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在线-吴姓网-世界吴氏宗亲联合网-族谱家谱-寻根-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苗族歌鼟在传承中面临的挑战_吴氏在线-吴姓网-世界吴氏宗亲联合网-族谱家谱-寻根-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苗族歌鼟在传承中面临的挑战

2022-06-02 作者:吴展团 来源:原创 浏览:21027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灿若星河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是值得倍加珍惜的人类心灵世界和精神家园,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资源库。

       但是,在全球一体化浪潮的冲击下,随着现代化工业文明的迅速扩散,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相当大的挑战。

       苗族歌鼟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她的神奇魅力,时间和实践已经证明了,如何重视都不为过。

       然而,和其他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苗族歌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长远的系统化工程,要想使苗族歌鼟永远代代相传、生生不息,重中之重是要传承。

       可是,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苗族歌鼟面临着传承主体、传承环境等困境。

       随着锹里地区交通和通讯的不断发展,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地群众与外界长期相对隔绝的状况逐一被打破。

       这使得原有的传统生活方式,受到了外来文化、现代文化、市场经济和传媒信息的冲击,慢慢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也给苗族歌鼟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当前,苗族歌鼟如需发扬光大,主要面临着以下五个突出问题:

       首先,苗族歌鼟的传播空间越来越小。

       任何文化的传播和传承,都必须要有固定的、便捷的、有效的平台,这样才能长盛不衰、生机勃勃。

       但现在,在少数民族地区,一些传统的民间习俗、民族活动得不到重视,正日益弱化、淡化、退化。

       锹里地区的民族文化一直是非常丰富的,仅各类节日就几乎月月都有,可当前举办的民俗活动规模越来越小、次数越来越少,一年到头也难得一次。而对于一些风俗中的礼节、礼仪,有的人怕麻烦、图轻松、为省钱、赶时髦,干脆放弃不要了。

       特别是提倡婚娶新事新办,寿诞从易从简,乔迁不请不聚后,许多人家懒得办酒热闹了。就算为了面子,在城里办几桌,也不再按民间的习俗来办,人们哪里还有平台一展歌喉?何况城里的酒店,毕竟不是家里,商人“唯利是图”,他们也不同意你吵吵闹闹的耽搁时间和生意。

       传统节日逐渐被现代节日所替代,歌鼟演唱的主要场所闲置、损坏了,过去三天三夜的演唱场面已不复存在,人们想唱就唱、开口就来没有了机会。

       其次,苗族歌鼟的传承人才越来越少。

       以前,在苗乡侗寨找一个不会唱歌的比登天还难;而现在,去苗乡侗寨找一个会唱歌的难于登天。

       这不是耸人听闻,歌鼟的传承人相当稀缺。如果不引起重视,不久的将来歌鼟失传就会成为现实。

       人才,是所有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后继有人,才能保证苗族歌鼟持续发展。

       曾经,苗族歌鼟之所以那么红、那么火,就因为有一大批歌师来传唱、来培养传承人。

       如今,一些资深的、颇有造诣的重要歌师,因年高体弱已逐步退出了舞台。

       随着那些热心传帮带的歌师相继离世,而在技艺上能独树一帜、独当一面,并享有威望的歌师又没有培养出来,正面临着青黄不接,出现人才断层的严峻形势。

       而现在的教育,至少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不切合实际,更多的是应试教育,不是素质教育,对民族文化的重视非常有限。

       多数人都将教育重心放在了文化课的提升上,对“非遗”的关注少之又少,学校繁重的课程限制了年轻一代对文化传承的理解和兴趣。

       靖州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县,在基础教育方面也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开设过民族文化课。县职中虽然安排了一名老师教歌鼟,但那也只是为了表演的需要,个别爱好者参与而已,远远没有普及。

       可以断言,如果不加强人才培养,苗族歌鼟中许多优秀的演唱技艺和丰富的歌词内容,也必将随着歌师的老去、远去,而消失殆尽、再无声息。

       第三,苗族歌鼟的传递能量越来越弱。

       文化,归根结底是要传递正能量,影响子孙后辈,深入灵魂深处。

       苗族歌鼟曾是多少苗族人的文化自信,也曾是多少外乡人的心心念念。

       但是,现实中,更多人有的只是生活的苟且,哪里顾得上诗和远方。

       随着生活的压力、经济的负担加大,人们不得不考虑柴米油盐,逼迫着许多青年背井离乡打工,怎可能守在家里种田、喝酒、唱歌呢?

       其实,“此生若能得安稳,谁又愿颠沛流离”,这也是无奈之举!

       加上学校教育的普及在很大程度取代了苗族文化在当地的传播,大多数青少年选择了上学而不是学歌,很多土生土长的年轻人便慢慢的对苗族歌鼟的兴趣愈来愈淡漠,没有了认同感自然也就不想学了。

       更为忧虑的是,如今许多农村人去楼空,居家进城安营扎寨了,苗寨俨然成为了空寨。

       结果,导致苗寨无人学歌,节日之时无人对歌,亲朋聚会无人唱歌。

       苗族歌鼟及其代表的苗族文化正面临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巨大危险。

       第四,苗族歌鼟的自我束缚越来越大。

       苗族歌鼟的逐渐没落,致使传承出现危机、面临困境,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原因。

       内在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苗族歌鼟的传承、阻碍了苗族歌鼟的发展。

       这种民歌在旋律、结构和歌词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但使用固定、怪异的歌腔和苗语、酸话的歌词,已经成为传承和传播的一大障碍。

       区域性,往往伴随局限性。由于唱这种歌曲的花衣苗,是一个只有自己语言而没有具体文字的民族,使得苗族歌鼟中的各种腔调和某些歌词,只能依赖口头传唱、只有依靠死记硬背,无法依靠书籍传播。

       无形之中,这对于不会苗语、酸话的苗族青年和外地人来说,要想学唱歌鼟变得困难重重。

       所以,苗族歌鼟的传唱仅限于锹里地区,不能很好地在其他地区传播开来、广为流传,这是自身的局限性带来的被动。

       第五,外来文化的冲击影响越来越多。

       外在的原因造成的“伤害”,却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主要有娱乐多样化的冲击、苗族歌鼟实用功能被替代,以及青少年传承主体离开苗乡侗寨等。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大量的现代技术得到了全面应用,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状态。

       因而,传统民族文化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现代文化、流行元素等外来文化的极大影响,进而导致非物质文化出现传承难以为继的窘境。

       苗族歌鼟虽然是锹里地区老一辈的主要娱乐方式,同时还具有文化传承的作用。

       但是,在新时代的大潮中,随着电视、手机、KTV、网络游戏等新技能、新文化的普及,人们的娱乐方式更加丰富多彩。

       多元文化层出不穷、精彩纷呈,新奇又好玩,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又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在“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城市群里,这些更容易渗透,也更便于被接受。

       相比之下,苗族歌鼟很少可以“独乐乐”,逐渐被边缘化,也在情理之中了。


顶一下0
踩一下0

上一篇:苗族歌鼟为什么好听而难懂?

下一篇:想不到苗族歌鼟竟然如此有价值

我也想在此上传信息资料或寻根>>>


●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请留言

共 0 条留言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