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靖州苗族歌鼟是流行于湖南省西南湘黔两省交界沿线锹里地区的一种传统音乐,2006年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在依然大放异彩。
关于这个“国宝”,因飞山君非常喜爱,曾多次传唱,并写文章宣传推广,在此不再赘述,仅就其中的一个腔调进行探讨。
据百度百科介绍:靖州苗族歌鼟按其内容、歌曲风格、演唱艺术及民族特征,可分为酒歌调、茶歌调、山歌调、饭歌调、担水歌调、三音歌调等。
而在开门见山简介“山歌调”时有这样的表述——山歌调又被称为情歌调,茶棚歌调,这是苗族青年男女用来各自表达感情,对唱情歌所用的曲调。
从这可以看出,把山歌调这种歌等同于情歌了!
诚然,从苗族歌鼟的演变进程来看,山歌绝大部分的都有情歌的影子——
“茶棚”,就是青年男女用来对歌的场所,男方坐一边,女方坐一边,一方问,一方答,这种光明正大的对歌因在茶棚里进行,也称“坐茶棚”。
许多年轻人正是通过这个平台,互生情愫,邂逅爱情。
过去,锹里地区的苗乡侗寨每一个寨子附近都建有茶棚,专门用来对歌。
唱歌时,一般为两个人,属“二重唱”组合,两男或两女,一人起歌主唱,一人帮腔伴随。帮腔的人要慢半拍、拖长音,不能抢拍、断音,这样才能起到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的效果。
这种歌曲的歌词,是所有苗族歌鼟中最长的,其他的往往只有四句,而山歌调通常有十句、二十句不等,非常考验肚才和应变能力,也就是人们常讲的“见子打子”。
歌曲旋律随着酸话歌词读音变化而变化,同一歌词格式的曲调基本节奏相似,歌声余音袅袅,婉约动人。
以前,坐茶棚是常态,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唱歌的看热闹的,热闹非凡、开心无比,相当的火爆。
后来,因坐茶棚这种形式被称“旧习俗”而遭到禁止,顿时销声匿迹了。
现在,虽有恢复,但也只是旅游需要的开发了,早已无人问津。
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不能坐茶棚之后,喜欢开心、喜爱唱歌的苗侗同胞,想出了一种更加好玩的玩法,这是一种偷偷摸摸、极其隐蔽的约会形式——“玩山”!
“宁可不吃不喝,不可一日无歌”,唱歌是锹里人的天性。
由于受到约束和限制,不可以在公众场所登台亮相、想唱就唱,青年男女实在心痒痒、情难耐,所以他们便把相会、对歌的地方选在了树木葱郁的山坡上、流水潺潺的小溪旁、遮风挡雨的牛圈上……时间也改在了月高风轻、夜深人静的时候。
因基本上在村寨外的山沟、山坡、山坳、山岗等地点开心的玩乐,故称“玩山”!
玩山的男女都是尚未婚配的年轻人,结了婚的人是不能参加的,否则就是伤风败俗,会被骂“不正经”“耍流氓”。
那个时候,这是锹里人谈恋爱的最主要平台。青年男女基本上在玩山对唱情歌中玩出了感情,从而找到了意中人,成双成对、喜结良缘。
玩山真的好玩,但同姓人是不能在一起玩的,一个寨子的也很少玩。说白了,这就相当于汉族的约会,早前一点的时候还是以唱歌为主,后来逐渐成为卿卿我我谈情说爱的“花园”了。
坐茶棚、玩山这两种对歌方式,都是以山歌调的曲调来进行填词演唱的,这是青年男女表达感情的不可或缺的环节。
所以,这种歌调数目最大、歌词最多,在苗族歌鼟演唱中所占比例也最重。
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无论把这种腔调称为“山歌调”,或“情歌调”,还是“茶棚歌调”都不为准确。
实际上,在锹歌更名为歌鼟之前,老一辈并不是这样叫的。
以前,这种腔调的歌种,酸话叫“襻襻歌”,苗语叫“歌襻”。
襻,读作(pàn),本意是把衣服的带子系住,引申指用绳线把分开的东西连起来。人们唱歌鼟,不就是为了拉近关系、加深感情吗?叫“襻襻歌”更切合实际、生动形象!
由于靖州的苗族没有文字,可能在当年申报“非遗”的时候,大家不知道究竟该用(pàn)这样的哪一个字来代替,或者不好记,故而专家学者为了便于记住和推广,就模糊概念,统称为山歌了。
其实,从这种歌调的唱词和对象来看,很多内容也不是关于传唱爱情的,情歌只属于其中之一。
而且,唱这种歌的人也不局限于年轻人、不只男女用来对唱,很多时候比如办喜酒,女的陪女的都是用这一腔调来唱。
何况,茶棚、玩山等已经无影无踪,成为一段历史回忆了,如果再叫“情歌调”“茶棚歌调”,明显不合适了。
所以,为了尊重传统、回归正统,建议还是叫“襻襻歌”!
顶(0) |
踩(0) |
上一篇:洪江,曾是苗乡侗寨的“诗和远方”
下一篇:苗族歌鼟为什么好听而难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