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里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高增乡,坐落在群山怀抱中,面积不足16平方公里,这里不但环境优美,更保留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占里村平均海拔380米。村中150余户768人,居民以吴姓居多。主产水稻,兼产小米、包谷、薯类等。占里村因一项令世人惊叹的“零纪录”而名扬海外: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几近为零。从1952年到2000年的48年里,占里村的人口只增长了1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非常低,几近于零。
占里村坐落在深山密林中,是一个植被良好、民族风情浓郁的美丽侗寨,村外苍山叠翠,门前流水淙淙,一幢幢吊脚楼错落有致,鼓楼、风雨桥历历在目。占里的祖先为躲避战乱,1368年从江苏逃难,长途跋涉后,经广西梧州最终定居此地的,占里村的得名就来源于其祖先“吴占”和“吴里”。由于地理环境好,祖先们在这里定居以后,开垦了很多土地,生活过得十分富裕,享受着与世无争的幸福生活。
占里侗寨,全部为吴姓侗族,寨中有鼓楼一座。2005年以前不通公路,寨种人很少外出。占里人性格温和,对外来人友善,逐渐开发旅游,将来也会成为侗族的旅游胜地。
婚姻习俗
建寨700多年来,代代流传下来的寨规森严地写着:不许外娶、不许外嫁,以保守换花草的秘密。占里村的祖先吴公力提出了要控制人口增长,于是便召集村民聚集于寨中的鼓楼进行商议,订立了一条寨规:一对夫妇只允许生两个孩子,谁多生就依寨规进行处罚,严重超生的,永远逐出寨门,不得再回到这里居住。
在占里村,只有正月初五和初六的日子才能举行订婚仪式,而婚礼则只能在农历二月十六日或十二月二十六日才能举行,其他日子都不允许结婚。“一棵树上一窝雀,多一窝就挨饿”、“崽多了无田种,娶不了媳妇;女多了无银两,嫁不出姑娘”、“人会生崽,地不会生崽”……如今,在占里村流行着许多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的歌词,意义深刻。
特殊的环境,形成了侗寨特有的生育密码,占里青年男女恋爱自由,一般在十八九岁就可以开始谈恋爱。但占里村同时又遵循着晚婚晚育的习俗,因此姑娘们大都在23岁以后才结婚。在占里人看来,结婚晚就老得晚,早要孩子就意味着会早当老人,寿命也就短了。正是这种淳朴的生命观使占里的青年不愿意过早的结婚,而生育期的缩短,客观上降低了妇女的终身生育率。
除此之外,占里村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使得村里的青年即使早婚也不会早育。在占里村,男女结婚后,新娘会仍住在娘家——“不落夫家”。农忙时,男女可以到对方家里帮忙干活——“夫妻互助”,待姑娘年纪稍大一些——二十七八岁时,才会住到夫家去。除了对结婚严格限制外,占里人对离婚者还会进行严厉的惩罚,对提出离婚者要上缴“稻谷300斤、白酒50斤、肉100斤”,而这所有的这些东西都会用来充公。之后,提出离婚者,不得继续留在村里生活。
继承
在占里村,还有一条规定很特别:女儿继承棉花地,儿子继承稻田。此外,父母还要给女儿一份“姑娘田”,谁家若不给女儿“姑娘田”,不仅会遭人取笑,还会被男方退婚。在老人的财产继承上,山林、菜园实行男女对半分成,房基、家畜归儿子,而金银首饰、布匹让女儿带到夫家。因此在占里村,中国的传统“重男轻女”观念并不存在,而是真正的男女平等。
人口
1952年开始截至2000年,整整48年里,占里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几近为零。1952年,侗寨占里有168户人家,人口总数为729人。2000年,有154户人家,而人口总数则有739人。在一个农业社会中,这种古典的人口思维起到了效果:占里村比全县人均稻田面积高出一倍多,高于全国人均耕地占有面积。
生活状态
占里虽然地处边远,但朴素、先进的人口意识却厚厚地回报了他们,这里群众的生活可以说丰衣足食、富足安康,人均耕地面积1.3亩,比全县人均稻田面积高出一倍多,高于全国人均耕地占有面积,人均占有粮食大大高于全县人均水平,家禽饲养量也居全县前列。
2000年8月,国家计生委科技司专程到占里进行了考察。近几年来,中央电视台前来拍摄了专题片《大山深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中国社会报》等国内多家媒体及台湾《汉声》杂志都作了专题报道。中央电视台7频道农业·军事频道《农广天地》栏目据组深入从江县占里村拍摄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鸭’复合系统种养殖”为主题纪录片,向全国观众展现黔东南神秘占里纯朴侗寨传统农耕文化。
占里“稻鱼鸭”复合系统种养殖,是以鸭食虫、以鱼食草、用鸭鱼粪做肥料的稻鱼鸭复合系统,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多种生态功能,2011年成功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央视拍摄内容,主要从鱼苗繁殖、稻田翻耕、放鱼、打鱼窝、田间管理等过程,全面展示复合系统种养殖的生态循环。
占里人口文化园
经过6个多月的资料收集、设计、制作,占里人口文化园于2014年国庆落成并向游人开放。该园以占里侗族的祖源寻根、人口先声、立石盟誓、生命奇迹、金玉良言等五大版块为主要内容,立体表现了600多年来占里人口文化的魅力,该园占地约3000平方米,耗资42万元。园内的雕塑、浮雕,金玉良言牌匾相互融合,诠释了占里独特人口文化的深刻内涵,让游人宾客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中国人口文化第一村”的熏陶,人口文化园的建成也成为从江县开展人口文化教育的旅游胜地。
顶 ![]() |
踩 ![]()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
下一篇:在文峰塔民俗园感悟苗侗风情
贵州的占里村在普通的中国地图上根本就找不到,因为它实在太小太偏僻了,但就是这个弹丸之地,却因一项令世人惊叹的“零纪录”而名扬海外:从1952年到2000年的48年里,占里村的人口只增长了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几近于零。这一现象在人口普遍大幅度增长的年代里,堪称一大奇迹,因此占里村被誉为“中国人口文化第一村”。独特生育观的形成
占里村之所以能做到人口零增长,村规起了很大的作用。占里人的祖先是1368年从江苏逃难定居此地的,占里村的得名就来源于其祖先“吴占”和“吴里”。由于地理环境好,“吴占”和“吴里”在这里定居以后,生活过得十分富裕,这里的人口也从最初的两户渐渐发展到了100多户。不过,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多地少的矛盾也开始凸现。
到了清朝初期,人多地少的矛盾使占里村开始衰败。这时,一位叫吴公力的村民挺身而出,找到村中的老人商议解决办法。最终,一条奇特的村规被制定出来:“有50担稻谷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但必须是一男一女;有30担稻谷的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
如今,在占里村每年都要举行两次控制生育的盟誓仪式,分别是在农历二月初一和八月初一。凡是要成婚的青年男女都要在仪式上发誓:婚后必须按计划只生两个小孩。独特的村规一直沿袭了数百年,使占里人形成了习惯,至今还未有人违反过。如今,“一对夫妇只能生育儿女各一个”这一条款位列村规六大条款之首。
村口祖先“吴占”和“吴里”兄弟塑像决定胎儿性别的神奇配方
根据从江县计生局的统计数据,1980年到2005年的25年时间里,占里村出生的男孩有94个,出生的女孩有93个,如此平衡的男女出生数字,的确令人称奇。
村里的吴支书介绍说,占里人祖先发明的能控制生男生女的草药秘方――换花草,对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占里人对第一胎的生育遵循顺其自然,在生育第二胎的时候才会根据第一个小孩的性别来选择是生男还是生女。
“换花草”是一种生长在山上的藤类植物,根部有不同的形状,如果根是横着长的,吃了可生女孩;若是竖着长的,吃后则可生男孩,女人在怀孕的头三个月内吃这种药物就能改变胎儿的性别。吴支书的第一个孩子是女孩,他夫人生第二胎前吃了生男孩的“换花草”,就生了一个男孩。在村里随机询问的25位妇女,都承认服用过“换花草”,并且都达到了目的,因此,她们对“换花草”的功效深信不疑。
值得一提的是,单独服用“换花草”时,它并不能发挥药效。具有神奇功效的配方,是由“换花草”配上其他草药后制成的,在占里村,这个配方只有一个被称为“药师”的人才知道。占里村的药师名叫吴奶银娇,她介绍说,历代药师皆靠单传,遵循着传女不传男的原则。按照祖上的规矩,药师不允许把“换花草”的秘方向外人透露,否则药就没有效果了,而且这种药只能给本村人服用。
除了“换花草”,药师还能配置其他的草药,如杜绝缺陷婴儿的草药。这也许就能解释,为什么在几百年来近亲结婚现象十分普遍的占里村,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例有缺陷的婴儿。除了身体健康之外,占里人还十分长寿,几百年来,这里的人均寿命均保持在70多岁,而90岁以上老人在村里更是十分常见。
一幢幢吊脚楼错落有致 一年只有两天可以结婚
占里青年男女的社交十分自由,一般在十八九岁就可以开始谈恋爱。但占里村同时又遵循着晚婚晚育的习俗,因此姑娘们大都在23岁以后才结婚。在占里人看来,早要孩子就意味着会早当老人,寿命也就短了。正是这种淳朴的生命观使占里的青年不愿意过早结婚。
有趣的是,几百年来,占里人一直都举行着“集体婚礼”――在占里村,婚礼只能在农历二月十六日或十二月二十六日才能举行,其他日子都不允许结婚。
在占里村,还有一条规定很特别:女儿继承棉花地,儿子继承稻田。在财产继承上,山林、菜园实行男女对半分成,房基、家畜归儿子,而金银首饰、布匹让女儿带到夫家。因此在占里村,中国的传统“重男轻女”观念并不存在。占里人也没有“多子多福”的观念,他们说,孩子一多,每个人分的就少了,人家就不愿嫁给你或娶你了,因此谁也不愿意多生孩子。
平衡性别的“秘诀”占里寨子虽然不大,但这里的人们却创造了一项令世人叹为观止的纪录:在几百年的时间里,这里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几近于零。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60多年的岁月中,占里村的人口只增长了20余人,堪称一大奇迹。因此,占里村被誉为是“中国人口文化第一村”。
据说,为实现控制生育的目标,占里先人还摸索出了非常有效的避孕和终止妊娠的中草药,分别称为“堵药”即避孕药、“祛药”即终止妊娠和“换花草”即据说是能够变胎儿性别的药。但所有的药都不外传,在村寨内也仅由一名女药师掌握配方,传女不传男。因此,尽管有很多专家和公众慕名前往考察,但都无功而返。
正确的婚育观晚婚晚育,占里青年男女恋爱自由,一般在十八九岁就可以开始谈恋爱。但占里村同时又遵循着晚婚晚育的习俗,因此姑娘们大都在23岁以后才结婚。在占里人看来,结婚晚就老得晚,早要孩子就意味着会早当老人,寿命也就短了。正是这种淳朴的生命观使占里的青年不愿意过早的结婚,而生育期的缩短,客观上降低了妇女的终身生育率。
男女平等,在占里村,还有一条规定很特别:女儿继承棉花地,儿子继承稻田。此外,父母还要给女儿一份“姑娘田”,谁家若不给女儿“姑娘田”,不仅会遭人取笑,还会被男方退婚。在老人的财产继承上,山林、菜园实行男女对半分成,房基、家畜归儿子,而金银首饰、布匹让女儿带到夫家。因此在占里村,中国的传统“重男轻女”观念并不存在。
中国稻、禾文化传承之地民以食为天,我们的老祖宗,从会播种水稻的那一天起,便开启了延续几千年的稻作文化。按有关记载:黔东南是稻作文化的传承延续之地,是原生态耕作方式的保留之地。
专家说:水稻在脱粒的难度上被分为禾和谷。其中又把能在田间用谷斗脱粒的籼稻和糯稻统一成为谷。把不易脱粒,只能用镰刀摘穗的,成为禾。所以禾是非常顽强,非常叛逆的水稻品种。禾也分为籼和粳,粳中分为粘和糯,这种糯禾被称为香禾糯,世界特种稻,“糯种之王”。其实“禾”这个字,在汉语里解释为嘉谷。二月开始生长,八月成孰,处四季之中,得阴阳之和。所以禾是谷类植物的统称。这段话总的来说就是,黔东南的侗族苗族人家有最好吃的大米饭,难怪大家称这里的米为“香米”。
在这里,另一个稻作文化的表现就是谷子连穗一起摘,摘了晾晒在晾禾谷仓上,现吃现舂米,别处还真是没见过。晾禾谷仓不在自己家,在村中的水塘之上,为的是防火。侗族大哥说房子着了火可以再盖,粮食没了是要饿死人滴。因地制宜的保留口粮,也是先民的智慧之一。
2025-08-19 12:39: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