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在线 cnwu.net

首页 > 吴氏文化 > 联谊聚会

瑞安吴氏新春联谊会

2016-12-24 作者:吴义者 来源:原创 浏览:4326

各位吴姓宗族长辈、宗亲代表大家好!
     光阴如箭,日月如梭,欢度吉羊,金猴送福。今日在这里召开“瑞安吴氏新
 春联谊会”。参加人员由瑞安各地吴氏宗族代表、部分商贸企业家、“瑞安吴氏
 文化研究会”委员会代表、《瑞安吴氏通志》编辑委员会代表、“瑞安吴氏宗亲
 群”群员代表等等。大家宗情凝聚,欢聚一堂,气氛非凡!
     首先我谨代表“瑞安吴氏文化研究会、瑞安《吴氏通志》编辑委员会”向你
 们的光临,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同时也非常感谢一直在关心、支持吴氏文化事业
 发展的宗族长辈、各片区负责人、编委成员,部分从政、从医、从教、工农兵的
 精英,及商人、企业家、“瑞安吴氏宗亲群”的群员,等等社会各界人士。
    祝大家:身体健康、新春愉快、阖族平安!
    今天我受研究会、委员会委托,作以下汇报两部分内容:
 一.中华吴氏来源和发展;二.瑞安吴氏概况。   请大家提供宝贵意见和建议!
一.中华吴氏来源和发展
(一)中华吴氏来源
吴字是象形字,据《说文解字》:吴者,哗也。古时先人在狩猎时,发现大兽后,一边奔跑,一边回头呼喊(大家躲避意思)。这种大呼大叫的动作形象一个“吴”字。这种人,当时就叫吴人。吴人早在炎帝、黄帝时就已存在。炎帝时有个大臣叫吴权,黄帝的母亲叫吴枢。上古就有吴人的源流及支系。
如今远古吴姓的初祖居住在姬水流域(今陕西西北部),古以姬为姓。黄帝是的远古初祖。黄帝娶有四位贤淑的妻子,生有25个儿子,其中得姓者14个,后就形成14个部族。黄帝正妻嫘氏祖母生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他俩都继承了黄帝的本姓(姬姓)。吴姓就是玄嚣这一支系传承下来的。吴姓的开氏始祖是泰伯,父亲是古公亶父(尊周太王,育有三子:泰伯、仲雍、季历),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到殷商时期,古公已是黄帝的25世孙。他是《史记》记载的天下第一世家《泰伯世家》。泰伯是吴姓的第一人(黄帝的26世孙),但无嗣,所以叫开氏始祖。仲雍是泰太伯的弟弟,继承了他的王位传承后裔,叫传宗始祖(就是吴姓的血缘始祖)。仲雍传到第四代周章时,周武王已灭商,建立周室王朝。周武王为了寻找泰伯、仲雍的后裔,找到周章和他的弟弟虞仲,封周章为吴国国王,封虞仲在虞地(今山西省平陆县境内)建立虞国(又称北吴,传十二世被晋所灭,其后人以国为姓)。所以吴、虞是一家。
据《史记•周本纪》和《泰伯世家》记载,公元前12世纪(殷商时期),姬姓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周太王)是黄帝的裔孙;是高阳氏颛顼直系后裔。古公亶父有三子:长泰伯、次仲雍,三季历。泰伯无嗣,死后由弟弟仲雍继位,世代相传。武王灭商后,封仲雍的曾孙周章为吴子,追封泰伯为吴伯,‘吴’成为正式的侯国。吴国建都于(今江苏省苏州),拥有今江苏、上海大部分和安徽、江浙等一部分地域。公元前586年,泰伯第十八世寿梦(第19位)正式称王。到二十世阖闾(已是第24位)最盛世时期,曾一度攻破楚国;到二十一世夫差(第25位)时,战胜越国,俘虏越王勾践,接受越国求和。由于夫差大意,不听大臣伍子胥的劝谏,终被越国打败,吴王夫差自杀。吴国经历21世,25位王(其中:1世2位-19世4位王),于公元前473年灭亡,其王族子孙虽四散避难,却不忘故国,仍以国为氏,以泰伯、仲雍为吴姓始祖。其中部分子民,为逃避越人的追杀,皈依其他氏族。
    (二)泰伯建吴
吴氏是一支伟大的姓族,源远流长,至今近三千三百年的悠久历史。创始主泰伯是一位谦让、尚义、友悌、仁爱四德俱全的英明君主。他三让王位,历尽艰辛,奔赴荆蛮,创建吴国,为吴国的发展和繁荣昌盛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深受后人敬仰、尊崇、歌颂。研讨吴氏根源及泰伯的功绩,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和谐社会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的教育作用。
1.三让天下,忠孝两全。
    殷商时代陕西省岐山县有一个部落(因地处周原姬水一带)故称周部落姬姓。部落首领名叫古父亶公(尊周太王)。他是一位具有雄才伟略、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姬周君主。娶有邰氏女太姜为妃,“太姜美而贤”,生有三子,长泰伯、次仲雍、三季历。季历娶任氏女太任为妻,生子姬昌。姬昌一出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更有神话传说:有一只吉祥鸟衔丹书飞至周原,落在姬家。丹书内容是为君之道。古公认为这是周室兴旺的征兆。因而对姬昌这位孙子倍加疼爱。姬昌长大后聪明过人,具有伟人气质、王者之风。古公曾言“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于是心想将周业传位于三子季历,以后传给姬昌。但按旧制和当时氏族传统,王位因由嫡长子泰伯继承。姬昌之父季历排行老三,没有资格承嗣。这样,姬昌也就没有机会继位周业。为此,古父既不愿违背王室传统,又为自己不能如愿传位于姬昌,而左右为难,终日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竟然抱病在身。长子泰伯,是一位十分忠诚孝悌之人,当他觉察其父的心思,为遂父愿,以孝尽忠,决定让贤。即与二弟仲雍商量,托词为父采药,二人离开周室,避居吴山(今陕西宝鸡陇县交界)。让其三弟季历继位,此为一让也;
泰伯、仲雍避居吴山后,季历果然被立为太子。但古父为不违背周室传统,临终遗命季历,待泰伯回周室后位还泰伯。不久,古父病逝,泰伯、仲雍闻讯奔丧周室,季历遵父遗命,欲还位于泰伯,泰伯坚辞不受,季历不依,为此,泰伯表示真心让位,决定远走高飞,偕弟仲雍率领吴山族人,跋山涉水,披荆斩棘,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辗转千里,来到长江三角洲的太湖之滨,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古称荆蛮之地,开创新的生活,此为二让也;
泰伯、仲雍来到荆蛮之后,为表示绝无反顾之心,竟然易服毁容、纹身断发,完全改从土著的习俗。这以礼仪文明自诩的周人来说,只有遭到刑法之人才文身断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损伤肌肤,皆为刑余之人。可见,泰伯决心让位的品德是何等高尚!泰伯还传言季历:“我已到遥远的荆蛮,改从土著断发文身之俗,成为刑余之人,再无资格当宗庙社稷之主了。”因而季历正式即位莅政。此为三让也。
泰伯以国家社稷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三以天下让”,可谓“忠”。不以长子为尊,遂父意愿,让位于弟,可谓“孝”,以孝尽忠,实乃忠孝两全。历史上曾经有过,为了争夺王位,父子相戮,兄弟相残。可泰伯不争权,不图名,不贪利,三逊其国。使周室在无任何纷争情况下,顺利传位于姬昌。说明泰伯谦让、尚义、友悌和仁爱的四德俱全,堪称高山仰止,为世人歌颂。可见,周之有天下八百,泰伯功不可没。所以,被中华民族尊称为“至圣”的孔子,也赞泰伯为“至德”。孔子赞叹:“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在孔子看来,泰伯的崇高品德已到了极高的境界,人世间再也找不出什么褒词赞语,来形容泰伯的美德了。
2,开拓荆蛮,梅里建国
泰伯成全了父王统一天下的夙愿。三让王位,偕弟仲雍远离周室,南奔荆蛮,他并非消极的避世隐居,而是胸怀大志,开拓进取。他们到了荆蛮,文身断发,化服蛮夷,与当地民众同甘共苦,艰辛创业,并推行三大改革:首先是改变当地居民的吃生习俗;第二,传播北方礼仪文明,教人读书识字;第三,引进和传授先进农耕和制陶等技术,改变“水耕火褥”的原始生产、生活方式。泰伯懂得“水利是农业命脉”,为了发展农业,他带领先民在梅里开凿了四泾一渎:即香泾、洋泾、龙泾、梅泾和泰伯渎。泰伯渎是江南历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全长87里,宽12丈,东进蠡(沥)河,西连运河。泰伯渎的开凿,它不仅保障了农田灌溉,而且便利了舟楫往来,大大方便了交通。该渎直到现在仍是梅里沟通外界的主要水路之一。泰伯在梅里还致力于畜牧业的发展,教授当地先民栽桑养蚕,饲养禽畜。如今梅村鸭城、猪羊巷和麂(鸡)城的地名,就是当时放牧鸡鸭、饲养猪羊的地方。梅里,这块蛮荒之地,在泰伯历尽艰辛和苦心经营下,逐渐兴旺起来,“数年之间,人民殷富”。在泰伯身体力行、开拓创新的精神感召下,“荆蛮人民,从而归之千余家”。拥立泰伯为君长。于是,泰伯在荆蛮梅里营建城堡,创立了江南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吴国。在泰伯精心治理下,吴国一步一步地从落后走向文明。从贫困走向富裕。
泰伯生于公元前1285年,卒于公元前1195年,享寿91岁,在位四十九年。逝世后墓在今无锡市鸿声乡鸿山,墓用青色大理石砌成,墓高2米余,直径3米多,墓碑是四方形,正面刻着“泰伯墓”三个古朴典雅的篆书大字。墓前建有供祭祀用的享堂,享堂门旁石上镂刻有齐彦槐书写的一副对联,概述、歌颂了泰伯的最大功德,其文曰: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坯万古江南。泰伯去世后,吴人无不悲痛欲绝,哭声震天。百姓争向他的遗体敬献鲜花,顿时漫山遍野花草枯萎。许多后去者不忍空手而归,聚众商议,泰伯生前喜欢种麻,大家各采一束麻系于腰间,以表人们的敬仰、怀念和哀悼。这一风俗历经数千年,在民间至今流传,遂形成中华民族为去世的长辈披麻戴孝的丧葬礼俗。
吴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开拓者的不朽功勋,将他在梅里的居所改为祠庙,就是今天的“泰伯庙”,又名“至德寺”,老百姓亲切地叫它“让王庙”。现在那威严雄伟而富丽堂皇的泰伯庙翻修重建。大殿前有明代修建的石牌坊,上书“至德名邦”四个大字,醒人耳目。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为《和泰伯庙》一诗颂之:“故国城荒德未荒,年年椒尊湿中堂。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家有让王。”历代帝王都拨款修建泰伯墓和泰伯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为泰伯庙大门题赠“泰伯庙”门额;1995年,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为泰伯诞辰3280周年题赠“锡邑之光”匾额。1982年,泰伯庙和泰伯墓均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化保护单位。1999年,江苏无锡两级政府批准鸿声镇人民政府对泰伯墓进行全面扩建。泰伯墓陵园由原来三亩地扩建至二十三亩,恢复盛唐时期原貌。于2000年冬竣工,耗资八百万元,政府拨款四百万元,其余海内外吴氏宗亲捐款。
三千多年前,始祖泰伯公,三让天下,创立了三大里程碑:一是禅让周室八百多年基业,孝忠两全;二是功开万古江南,名垂千史;三是树立谦让开拓的至德精神,四海敬仰。泰伯公被孔子赞为具有“至高无上的道德”,成为当之无愧的德圣!千百年来,至德精神激励着无数后人为之弘扬,成就非凡,硕果累累。特别是近代以来,社会条件的根本变化,至德精神同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更加贴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谦让意味着和平,开拓体现了发展,这个至德精神的精髓同联合国和平合作发展的宗旨相吻合。践行之德,对人类永久和平、进步、发展事业,将起到不可估量的引领作用。
历史告诉人们,没有泰伯的让国南奔,拓荒江南,就没有江南的历史文明和文化,更不会有今日之吴姓。因此,“让”即是吴氏族人产生的基因,又是吴氏子孙独有的标志。它赋予吴氏族人的强大生命力,所以吴氏子孙在国破家亡之后,重新崛起,仍然走向欣欣向荣之局面,不断向大江南北,异国他乡,生息繁衍,开拓创业,成为中华民族中一支勤快、勇敢、开拓、进取的优秀族姓。
“德让两家天下,功开万古江南。”这是后人对吴氏始祖泰伯之崇高德行和伟大功绩的共识和公平评价。它不仅是体现泰伯精神之概貌和吴文化之特点,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之主要特征,不仅为江南文明奠基,使大江南北,太湖之滨从原始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拓展为衣冠礼仪之邦,并发展为才赋人文甲天下。所以,泰伯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伟大形象,是永远不会泯灭的,人们对他敬若神明。
    (三)名垂青史,千古流芳
    吴氏姓族从泰伯公三让王位开始,至今有三千二百多年历史,周、秦、至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1237-473年)历经了21世(25位帝王),风雨沧桑七百多年,吴氏姓族从小到大,基业盛世极点。直至吴王夫差大意失国,吴姓子民纷纷逃亡天涯,许多家庭家破人亡。自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后,族人却不忘故国,仍以国为氏。至今两千多年,吴姓子孙不仅在祖国内陆往复迁徙,而且远播国外:越南、日本、朝鲜、韩国、菲律宾等国,后来又陆续迁往南洋诸岛繁衍生息。由于西方列强入侵,打开国门,中西经济文化的往来加强,部分吴姓子孙远迁欧美及东南亚等国。而今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吴姓子孙已遍布全球。现在全球吴姓人口达到三千多万,全国各地有成千上万吴氏宗祠。温州有吴氏总祠,在平阳水头(泰伯庙),2014年10月30日成立《浙江省吴氏文化研究会》;苏州无锡有吴氏总祠(无锡梅里,吴国的发源地);国际每年多次“吴氏宗亲联谊会”活动。
泰伯,不仅是吴氏族人的始祖,而在无锡地区已成为“江南万家始祖”。农历正月初九是泰伯的生日,每逢这日,梅里人民、大江南北、全球各地吴氏后裔,纷纷前往瞻仰朝拜。清明节,梅里乡俗更有祭祀泰伯庙的隆重节日活动。我们祖先的丰功伟绩,是吴氏后代子民的骄傲。吴氏文化永盛不衰,泰伯精神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我们要弘扬泰伯的崇高美德、继承吴姓的优良传统,精诚团结,开拓进取,为吴氏的繁荣发展和伟大复兴而努力!
    (四)吴氏郡望、堂号
郡  望
郡望就是郡中望族的意思。也是郡中地位显贵,声望尊荣的氏族,为标明其家族身份和地位而采用的标记和称号,基本来源其家族发祥地而命名。
吴氏著名的郡望,根据《元和姓篡》、《天下姓望氏族残卷》和《太平寰宇记》等史书记载,有渤海郡、延陵郡、濮阳郡、陈留郡、长沙郡、吴兴郡、武昌郡和汝南郡等八大郡望。
1.渤海郡
按《赵宋百家姓》载:“纪吴之邦曰渤海。”盖与地志云:“渤海者,东海之滨称也。”吴氏始祖泰伯、仲雍开创的吴国是在荆蛮(今江苏无锡之东南,太湖之岸畔,东海之滨),其国滨于海,故统称为渤海郡。
据《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内司吴光墓志》称,渤海吴氏源自吴光(吴王阖闾),苗裔汉司徒吴雄之后。渤海吴氏,后裔昌荣,支派繁多,在全国各地分布相当广泛,与延陵并列为吴氏主要郡望之一。
2.延陵郡
延陵一词的注释是“地名。春秋吴季札封邑。其地为今江苏武进县。”
始祖泰伯第十九世孙季札,贤而忠,三逊其国,避耕延陵,后封为“延陵季子”。卒后,至晋时被尊崇为“延陵王”。盖吴亡,季札子孙恐遭战祸殃及,纷纷外迁,唯有四子子玉留守家园,世居延陵。其后第二子征生后裔也有不少回归故土,继其后者,清白承家,为世后尚,故以别渤海,另称延陵。基肇季札之后裔,概称谓延陵郡,是吴氏各郡望中最为兴旺发达的一支。
3.濮阳郡
濮阳郡,秦汉时属东郡所辖.西晋咸宁三年(公元277)改东郡为濮阳固,西晋末又改为濮阳郡。治所在濮阳(今河南濮阳县西南),下辖濮阳、廪丘、白马、鄄城四县。北魏时治所迁居鄄城。
濮阳郡吴氏堪称名门望族,人才济济,曹魏时期大文学家吴质,字季重,竟被推任为振威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封列侯。其子也官居朝中要职。吴质的女儿嫁给司马昭为妻,为晋武帝司马炎的继母,西晋建立后被尊为吴太妃,濮阳吴氏成为西晋的王亲国戚,实乃显赫一时。
4.陈留郡
陈留郡始置于西汉元狩元年(前122),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下辖陈留,封丘、长垣、齐阳等17县。陈留吴氏的兴盛始于东汉的吴恢、吴祐家族。吴恢,吴祐始居于长垣县,长垣是陈留吴氏最早聚居的地方,也是陈留吴氏走向兴盛的起点。
吴恢,官任南海郡(今广州)太守。吴祐为吴恢之子,举孝廉,以清节著称,官任胶东候相,后升任齐相。晚年回故土长垣教授经书,98岁卒于长垣。后裔繁盛,男女齐兴。
5.长沙郡
长沙郡始置于秦初,治所在临湘(今湖南长沙)。西汉初吴芮受封为长沙王,因而改名为长沙国。后又复改为长沙郡。辖今湖南全部、广西东北部和广东连县、英德以及江西西部。
长沙郡吴氏大都为吴芮后裔。吴芮,秦时为番阳(今江西鄱阳)令,因善待百姓,深得民心,被尊为“番君”。秦末,吴芮率众反抗暴秦,为推翻秦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封为衡山王,定都邾。汉王朝建立后,刘邦以吴芮灭秦有功,封吴芮为长沙王,定都临湘。吴芮家族,子孙齐显,蝉联五代封王,九人封侯。      
尤其在刘邦大力剿灭异姓王侯,宣布非刘姓不王的情况下,长沙王国作为唯一的异姓吴氏王侯被留了下来,“庆流支庻”,世代荣昌,这也算是吴氏祖宗的阴德。
6.吴兴郡
吴兴郡始置于三国吴宝鼎元年(266),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县南),隋仁寿二年改为湖州,唐天宝元年(742)又改湖州为吴兴郡。下辖乌程、临安、余杭、武康、于潜、安吉、长兴、宜兴等10余县。郡中吴氏大都衍自山阴(今浙江绍兴)和萧山吴氏,兴盛于唐代。
吴兴吴氏人才辈出,吴均是南朝梁时著名文学家,独创“吴均体”,深得梁武帝恩宠,被召入宫为官。明末吴有性,为医学专家,人称为中国温病学鼻祖。吴昌硕为近代金石大师,以诗、书、画、印闻名于世,人称“四绝”。为篆刻艺术宗师,日本人誉称他为“印圣”。
7.武昌郡
武昌郡,三国初孙权置,治所在武昌(今湖北鄂城县),后一度改为江夏郡,西晋太康初复为武昌郡。下辖河北鄂城、黄石、武昌、嘉鱼、咸宁、通山、阳新、大治等县,以及江西北部九江一带。郡中吴氏以吴稷一支为最早入迁武昌汉阳山,兴盛于南朝和隋唐。后裔衍分出江阴和山阴吴氏,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颇有盛名。
8.汝南郡
汝南郡,汉初设置,住所在今河南上蔡县,下辖今河南东南部、西华、商水、项城、汝南、新蔡等县,以及安徽西北部的界首、太和、阜阳、阜南、临泉等37个县。郡中吴氏以后汉吴天全为发祥始祖,盛名于唐宋。
苗裔吴廷祚,为宋太祖赵匡胤开国功臣。汝南吴氏,宗支繁盛,后裔不断向外拓展,衍分出山西太原吴氏,四川华阳吴氏和安徽宁国吴氏。
    堂 号
堂号是:“厅堂的名称,旧时多指某一家或是某一家族的名号”。是中国姓氏文化的特征之一。它可以凝聚宗情、唤发宗族文化的认同性,使其子孙敬祖重宗,牢记祖根。
吴氏主要有:至德堂、三让堂、让德堂、延陵堂、渤海堂等五大堂号。
1.至德堂
至德堂的来由,出自吴氏始祖“三让天下”的崇高德行,和孔子对吴姓开氏祖泰伯的评价和赞扬。孔子,历代以来被尊为“圣人”,他认为泰伯的道德品行古往今来再也无人可比。三千多年来,世人对泰伯的品德和功绩的赞誉无以复加,令所有人敬佩。吴氏子孙为纪念和颂扬始祖的“至德”精神,所以以“至德’作为堂号,称为“至德堂”,也是吴氏族人普遍采用的堂号。
2.三让堂
“三让堂”的来由取义于吴氏始祖泰伯、仲雍的“三让王位”。由于三让王位的崇高品德被世人尊称为“至圣”的孔子褒赞为“至德”。特别是“三让”的结果,产生和早就了吴氏。因此,吴氏始祖一直以来被吴氏族人缅怀和敬仰。为纪念祖先,勉励后人,所以吴氏子孙以其“三让”作为堂号,称之“三让堂”。
“三让堂”另一个来源出自季札。泰伯第十九世孙季札,为人忠厚,隐忠秘孝,至德至贤,他仿效始祖泰伯“三让”遗风,在继承吴国的王位上也“三让其国”,避耕延陵,被称为“延陵季子”所以,后代子孙为颂扬季札的“三让”美德,以“三让”作为堂号。它不但国内吴氏族人普遍采用,而且盛用于海外吴氏宗亲。
3.让德堂
“让德堂”的来源与“至德堂”、“三让堂”取义一样,都是为了纪念和颂扬吴氏祖先泰伯、仲雍和季札“三让王位”的崇高德行而命名。“让德堂”号盛用于海外吴氏族人。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大都称其为“让德堂”。
4.延陵堂
“延陵堂”的来源是以封地和郡望命名,今江苏武进县。泰伯第十九世孙季札,“三让其国”躬耕延陵,以后受封于延陵,被称为“延陵季子”。延陵又是吴氏的郡望之一,以地名命名“延陵堂”的涵义,既体现了季札后裔望出延陵,又标志着吴氏子孙对祖先的缅怀和敬仰。“延陵堂”普遍用于季札后裔。
5.渤海堂
“渤海堂”的来源有二:
一、以地域和发祥地命名。吴姓以国为氏,“纪吴之邦曰渤海”盖与地志云,“渤海者,东海之通称也。”吴国发祥地在荆蛮(古称梅里,今为江苏无锡梅村),其国滨于海,故统称渤海郡。因而以渤海郡之地域作为堂号,称“渤海堂”。
二、以“渤海郡望”作为堂号。渤海郡人口众多,包括渤海湾和东海之滨的江苏、浙江等地。故渤海吴氏相当一部份以其郡望作为堂号,称为“渤海堂”。
吴氏除上述堂号之外,还有尚德堂、忠义堂、世德堂、仁德堂、种德堂、奉先堂等堂号。这都取义于弘扬祖德,训勉后代之意。
二.瑞安吴氏发展概况
    (一)瑞安吴氏发展
      瑞安吴氏迄今近千年历史,绝大部分于南宋乾道二(1166年)后期,从福
 建长溪、赤岸一带,陆续迁入瑞安,繁衍生息。由延陵、渤海两大郡望。延陵郡
 人口占五分之四、渤海郡人口占五分之一。吴氏祖源有6大支系:包括,延陵郡
 畦公、允公、华公、远公、远智公等宗支;渤海郡则茂公等宗支;还有其他宗支
 (如:畴公、纶清公、太乙公等),共40多房族,分谱90多份,分居100多自
 然村,人口五万多。
     瑞安吴氏族人,为继承和发扬祖先的功德,2012年1月,宗族代表自发组织成
 立吴氏文化研究会“筹备委员会”。由于各种条件、思想等因素的限制,无法正常
 运转。直至2013年11月9日,各地吴氏宗亲代表在汀田街道金岙吴氏祠堂,正式
 成立《瑞安吴氏文化研究会》。
    自“筹备会”成立之日起,历时四年时间(至2016年1月底止)。通过宗族
 走访、大小会议及座谈会100多次(其中:大会8次、委员扩大会10多次、座谈
 会形式无数次)。宗亲们从陌生到相识,从不理解转为关心与支持,步伐快速发
 展,大大挖掘吴氏族人的财力、智力。启动编修《吴氏通志》的相关程序,制定
 捐资入册方案。资金问题,研究会班子人员带头捐资,充分表现对先祖感恩,共
 祖同源、枝叶共茂的浓厚宗情。至目前为止,已筹集资金90万元。编辑《吴氏
 通志》资金也到位。并建立“瑞安吴氏宗亲群”三个,通过微信交流平台,大家
 对瑞安吴氏的发展,财务收支情况等,有了充分认识和了解,增强吴氏宗亲的深
 厚感情,深受大家理解和支持!吴氏宗族目前是瑞安各姓氏中最活跃的一支姓族。

1
          0

上一篇:2016参加无锡祭祖“温吴代表团”交流会瑞安吴氏代表发言

下一篇:瑞安“吴氏文化研究会”基本情况

我也想在此上传信息资料或寻根>>>


●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请留言

共 0 条留言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吴义者 个人文集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