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猎人有个习惯,爱立誓言。
一天, 他去打猎的时候,便立下誓言:今天只打兔子!
然而,这天他遇到的全是山鸡,他便空手而归。
晚上,躺在床上,他十分后悔,发誓明天一定只打山鸡。第二天,他便按照誓言去打猎。然而,这天他遇到的却全是狐狸。
于是,又发誓明天只打狐狸。第三天,他又按照誓言去打猎,而这天他遇到的全是野猪,只有又空手而归……
后来,这个猎人便在自己的誓言中死去了!
这只是一个荒诞的故事,世上应该没有这样愚蠢之人,不过,却一定存在这种蠢笨的誓言。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常常在事情刚一开始的时候就立下事情的誓言,在一年刚刚开始的时候就立下一年的誓言,在一个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就给孩子立下一生的誓言。
他们从来不考虑这个誓言也许并不符合实际,还要执著地坚持,到头来一直都无法实现。
一诺千金、一言九鼎,言出必行、说到做到,这是一种言而有信的品质,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本钱,我们必须言行一致、践守承诺,这样才会有美好的人生。
但是,誓言本身是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而设立的愿景,如果誓言成了达成目标的束缚,那么这个誓言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
人生一世、做人做事,我们要么发一个切合实际的誓言,坚持到底,一定要想方设法实现它;要么就不要发誓愿,无拘无束,简单的享受生活的快乐。
否则,好高骛远、想法太多,你就会被自己的誓言所困、所惑。
其实,不是所有的誓言都值得坚守,也不是每一个承诺都要一一兑现。
根据人生的最终目标,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才是正确的做法,才能无怨无悔。
也只有灵活掌握世事的变故、形势的变化,根据事物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才不至于成为“誓言的傻瓜”,闹成像猎人那样的脑残笑话。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言下之意就是,人不讲信用,是不可以的,就像牛车、马车没有輗、軏(连接车辕与轭的重要部件),无法使用。
既然如此言之凿凿,告诫人们必须守信,那么孔子是不是就严格执行,真正做到“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呢?
实际上,并非如此。
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屡次遇险。一次,路过卫国蒲邑,受到了围困。
当时,卫国内乱。公叔戌在封地蒲邑反叛,他忌惮孔子到了卫国国都后,帮助卫灵公,会对自己不利,因此想扣下孔子一行。
见蒲人对老师无礼,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大力士,要与其拼命。公叔戌畏惧了,派人对孔子说:“如果你们不去卫国,我就放了你们。”
孔子与蒲人盟誓,决不去卫国。见孔子都对天发誓了,蒲人也就相信了,便释放了他们。
可是,一出蒲邑东门,孔子就命马车转向,直奔卫国而去。
弟子子贡不解,问:“盟可负邪?”
孔子回答:“要盟也,神不听。”在胁迫下答应的盟誓,鬼神不屑于理睬。
孔子告诉我们,誓言是自愿做出的承诺,自愿的情况下才有约束力。而非正义力量的胁迫,不能成为信用的基础。
被世人尊称为“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的孔圣人,与造反的公叔氏订立城下之盟,旋即违背了自己的誓言,岂非出尔反尔?
当然不是,这正是孔子知权达变的表现!
订立城下之盟,是迫于形势凶险不得已而为;前往卫国,不为对公叔氏的承诺约束,是因为公叔氏背叛国家,对坏人讲信义,就是为虎作伥。
虽然重信守诺是人们称颂的传统美德,诚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品质。
但是,如果不讲原则、不辩是非地守承诺,一味盲目地讲诚信,甚至遇到违法的事情仍不肯违背誓言,还自以为是义气,那就是忘记了誓言的根基,对人对己都没有任何好处。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有些人只讲求“言必信,行必果”,不分青红皂白的一味坚持,那真小人;根据具体情况而通权达变,才是真君子!
所以,不是所有的誓言都要兑现。只有道义之下的信守诺言,才是问题的关键;只有随机应变的遵守承诺,才能解决人生的问题。
顶(0) |
踩(0) |
上一篇:生活没有错,是你拿错了参照标准
下一篇:远离是非是一种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