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 源
出自姬姓。黄帝传至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亶父生3子,长子太伯(亦作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季历生子名姬昌,天生聪明能干,颇有伟人气质、王者风度,古公亶父对姬昌特别宠爱,另眼相看,曾有言:“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泰伯和仲雍为了顺从父亲立少子再传圣孙之意,乘古公患病之时,结伴托辞到衡山荆蛮为父亲采药,一去不复还。季历被立为太子。泰伯、仲雍三让王位,举族南迁至江苏无锡梅里定居,与当地人一样断发文身,并将中原文化带到江南,推动江南发展。当地人民遂推泰伯为首领,建立姬姓吴国。泰伯死后,仲雍继位。迄周武王灭周后,封仲雍曾孙姬章为吴王,追封泰伯为吴伯,吴遂成为正式诸侯国。公元前473年,越灭吴,王族子孙以国为姓,尊泰伯为开姓始祖,仲雍为传代始祖。郡望渤海。泰伯裔孙季扎与当年泰伯一样,三逊王位,并迁居常州武进,为延陵一世祖,逐渐形成延陵衍派,后又分衍出濮阳、陈留、吴兴、汝南、长沙、武昌等郡望。
源于吴权。据《山海经》记载,颛顼之时有吴权,其后为吴氏。
源于虞舜。《史记•索引》中舜后有吴氏。
源于吴贺。《帝王世纪》中少康之时有吴贺,其后有吴氏。
源于少数民族。宋代西夏人、金时女真人、清时满洲人均有吴姓,现代的鄂伦春族、蒙古族、朝鲜族、布依族、哈尼族、佤族、苗族等20多个民族中有吴姓。
入 闽
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国,吴氏先民为逃避战争祸患,由吴国迁徙入闽,西汉后期已聚族6000多户,人口3万多,成为闽地的泱泱大族。南朝陈后主至德三年(585年),东晋广州刺史吴隐九世孙吴惠觉人闽任建安郡(今建宁县)内史,因功擢授丰州刺史(即泉州守)并定居泉州。传至吴礼孙,为泉州黄龙望族。元大德四年(1300年)吴礼孙之三世吴德移居永春县吴坑。
唐中和三年(884年)延陵衍派裔孙吴祭,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善进里人,赐进士出身,官授平章政事兼观察使。与堂兄弟6人随王审知人闽居侯官县(今福州市),唐光化三年(900年)迁居莆田黄石钱坡(今莆田市黄石镇沙坂村)定居。
渤海郡吴宣为唐朝驸马,其十七世吴万灵调任德化县知县,遂定居于上瀚(今美湖乡上岸村)。
肇 基
塘头新厅吴氏唐宣宗兵部尚书吴阕,又名尚智,号十一郎。“广明之乱”时携家眷随王绪人闽,初居福州南台,后迁兴化塘下,再择塘头新厅。其后裔移居山雅、锦亭、永宁、山边、塘边、莲塘、东埔、庵上、伍堡、祥芝、石狮市区等地。
坑东吴氏吴仙护,字公祐,号赘翁,于南宋景定年间从莆田平海迁居坑东。后裔移居宽仁、杆头等地。
锦里吴氏吴仁甫于元至顺年间从南安黄龙迁居蚶江。吴仁甫生2子:长子吴均举传至九世举族移居锦里,次子吴均德移居水头。吴仁甫后裔移居山雅、塘边、莲塘、大厦、石湖、锦江、古浮等地。
后垵吴氏吴平庵于元至元年间从河南光州固始县人闽,初居莆田平海,后迁居后垵。四世吴阳生,号安石,移居松茂。五世吴训,字传教,号开文,移居湖边(玉湖)。吴平庵后裔移居宽仁、蚶江、莲塘、林边、永宁、曾坑等地。
祥芝吴氏吴尚启于明代从河市马甲迁居祥芝桥尾。
前山吴氏梅溪支系于明天顺四年(1460年)从江苏延陵迁居前山。其六世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从晋江磁灶迁居前山。
长福吴氏吴忠从晋江新街迁居长福。
院东吴氏明洪武年间一支从晋江吴厝迁居院东。
还有从晋江高坑迁居锦亭称下吴,以及从晋江灵源小浯塘、内坑、东石坑园、龙湖古湖、永和山前、南安诗山、惠安大吴等地迁居石狮市区及蚶江、永宁、港边、宽仁。
繁衍及外迁
(一)后垵吴氏:元至元年间(1264一1294年),一世五处士(谥号平庵)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初居莆田市平海镇,后迁居后垵村,传25世。明洪武九年(1376年),三世吴泗治充南京中卫军,至明宣德三年(1428年)返回后居索上(今雪上村),其后裔有迁往宽仁、溜石、塘市、南安、福州等地。四世吴阳生(号安石)移居松茂村。五世吴训(吴安石三子)从松茂村移居湖边(玉湖社区)。七世有族人迁往莲塘村前头、安溪县东门外等地。
后垵村吴氏族人往台名录:
十三世(名讳失考)迁往台湾彰化凤山小西街内。
东二房四支派:十四世吴皇昆迁往台湾鹿港,吴皇楚、吴皇融、吴皇都、吴皇配、吴皇祷(军功恩赐七品)迁往台湾彰化,吴皇山、吴皇石、吴皇江、吴皇法迁往彰化番仔沟,吴皇复迁往彰化打铁山,吴皇好迁台;十七世吴武境、吴武树迁往台湾。
东二房三支派:十四世吴皇旺迁往台湾台南路,吴皇明迁往金门;十五世吴尚钩、吴尚塔、吴尚再、吴尚斗(其子吴绳鼎随父迁居台湾)、吴尚倡迁往台湾;十六世吴绳欣、吴绳然、吴绳虢、吴绳亥、吴绳铪、吴绳君迁往台湾;十八世吴祖教迁往台湾。
后垵金山吴氏宗祠
(二)松茂吴氏:元末吴阳生(号安石)从后垵村迁入松茂村开基。吴阳生三子吴训从松茂村移居玉湖社区。松茂吴氏有族人移居宽仁社区、蚶江村和湖尾。
(三)玉湖吴氏: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吴训(字传教,号开文)从松茂村迁居玉湖社区,玉湖吴氏奉吴训为一世祖,历640余年,传24世。玉湖吴氏有族人迁往香港、澳门、台湾及东南亚等地。
玉湖社区吴氏自十一世至十八世往台名录:
长房:十一世吴赓朝、吴赓然迁往台湾;十二世吴懋邦[字士合,清乾隆五年(1740年)出生]、吴懋接[清雍正二年(1724年)出生]、吴懋历[清雍正五年(1727年)出生]迁往台湾;十三世吴学楫(字奋逊)、吴学雪迁居台湾,吴学魏[字奋陈,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出生]迁往台湾承天府;十四世吴朝觉、吴朝读、吴朝查、吴朝獭、吴朝店、吴朝送、吴朝曲、吴朝富、吴朝兴、吴朝元、吴朝莺、吴朝发[字皇金,清道光四年(1824年)出生]迁往台湾;十五世吴天舰、吴天载、吴天乞、吴天池、吴天溪、吴天石末、吴天引、吴天番、吴天马、吴天福、吴天君迁往台湾;十六世吴子科、吴子梓、吴子崖、吴子澳、吴子亮、吴子四、吴子槛、吴子坪迁往台湾;十七世吴仕永、吴仕求、吴仕谦迁往台湾。
沟前房:十一世吴赓淡迁往台湾;十五世吴天注迁往台湾。
沟后房:十三世吴学确迁往台湾,吴学最携吴朝佑、吴朝元、吴朝利、吴朝火、吴朝陆、吴朝柒6子迁往台湾淡水艋胛;十四世吴朝铜、吴朝钳(号朝金)迁往台湾;十五吴天糍、吴天当迁往台湾;十六世吴子意迁往台湾;十七世吴仕占迁往台湾。
下房:十七世吴仕缘、十八世吴彦丁迁往台湾。
玉湖吴氏宗祠
(四)塘头(新厅)吴氏:吴阕(又名尚智,号十一郎)于唐宣宗年间任兵部尚书,授光禄大夫,适逢中原“广明之乱”携家眷随王绪军队南下入闽,初寄居福州市南台,后迁居兴化塘下(今属莆田市),再择晋江龟湖象畔嘉埭(今塘头村),塘头(新厅)吴氏奉吴阕为一世祖,传40余世。二世吴举生3子:长子吴文茂、次子吴心、三子吴均。吴文茂居落象畔(今塘头村)传衍。吴心与吴均外迁。塘头(新厅)吴氏有族人迁往四川、山西、河北、湖南、浙江、山东、广东、香港、澳门、台湾及美洲、澳洲、东南亚等地。
塘头(新厅)吴氏外迁名录:
五世吴圆后裔中有七世吴周质迁居晋江市青阳镇。八世吴贵生迁居晋江市霞浯,其后裔有迁往泉州、内坑、山头等地。十世吴仕贵迁往路峰,吴仕特移居山雅村、霞楼,吴汝麟移居龟湖,吴儒移居山雅霞楼,其后裔有迁往永宁、山边、石狮、安海街内等地。十二世吴必珍迁居大舆,传至吴元肃迁居塘市;吴达斋迁居新锦,传至吴敏庵迁往漳州、镇海;吴纯一迁居泉州观下;吴启斋迁居冯山岭后及前坑东厅;吴嘉练、吴嘉海迁往石码及福州铺前顶;吴文魁迁居灵水。十三世吴夏初迁居灵水。
吴懒翁后裔中有迁往前村、后村、曾林,吴先达迁居东埔,吴敏迁居海澄梧贯乡,还有迁往庵上、梧棣、枫林、南安金田、泉州城内。
东埔吴先达后裔中有吴亭逵迁居山东,吴源逵迁居兴源,吴礼逵、吴均逵迁往东石、山兜,吴大统迁居惠安县盘龙村,吴大得迁居圭格岭,吴大绪迁居洋尾乡,吴荣科迁居柯村,吴星献迁居泉州内某巷,吴元献迁居四都葛州。十二世吴复祖迁居塘头(新厅),至吴龙渊迁居坑尾;吴次乾迁居伍堡。十三世念八郎迁居后林,传至吴仙祜迁居下宅;吴仙堡、吴仙应迁居泉州;吴德仁迁往泉州云霄、绍安。十四世吴正祖迁居坑口,吴友谅迁居御诰,传至吴德尊迁居罗溪;吴友真迁居宅里。十五世吴福增迁居福全,吴福荣、吴福昌迁居深沪。十六世吴立基迁居祥芝。十七世吴六么迁居四川。十八世吴朝新迁居南安四都,吴居治迁居福清岑厝,吴添玺迁居岭后,吴天佑迁居营边,吴天福迁居东街,吴居二、吴居仔迁居蔡墓。十九世吴童孙迁居福兴院,吴英治迁居乌墩。二十世吴天旰迁居南安溪尾,吴公治迁居新庵,吴有熊、吴有彖迁居新门,吴可仁、吴可智迁居福州(兄弟登科)。二十三世吴万钺迁居福州五虎山下,吴已瑛迁居四川。二十七世吴延杨迁居泉州城广灵,吴延明、吴延及迁居宏博。二十八世吴拜愈迁居兴化沙溪,吴和尚迁居泉城广灵土地内。
五世吴满后裔中有六世吴财迁居杨梓坑。七世吴周应、吴周德、吴周雅、吴周聪迁居围之西甸(今霞里)。八世吴思永迁居围江龙文,吴思信迁居围江凤文,吴思远迁居云霄新坡里,吴思睿迁居新营里。十世吴敬峰迁居东石潘山,传南安陈林头;吴东慕迁居宫兜,传湖广祥德。十二世吴磐西迁居内坑深圳。
(五)山雅吴氏有3个支系。
1.明万历年问(1573一1620年),塘头村(新厅)十一郎之十二世吴达斋移居龙渊(今塘边村),吴达斋之子吴恭德从塘边村移居山雅村,传25代。
2.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锦里村(内里)十一世吴冲泉从松茂村移居山雅村,传锦美派。
3.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塘头村(新厅)十一郎后裔吴尚朴从郑厝村移居山雅村,其后裔有迁往永宁、山边、塘边、安海、石码、泉州、观下巷、莲塘、福州、香港、台湾及东南亚等地。
(六)锦里(内里)吴氏:溯自南安黄龙黄礼孙派下。三世吴仁甫于元至顺年间从南安市黄龙迁居蚶江村。吴仁甫生2子:长子吴均举、次子吴均德。吴均德移居水头村(传锦水派)。吴均举居蚶江村,传至九世移居锦里村(内里),锦里(内里)吴氏奉吴仁甫为一世祖,传26世。明嘉靖年间,因倭患族人外迁,至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族人返居锦里村(内里)。五世迁居晋江市罗山镇湖格,十一世迁居台北艋胛,十三世移居山雅村、塘边村,十七世移居莲塘村、锦厦(今大厦村)、石湖村,十八世迁居锦江(今蚶江村)、古浮村,十九世迁居泉州吴厝。其后裔还有迁往台湾及东南亚等地。
(七)水头(锦水)吴氏:溯自南安黄龙黄礼孙派下。三世吴仁甫于元至顺年问从南安市黄龙迁居蚶江村。吴仁甫生2子:长子吴均举、次子吴均德。吴均德移居水头村(传锦水派),水头(锦水)吴氏奉吴仁甫为一世祖。十三世吴继裕、吴继珠、吴及生、吴孟进、吴孟长、吴继御、吴鸿志迁往台湾头港仔,吴长三迁往台湾西卫。十四世吴进勋(光览)、吴围生、吴世宽、吴胤亮、吴胤从、吴胤左、吴光赞迁往台湾头港仔,吴神佑、吴卯良、吴长良、吴世享、吴品良、吴尧亮、吴美良迁往台湾西卫。十五世吴光祚、吴维实迁往台湾,吴维麟、吴维妹兄弟又从头港仔迁往西埔内。
(八)坑东吴氏:南宋景定年问(1260一1264年),吴仙护(字公祐,号赘翁)从莆田平海迁居坑东村,坑东吴氏奉吴仙护为一世祖,传27世。吴仙护生5子:长子吴震、次子吴应、三子吴政和、四子吴政顺、五子吴全。明崇祯六年(1633年),十三世吴启政移居宽仁社区。坑东吴氏有族人迁往晋江、泉州、福州、香港、澳门、台湾及菲律宾等地。
(九)莲塘(前头)吴氏:溯自后坡吴氏五处士派下。后垵西二房移居大厦村后再移居莲塘村(前头),有族人迁居奈厝前村。
(十)院东吴氏:明朝洪武年间,蔡庭(号钦福)从泉州崇福岭迁居古山(今坑东村)。蔡庭生4子:长子蔡登居古山,次子蔡秀赘居院东村承吴氏,三子蔡英赘居十七、十八都吴厝乡,四子蔡顺军调镇海改戌龙岩。二至四世名讳失考,五世吴静斋生3子:长子名讳缺传长房,次子名讳缺传二房,三子吴琛传三房。现传25世。清道光、光绪年间,吴际山、吴仲安、吴仲宪、吴仲香、吴仲济、吴仲持、吴士通、吴士壶、吴士象、吴士豹、吴仲养、吴仲滚、吴仲钱等人迁往台湾淡水、下坑仔等地。十三世吴际光、吴际朝、吴际任、吴际祥堂兄弟,十四世吴振宰迁往浙江平阳。十六世吴仕曾迁往浙江苍南马站区霞关镇南坪乡。民国初年,吴秀锻等人迁往菲律宾。
(十一)永宁镇区吴氏有5个支派。
1.北门吴氏:清光绪十年(1884年),从山雅霞楼支派迁居永宁。
2.清光绪年间,山雅村吴比狮移居永宁镇区。
3.1946年,吴乞发从惠安大吴村迁居永宁镇区。
4.1954年,吴鸿熙从晋江市内坑迁居永宁镇区。
5.1956年,吴天台从晋江市龙湖镇古湖迁居永宁镇区。
(十二)前山吴氏有2个支派。
1.明天顺四年(1460年),前山(钱山)吴氏(梅溪支系)从江苏省延陵迁居前山村。
2.明崇祯三年(1630年),磁灶吴氏六世(名讳失考)迁居前山村。
前山(钱山)吴氏祖厝
(十三)祥芝桥尾吴氏:明朝年间,吴尚启从河市马甲(今属洛区)迁居祥芝桥尾,此支吴氏奉吴尚启为一世祖。另一支派从塘头新厅移居祥芝桥尾。
(十四)山边吴氏有2个支派。
1.溯自塘头(新厅)吴阕派下。清中期,吴阕后裔从山雅霞楼迁居山边村。
2.溯自晋江市社坛吴氏。十三世吴万忠迁居山边村。
(十五)锦亭吴氏有2个支系,一称顶吴,一称下吴,顶吴从塘头(新厅)派后裔移居锦亭村,下吴从晋江高坑村迁居锦亭村。
(十六)莲塘吴氏:溯自锦里(内里)吴氏吴仁甫派下。清朝中期,十七世(名讳失考)从锦里村迁入莲塘村。
(十七)长福吴氏:吴水从晋江市新街迁居长福村,传5代。
(十八)洋井吴氏:洋井吴氏因谱牒失,至今尚无法寻找根源。几年前,台湾桃园有一支吴氏宗亲回乡寻根,介绍他们的先祖是从福建晋江二十四都洋井村肇基台湾,但因洋井吴氏无法提供谱牒对接,至今仍在考证中。
(十九)塘边吴氏:清朝后期,吴家钳从锦里村移居松茂村后又迁居塘边村,传7代。
(二十)林边吴氏:明万历年问(1573-1620年),吴天攀从玉湖社区迁居晋江市火辉埔,至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再从火辉埔迁居林边村,传7代。
(二十一)杆头吴氏:明正德年间从坑东村移居杆头村,传至24世。
(二十二)曾坑吴氏:溯白玉湖沟后房吴氏,始迁年代及始迁人不详。
(二十三)港边吴氏:20世纪30年代由惠安、杆头、泉州、古湖等地聚居港边村。
(二十四)蚶江吴氏有5个支派。
1.溯自后垵吴氏五处士派下。十九世吴武厨从松茂村移居蚶江村,传8代。
2.溯自锦里(内里)吴氏吴仁甫派下。从锦里村移居蚶江村,始迁年代及始迁人不详。
3.1966年,吴永赐从南安市诗山镇迁居蚶江村,传3代。
4.1959年,吴乐金从惠安县大吴迁居蚶江村,传3代。
5.民国年间,吴圆头迁入蚶江村,传5代。
(二十五)宽仁吴氏有10个支派。
1.后垵派: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吴伯星从后垵村移居宽仁社区。
2.松茂派:民国27年(1938年),吴遵恭从松茂村迁居陈埭花厅口,再从花厅口迁居宽仁社区,传5代。
3.东石坑园派:吴锡西从晋江市东石镇坑园迁居宽仁社区,传4代。
4.坑东派:明崇祯六年(1633年),吴启政从坑东村移居宽仁社区,传16代。
5.凤山派:清顺治四年(1647年),吴启科从凤山迁居宽仁社区。
6.石湖派:1961年,吴汉洲从古湖村移居宽仁社区,传4代。
7.大浯塘派:1949年,吴仲榔从晋江市大浯塘迁居宽仁社区,传4代。
8.永和派:吴榜吟从晋江市永和镇山前迁居宽仁社区,传5代。
9.锦水派:始迁年代及始迁人不详。
10.惠安派:民国年间迁入宽仁,传6代。
昭 穆
(一)后垵吴氏昭穆(从十二世起)。
讳行:懋学朝天子,仕彦为公卿,孝友宗世德,文章振家声,诗书应继起,谋烈显丕承。
字行:尚绳皇祖武,道义必恭遵,得遂青云志,荣华显子孙,笃睦垂其训,敦源绍乃曾。
(二)玉湖吴氏昭穆(从十二世起)。
讳行:懋学朝天子,仕彦为公卿,孝友宗世德,文章振家声,诗书应继起,谋烈显丕承。
字行:尚绳皇祖武,道义必恭遵,得遂青云志,荣华显子孙,笃睦垂其训,敦源绍乃曾。
(三)松茂吴氏昭穆(从十五世起)。
讳行:尚绳皇祖武,道义必恭遵,得遂青云志,荣华显子孙,笃睦垂其训,敦源绍乃曾。
字行:懋学朝天子,仕彦为公卿,孝友宗世德,文章振家声,诗书应继起,谋烈显丕承。
(四)山雅吴氏昭穆:懋德贻孙子,嘉修赞圣明,康和颂君恩,国瑞振兴荣,诗礼传家道,文章颖哲贤,谋远鸿尤志,奕世展丕承。
(五)山雅象畔霞楼吴氏昭穆:朝廷邦国家,修身世泽长,本源昭祖德,垂裕锡其祥,敦宗宜孝友,衍庆启明伦,子孙根盛旺,荣华显昌隆。
(六)塘头(新厅)吴氏昭穆:懋德贻孙子,嘉修赞圣明,康和颂君恩,国瑞振兴荣,诗礼传家训,文章颖贤能,谋远鸿尤志,奕世展丕承。
(七)锦里吴氏昭穆。
讳行:其维文章,家邦吉昌。
字行:逊尔隆振,益启荥泽。
续昭穆。
讳行:永锡祚允祖德绵,长垂万世以重光。
字行:乃昭燕翼为孙子,则尔其孝恩宜克。
(八)锦水吴氏昭穆(从十四世起)。
讳行:其维文章,家邦吉昌。
字行:逊尔隆振,益启荣泽。
续昭穆。
讳行:永锡祚允祖德绵,长垂万世以重光。
字行:乃昭燕翼为孙子,则尔其孝恩宜克。
(九)坑东吴氏昭穆(从十二世起)。
讳行:声日日启,珍思进益,文章华国,追念祖宗,大光厚德。
字行:子承恩开,奇延登修,世美肇家,还期奕懻,丕振宏基。
(十)前头吴氏昭穆。
讳行:尚绳皇祖武,道义必恭遵,得遂青云志,荣华显子孙,笃睦垂其训,敦源绍乃曾。
字行:懋学朝天子,仕彦为公卿,孝友宗世德,文章振家声,诗书应继起,谋烈显丕承。
(十一)院东吴氏昭穆(从十四世起)。
讳行:振登士仲,昆季联芳,绵奕孙支,绍绳祖武。
字行:清真奇正,淑景茂隆,光昭绪统,克缵家声。
(十二)永宁北门吴氏昭穆:朝庭邦国家,修承世泽长。
(十三)前山吴氏昭穆(从十三世起):懋侯百子卿,占治庆家声,孝友孙谋远,诗书世泽宏。
(十四)祥芝桥尾吴氏昭穆:元玉崇世公子乔尚国士天钟传家,克祥善继其志宣招文望孝思怡则永昌于宗。
(十五)山边吴氏昭穆(从十一世起):经纬万端自,当九亲敦睦,协和邦家重,庆五伦照明。朝庭邦国家,修身赞圣明。
(十六)锦亭吴氏昭穆。
1.锦亭上吴:朝庭邦国家,修身赞圣明。
2.锦亭下吴:维天大高,玉祖敬念,以谋孙子,万有永年。
(十七)莲塘吴氏昭穆。
讳行:其维文章,家邦吉昌。
字行:逊尔隆振,益启荥泽。
续昭穆。
讳行:永锡祚允祖德绵,长垂万世以重光。
字行:乃昭燕翼为孙子,则尔其孝恩宜克。
(十八)长福吴氏昭穆(从十一世起):经纬万端,自当久亲,敦睦协和,邦家重庆,五伦昭明。
(十九)洋井吴氏昭穆:信义追祖德,仁孝绍宗功。
(二十)内坑吴氏昭穆。
讳行:经纬万端,自当久亲,敦睦协和,邦家重庆,五伦昭明。
字行:子孙迪吉,宗祖显荣,文章华国,仁义礼耕,奕世簪缨。
(二十一)塘边吴氏昭穆。
讳行:其维文章,家邦吉昌。
字行:逊尔隆振,益启荥泽。
续昭穆。
讳行:永锡祚允祖德绵,长垂万世以重光。
字行:乃昭燕翼为孙子,则尔其孝恩宜克。
(二十二)林边吴氏昭穆(从十二世起)。
讳行:尚绳皇祖武,道义必恭遵,得遂青云志,荣华显子孙,笃睦垂其训,敦源绍乃曾。
字行:懋学朝天子,仕彦为公卿,孝友宗世德,文章振家声,诗书应继起,谋烈显丕承。
(二十三)杆头吴氏昭穆(从十二世起)。
讳行:声日日启,珍思进益,文章华国,追念祖宗,大光厚德。
字行:子承恩开,奇延登修,世美肇家,还期奕模,丕振宏基。
(二十四)宽仁吴氏昭穆。
1.后垵派昭穆:与后坡吴氏同。
2.松茂派昭穆:与松茂吴氏同。
3.东石坑园派:世必孟仲叔,奋隆徵锡驭,翼亮昭文德,丕绳振武功。
4.坑东派:与坑东吴氏同。
5.凤山派:启运永仲元,大志光振威,金章联华国,玉树庆风云,孝友称世泽,贻谋显子孙。
6.古湖派:良奇挺生,主授口起,修身谨度,尊德诚意,勖率而散,谦恭瞻视,孙曾千亿,名次因之。
7.大浯塘派:为孙谋治国,齐家惟谦恭,思祖训持躬,处世以勤俭。
8.永和派:义乐恒曜季居茂荣玉全秉元铭标金榜钦明文思充恭克让。
9.锦水派:与水头吴代同。
附:
吴氏家训·家诫要言(选录)
(明)吴麟征
进学莫如谦,立事莫如豫,持己莫若恒,大用莫若畜。
毋为财货迷,毋为妻子蛊。毋令长者疑,毋使父母怒。
争目前之事,则忘远大之图;深儿女之怀,便短英雄之气。
多读书则气清,气清则神正,神正则吉祥出焉,自天佑之;读书少则身暇,身暇则邪间,邪间则过恶作焉,忧患及之。
通三才之谓儒,常愧顶天立地;备百行而为士,何容恕己责人。
知有己不知有人,闻人过不闻己过,此祸本也。故自私之念萌则铲之,谗谀之徒至则却之。
邓禹十三杖策干光武,孙策十四为英雄,所忌行步殆不能前。汝辈碌碌事章句,尚不及乡里小儿。人之度量相越,岂止什伯而已乎。
师友当以老成庄重、实心用功为良,若浮薄好动之徒,无益有损,断断不宜交也。
方今多事,举业之外,更当进所学。碌碌度日,少年易过,岂不可惜。
顶(3) |
踩(1) |
上一篇:元田吴氏
下一篇:江苏淮阴吴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