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在线-吴姓网-世界吴氏宗亲联合网-族谱家谱-寻根-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吴氏宗祠和文炳阁:见证古井文楼人对耕读文化的向往与传承_吴氏在线-吴姓网-世界吴氏宗亲联合网-族谱家谱-寻根-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吴氏宗祠和文炳阁:见证古井文楼人对耕读文化的向往与传承

2022-08-02  来源:新会区政府网 浏览:626

  新会古井镇文楼村,是文化之乡,人才辈出。当地有不少文物古迹,如著名的吴氏宗祠和文炳阁。

吴氏宗祠和文炳阁:见证古井文楼人对耕读文化的向往与传承

  吴氏宗祠,坐落在茶山脚下的一座宗祠,是我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吴氏宗祠建筑构造别具特色,内部修饰也是大有讲究,处处透着岭南传统建筑的精致。在宗祠的每一处,都可以看到做工精细绝妙的木雕、石雕、砖雕、灰塑等岭南古典建筑传统艺术装饰。

吴氏宗祠和文炳阁:见证古井文楼人对耕读文化的向往与传承

  走进吴氏宗祠,可以明显感受到它的高度比其他祠堂更高。据了解,一般的祠堂高度不超过10米,而吴氏宗祠中座高达13米多,在岭南祠堂传统建筑中实属罕见。宗祠内藏玄机的独特设计,外求风水形态的巧妙布局与自然地貌的完美结合,这在岭南祠堂传统建筑文化上,是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研究价值的。

吴氏宗祠和文炳阁:见证古井文楼人对耕读文化的向往与传承

  “吴氏宗祠和文炳阁是属于一个整体的布局,宗祠总体的造型在风水学上说是呈“饱虎伸腰”之势,风水学上是期盼子孙后代能丰衣足食的寓意。”文楼村村民吴乐群说。

吴氏宗祠和文炳阁:见证古井文楼人对耕读文化的向往与传承

  吴氏宗祠大门前是广场,在广场的北面,立有旗杆夹,旗杆夹又叫“功名夹”,是乡中出了举人用来升旗用的,由此可以证实了文楼族人人才辈出的说法。在广场西边,有一口“风水”井,井水清澈甘甜,据说是为“虎”提供水源之用。

  据村民群叔所说,宗祠一直以来还有教书育人的用途,宗祠后座的墙壁上画有朱熹像。后座曾为“崇让学校”教室,后人称“大公仔课堂”。而在民国期间,吴氏宗祠除了具有一般祠堂的作用外,文楼乡亲吴步蟾等进步知识青年,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创办了“文楼高等小学校”,便利用吴氏宗祠后座和两侧作为学校教室。

  “宗祠一直以来都是用作学校的用途,在宗祠后,文炳阁旁边有一座四间教室的建筑叫做华侨教室,后建文楼学校,一直沿用至2012年。”吴乐群说。

  在吴氏宗祠背后的一座高耸笔直的建筑就是文炳阁,文炳阁与宗祠遥相呼应,是宗祠的“虎尾”。文楼族人称其为“文笔”或“凌云塔”。该塔高约28米,是一座7层的仿楼阁式砖木结构的八角塔,为吴氏宗祠建筑群的组成部分,被族人视为吴氏宗祠的“虎尾”。塔初建是五层,后加建两层。站在文炳阁前仰望长空,蔚蓝的天空就好似一张白纸,文炳阁有如一枝巨笔,以云彩作墨,仰写天书。

吴氏宗祠和文炳阁:见证古井文楼人对耕读文化的向往与传承

  文炳阁是一座塔,传统的塔都建在山顶或地坡上,而文炳阁后面就是茶山,为何不建在茶山顶而是居中平地而建呢?原来,文楼人希望,平地育英才,山前出高徒,子孙后代不要怕因有高山阻路而退缩,更不能因高高在上而固步自封,要在平凡艰苦的环境中奋发向上。同时,文炳阁也标示着文楼族人几百年来对耕读文化的向往与传承,以祈望文楼村文化昌盛,代代文笔赛风流。

顶一下0
踩一下0

上一篇:梅江镇吴氏宗祠改造提升 展现聚仁文化鲜明特征

下一篇:登塘镇:保护古祠堂 建设和美乡村

我也想在此上传信息资料或寻根>>>


●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请留言

共 0 条留言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