供奉最亲近的祖先。于是,由一个祠堂又衍生新的祠堂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宗祠被新建和修复,族谱被续修,而海外华人则不断翻新旧宗祠,联络故众。可以说,今天的宗祠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只具有帮助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互相协作的积极意义,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民族的团结产生巨大的作用。
顶(1) |
踩(0) |
上一篇:湖南新晃吴世万总祠修建图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