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在线 cnwu.net

首页 > 寻根问祖 > 寻根事迹

梅山吴氏宗亲寻根录:溯泰伯开基之源,承楚南落籍之脉,续千年血脉荣光

2025-09-16  来源:吴建东 浏览:66

       梅山吴氏宗亲寻根:从泰伯开基到楚南落籍,一脉相承的血脉与荣光各位梅山吴氏宗亲,今天我们一同追溯咱们梅山吴氏的源流脉络——从帝喾后裔的远古根基,到泰伯、仲雍奔吴开姓;从延陵郡望的传承,到珍公迁赣、学高公入湘,每一步迁徙都藏着先祖的智慧,每一代传承都连着你我的血脉。让我们循着史料记载,读懂梅山吴氏的来龙去脉。

梅山吴氏宗亲寻根录:溯泰伯开基之源,承楚南落籍之脉,续千年血脉荣光

       一、吴氏总源:帝喾后裔,泰伯开姓,渤海延陵传家

        咱们吴氏的血脉,往上可追溯到上古帝王帝喾。而吴氏作为姓氏的开端,要从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泰伯、次子仲雍说起——当年二人为让贤给幼弟季历(周文王之父),主动逃离周原,远赴荆蛮(今江南地区)。后来周武王灭商得天下,寻访到泰伯、仲雍的后裔周章,将其封于吴地,正式以“吴”为姓。最初的吴地,就在今天常州无锡的梅里,而“平墟渤海”则指东吴苏州城北一带,这是吴氏早期的核心聚居地。

        吴氏血脉传至第十九代寿梦公时,吴国国力强盛,寿梦公始称吴王,建都平江(今江苏吴县)。他育有四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夷昧(原文“余昧”)、四子季札。寿梦公看重季札的贤能,想传位于他,可季札坚守“让德”,不愿继位,反而弃世逃耕。后来寿梦公便将季札封于延陵(今江苏常州一带),“延陵”也自此成为吴氏的重要郡望,许多吴氏支系都以“延陵”为堂号或郡望标识。

        二、珍公迁赣:从延陵到豫章,十四字排行定血脉

        延陵吴氏的血脉继续传承,传至少诚公的儿子珍公时,家族迎来一次重要迁徙——珍公离开故土,迁往豫章吉安府泰和县千秋乡,在果木塘庙王、梅子坡圳上土地定居。为了清晰区分辈分、避免血脉混淆,珍公后裔定下了十四字排行,作为家族传承的字辈密码:“绍、世、承、添、共、景、木、学、启、齐、家、助、国、兴”。这十四个字,不仅是辈分的标识,更寄托了家族“传承祖业、齐家兴国”的期望,成为梅山吴氏早期支脉认祖归宗的重要依据。

        三、绍道公支脉:三代传承,添禄公衍二子

        珍公的后裔中,有一位绍道公,他育有三个儿子:长子世清、次子世元、三子世富。其中三子世富生下儿子承让,承让又生下儿子添禄公——添禄公是梅山吴氏支脉发展的关键一代,他育有两个儿子:长子共一、次子共二,兄弟二人后来各自衍生出不同的支系,成为梅山吴氏的重要分支源头。

        四、共一、共二公支系:分迁各地,多代显达

        1. 共一公支系:景德公衍三木,优公官居武昌

        共一公生下儿子景德公,景德公育有三个儿子:长子木兜、次子木优、三子木虁(kuí)。三子木虁仍留在江西原籍,继续在泰和一带繁衍生息;次子木优颇具才干,官至武昌知府,最终在任上去世,夫妻二人合葬于湖广城内胭脂山,墓葬朝向为寅山申向,他的子孙后来在江夏(今湖北武汉一带)定居,开枝散叶。

        2. 共二公支系:景隆公衍二木,裕公传学治

        共二公生下儿子景隆公,景隆公育有两个儿子:长子木裕、次子木礼。次子木礼选择留在江西,延续原籍支脉;长子木裕生下儿子学治公,学治公后来随家族迁徙,成为后续入湘支系的重要成员。

        3. 木兜公支系:评事公衍三学,学高公入楚南

        添禄公的长孙、共一公的长子木兜公,曾任大理寺评事(古代司法官员,负责审核案件),他育有三个儿子:长子学元、次子学清、三子学高(字喻明)。到了南宋时期,木兜公与堂弟木裕公(共二公之孙)一同带着妻子、子女和仆婢,离开江西泰和,迁往楚南宝庆府邵阳县三溪六都,在长陂大段方石庙王、田心土地盘古塘落阳西定居——这个地方,就是如今的邵阳县石陂,也是梅山吴氏在湖南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此后,木兜公的三个儿子又各自分迁,形成不同支系:

        - 长子学元公:育有三子,迁往湘潭黄州坡三塘冲定居;

       - 次子学清公:育有四子,迁往湘乡毕历渡吴家山中腰托千冲塘定居;

       - 三子学高公:与堂叔木裕公、堂兄学治公一同留在石陂,三家同居共井、和睦相处,声气相通,共同开拓梅山一带的基业。

        五、源流确证:遗牒与旧序,先祖足迹有据可寻

       咱们梅山吴氏的源流之所以清晰,离不开先祖留下的文字记载:先祖齐文公(字达尊)曾保存有家族遗牒(古代家族档案),详细记录了早期迁徙与传承;后来,曾任大理寺评事的木兜公(国相公,推测为家族中对任职官员的尊称)又续写、整理了旧有谱序,让先祖的源流本末有了确切依据,也为后世宗亲寻根提供了关键史料。

        六、元延佑迁播:避土瘟再迁徙,支系遍布湘楚川

        到了元朝延佑年间(1314-1320年),梅山吴氏在石陂已传承八代。此时,当地遭遇“土瘟”(推测为瘟疫或自然灾害),百姓难以安居,于是族人们便各自选择新的居住地,开启了梅山吴氏的又一次大规模迁徙,支系也因此更加分散,遍布多地。

        1. 木裕公后裔:通慧公迁辰州,文贵公迁安化

        木裕公的后裔中有一位通慧公,带着儿子必选迁往辰州府穿石江(今湖南怀化辰溪一带)定居。通慧公家族在穿石江居住三代后,到了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其后代文贵公又迁往安化县归化乡印石定居,成为安化吴氏的一支源头。

        2. 国相公后裔兴绍公:重庆知府衍四通,支系分迁湘蜀

        木兜公(国相公)的长子兴绍公,曾任四川重庆知府,他育有四个儿子:通辅、通轮、通翰、通良。四兄弟后来各自迁徙,形成四支重要支系:

        - 长子通辅:生下儿子道显,迁往湘乡黄管定居;

       - 次子通轮:生下儿子道卿,迁往“上梅”龙塘——也就是如今的新化县维山乡四都;

       - 三子通翰:迁往邵阳县南路(今邵阳南部地区)定居;

       - 四子通良:原配曹氏九娘,没有子嗣;续配谢氏妙娘,生下两个儿子:长子必全、次子必恭。元朝延佑七年(1320年),通良公带着家人迁往“中梅”丰乐乡胡村冲(今湖南新化一带,梅山地区核心区域)定居,成为梅山吴氏在新化支系的重要始祖。

        七、祖业传承:石陂坟基祭扫如故,先祖恩情永记心间

        值得一提的是,梅山吴氏先祖在邵阳县石陂的坟基、居址遗迹,以及用于祭祀的五十亩墓田,一直得到妥善保留。族中还曾安排八位仆婢专门看守坟茔与田产,确保每年的祭扫活动能顺利进行——即便历经数百年变迁,这份对先祖的缅怀与敬意从未中断,至今祭扫如故。

        各位梅山吴氏宗亲,从泰伯奔吴到学高公入湘,从江西泰和到楚南梅山,我们的先祖跨越千山万水,用坚韧与智慧开拓基业,用字辈与谱牒延续血脉。这份来之不易的传承,是我们共同的荣光,更需要我们代代守护、永续相传。

1
          0

上一篇:索河黄林吴氏宗亲寻根记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

我也想在此上传信息资料或寻根>>>


●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请留言

共 0 条留言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