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族群寻根文化,人口迁徙是一个不得不谈的话题。
之前的文章里,阿族跟大家聊过了不少南方迁徙或寻根圣地,像广东韶关珠玑巷,福建莆田珠玑巷,福建宁化石壁村,福建上杭等地。
今天,阿族再跟大家分享一个客家人南迁的“江南”圣地。
江南圣地-夏浒村由来
夏浒村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北部重镇湖江境内、赣江西岸,古代沟通了中原与南洋,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咽喉。
据发现的文物推断,夏浒村开基于南北朝时期。
至明中叶,这个集镇人口达两万余,街市规模一直保持到上世纪90年代万安电站蓄水之前。明朝中叶的夏府村,一度出现了极度繁华的街市景象,一面河街照片,仅能堪堪窥见被称为赣江流域的“清明上河图”般的盛景。
夏浒村名的最初由来,与地形有关,村庄周高中低,形似锅,因此先人取名“下釜”。后来为图吉利,便将“釜”改为“浒”。“而后由于与村中“夏府中学”谐音,改为“夏府”村。
2009年,政府批准将村名改回“夏浒”。
客家南迁,落脚第一站
说了这么多,似乎又跟客家人南迁没什么关系?又跟姓氏有何关联呢?
阿族翻阅赣县区官方文件了解到,赣江在古时候,更是占据南方丝绸之路的特殊交通地位。夏府村(即夏浒村)占尽地利、人和,成为最早接纳中原汉人进入赣南和赣闽粤客家金三角地区一方宝地。
在京广铁路建成通车之前,赣江一直中原沟通两广和南洋的最重要的通道,是中原汉人南迁路线的最佳选择。
根据客家人六次南迁的说法,每一次的迁徙潮都与夏府密切相关,无数次滚滚人潮把夏府的路踩宽,把夏府古老的河街挤暖,因而造就了夏府村“客家南迁进入赣南第一站”、“客家南迁重要中转站”的特殊人文历史地位。
黄杨军摄影提到:“自汉唐中原人南迁,从长江两岸,沿湘江、经漓江入广。”
到唐相张九龄开凿梅关,缩短了客家人南迁的路程。
从北宋末年至元初的两百多年间,中原人逃至南雄珠玑巷,又从珠玑巷南迁徙至珠三角各地的有130多次。南雄珠玑巷是中原人南迁之路上,梅关之途上的重要一环。
凿通梅关后,原本这支南迁路上的客家人,改变路线为——“朔赣江而岭南的迁徙路线,而夏浒是这条线路上的重要驿站。”
夏浒村南迁前五大姓
夏浒村,有江南保存最为完好的客家宗祠群和闻名遐迩的戚继光祖祠等历史文物,是客家文化古村、万安水库重点移民村、江西历史文化名村。
据说盛时,这里有23栋完好的宗祠建筑可供参观。作为民族英雄戚继光的祖籍地,历经岁月千余年的洗礼,这个三面环水的半岛上,如今仅剩三座完整的古祠堂可供凭吊。
“夏浒村世居肖、谢、戚、欧、李姓”。
而在赣县区官方发布的文件中,夏府(即夏浒)主要居有戚、谢、欧、肖、李五姓人家。
文件中尤其强调了“戚、谢”两大姓。
其中戚家是自中原经苏州在宋端平元年即公元1234年迁入夏府;谢家在宋庆元末(公元1200年)迁入夏浒。
除了姓氏文化、民俗等沉淀,夏浒古村现在尚有戚继光祖祠追远堂、戚氏分祠聚顺堂、谢氏敦五堂、古驿道、廻龙阁、夏府中学等。
其中,追远堂是戚继光的祖祠,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其附属建筑于1990年拆毁,现存的追远堂为仿宋建筑。大门上方竖刻“世封侯爵”四个大字;大门两边石门框上刻有:“世系出临辕昔自苏州分派,堂基开宋代频看赣水发祥”的楹联;两边耳门,左为“入孝”,右为“出弟(悌)”。
现在,夏浒村据水道小岛之地,对好奇的游客用来送往向后人讲述着渊源流长的客家文化和南迁故事。
(注:至德传承 上传于吴氏在线-各省信息员微信群)
顶(2) |
踩(0) |
上一篇:朱市街(巷)移民中转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