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在线-吴姓网-世界吴氏宗亲联合网-族谱家谱-寻根-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虞国、勾吴国、虞族南迁和泰伯奔吴_吴氏在线-吴姓网-世界吴氏宗亲联合网-族谱家谱-寻根-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虞国、勾吴国、虞族南迁和泰伯奔吴

2016-03-08 作者:陈振康 来源:吴文化 浏览:953

       伟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 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 断发,示 不 可 用,以 避 季历。 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 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 ”《唐·括地志》:“太伯奔吴所居城,在苏州北五十里常州无锡县界梅里村,其城及冢见存。 ”《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 又载:“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 周章已君吴, 因而封之。 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 ”

       一、虞国和勾吴国

       1.虞国

       周武王加封虞仲的虞国,又称中国之虞,又称北虞,西周侯国。 春秋时为晋大阳邑,以在大河之阳, 故名。 唐天宝元年(742)陕郡太守李齐物开三门以利漕运,得古刃,刃有篆文“平陆”二 字,遂 改 名 平 陆 县,从此历代县名均不改。 平陆县今属山西运城市。 《汉书·地理志》注:大阳县吴山,“上有吴城, 周武王封太伯后于此,是为虞公。 为晋所灭。 ” 唐《括地志》:“故虞城 在 县(大 阳)东 北 五十里虞山上。 ” 明末清初地理巨作《读史方舆纪要》称“在平陆县东北二十里,春秋时虞国之阙邑也”。史记<索隐>:“夏都安邑, 虞仲都大阳 之 虞 城 …… 在 安 邑 南 , 故 曰 夏虚”。 据 清 乾 隆 版 《平 陆 县 志》记载: 该城为春秋时晋献公所灭的古虞国都城。 山西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靳生禾教授认定虞城就在今平陆县张店镇东南的古城村(古虞国城墙遗址和古城水库。 古城在以前称吴城)。

       现山西省的(第三批)省文保单位中有虞国古城遗址,时代:周,地址:山西运城平陆县张店镇古城村及四周。北虞国是何年所立? 根据史家研 究, 武 王 伐 纣 当 在 公 元 前 1046年。 按照《史记·封禅书》记载,“武王克 殷 二 年,天 下 未 宁 而 崩”,也 就 是武王灭商以后第二年, 天下还没有安定下来,武王就驾崩了。 北虞在武王克殷后加封, 应该在公元前 1046年或公元前 1045 年。 北虞国是何年所亡? 大约在公元前 655 。 据左传《僖公五年》(公元前 655 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 ……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 ”虞国的国君贪图晋国晋献公的宝马美玉, 借道给南下讨伐虢国的晋国军队, 晋军主帅荀息率军攻灭虢国后, 回师途中又顺手牵羊攻袭虞国, 北虞国就这样被晋国用巧计灭掉了。 这就是历史典故“假 途 灭 虢 ”和“唇 亡 齿 寒 ”的 由来。 《史记·吴太伯世家》 载:“是时晋献公灭周北虞公,以开晋伐虢也。 ”当代著名学者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僖公二年 ”: “今 平 陆 县 东 北 有 虞 坂者, 即古之颠軨坂……”。 宋《太 平 寰 宇 记 》 “谓 晋 假 虞 之道,即此路。 ”北虞国总计存在了大约 390 年。

       2.北虞之前的“虞”

       (1)“虞 芮 之 讼”:虞、芮,周初二国名。 虞(在今山西平陆 县)、芮(在今陕西大荔县)两国之君争田,久而不决,说:“西伯昌是有德之人, 让他来裁定吧。 ”于是他们一起来到周地,到了周边境,看到周人耕田的互相让地边,走路的互相让道;进入周都邑,又看到周人男女不同路,斑白不提携;到了周朝庭,更发现周人士让大夫,大夫让卿,有礼有节。 两国国君非常惭愧, 说:“我们真是小人,不要再踏进君子的朝廷里啦。 ”于是两国国君让出所争之地作为间原, 解决了争端。 此史实确实,《史记·周本纪》:“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 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 皆 让 长。 虞芮之人未见西伯,皆惭,相谓曰:‘吾 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 ’遂还,俱让而去。 ”《诗经·大雅·绵》:“虞芮质 厥 成,文王厥厥生。 ”(虞国和芮国感激文王的裁定,文王的国势因之大振。 )汉《尚书大传》“文王受命一年断虞芮之 质”。 此史实发生早周西伯昌时期, 史实中的西伯昌就是周太王古公亶的孙子、太伯仲雍的侄子昌,就是周文王。 这一史实表明了十分重要的两点:一是,周武王是文王的儿子,那就是说,在武 王 加 封 北 虞 前,虞已存在了。 二是,此虞和周的关系十分密切, 其时, 商王朝还十分强大,而虞遇事,找周而不找商解决。历史地理学家、 我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的复旦大学教授谭其骧先生, 在他的名著《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商 时 期全图”中,明确标出,在 黄 河 和 汾 河之间是“虞”,虞的西面是“芮”。

       (2)在武王加封北虞前,虞已存在了,这虞地为舜帝所在。 舜帝(约公元前 2128 ~2086 年),姚姓,名重华,号有虞氏,谥号曰舜。 舜建都于蒲坂,在今(山西永济市)蒲州一带。国号有虞。 蒲州即今山西永济市,与平陆县(北虞所在)同属于山西省运城市。 《史记·五帝本纪》“舜,冀州之人也”。 据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引皇 甫 谧 所 说 ; “舜 所 营 都 , 或 云 蒲坂。 ”蒲坂在唐代是河东县,即今山西永济县。 《史记·五帝本纪》“舜居妫汭”。 《尚书正义》说:“妫水在河东虞乡县历山西,西流蒲坂县南,入于河,舜居其旁。 ”当代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地理系王北辰教授曾在 《北京史苑》(第一期)撰文《妫水河名考》,认为, 舜所居妫汭即在今山西省永济,和平陆县属于山西省运城市。 因此,在周文王时期,现山西省运城市(包括平陆、永济一带)是虞地。

       3.北虞是周太王古公亶予太伯、仲雍的封邑

       穆天子传卷二:“大王亶父之始作西土,封其元子吴太伯于东吴。 诏以金刃之刑,贿用周室之璧。 ”[古公亶父 兴 于 西 方(岐 山 之 下),封 其 长子吴太伯 (和仲雍) 于东吴 (即北虞)。 把制作金属刀剑的方法传给他,把周王室的璧玉赠给他。 ]《穆天子 传》 又 名 《周 王 传》﹑《周 王 游 行记》。 共 6 卷。 据 《晋书·束皙传》记载,西 晋 武 帝 太 康 二 年(281 年),在今河南汲县发现魏襄王墓 (一说安釐 王 冢), 当时从这个古墓中出土“得竹书数十车”, 被称为 “汲冢竹书”, 其中有《穆天子传》,记载了周穆王驾八骏西游、东游之事。 明代文献学家胡应麟的 《四部正讹》 考定《穆 天 子 传》 为 “盖 周 穆 王 史 官 所记”。 古今学者都确认《穆天子传》作于周穆王时期。 周穆王姬满是西周继周武王姬发、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钊、 周昭王姬瑕之后的西周第五 位 天 子,其 在 位 时 间 55 年(公 元前 976 年—公元前 922 年)。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杨宽先生在《西周史》中,对 穆天子传卷二:“大王亶父之始作西土, 封其元子吴太伯于东吴。 ”的相关内容作出详尽的论述。 其第六章中说:“所谓封于东吴, 吴 即 是 虞, 金 文 常 称 ‘虞’作‘吴’。 虞的封国在今山西平陆北。 ”“讲到大王亶父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把元 子 太 伯 封 于 吴(即 虞)”其 第 六章 中 说:“《穆 天 子 传》 卷 六 称 穆 王‘乃宿于虞’, 也是因为虞为太伯封国,原有周王留宿的宫室。 ”第三章中说:“周的开拓领土是从季历 (即太伯、仲雍之三弟,周 文 王 的 父 亲)开始的。 季历开拓得成功,是由于下列三个原因:第一,由于与太伯所建立的虞国友好合作, 以虞国作为向山西地区开拓的重要据点。 ”其第六章中又明确地说:“但是我们细加考核,可知《穆 天子传》所 说 太 王 封 太伯于吴(即虞),真是正确的事实。 ”《穆天子传》: 天子自盐池己丑南登于薄窴车令之际,乃宿于虞,是山谓之薄山。 ”以上明确表明:北虞在周武王将仲雍的后代虞仲加封到北虞之前, 在周太王时就被太王封予太伯仲雍了。

       4.解析泰伯奔吴的几个历史谜题

       (1)太伯、仲雍奔吴。 太伯、仲雍没有一直待在他们的封地虞, 为让王位而奔到无锡梅村一带的 “吴”了。 其奔吴是从他们的原封邑“虞”出发的。 “虞芮之讼”时,虞君为什么单去找太伯、仲雍之侄文王解决和芮的争端,因为,“虞”原是太伯、仲雍的封邑,是周的附属。 另外,这时太伯、仲雍及其族人(主要的)已离开了虞,奔吴了,因此虞君就找了周文王。

       (2)为什么叫“勾吴”。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载:“古公卒,太伯、仲雍归,赴丧毕,还荆蛮。 国民君而事之,自号为勾吴。 吴人或问何像而为勾吴,太伯曰:‘吾以伯长居国,绝嗣者也,其当有封者,吴仲也。 故自号勾吴, 非其方乎? ’”(周大王去世,太伯、仲雍回去奔丧,结束后,还吴地。当地的老百姓尊他为君主, 太伯定国号为勾吴。 吴人问为什么要称勾吴呢? 太伯回答说:‘我排行老大而任君位,但我没有子孙,不能传宗接代,那受封的应该是吴仲,所以我把自己住地称为勾吴。 这不是那合乎道义的事么? ’) 太伯明确表明,称“吴”是因为仲雍叫吴仲。 那仲雍为什么又叫吴仲呢? 因为太伯、仲雍的原封邑在“虞”(吴),吴 的 名 称 是 从那里而来的。 《逸周书·世俘解》(《逸周 书》,先 秦 史 籍 ,本 名 《周 书 》)记载:武王克商后,祭祀祖先,“王烈祖自太王、太伯、王季、虞公(即仲雍)、文王、邑考,以列升。 ”这里,仲雍被称为“虞公”。 至于“勾”字的解释,现一般取司马迁《史记》注中的颜师古注:“吴言勾者,夷语之发声”。

       (3) 周武王为什么要将仲雍的后代虞仲加封到中国之虞? 情况很清楚了,因为这中国之虞原是太伯、仲雍的封邑, 是他曾祖父周太王所封。 他爷爷季历开拓取得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 他爷爷季历和太伯仲雍所建立的虞国友好合作, 作邦作对,以虞国为重要据点,向山西地区进行了开拓。 周武王克商, 封赏诸侯,封周章于吴(无锡梅村一带),又将仲雍的后代虞仲加封到中国之虞(山西平陆一带)。

       二、虞族南迁和泰伯奔吴

       (一)虞族的迁移的考古证据

       关于勾吴国的建立和虞族的迁移,近年来引起了好多历史、考古专家的注意,他们做了许多历史、考古的深入研究, 作出了十分有意义的成果。 当代著名历史、考古学家、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张敏先生,在他的精彩的论文《虞舜南巡狩与勾吴的发端》 中对此作了精辟的分析和总结。 文中,张敏先生对虞族的迁移作了历史和考古的科学的论证:

       1. 考 古 学 的 造 律 台 类 型 文 化(王油坊类型文化)与历史的有虞氏文化相对应

       文章认为豫东一带 (即商均封地)为有虞氏分布范围。 考古学文化显然是分布于豫东地区的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 王油坊类型又称造律台类型。文章肯定北京 大学考古系主任、 考古文博院院长李伯谦教授的研究, 李伯谦先生在对造律台类型进行研究之后, 首先指出:“史载有虞氏部族由盛而衰的历史与碳十四测定的造律台类型存在的时间基本一 致”,“其与造律台类型的分布范围大体相同”,“从年代、分布地域和文化特征分析, 造律台类型可能就是传说中的有虞氏文化”。 分布于豫东皖西北的颍水、涡水、西淝水、浍水流域的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即有虞氏部族所创造的物质文化遗存。

       2. 江苏兴化南荡文化和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的迁移

       文章指出, 王油坊类型在豫东地区发生消失。 1992 年江苏兴化南荡 遗 址 和 1993 年 江 苏 高 邮 周 邶 墩遗址的发掘, 表明了王油坊类型的东南迁移。 文章说:通过对南荡文化遗存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 南荡文化遗存的来源是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 南荡文化遗存的文化内涵与王油坊类型晚期文化 遗存基本一致。 王油坊类型在豫东地区的消失和在江淮东部地区的出现, 显然是考古学文化的迁徙。 而这种文化的迁徙,则意味着有虞氏部族的迁徙。江淮东部南荡文化遗存的发现,从考古学上证实了有 虞氏部族的去向。 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的迁徙,即有虞氏部族的迁徙。 文章又指出,高邮周邶墩遗址所发现的南荡文化遗存晚于兴化南荡, 这又清楚地表明在海侵到来之时, 有虞氏部族迁徙到古邗沟以东。

       3. 宁镇地区(考古学文化)的点将台文化

       南荡遗址的堆积情况表明南荡文化遗存并非代表有虞氏部族的最终去向, 海侵迫使有虞氏部族再次迁徙。 通过近年来对江淮地区和宁(南京)镇(镇江)地区考古学文化遗存的研究, 可以证实有虞氏部族迁徙到宁镇地区。 宁镇地区夏时期的考古学文化为点将台文化。 点将台文化是由风格迥异的甲、乙、丙三类文化遗存构成,属混合文化。 其乙类文化遗存来源于南荡文化遗存, 亦即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 在文化构成中约占 40%左右。 高邮周邶墩遗址所发现的南荡文化遗存晚于兴化南荡遗存而早于点将台文化乙类文化遗存, 这清楚地表明在海侵到来之时有虞氏部族迁徙到古邗沟以东,然后沿古邗沟南下,越过长江,而到达宁镇地区。

       (二)太伯奔“虞”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清楚看出,太伯为什么选择荆蛮吴地为出奔的目的地了。一,虞 地(北 虞)本 是 太伯、仲雍的封邑。 二,虞人已有族人迁移到荆蛮,已是虞(吴)地。三,荆蛮吴地是商和其它部落势力薄弱之处。 由于太伯的正确决策,奔荆蛮吴地得到成功。 《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载:太伯之奔荆蛮,“荆蛮 义 之,从而归之千余家”。 出奔的目的地的选准,加之方略的 正 确,太 伯、仲 雍在那里立马得到当地虞人等部落的拥戴,“立为吴太伯”。 因此,在太伯奔吴之前,吴地并非荒蛮不毛之地,虞民已有相当的经济和文化基础,太伯奔吴带来了中原地区更先进的经济文化。 吴、越同俗但不同族。 吴是虞舜之后,越是夏禹之后(又说越与楚同祖)。

       “千古兴亡多少事,物转星移几度秋。 ” 厚重的时间灰尘,掩埋了太伯奔吴的历史真相。 唐代,《括地志》还云:“太伯奔吴所居城, 在苏州北五十里常州无锡县界梅里村, 其城及冢见存。 ”当时见存的其城及冢,至今已荡然无存。 梅里一带,有关吴的考古遗存又少, 这给太伯奔吴历史真相的研究带来相当的困难。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相信,隨着历 史、考古研究的深入,太伯奔吴的历史之谜, 终将全然揭开,其真相将告白天下。

顶一下1
踩一下0

上一篇:姓氏代码研究

下一篇:关于吴氏宗族内需要研究和商讨的几个问题

我也想在此上传信息资料或寻根>>>


●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请留言

共 0 条留言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cnwunet 个人文集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