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族家谱称“桐门”为“洞门”,从附图来看其位置在今常山县九都乡以南与龙绕溪以北之间,吴族宅院北部有一条大路。笔者分析当地的天然石灰溶洞就在其不远处,故此地被称为“洞门”。后来由于明初袁敬所的诗而习惯称之为“桐门”。也有早年县志典籍因木刻方便而称“同门”。
现存的《常山县志》、《衢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关于桐门人可查到的资料显示:
1. 最著名的官宧是吴祐,后唐清泰二年(935年)以进士任衢州刺史、节度使,授御史中丞(正四品)、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检校工部尚书(从二品)、上柱国(正二品)。
2. 最早的官宧是吴㮚,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知高州(即现在的四川省高县,笔者注),(据《常山县志》徐烈云考证)。
3. 进士:庆历六年(1046年)吴瑊,皇祐元年(1047年)吴涛(太常寺卿、正议大夫,赐紫金鱼袋),元丰二年(1079年)吴亮(史部郎中、观文殿修撰、开封少尹)、吴明(枢密院同佥),崇宁五年(1106年)吴沆(中奉大夫)。
4. 职官:吴禄(兵部尚书),吴茂高(直殿副使),吴待用(史部郎中),吴谨(漳州府尹),吴溉(湖州府尹),吴晛(汀州知府),吴昉(两淮转运使),吴隆(两淮司运)。
5. 乡饮宾:淳祐年间(1241-1252年)吴琛,清乾隆年间,吴舜亮(这是最后一名出现在清代及以前地方志记载中的桐门人)。
6. 后裔:《衢州府志》称桐门吴氏为桐门吴族,估计是编者认为五代十国时期,桐门地处偏僻,院落和人口不多,其吴氏人员应该为同一族人吧。据家谱记载,(北)宋讫録,子孙相继而难,亡者比比。意思是(北)宋朝终结时,子孙相继遇到灾难,亡者很多。(北宋亡于1127年,吴昉正是该年被叛将陈通所杀,笔者在《祐公碑记》之浯溪吴氏中,曾认为这事件是桐门吴氏退出宋朝官场的原因之一)。据此可以推测,经此劫,桐门吴氏在当地已走向没落。好在吴祐公的玄孙辈在此难之前已经开枝散叶到了(现在的)衢州江山,江西玉山和广丰,以致桐门吴氏得以延续发展、兴盛不息。
从清代的《江山县志》、《玉山县志》、《广丰县志》、《衢县志》、《衢州府志》可以查找出以下记载。
1)江山:吴嘉进(吴祐八世孙,元江山县教谕),吴禄应(吴祐后裔,至元二十四年江山县训导),吴彦宗(明知县,梧峰人),吴朋(明洪武年贡生),吴梦端(清同治举人,监府照磨,梧峰人),吴宗国(清同治举人,梧峰人)。
2)衢县:吴卯金(清嘉庆十八年举人,教谕,衢县小南乡人)。
3)广丰:吴珍(宋开禧乙丑科进士,授上骑都尉、容州节度使),吴宗晃(宋宝祐乙卯科举人,灜州同知),吴(仲)价(宋景定辛酉科举人,闽州司马),吴仲任(大理寺评事),吴一中(吉安府教谕),吴都魁(元大德丙午科举人),吴文魁(元大德丙午科举人),吴泽(明洪武年间进士,衢州知府),吴中瓛(工科给事),吴英山(教谕),吴旦(清乾隆戊午科举人,开封府洧川县县令),吴必高(清广丰绿营把总)。
吴 武
2022年8月19日
顶(2) |
踩(1) |
下一篇:贵州省吴盛公后裔在麻江县平定司
常山桐门有福田寺又名桐门寺,历史原来这么有丰富
2023-01-31 22:24: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