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氏宗祠,位于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云溪乡车塘村,占地面积约2100平方米,始建于明景泰四年(1453年)。
吴氏宗祠坐东朝西,四进院落布局,建筑面积1432平方米;前临半月塘,祠前建有明景泰帝赐建的吴赈荣、吴赈隆尚义门坊,自西至东依次为前厅、正厅、光裕堂、穿堂、后楼。吴氏宗祠主体建筑构架为明代原构,采用彻上明造,梭柱、月梁、斗縅等构件做法多符合法式,是明中期建筑风格的典型实物例证。
2013年3月5日,吴氏宗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至正年间(1341年—1368年),吴世贤自卢田迁居车塘。
明景泰四年(1453年),明代宗朱祁钰恩旨立“旌表吴荣隆尚义之门”坊,吴赈荣、吴赈隆在建造牌坊的同时,建造了吴氏宗祠,名“光裕堂”。
明嘉靖九年十二月十七日(1531年1月5日),吴氏宗祠焚毁。
明嘉靖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1532年11月17日),吴氏宗祠及门前三重牌坊重建完工。
清咸丰八年(1858年),因战乱,吴氏宗祠部分木构件被烧坏,当年进行了修补及更换,现正厅檐柱仍留有被火烧过的痕迹。
1958年,由车塘村集体出资,对吴氏宗祠前厅(包括戏台)进行大修,更换了部分木构件。同年,吴氏宗祠作车塘村集体食堂,在牌坊的南、北两侧建有7间平房,为了出入宗祠方便还在前厅明间开门,封闭了原大门。
1982年8月,衢州市文管会文物普查队在文物普查时发现吴氏宗祠并登录。
1993年,衢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对吴氏宗祠进行了测绘。
1998年,实施吴氏宗祠一期维修工程,对吴氏宗祠的前厅和中厅进行落架大修。
2008年11月,实施吴氏宗祠二期维修工程,对吴氏宗祠的门坊、南边厅、北边厅、穿堂、后楼等进行落架大修。
2009年8月,吴氏宗祠二期维修工程竣工。
建筑格局结构
吴氏宗祠现存建筑坐东朝西偏南25°,占地面积约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32平方米,平面呈纵长方形;纵轴线上自西至东依次建有旌表坊、前厅、光裕堂穿堂、后楼五幢建筑;前厅设戏台,前厅与正厅之间以一大天井相隔,两侧为南、北边厅,构成四面厅布局,南、北边厅外设长条形天井;建筑四周筑有高大的封火墙,穿堂两侧设月日天井,南侧建有三间庖厨。以八字墙为先导,经过四柱三楼的“旌表吴荣隆尚义之门”右转90°沿鹅卵石墁地的甬道,进入依南厢西山墙而开的砖雕大门,再左转90°可达设于南边厅西梢间中柱缝门,右转90°过次间前廊门经南厢前廊即可进入四面朝厅的中院,除牌坊门外,四道门均不在纵轴线上,为“弯弯曲曲五道门”。
特点
吴氏宗祠为砖木结构,白灰粉墙,硬山式,屋面用小青瓦阴阳合瓦盖法,子孙屋脊,色调朴素,布局严谨、气势宏伟,梁柱卷杀,扁作月梁,窒形柱础,下垫覆盆,地砖墁地,雀替、随檩枋等雕刻牡丹纹饰为主,雕饰题材与技法充分体现了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弯弯曲曲五道门的祠堂入口,四面设厅的平面布局别具一格。
主要建筑
旌表坊
旌表坊为三门四柱三楼砖石混合坊,明间面阔4米,次间1.24米,以石构须弥座和窒形柱础做基,上砌磨砖墙,砖柱前后夹以抱鼓石,额书“旌表吴荣隆尚义之门”。门坊明次间刻有仰莲的平板枋上安砖质斗拱,牌坊顶部及部分斗拱构件、砖雕纹饰构件“文革”时被损毁,现存牌坊顶部及部分斗拱构件为2009年维修时复原。
前厅
前厅坐西朝东,面阔三间,通面阔14.15米,通进深7.85米,脊檩高6.3米,建筑面积126平方米,地面用0.3米×0.3米的方砖斜铺,窒形柱础。彻上露明造,明间梁架为抬梁式,五架带前后双步加前单步,次间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分心六柱用十檩,各柱头上置柱头铺作斗拱,梁下方与柱相接处施丁头拱,后檐穿枋与檩枋间,明间用一斗三升隔架科,次间各用“工”字形隔架科,柱为梭柱,卷杀明显,有侧脚,扁作月梁,斗拱比例。明间设戏台,戏台面阔7.19米,进深6.98米,高1.15米,形制简洁朴实。前厅前天井用鹅卵石墁地,天井沿四周用花岗岩条石铺砌。
光裕堂
光裕堂为吴氏宗祠的主体建筑,坐东朝西,面阔三间,通面阔14.15米,通进深11.35米,脊檩高7.55米,建筑面积176平方米,地面为0.3米×0.3米方砖斜铺,青石覆盆,窒形柱础,地面分,上下两级,前廊要比堂内低0.2米。梁架彻上露明造,明间抬梁式梁架,五架带前后双步加前后双步,次间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分心六柱用十三檩,柱为梭柱,卷杀明显,有侧脚,扁作月梁。梁下方与柱头相接处施丁头拱及牡丹花形丁头拱,在柱头和隔架处安一斗六升十字艺术形柱头科和隔架科,呈现出金衢地区艺术化斗拱的明代风格。
南、北边厅
南、北边厅面阔八间,通面阔27米,通进深8.2米,脊檩高6.3米,建筑面积536平方米,面向中院三间开敞作厅,其余或一间或二间根据使用功能进行分割。0.3米×0.3米方砖墁地,窒形柱础,前廊与光裕堂前廊同高,并与前厅地面一起,沿中院一周闭合成一个高程相同的回廊,南北边厅前金柱以内,同样高于前廊0.2米。后檐柱以外,各有一个长同面阔,宽为1.25米的狭长天井用于通风和采光。梁架彻上露明造,明间两缝梁架为抬梁式,五架带前后单步加前单步,其余各间采用穿斗式梁架,柱为梭柱,卷杀明显,有侧脚,扁作月梁,斗拱比例。梁下方与柱相接处施丁头拱,前、后檐穿枋与檩枋间设一斗三升隔架科斗拱。为方便南北两侧村民的进出,南边厅东尽间和北边厅东次二间各开了一道边门通向院外。并在南边厅东山墙前廊位置开了一道便门通往三开间的庖厨和后楼。
穿堂
穿堂单为开间带左右廊,通面阔8.2米,通进深8.05米,建筑面积96平方米,地面为0.3米×0.3米方砖斜墁。前靠光裕堂后檐墙,往后与后楼明间前廊相搭接,开敞式穿堂两侧各设日小天井。
后楼
后楼面阔三间附二廊,穿斗式楼屋结构,九架双穿枋用五柱。通面阔14米,通进深10.1米,脊高9.25米,建筑面积305平方米,圆鼓形础,地面用0.33米×0.15米的长方形地砖席纹斜墁。前金柱缝安置门窗,楼梯设在靠山墙的两廊内。后楼的前廊和穿堂的牛腿、梁垫、雀替、柱头科均采用了清晚期的木雕装修风格。
庖厨
庖厨坐南朝北,为面阔三间加两厢布局,通面阔6.76米,总进深9.51米,通高12.05米。明、次梁架结构皆为抬梁穿斗混合式,三柱用六檩,硬山式用小青瓦,圆鼓形柱础,水泥地面。
相关人物
吴赈隆
吴赈隆(1425年7月30日—1485年12月28日),名可权,字赈隆。成化二年(1466年)应诏输白金一百七十两于京,赐七品散官以荣之。吴赈隆墓保存较好,坐西北朝东南,呈椭圆形,封土高2.25米,直径7.1米,墓前有牌楼式石雕构件,牌楼每间檐设斗拱,柱下设硕形柱础,牌楼明间设墓碑,墓碑东西两旁分别雕有麒麟、马骆一对,雕刻考究。
吴赈荣
吴赈荣(1410年11月4日—1460年2月29日),名可荣,字赈荣,善于理财,赀积累巨万,明景泰七年(1456年),应诏输粟二千斛以济通州之歉,帝嘉共忠义,旌表其门,赐七品散官以荣之。吴赈荣及其夫人合葬墓保存一般 ,坐西北朝东南,呈椭圆形,直径6.9米,封土高2.34米,墓前为牌楼式石质构件。面阔5.1 米,高1.821米,每间檐下设斗拱,柱下设硕形柱础,牌楼下方设墓碑,左右两边分别有石雕麒麟和石马等,雕刻考究。
宗祠文化
据《吴氏宗谱》记载,吴氏始祖吴澄,进士出身,随宋室南渡,时任湖州长兴县令。先祖吴椿,号石泉,宋理宗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随父路过三衢,到西安(今浙江衢江区)清源乡游览胜境,爱其山水清秀,择居卢田(村名);元末至正年间(1341年—1368年)兵燹,由第五世祖吴世贤自卢田迁居车塘,吴世贤则为车塘吴氏的始迁祖。
文物价值
历史价值
吴氏宗祠为格局完整、规模较大的明代宗祠。吴氏宗祠由当地人设计,木匠、石匠、泥水砖匠等能工巧匠来自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地,他们的到来,带来了各地不同的建筑风格,因此它是明朝时期衢州“四省通衢”特定地理环境下的产物。像吴氏宗祠建造年代这样早,而且完整地保存着明代的建筑风格,在浙江省内较少,为研究金衢地区的明代宗祠建筑,提供了典型的实物资料,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科学价值
吴氏宗祠布局严谨,气势宏伟,用材粗大讲究,明间梁架用抬梁式,其他梁架用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柱粗壮、柱为梭柱,卷杀明显,月梁造,月梁断面呈矩形,斗拱符合法式。其四面设厅的平面布局及建筑四周筑有高大的防火墙,院落与围墙之间设有夹弄更具特色,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艺术价值
吴氏宗祠正厅地面前低后高,由于风水和当时特定的历史原因,进入主院要经过弯弯曲曲五道门,梭柱卷杀明显,月梁断面呈矩形,斗拱、雀替、枫拱、丁头拱及随檩枋等大多雕刻牡丹、节节高等纹饰,雕饰题材与技法充分体现了典型的明代风格,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文物保护
1987年12月30日,吴氏宗祠被衢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12月,吴氏宗祠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吴氏宗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顶(1) |
踩(0) |
上一篇:祠堂设计有何讲究
下一篇:祠堂的三大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