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在线 cnwu.net

首页 > 吴氏历史 > 吴氏考证

监正世系正误考

2024-06-27 作者:吴寿荣 吴寿昌 来源:吴礼宏 浏览:5404

       :本人原本不参与修谱,对监正世系考证不清楚。但因为在《黄平吴氏监正后裔宗亲群》呆过,知悉修谱的争论时常发生,家兄寿荣也经常在耳边念叨,拿出他收集的一些材料给我看。

       我看之后,认为他的调查也很全面,但在行文中,他掺进了大量情绪,反映了修谱和续谱中的确有些争议,但不应该上升为语言之争。事实是:群里有古道热肠的人,有人大胆揣测,有人保守较真一些而已。看到这些问题,我按捺不住,不得不认真起来考证材料,写成以下拙文。希望通过此文,该形成共识的大家形成共识,还没有弄清楚的继续弄清楚。毕竟族群团结为要。

       声明:本文基础调查为吴寿荣,论证、推论主要为吴寿昌

       ——吴寿昌2024.6.16

       入黄始祖,监正公也,已经形成共识。但因为对椅子坳祖墓和毡帽坡祖墓墓碑记录的不同理解,族人对下列问题有了不同看法:1.监正和桢公是父子关系吗还是同一个人?2.毡帽坡“明始祖”桢公是不是入黄始祖,又,和桢公墓同时立碑的“二世祖”苏氏太墓,是桢公媳妇墓或是夫妻考妣墓?3.旧州白水寨云见支从哪一代分出去的,云见和尚品又是什么关系?

       针对这些疑问,我们一要尊重考证史实,二要根据历史的复杂性和历史道统进行推论,才尽可能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为什么说“尽可能”呢?那是因为历史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兵荒马乱、流离失所成为常态;投亲抱团、改名换姓一度是家族生存下来的手段......能够有族相传,有脉可续已经是万幸。历史永远只能是概貌,纠结于过多的细节,我们将走不出历史的裹臼。当然,族史关乎血统和尊严,明显的推论硬伤要尽量避免,以正视听,不乱“江湖”。

       监正入黄

       族谱相传,泰伯第84世吴盛(生于江西吉安安塘三里,远口协会经考查沒有三里地名,旧时是指离安塘有三里地的地方), 在南宋理宗时任大理寺丞,因被弃官而带妻(彭氏)携子(八郎)徙迁天柱县远口镇落户为远口吴氏开基始祖; 考妣卒葬合墓远口。泰伯第85世盛公子八郎随父到远口后,自幼爱好《易》学, 能神通“地水二府”,誉称“地仙”, 官任巡检,诰赠“文林郎”, 娶霍氏, 诰封“淑德温恭”; 生子三:大制、监正、权县。监正随元军到黄平“平蛮”后,看中东坡皂角井对面有块宜地,便在此开基创业,有了田亩和宅院,故称黄平东坡吴小寨。

       监正其人

       泰伯第86世监正(八朗次子)娶李氏, 生子二:一为云见(云见或尚品?待考。但有云见墓实证),二为桢。监正公与妣李氏太(生殁不详)卒葬吴小寨后山椅子坳, 考妣墓是分开间隔并排同向同葬一墓地,同日立碑。监正长子云见迁白水寨(至于有无尚品,其支系族谱尚待考证),次子吴桢后裔守祖业。

       两处“始祖墓”疑云

       一、椅子坳祖墓

       椅子坳祖墓原始碑文录入图

监正世系正误考

       注:吴小寨位于贵州黄平新州镇学坝村皂角井寨东对面,距学坝村赵家庄寨东北面约1000米田坝山脚处(现遗留宅基有条石,屋基垦成田土),吴小寨是监正公落户创业开基发祥地,监正公为入黄吴氏开基始祖。监正公李氏太考妣墓地距吴小寨的山背后400米处,墓地地名椅子坳,处于赵家庄寨背东面山上约500米。现已硬化步行道直到椅子坳监正公、李氏太墓陵园。吴小寨原谱书为东坡吴小寨,从前属东坡管辖,现为新州镇学坝村赵家庄。竖始祖考妣墓是民国年代(应为公元1934年) ,参加捐款共有17个支房等寨。有了白水寨参加,证明旧州白水寨支房(白水寨始祖吴云见) 是从此墓分支的。从墓碑看,两墓是一对考妣墓,始祖墓葬在吴小寨的山背后是符合因地就近择优常规的。墓碑的主题是始祖,正是开基人。孝众嗣孙是从悠辈到最晚寿辈共21代人参加立碑,因21代嗣孙过多,只能用字辈代替,它不是规定只按21个字来规范本族的字派去取销56字。只是限于墓碑当孝的班辈。过去和将来仍按56字来规范本族的字派。只是有些人见碑上有悠字就误为是悠公而已。

       二、椅子坳元故始祖墓原貌

       由于年代久远,历经战乱,吴氏为田亩官司败诉,后世颠沛流离,丢弃祖墓不祭扫, 无人组织竖碑。拖至21代长达600百余年查实后才组织集资为始祖立碑铭祀。而不知道始祖叫什么名字,只好概括为“始祖吴公之墓”,“始祖吴母之墓”。此二墓立碑时间载明“民国二十二年三月十七日吉旦” (公元1934年)。这时已有21代众孙, 参加立碑的记载有18个房寨,另增加白水寨等七个寨,白水寨即是云见(或尚品?尚品待考)系统;其他村寨的即是桢公系统(即吴桢之子吴悠支系、吴忠支系)。因族大,嗣孙多,各支房繁衍巳有21代嗣孙, 碑文装不下众孙名字,只好以众孙的班辈来刻碑(“悠”辈以下21代人)。其碑文刻有“悠扬洪隆世大国允维启祚士懋光政泰玉传征治寿孝众孙仝立”。此二墓,虽然已立有碑文,但是,大部分宗亲徙迁远离他地,生疏故乡,后人知晓祖坟不多,护墓人甚少,因时日已久,日晒雨淋,年久失修,虽有坟有碑(无碑帽),但坟包和墓碑太小,碑文有些风化,字迹不清,墓形不规范,坟茔荒芜。

       三、椅子坳祖墓的认证和椅子坳、毡帽坡两处祖墓的修缮

       2000年后在清谱时发现在椅子坳有祖墓,两所始祖墓墓主无名字,只有“始祖吴公之墓”,“始祖吴母之墓”字样,修谱人找不到监正墓和悠公墓,就将监正编入与桢公同一个人两个名字,将无名的始祖墓编为悠公墓了,原谱与现在的墓碑文明显有出入。

       明显事实是:椅子坳祖墓立碑参加的新增白水寨支系,说明,祖墓主人应该是桢、云见(尚品?)系统的共祖,只能是监正辈,排除了悠公辈的可能。

       2010年1月2日, 白保吴氏宗亲互助会成立,开始纠正《黄平白保吴氏宗亲总谱》的章节错误和各谱的相关世系人物等错误。现《黄平东坡监正支房族谱》《白保吴氏九坤宗谱》和全国谱、远口谱对此尚未予以纠正,甚为憾事!

       在2011年4月3日组织100余人对椅子坳墓和毡帽坡墓挂重清时,宗亲们对四所坟认定是两对夫妻墓,毡帽坡墓桢公与苏氏太是考妣墓,椅子坳墓监正公和李氏太是考妣墓(有众宗亲在墓前合影留念为证)。

       2013年4月13日,组织云见(尚品?待考)白水寨系统、吴桢系统(吴悠支系,吴忠支系)代表50余人到墓地现场参加研讨会征求意见,各支(房)代表先到毡帽坡祭扫并考察桢公和苏氏墓后,集中椅子坳祭扫考察监正公李氏太始祖墓,然后在墓地开现场会,宗亲们认真研究四所祖墓的四块碑文发表意见。讨论如何认定始祖墓和怎样修缮祖墓问题,全体宗亲一致认定四所墓是两对考妣墓,毡帽坡两所墓是一对二世考妣墓,椅子坳两所墓是入黄始祖考妣墓;一致通过扩大和修缮椅子坳两所始祖墓,同时维修毡帽坡两所夫妻墓。会后亦合影留念为证。为此,从当日起,正式召开各支系房代表研讨筹备会,成立修缮祖墓筹备组,会议决定由各支房系代表去宣传动员捐款。2013年4月15日发放《关于修缮黄平吴氏始祖墓祭祖活动的倡议书》,并正式动员捐款。

       2014年4月18日,为凝聚宗亲,修缮祖墓筹备组成员前往黔西南寻亲,并宣传发动修缮祖墓。修缮祖墓筹备组对集资捐款、收支管理、启动施工、碑记碑文、立功德碑、祭祀庆典等项工作作了精心安排。为了认定椅子拗始祖吴公和始祖吴母的认定墓主氏名和碑文以及碑记的书写工作,组委会成员到远口盛公、八郎公墓(2011年8月29日立的新碑)看碑文和翻阅远口谱(2000年后新谱),但碑文谱文都与吴治经所编的《黄平白保吴氏宗亲总谱》一样,除有监正是八郎次子无误以外,没有什么收获。又特派专人去镇远翻阅镇远吴氏谱后,经考证认定“始祖吴公之墓”是监正,“始祖吴母之墓”是李氏之后才刻于碑上的。启动期间监正系后裔捐资达二十六万六千元用规范修缮毡帽坡考妣二墓和椅子坳考妣二墓。因毡帽坡考妣二墓坟地窄条件受限,只好分开包垒勒石保原碑盖新墓碑帽并硬化墓周围和人行道。重点修缮椅子坳考妣二墓和墓陵,将始祖监正公始祖李氏太两墓保护原碑,在墓前外面为始祖监正公始祖李氏太立大合碑。在祖墓的周围硬化并扩建陵园,墓前立两大柱,左右后修围栏,墓后园中竖功德碑20块(双面,其中碑记一面)共39板, 俨然陵园之状。

       2014年5月3日举行数千人盛大庆典仪式,备餐席,设舞台,挂横标,有锣鼓,有芦笙,有歌舞等。

       2015年2月吴母李氏墓被盗。不知盗走什么宝贝,已修复,案子未破。

       2018年捐二万六千余元硬化了便道,竖2块4板功德碑竖在路边。因过去到椅子坳陵墓有500多米是泥泞小道,2020年将前期余额4000元又加上捐款共投入34800元用征地营建陵园场坝,竖2块功德碑在墓陵旁。

       四、椅子坳祖墓的核心考证价值和悬疑

       ——相较于毡帽坡祖墓原始碑文记载的“男悠、忠率众嗣同立”和“明故始祖”,显然椅子坳祖墓所载的“从悠至寿二十一代众孙同立”的表述,足以说明悠、忠辈都隶属孙辈,椅子坳祖墓的主人要高于毡帽坡祖墓主人一辈,即高于“明故始祖”桢公一辈无疑。

       ——白水寨系统参加立碑,说明椅子坳祖墓的主人亦是白水寨系统的共祖。

       ——但新的悬疑又来了,和桢公同胞的究竟是尚品还是云见?因为尚品的墓尚无查实,而云见已有其墓,刊明“白水寨第一世开基始祖”“明故待赠分肢始祖吴公云见之祖墓”。尚品有无其人、与云见是什么关系、证据何在?这要好好考证一番。兵荒马乱年代,有其人无其墓的可能存在,但白水寨支承认其是第一世开基始祖则是实锤。

       椅子坳新修缮墓已经铭刻尚品为兄,桢公为弟,凌霄和云见为尚品之子,会不会又是一宗公案?所以,要加强考证。

       信息时代,我们尚且如此,在离乱时代,我们的先辈靠搜肠刮肚,一点点把族脉延续了下来,方显可贵。唯有尊重!

       五、毡帽坡祖墓

       毡帽坡祖墓原始碑文录入图

监正世系正误考

       此碑的“天運癸亥年”,“天运”不是皇帝年号,只是民俗“先生”们书写碑文、祭文、戒文的一种习惯用语,意为“老天轮序下来”的,与皇帝年号没有关系。核心是“癸亥年”究竟是哪一年?是嘉庆年间的“癸亥年”或是清同治二年,即公元1863年的“癸亥年”,还是民国十二年(1923年)的“癸亥年”?注:毡帽坡桢公和苏氏太两祖墓,一看就是一对夫妻考妣墓,墓碑主题已明确有明始祖和二世祖,监正公是元朝始祖,桢公是明朝始祖,桢公妣苏氏是二世祖,证明桢公和苏氏是一对夫妻都是二世祖祖墓。桢公的碑文已确认孝子是悠(白保支系)、忠(下司支系)两大支系,参加捐款共有12支房寨,明显沒有白水寨云见或尚品支系。

       碑记的“历明以迄于今续继十有八代”很有信息价值。18×25年/代=450年,明1368年+450年=1818年。18×20年/代=360年,明1368年+360年=1728年。有可能是嘉庆年间的“癸亥年”(1818年),甚或乾隆年间的“癸亥年”(1758年)。结合旧州云见墓碑立时间是嘉庆年间来看,此时社会安定,毡帽坡桢公和苏氏太两祖墓立碑时间大概率也是嘉庆年间的“癸亥年”(1818年)。之前,发生过规模宏大的雍乾“包利、白银起义”,波及黄平多地,余波几十年,大概率不会在乾隆年间的“癸亥年”(1758年)大规模立碑。

       查实,悠公是监正公之孙,是桢公的长子,悠公支系先迁兴隆(新州)吴家塘,后裔迁皎沙灯笼坡,再迁百宝(现白保岩寨),嗣孙主居白保地区和黄平县境内,散迁施秉、凯里、黔西南等地。忠公支系直迁下司,后裔主居现麻江县宣威镇平定司村,散迁现凯里市下司镇马路街等地。

       桢公祖墓苏氏太袓墓墓地距原吴小寨东面约六公里远的毡帽坡对面,从前此地是深山老林不通公路。现已通有黄谷公路,公路边距墓地50米,墓地位于现黄平县新州镇学坝村毡帽坡对面(祖墓前向毡帽坡)。

       六、毡帽坡明故始祖墓原貌

       此二墓竖碑记载是“天運癸亥年二月十七清明谷旦”,“孝男悠、忠”二人及“众嗣孙仝立”,参加捐资竖碑有11个寨,沒有白水寨等七个寨。“明故始祖吴公讳桢府君墓”葬上方,“二世祖妣吴母苏氏太君墓”与桢公同地同向葬前右下方, 同年同月同日竖碑。建立二墓碑时是吴悠支系白宝(现为白保)支房和麻江下司忠公支系(平地司)支房。现在桢公墓苏氏太墓周边已挤满他人坟墓,曾为挤墓之争上法院处理过。因墓地拥挤, 无法扩大规范营建,只能因地制宜维修, 保护原碑加碑帽, 包垒勒石和硬化墓地周围。

       七、是考妣两墓还是公媳二墓?

       乍一看,“明故始祖吴公讳桢府君墓”“二世祖妣吴母苏氏太君墓”明明一个是始祖,一个是二世祖,是公和媳的关系。其实立碑人“明故始祖”字样就暗藏了信息,不敢妄称入黄始祖,但可以肯定是明故始祖,至于入黄始祖,立碑人当时大概率也是不知道在哪里,故用“明故始祖”一来了却心意,二来响亮,三来留有余地。至于吴母苏太墓为什么冠以“二世祖妣”而不冠以“明故二世祖妣”,显然表明她不是明故二世祖妣,而是入黄始祖顺数二世祖妣。再一个理由是:懂得道统的立碑人,不可能在明明知道是公和媳的关系的情况下,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时给两墓立碑的,这是有辱祖宗的。至少应该是错时立碑。

       综上,毡帽坡祖墓应该是考妣两墓。

       八、立碑时间?

       此碑的“天運癸亥年”,“天运”不是皇帝年号,只是民俗“先生”们书写碑文、祭文、戒文的一种习惯用语(笔者亲自与“先生求证”),意为“老天轮序下来”的,与皇帝年号没有关系。核心是“癸亥年”究竟是哪一年?是嘉庆年间的“癸亥年”或是清同治二年,即公元1863年的“癸亥年”,还是民国十二年(1923年)的“癸亥年”?

       碑记的“历明以迄于今续继十有八代”很有信息价值。18×25年/代=450年,明1368年+450年=1818年。18×20年/代=360年,明1368年+360年=1728年。有可能是嘉庆年间的“癸亥年”(1818年),甚或乾隆年间的“癸亥年”(1758年)。结合旧州云见墓碑立时间是嘉庆年间来看,此时社会安定,毡帽坡桢公和苏氏太两祖墓立碑时间大概率也是嘉庆年间的“癸亥年”(1818年)。雍乾时期,发生过规模宏大的雍乾农民起义,即“包利、白银起义”,波及黄平多地,余波几十年,大概率不会在乾隆年间的“癸亥年”(1758年)大规模立碑。大概率是在嘉庆年间的“癸亥年”(1818年)立的碑。

       九、悠公墓何在?述说艰辛史

       这也是容易引起争议的关键。悠公为字派第一,是显然的存在,但墓冢一直未寻,这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悬疑。其实悠公墓和之后的许许多多的祖墓无从查找,说明了历史的真相:后人都希望自己的祖上尽享荣光,以证明后世血统高贵。其实,祖上筚路蓝缕,艰辛产业,才是历史的真相,也因为这样,才起到鞭策后世子孙继续奋发图强的作用。悠公及后世颠沛流离的经历就说明了这一点。

       吴小寨被迫离徙   吴监正入黄后,吴氏在吴小寨那时,已创业成功,发家富有,拥有很多田亩和住宅,稳居豪门坐享其福,便长期雇用范氏做长工就不持家理财, 每年的耕种和上粮交税都全由管家包干。长工在交税粮时用长工的范氏名字登记。国税在清算税费时,吴氏无帐,便成了抗(欠)税免对象。吴氏向官府说明已由长工范氏完成了,而范氏声称田亩是自己的财产,已全由自己耕种并积极按时上粮交税费。打官司时吴氏败诉,吴氏的田亩被范氏占据。吴氏便由富变穷,受官司所累陷入生存危机, 只好迁徙吴家塘。

       迁出后, 现吴小寨原址已垦成田,遗址有保坎条石存在,现也是范氏后裔的承包田。遗址距赵家庄(吴家院)东1000米田坝坡脚。现在吴家院的吴氏是本宗吴氏已离开吴小寨几十代了, 后来后裔又从外地迁回的吴氏, 由于散迁失联, 家谱世系难续。

       迁居吴家塘  “富不过三代”。在吴小寨破产后,第三世孙吴悠迁到兴隆附近山沟里创业,努力开垦,营造田亩,兴修水塘,创建新家园。因修有水塘,故将寨子取名吴家塘(现为黄平县新州镇西门村吴家塘组)。后裔安居了几代,后来得罪了土著和当地有权势人家,因此被人上书控告,说水塘是天然就有不是吴家修的,官府曲判吴氏败诉。因受官府威胁和当地霸欺, 后裔只好徙迁到皎沙灯笼坡立业。现吴家塘吴氏都是由白保吴氏后裔后来(近现代)迁回的吴氏。

       吴氏迁居吴家塘日子显然很苦逼,吴悠的情况自然不会好。农业学大寨时期生产队开田,遇到很多无墓碑的古墓,因为时间久远,无人认领,都作无墓主处理掉了。这中间有否吴悠墓就彻底地成了谜。而大概率吴悠墓就在这些墓之中。

       又走皎沙灯笼坡  后裔从吴家塘徙迁到皎沙灯笼坡后,创建有田亩庭院,故称吴小院。住了不久,又是为一座水塘争议败诉离开了故土迁入白宝岩寨。在皎沙灯笼坡吴小院住了多久,经历几代?也仍然成谜。

       但皎沙灯笼坡吴小院的最后一代,即吴国珍(耉昆)的考证,让人们对吴家塘的悠公以来,历经两地(吴家塘、皎沙灯笼坡)的世系大致有了大概,即:“悠、扬、洪、隆、世、大、国”,经历七世。

       落籍白保  皎沙灯笼坡吴小院附近有一水塘,胡氏经常与吴氏争夺,官场上又被官府曲判吴氏败诉。吴氏又受到官府和地方的威胁,吴国珍(耉昆)的族众萌生再次“忍让”离开故土迁徙他乡的想法。恰在这时,吴氏吴国珍(耉昆)有两公子允学、允兴已成年,秋天两兄弟背弓箭到(百宝现为白保)岩寨“嘎耶”玩马郎,被张家姑娘训弄:你们背有箭射准不准,两公子说你们说射哪就射哪,姑娘们说,就射树上的梨子,按照姑娘们要哪个就射哪个,举弓一一的打下来,尽射果柄,梨子未破。晚间张氏姑娘向家人说,今天有两个小伙射箭功夫好生了得,张氏家长听后感兴趣说:“我们为“包马骂”的山林与翁勇姜家争夺多年,打也打不赢,小伙子们来了叫他们来我们家作客”。一天在马郎坡,张姑娘邀吴氏两后生到张氏家作客, 张氏大人便将意思讲给两后生后就答应帮忙。正好有一天张姜两氏约好到山上争议山权, 张氏便带吴氏两后生进山,张姜在争议中激起械斗,吴氏两后生举弓箭射姜方人伤败退。战败后,姜氏不服,想出阴招,对媳妇说:“你从张家嫁到姜家,活是姜家人死是姜家鬼,你应该为姜家出力,你就借回娘家机会约吴氏两后生喝酒把他们灌醉后,去偷弓弦将弦剪断两根留一根”。姜氏媳妇按吩咐照办。到第二次张姜两氏约到山上械斗时,吴氏两后生搭箭射姜方人时,两套箭的弓弦一拉就断,械斗中张氏战败,吴氏大哥允学被打死,二弟允兴受重伤。为此吴氏耉昆找张氏头人张莫喜讨人命, 提出人多重就要多重银圆, 再三协商, 张氏拿不出,就协议限一年内,让张氏找四脚牲畜120头的白左耳来祭奠英烈。期到,张氏也是找得几只,差额太大。再次协商也未达成,张氏只好同意用屋基田土林地让吴氏迁进岩寨与张氏同寨共享地盘创业。于是耉昆举家带妻(缠足汉族女)携子(长子允学因械斗亡)次子允兴,三子允九到岩寨,耉昆为岩寨开基祖。吴氏与张氏同寨住后,开始很和谐,后来为过去的问题,张氏妇女时时处处为难吴氏妇女:为抢粽粑叶和挠浑水井等事件不和而赌咒分水井,谁错谁的井水,井断源,人断丁。恰巧,张氏井源即断,人丁不旺。为了生存,张氏大部分离开岩寨迁团仓落户,少量分散到白保的其他寨。吴氏稳居岩寨至今,家兴族旺。2021年清明期间,张氏怀旧岩寨,组织张氏宗亲数百人回岩寨故乡设舞台举行缅怀故乡祭祖大规模活动。

       小结:进入白保的始祖是吴国珍(耉昆)

       关于56字字派

       白保吴氏支房、下司吴氏支房都是桢公支系后裔宗亲。在过去开展大型祭祖、修谱等活动中都是互相联系统一活动的。吴政元(翁开人,岩门司土司世家)是悠公支房后裔代表白保吴氏,吴政达(平定司人,广西佑政部史)是忠公支房后裔代表下司吴氏,吴政元、吴政达他俩组织修首谱中就拟定了56字派在悠公支房、忠公支房共同沿用至今。悠和忠是兄弟,为什么起字辈要从悠公起不从忠公起?或从桢起?后人不好揣测,当时应该有其考量。但都遵从悠字开头,应该是按周礼“以长为大,以大优先,长子为父”原则。悠公是大哥,在两支房中起字辈就从悠公起,两支房统一共用。吴政元、吴政达拟定的原版是:”悠扬鸿隆世大国允维启祚士懋光政泰豫传征治寿茗芳延盛兆文祥南锡化振家钟瑞秀理功培德义昌哲肇先朝兴贵继雍开富有禄安康”。这56字派不单单是白保吴氏吴氏使用,下司吴氏也用这56字辈,应该是白保吴氏、平定司吴氏班辈用字(56字)序列规范字派。由于族大分枝,迁居多地,信息不通,长时间的传抄和口传,不免产生错漏和误用,有出现班辈不合、同音不同字等现象。应该正本清源,统一使用以上56字派为好。

       而从监正分枝而来、与桢公平辈的云见(尚品?)支系,没有与桢公支系的白保吴氏支房、下司吴氏支房约定字派,形成了另外的字派体系。

       留给后人考证的课题

       黄平吴姓与其他姓氏一样,来源较多,早期有“调北征南”、有“拨兵下屯,拨民下寨”、有“移民就宽乡”、有贩夫走卒补锅经商而入籍的,也有省内迁徙如监正入黄的,后期还有“南下西进”干部和工作考公进来的。贵州省是移民之省,历史上的投亲靠友又一直不断,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天下吴氏一家亲”不是没有道理的。但为了尊重“血亲”,于是缕清亲脉,清谱定案,减少无谓纷争,求于大同,搞好团结,是后世子孙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一、桢公系统的白保(耉昆)支系和平定司支系,以及云见(尚品?)的白水寨系统,应该在确定系统、支系的基础上,从上至下,或从下至上逐一摸清脉络,让“人有所归,情有所依”。白水寨系统应该认真考证有无尚品其人,以及尚品与云见的关系。

       二、桢公系统在遵从56字派的基础上,对悠至国字辈因为历史的波折不能做到人墓对应、兄弟如何而外,应遵从“详今略古”原则,尽量把国字辈之后的祖宗及后世弄清楚。否则,容易“江湖乱”。

       三、因战乱迁居黔西南、安顺及周边黔南、贵阳、遵义的吴氏宗亲,特别是白保吴氏支系的宗亲,既要热情给与信息配合,又要认真负责,让其真正的认祖归宗,而不是抓壮丁冲数。即使考证后不是本宗亲的,亦应给与其指导。

       四、人是环境的产物,“生于南为橘,生于北为枳”,吴氏宗亲中,有的是苗族,有的变汉族,有的还是其他民族,考证中族别作为世居的参考是可信的,而对迁徙较早、较远、多处迁徙的分支应该实事求是的考证。

       作者简介:吴寿昌,男,苗族,贵州省黄平县黄飘乡人,现居住凯里市,1963年5月出生,大学本科,省级修志专家库成员。历任教师、机关秘书、副主任、乡镇党委书记、副县长、黔东南州志办主任。退休后,现任黔东南州苗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5
          0

上一篇:考《本源引》及《墓志铭》辩

下一篇:也谈大吴始祖吴仁禄的历史考证

我也想在此上传信息资料或寻根>>>


●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请留言

共 0 条留言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吴寿昌 个人文集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