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吾宗水苎振古堂吴氏即将迎来《文化中心》峻工庆典盛晏之际,安塘三里吴氏博溪分支滄田世聚堂盛甲特撰写此文,做为我堂微薄贺礼,礼献水苎村的吴氏宗亲同胞们,以表恭贺。
安塘三里吴氏族名初探
自古至今,我国各地姓氏族名,几乎都是地名之后冠以姓。例如:《庐陵桐冈吴氏》、《江西宜黄棠阴吴氏》、《庐陵永阳曲山萧氏》等等。唯吾安塘各支吴氏,偏与众姓不同,在地名与姓氏之间,还额外添加了"三里"二字,将安塘暹公位下的各支吴氏,统称为安塘三里吴氏,族谱也名为《安塘三里吴氏族谱》,这是何故?许多人至今还不明白。若说"安塘三里”为地名,似难服人,因遍查古籍与谱书,搜尽字典辞海,古江西庐陵安塘地域周围,并没有名字叫"安塘三里"的村名、乡名、保名、甲名等,而只有"安塘”之名,直至今天,依然只有一个"安塘"乡名。
那么,我宗为何不直接称为"安塘吴氏",而非要称作"安塘三里吴氏"呢?我想,先辈们决非一时心血来潮,随意而定名,必有其特殊因由和深远含意,只不过我们这些子孙后人不甚理解和明白而已。可遗憾的是,先祖们也忘却了在谱书中作一个交待,予以说明,以明后世。但做为安塘三里吴氏嫡传子嗣的我们,尽管一时不知个中原由,情理可谅,但切不可永远不知不晓、糊涂无知,而必须挺身而出,尽已所能,并努力探索先祖们如此定名的真蹄所在。否则,一旦别支或别姓问及此事,我们众多安塘三里吴氏子孙,个 个一问三不知。若果真如此,则不仅我们自已在世人面前脸上无光、愧对后昆;更严重的是有失我宗先祖尊严、愧对祖先。盛甲不才,自愧学疏才浅,然做为安塘三里吴氏开基始祖暹翁位下的一名嫡传子嗣,深感重任在肩,责无傍贷,正所谓任重道远、吾心所系也!故吾数十年来,常攀爬于书山棘丛、颠波奋游于文海波涛之中,查阅了大量的古书古籍资料,翻阅了本族、外支、外姓众多族谱及部分地方志,记录积累了颇多珍贵的历史文字资料。现本人经仔细归纳整理,已初步理顺了其中脉络,大致可以推断出吾宗先辈先贤们将安塘吴姓族名确定为"安塘三里吴氏"的主要原由:
首先,特地添加"三"字,是与吾宗先祖们的迁徙经历历程相关。
因我永新开基始祖皙公,即庐山德化令兼南康军吴箎(注:经本人考证:吴箎又名吴常,为相甫公子。德化即江西九江市,但南康很多人錯误理解为是赣州市的南康,其实错了。这里的南康是九江附近庐山脚下的江西星子县,现在叫庐山市,星子县城从古到今一直叫做"南康"镇,是古南康军驻地)。吴箎前房妻龙氏生五子,第二房妻周氏也生了五子,周氏生的第三个儿子,连前房龙氏所生五子总排行为第八,这是第一个三,又因吴皙次子吴炤留居永新繁衍了上、中院共八大派系,所以后人又尊称吴皙为"八主公,皙公字景直,号五峰,这里不谈他的事迹。皙公次子吴炤先居其父建于永新县城禾川镇北门之义井,后因嫌城内燥音而迁徙至县南的烟阁(即今永新县烟冈乡)居住。此为我永新中、上两院共同祖先的第一徙也;后皙祖六世孙,也就是吴炤的玄孙、永新上院派始祖吴惠的曾孙吴蒨,又再次迁居于永新县大山桥,此为二徙也;而皙之第十四世孙也即蒨公的八世孙、我安塘三里吴氏开基始祖吴暹,又因来安塘读书,因喜此处山清水秀风光美空气好,又从永新大山桥远迁庐陵安塘塘下村立基,此为第三次迁徒也!因而《吴氏谱略摘要》一书中有"吾祖三徙其居”之说。
我个人大胆猜测,可能安塘吴氏的先祖们因怀念感佩先祖们三次搬迁的艰辛不易,抒发他们期盼子孙后人永效先輩、永不忘本、永远铭记先人、奋发开拓、不断进取的殷切寄托,故特冠以"三”,以表纪念。
其次,添加"三”字,与"三里塘"有关:
据《吴氏谱略摘要》一书载:永新始祖公吴皙殁后葬于城北后嶺金鸡穴,其妻段氏即我永新中、上两院始祖吴炤之母,则葬于县城謝家塘西门三里塘月形。据说时至今日,老人家坟下面那口名叫"三里塘"的大水塘还在,只可惜我未能亲自前去考证过,仅是听说。
据当年在安塘塘下村居住了多年的海茂兄告诉我,他们塘下村也有一口水塘叫做"三里塘”。我就想呀,这是名字的巧合呢?还是暹翁入住塘下后刻意给此塘取的名?虽已无法知晓,但从此众先祖们常称暹翁居所安塘塘下村为"三里塘下”却是不争的事实。
可見,我先祖们的生活中,有如此之多的事与地含"三”,难怪祖先们要在吾宗族名中添加"三”字,这充分体现了先人们对祖辈的敬崇和对子孙后昆的期盼,其含意深沉远广,可谓用心良苦也!
再次,至于为何要添加"里"字,则需要从历史、地理知识中去探研。
经我查考,"里”是我国古代的一个行政单位名称,我猜测,很有可能,当时的安塘塘下村,正好属于安塘乡的第三里。当然,这仅是猜测,尚无详实史料可以确定。不过,关于"里”是中国古代的行政单位或行政建制之名却并非我个人的主观意想和空穴来风,辞海及多部古书史籍均有记载。而我们也不可以当今中国的行政单位只有省,市(区),县(旗)、乡(镇)和村,并没有"里”,就武断地否定"里“的存在。试问:从一九五八年起到七十年代末期,"公社”、"大队”和“生产队”遍布全国,可今天,这些行政单位在中国几乎绝迹,当今九O后、OO后和一O后出生的人,恐怕没有多少人清楚明白,就更不用二O后出生的人了。总之,这些个建制名称,只能象"里“一样,只能留在历史的记忆里了。
据《周礼.地官.遂人》一书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可見,"里”这一行政建制,早在我国周朝时期就已有之,且当时一"里"为二十五户人家。再查《尚书.大传》卷二,书里是这样记载的:"八家为邻,三邻为朋,三朋为里"。也就是说一"里"为七十二户。而《旧唐书.食货志上》则载有:“百户为里,五里为乡。”由此可見,我国唐朝时期一“里"为一百户,而一个乡管辖五个"里",即管辖五百户人家。这个规模和当年的生产大队和人民公社规模相似。
我们再回到当代现实中来,据我搜索查考,至今台湾还保持有"里"的行政机构建制单位。只不过,台湾的"里"是当下台湾岛内最小的行政机构建制单位。
也就是说,我国古代确有"里”的建制,其规模大约在每"里"二十五户至一百户之间,各个朝代略有不同,但大体在这个范围之内。
结束语:
我安塘三里吴氏开基始祖吴暹尊翁,字唐杰,号稳夫,又名山隐,谱称"山隐公"。公生于宋朝孝宗皇帝乾道九年,也就是公元1173年,殁于宋朝理宗皇帝淳佑三年,也就是公元1243年,公享寿七十有一(古时计虚岁)。我们假设暹翁在他成年后来安塘塘下开基,那么就是公元1193年前后来到安塘三里定居生活,这个时间距离今天已经八百多年了。可見,我安塘三里吴氏,是一支历史悠久、勤劳礼让的吴氏家族,我们家族这朵盛放艳丽不衰已达八百多年的吴姓之花,结出了许多丰硕之果,自宋至今,人才輩岁,光彩耀目。水苎文化中心的建成,为这朵艳丽的吴姓之花光前裕后再放异彩,再铸家族辉煌,为我安塘三里吴氏再建丰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拼搏展示平台,可喜可贺!在此,我衷心地祝福安塘三里吴氏家族兴旺发达、再放异彩!祝愿这朵吴姓之花芳香不衰、香喷久远!
安塘三里吴氏第二十六世孙、今中国南昌航空大学第十六届毕业生:盛甲
2021年4月23日凌晨5时完稿于中吴家中
顶(4) |
踩(0) |
下一篇:蟠龙镇大坑吴氏世系逐渐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