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在线-吴姓网-世界吴氏宗亲联合网-族谱家谱-寻根-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吴鉴生平交游著述考略_吴氏在线-吴姓网-世界吴氏宗亲联合网-族谱家谱-寻根-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吴鉴生平交游著述考略

2021-03-01 作者:李国宏 来源:吴志柏 浏览:10361

       摘要:闽清人吴鉴是元代海外交通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人物,其代表作《清净寺记》历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可惜,吴鉴的文集已散佚,导致后人对于吴鉴的生平知之甚少,无法全面了解其
学术贡献。为此,简要勾勒吴鉴的行迹,考证其家世、交游、著述诸况,以彰显先贤之风采。
      关键词:吴鉴;生平;交游;著述
      吴鉴,字明之,闽清县人,元代福建著名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全元文》仅收录吴鉴文3篇:《岛夷志略序》《清源续志序》《常平义仓记》,难免有遗珠之憾。学术界关于吴鉴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清净寺记》的解读上。[1]至于吴鉴的生平,地方志的记载相当简略,甚至有谬误之处。为此,拟从吴鉴的交游入手,考证其家世,梳理其行迹,辑录其著述,评价其贡献,以求正于方家。
      一、吴鉴的家世与生平
      (一)家世
      弘治《八闽通志》称:“吴鉴,三山人。工文词,简洁清新,为一时推重。其集多散逸,残编断简,士大夫家往往犹有存者。”[2]此后,正德《福州府志》、万历《福州府志》、《闽书》、康熙《福建通志》、乾隆《福州府志》、郭柏苍《闽县乡土志》等,大多裁剪《八闽通志》的记录,没有提供新的信息。反而,从万历《福州府志》和《闽书》开始,将吴鉴的籍贯误认为福建闽县。就连《元人传记资料索引>(1987)和《全元文)(1999)也未加考证,以讹传讹。
      陈增杰《李孝光集校注)(2005),以杨载《吴处士墓铭》和袁檢《孝思亭记》,确认吴鉴的籍贯为福建闽清县,并简要地提及吴鉴与杨载、袁楠的交游情况。[3]可惜,未能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杨亮《袁檢集校注)(2012),两处提及“吴明之”,均以“生平无考”一语带过;甚至误引《延祐四明志》,将福州“三山”错认为浙江奉化县三山。[4]
      延祐三年(1316),吴鉴祖母赖氏去世,正在国子监肄业的吴鉴返乡奔丧。途径钱塘,与杨载相识。至治二年(1322),吴鉴抵达苏州,拜请杨载为其祖父母撰写墓志铭。杨载《吴处士墓铭》记载:
      距福州西南百二十里,其属县曰闽清。西南又四十五里,其山为平山,有隐君子吴公居焉。乡人高其行,称之曰处士。处士之先,光州固始人。五代时,吴氏有枢密使英者,始家于苏州。其子孙布漫闽境,比比为大官。独称处士之族,入居平山,土泉饶沃,无水旱之灾。种树畜长,衣(阙)(按,原文阙字)粹,诵法所闻,持身治家,造次必有礼法。危冠大袖,足不迹城市,惟以读书教子孙为务。客过门,语少异,辄走而避之,未尝求人之知,而人亦莫知其蕴也。《易》曰:“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夫人事之变,有凶吉、得失、死生、祸福之辨,惟有道之士,自

信于己而不滞于物,行常出于人事之表而不以一毫动其心。虽老死于深山之中,浩然而无愧,求之古人,盖亦不几见也。处士之行若是,其又可没而不称乎?处士生宋嘉熙四年庚子,没于至大三年庚戌,寿七十有一。娶赖氏,醇德克配,后处士五年卒,寿七十有三,合葬于里之阳冈阡。子四人:文硕、文仲、文艮、文壮,文仲前卒。孙六人:鉴、铃、銓、钧、铃、锥。鉴曾游京师,补国子学生。延祐三年,奔祖母氏之丧,遇于钱塘,始相识。后七年,谒于吴门,请铭处士之墓。余故家闽,虽未识处士,而曾闻乡先生道其行也。又嘉鉴之请,遂诺而铭之。铭曰:阳冈之藏,文昭有光,必世其庆。[5]
      《吴处士墓铭》简洁明了,条理清晰,成为解吴鉴家族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据此,可以确认吴鉴的祖籍为苏州,籍贯为福建闽清县。
      《新五代史》记载,五代时期,吴英官居闽国枢密使,“尝主闽兵,得其军士心”。龙启二年(934),国计使薛文杰弄权贪酷,与吴英有过节,设计杀害吴英。南吴信州刺史蒋延徽围攻建州,闽王命王延宗率军救援。军士痛恨薛文杰冤杀吴英,不肯前行。闽王以槛车送薛文杰至军前,军士击杀薛文杰后,方挥师北上。[6]
      结合《吴处士墓铭》来分析,吴鉴族源自河南光州固始,五代时其先祖吴英始迁徙植家苏州,入闽国任枢密使。吴英被薛文杰陷害身亡,族人避难他乡,分散于福建各地。吴鉴这一支派可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避居于闽清县平山。
      (二)生平
      吴鉴师从永福隐士黄雍,延祐初年(1314-1316),游学京师,补国子学生,神度秀朗,深得袁楠、赵孟頫、杨载之器重。至治二年(1322),游历杭州,与乐清李孝光、永福林泉生、林同生交往,有雁荡唱和之乐。泰定三年(1326),乡试落第,往宁波拜会袁楠。袁楠为《吴明之文编》作跋,称其诗文守绳合则,有建安黄初之遗风。元统三年到至正三年间(1335-1343),寓居福州,以简洁清新的文采为时人所推重。至正九年(1349),寓居泉州,得到时任泉州路达鲁花赤的锲玉立的器重,受聘纂修《清源续志》二十卷。
      至正二十三年(1363),吴鉴门人陈留孙作《续孟子序》,提及作序之时吴鉴已经去世。陈留孙《续孟子序》记载:予未冠时曾见林东一先生宝其上世《伸蒙子》书,同先君乞言于三山诸先辈。至正癸卯,予馆于林氏,与其弟行一君及其子仲连详阅其书。其间序跋,若林、若吴、若黄、若陈皆先君友执,予所曾师事者也。即言而求人,已不可得于今日,况伸蒙子生数百载之上哉?慨然退思,不觉涕下。主人因集而出之,以附于后,并请志之以见一时之意云。[7]
      陈留孙,福建福州人,师从吴鉴。根据他的说法,当年为《续孟子》作序跋的名士如林东一、黄尧臣、陈英观与吴鉴有过交集。黄尧臣,福建永福人,至正十年(1350)举人。陈英观,福建福州人,自称三山学士,至正年间(1341-1368)任福建兴化府儒学学正。这则史料为研究吴鉴晚年行迹提供难得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从陈留孙的叙述中得知,至正二十三年(1363),曾经为《续孟子》作序的吴鉴已不在人世,这就为界定吴鉴的卒年提供重要的依据。
      二、吴鉴的交游
      (一)黄雍
      吴鉴进入国子监之前,师从永福隐士黄雍。据万历《永福县志》记载,黄雍,字子邵,福建永福县人。“少慷慨有奇节,知宋将亡,隐居山中,语及时事,必流涕被面。”文天祥慕其名,“以诗招之使出,雍度时事必不可为,遂辞不就征。”元初,黄雍避居山林,执经授徒,“每诵其诗,以语门生吴鉴,辄恸哭移时。”[8]
      (二) 袁桷
      延祐初年(1314-1316),吴鉴入国子监,才华横溢,品学兼优,获得文学家袁楠的器重。袁楠,字伯长,号清容居士,浙江郵县人。文章博硕伟丽,诗格雄迈高华,为一时台阁之冠。袁橢称:“始余见闽清吴明之于成均,神度秀朗,游于公卿。将以奇言直气,感动钧说,辄同坐席。"Pi可见,吴鉴在国子监颇有名气,引人注目。延祐三年(1316),吴鉴安葬祖父母于闽清县阳冈阡,筑孝思亭于墓侧,袁楠撰《孝思亭记》:三山吴明之筑亭于阳冈大父之墓侧,名之曰孝思。按昔之言礼者,则曰:魂归于所居,将致其一焉。墓有祭有亭,为非古矣。善乎延陵季子之言曰:魂气无不之也。夫专于祠宇,不意若是拘也。物精神著,其气发挥者,出于丘垄,是则必首于墓,将奚以疑?古之圣人,惧其渎且数也,严为之防。速贫速朽,夫岂非夫子之语?祭墓为尸,是墓有祭矣。祭而不屋,失祭之礼矣。繇

宋宰辅,奢其墓田,不复拘甲令。层楼巍阁,空青金碧,巍然于坡陀之阜,过者必式。其防遏森翊,诚以为千百年无虑也。乾坤合运,颓垣废址,上牛羊而履荆棘,欲求子孙不可得。而明之方慎其缭围,构亭以绥其体魄。是则过于盛者,必有衰。吴君之志,追远以求,旨微意深,郁勃之兴,将自兹始。大舜五十而慕,昔以为难能也。遡而推之,探其微旨,亦难能也。礼抱孙不抱子,衲于王父,幽明之通,了然而莫遗。明之审之而克行之。楠也,故国之公孙,其思于祖父者,罔敢替。因绎其旨,为之记。[10]
      袁楠表彰吴鉴的孝道,触景生情,感叹世事变化无常。袁楠为鄭县望族之后,历经宋末兵乱,家道中落。其父袁洪又投降元朝,给袁橢留下心理上的阴影。袁桶亲眼所见,元兵南下,斯文扫地,家族曾经的荣耀与现实的无情,使得袁楠发出“故国之公孙”的感叹。个中滋味,令人感慨。
      (三) 杨载
      杨载,字仲弘,福建浦城人,侨居钱塘。博览群书,享誉文坛。“赵孟頫在翰林,得载所为文,极加推重,由是名动京师。凡所撰述,人皆传颂。”[11]延祐三年(1316),吴鉴祖母赖氏去世,正在国子监习文的吴鉴返乡奔丧,途经杭州,与杨载相识。至治二年(1322),吴鉴抵达苏州,拜请杨载为其祖父母补写墓志铭。据李孝光《五峰集》记载:“吴明之既葬乃祖阳冈阡,杨仲弘追为墓铭,赵子昂喜其才,自为书之。有诗名湖海者,皆为赋诗。”[12]杨载是赵孟頫的门生,因为这层关系,加上赵孟頫赏识吴鉴的才情,主动为《吴处士墓铭》书丹。可见,吴鉴的确有真才实学,才能够得到袁橢、赵孟頫、杨载等名流的青睐。
      (四) 李孝光
      在杨载的引荐下,吴鉴与文学家李孝光结识。李孝光,字季和,号五峰,浙江乐清人,与杨维桢齐名,并称“李杨”,著述《五峰集》。得知杨载为吴鉴祖父母撰写墓志铭之事,李孝光有感而发,赋诗一首赠予吴鉴:“云来阳冈南,云去阳冈北。去者日以幽,恻恻复恻恻。嗟哉冰在盘,聚散不可测。精神本流通,心思岂终极。”[13]
      至治二年(1322)八月,吴鉴从福州来到杭州,与李孝光相会。福建永福县儒士林泉生、林同生恰好也来拜会李孝光,吴鉴遂与林氏兄弟相识,一起评文论诗。[14]吴鉴曾经陪同李孝光畅游雁荡山,《五峰集》有《同吴明之在灵峰作》诗云:“人言万壑争流胜,故作雨中藤一枝。枫树朝来青鼠出,竹根日暮白鹏飞。要看云起水穷处,正在峰回路转时。莫道白鸥机事少,只今野老亦忘机。”[15]李孝光与吴鉴一样,怀着强烈的出仕愿望。但是,科举之路的坎坷,两人一直得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倒是,秀丽的雁荡山水让他们暂时摆脱俗世的羁勒,在云起水穷处放飞自由的心性。

      (五) 汪大渊
      至正九年(1349),吴鉴寓居泉州,深得泉州监郡澳玉立的赏识,被聘为《清源续志》总纂,得以结识航海家汪大渊。至正九年十二月,吴鉴将汪大渊著述《岛夷志略》附于《清源续志》之后,并为之作序:“唯豫章汪君焕章,少负奇气,为司马子长之游,足迹几半天下矣。顾以海外之风土,国史未尽其蕴,因附舶以浮于海者数年然后归。其目所及,皆为书以记之。校之五年旧志,大有径庭矣。以君传者其言必可信,故附《清源续志》之后。不惟使后之图《王会》者有足征,亦以见国家之怀柔百蛮,盖此道也。”[16]
      汪大渊,字焕章,江西南昌人,著名航海家,两次从泉州出海,周游东南亚及印度洋沿岸地区。所著《岛夷志略》不仅是中外交通史研究的必备史籍,也是元代泉州港海外交通繁荣兴盛的历史见证。汪大渊自述:“至正己丑冬,大渊过泉南,适监郡锲侯命三山吴鉴明之续《清源郡志》,顾以清源舶司所在,诸蕃辐犊之所,宜记录不鄙。谓余方知外事,属《岛夷志》附于郡志之后,非徒以广士大夫之异闻,盖以表国朝威德如是之大且远矣。”[17]
      吴鉴此举,可谓独具慧眼,是古代地方志编纂体例上的一次创新,对于《岛夷志略》的传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清源续志》附录本成为《岛夷志略》最早的刊行本,这个版本在何乔远编撰《闽书》之时,依然在泉州流传,极有可能也是《四库全书》采用的天一阁钞本的底本。
      (六) 释大圭
      至正十六年(1356),泉州诗僧释大圭著述《梦观集》刊行,吴鉴作序,卢琦作后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释大圭)诗气骨磊落,无元代纤秫之习,亦无宋末江湖蔬笋之气。吴鉴称其华实相副,词达而意到,不雕镂而工,去纂组而丽,屏耘锄而秀。虽朋友推奖之词,然核以所作,亦不尽出于溢美。盖石湖、剑南之余风,犹存于方以外矣。”[18]
      卢琦与吴鉴的看法相近,其《梦观集后序》称许释大圭:“诗简淡而文古雅,不事斧凿,直与古人相伯仲。盖清淑之气得之所禀,故其长篇短制,奇辞粹语,一自肺腑中流出……至正丙申季夏下浣书于桃源官舍。”[19]可见,吴鉴与卢琦均为释大圭诗友,曾属文评点其诗词。而且,吴鉴的诗文鉴赏能力也得到四库馆臣的认可。吴鉴对释大圭也有中肯的品鉴,据《紫云开士传》记载:“(大圭)学博识端,为文似柳,为诗似陶。吴鉴称其为圆机之士,能贯儒释而一之,真知言哉! ”[20]
      三、吴鉴的著述
      (一)《吴明之文编》
      泰定三年(1326),吴鉴乡试下第,前往宁波拜会袁楠。袁橢感叹吴鉴怀才不遇,为其文集《吴明之文编》作跋:始余见闽清吴明之于成均,神度秀朗,游于公卿,将以奇言直志,感动钧说,辄同坐席。复与一时之能文词者,声摩度测,守绳合则,菠菠乎班、马之轨辙,而建安、黄初之余事,将力进而不肯止也。余既得请,归隐山中。江浙挽余以校文,会有亡子之戚,旬日即出。后知明之试进士不中,幸不余销,而深病有司之不察也。暨来四明,将返闽中,示其所为诗文若干卷。读之不能置,是诚得于远游者多矣。见闻窘于州闾,舂粮之适,不足以自广,而冒万里者,多大言以贾祸。若明之之游历,渐摩熏陶,悉辑于翰墨。藉尔求配于古人,诚不为过。使果有遭,吾见其扬于王庭,清远自仪,润色敷绎"巨止于是编之所述哉。因书以异日之俟。泰定三年十有二月辛未朔,见一居士袁楠书。[21]
      袁橢的叙述.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吴鉴游学京师、江浙等地,凭借的是真才实学,从不做哗众取宠之举,这一点很符合袁桶的治学态度。其二,吴鉴、袁桶、杨载、李孝光的文学理念很接近。吴鉴著述守绳合则,有建安风骨之遗韵。袁楠学问核实精深,文章奥雅奇严。杨载与虞集、范椁、揭係斯并称元诗四大家,主张诗当取材于汉魏,而声律则以盛唐为宗。李孝光文风高古典雅,诗篇轶荡奇怪,端倪莫测,而不失矩度。共同的追求,成为他们惺惺相惜的情感基础。
      黄仲昭修纂《八闽通志》之时,吴鉴文集已散逸,惟有断篇残简为人所珍藏。《八闽通志》刊行于明代弘治三年(1490),则吴鉴文集在此之前已难见全貌。直到清代后期,福建地方志才收录吴鉴著述书目。同治《福建通志》卷67《经籍》记载:“《清源续志》二十卷(吴鉴撰)、《吴明之集》(鉴,传见文苑)。”[22]
      (二)《续孟子序》
      元统三年(1335),南康曹明源时任长乐县尹,创建德成岩精舍,奉祀长乐乡贤林慎思,兴化同知管温祖撰《德成精舍记》,吴鉴作《续孟子序》。
      叙曰:尧舜周孔之道,至孟轲斩焉不传。伸蒙子作书续孟,此其自任者岂浅浅也。然生值唐乱,官不过令长,才志不见知于时。斥骂逆巢,抗首白刃。孟氏可作,顾不谓之豪杰大夫哉?所恨事不载史,徒得故老传说,四五百年不休。《续孟》《伸蒙子》卷目虽具《艺文志》,今世所传者,殆放失其本真矣,史书果可尽信哉?可传者不录,所录者又将泯泯而无传。伸蒙子何为其生死不幸也哉?元统三年,南康曹侯明源来宰长乐。始访其子孙于稠岩之野,为之筑室立祠,表其大节而暴之天下耳目。是不唯以昭忠烈,正人伦,亦使时俗知为善之可愿。虽掩抑百年,犹遇仁贤君子以传其名也。余既悲伸蒙之志,又嘉曹侯之为政能有所建明。故为之叙赞,以见善者名无不闻,而循吏之化民成俗,固自有道也。
      赞曰:唐室不兢,以利稗政。上替下陵,用剿民命。维闽伸蒙,抗志续孟。昌言仁义,以药时病。不能者天,出宰万年。巢贼称帝,万乘南迁。百僚鼠窜,比肩从叛。一人抗节,群丑骇乱。

      蒙死则那,偷生几何?较其短长,得丧其多?夫既殒身,遑恤厥名。记录失官,惟国无人。邑老相传,弥远弥在。将五百年,始遇贤宰。贤宰为谁?明源曹公。美俗旌贤,不泥簿文。躬驾之野,访求后昆。树祠学宫,风于四远。匪私伸蒙,忠义是劝。稠岩之阴,青青枫林。胡晦于昔,而白于今。我师子舆,好善是喜。勒辞岩石,彰其德美。三山吴鉴明之序。[23]吴鉴连续使用3个反问句式.层层递进,先是褒扬林慎思的忠义,继而感慨正史没有为林慎思立传,致使其事迹泯灭无传,最后突出县尹曹明源为林慎思筑室立祠的意义。文章结构富有节奏感,不枝不蔓。尤其是赞语,文辞典雅,轻快活泼,充分体现出吴鉴简洁清新的文采。梁章柜《长乐诗话》即摘录吴鉴序文,表彰林慎思的忠烈气节。
      (三) 《常平义仓记》
      福建崇安县尹吴世显,设立常平义仓,三年之间,成效显著。复创立乡校,教育子弟。至正二年(1342),崇安士绅礼请吴鉴撰《常平义仓记》,勒石以纪其德政。
      《常平义仓记》载于雍正《崇安县志》,《全元文》据此收录。该文条理分明,要言不烦,把义仓设立的背景、演变、管理、作用等要素交代的清清楚楚。对于彭好古、邹伯颜、吴世显3任县尹的作为,给以恰当的评价。《崇安县新志》剪裁吴鉴纪文,为吴世显立传:“世显,至元六年任,立常平仓,谷贵减价果,谷贱增羅,常岁则取于贷民,以陈易新,取息不过十之一二。小歉则弛其息,大歉则缓其偿。吴鉴为记之。”[24]
      (四) 《故前村居士卢公墓志铭并序》
      至正三年(1343)七月,福建惠安县进士卢琦前往福州拜会吴鉴,拜请吴鉴为其父卢庆龙撰写墓志铭。墓志铭原件收藏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根据拓片抄录如下:
      故前村居士卢公墓志铭(篆额)
      故前村居士卢公墓志铭并序
      前国子生三山吴鉴撰
      赐进士及第承务郎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监察御史拜住书丹
      赐同进士出身承德郎佥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司事赵承禧篆盖
      惠安卢琦登至正二年进士第,授将仕郎,台州路录事。归自京师之五月,丁父忧。明年七月来福州,以善状乞铭于吴鉴曰:吾先世光州固始人也,唐末避乱从王绪入闽,居泉之惠安。宋乾道间有曰瞻者,隐登高山下,以八行举,邑人名其山曰登科山。其后有曰应时、曰迪,皆特奏。迪后三世,迁邑东之圭峰下,吾高祖之父也。高祖讳汝华,曾祖讳达叔,祖讳义先,以至元丙子之三月生吾父,名庆龙,字云从。其年宋亡兵乱,吾祖偕祖母李氏避之海岛中。逾年而归,邻里亲戚咸刘于兵,而吾庐務然独遗。祖父冒艰阻,躬幼勒以修复旧业,虽佼億不遑,而教子必有礼法,故吾父羁贯知自力问学,从槐庭王先生、芸斋杨先生游。吾父事亲孝,居祖母李氏亡,哀毁骨立。祖父病,侍汤药食饮,衣昼夜不解带,至剔骨肉为糜进之。祖父殁亡,葬尽礼,比老犹孺慕不衰。岁时祭祀,未尝不悲思垂涕泣,间遇人亲亡,亦为之汪然,不惟悲其人之不幸,盖深痛二亲之不复可见也。生平不饮酒,惟喜啜茗,读古书,为诗歌,取适己意。客至必治具清谈,穷日夜,乐之不为厌。州里疏戚咸.称善人,人无间于言。吾母郑氏有贤德,先二十七年卒。时吾兄弟稚幼,吾父绝甘分少,俾得就保傅。尝诲琦等曰:“汝母早殁,吾教汝兄弟读书,非图

富贵利达,惟愿世先德,为好人行好事而已。”及琦归自京,又尝命琦曰:“汝承祖宗佟泽,幸已成进士,吾日暮途远,恐不能待汝禄养矣。然吾居乡,见世吏以贪傲败名节,人唾犹虫蛆。汝惟廉谨守道,则上不负国,下不负所学,吾地下之目瞑矣。”后数日,感微疾,端嘿而逝,时癸未二月十二日也,得年六十有八。子男四人,长均、次琦、次旎、次英,皆已娶;女一人,适张。孙男五人,孙女一人。诸孤将以丙戌十二月四日丁酉奉柩葬于县北仙境山之原。惟先生知吾父也,审敢请以铭。
      余曰:先大夫孝善积德,羡有成祉。若衔训不违,笃勤为孝子,而又登巍科,铮然显闻天下扬光烈,信来世宜谒达官闻人铭。而更以属予,是其有尚也已,余何敢辞。
      铭曰:闽海之塩,圭峰所蟠。有美隐君,考盘其间。野艺泽渔,于以自老。孝善世继,委祉于后。及见子贵,禄养弗逮。凛乎若存,有训有戒。仙岗之阡,孝思烝烝。铭以劝善,久载是征。[25]
      书丹者拜住,字明善,蒙古族,至元二年(1342)状元及第,官至枢密院副使。拜住师从金华黄渚,才情超群,诗书俱佳。观其《故前村居士卢公墓志铭》书丹,笔法淋漓酣畅,跌宕奇态,或轻或重,富有变化,兼备严谨、圆活、妙丽之风。元代书风尚古,拜住此作堪称元末楷书精品。篆额者赵承禧,字宗吉,山西平阳人,至顺元年(1330)进士,官至河间路总管。其篆书清廈劲利,雄奇爽朗,颇得李阳冰法度。吴鉴能以国子监生员的身份与状元拜住、御史赵承禧并列,除了他与卢琦的私谊之外,也显示出吴鉴的确有过人的才学与德行。吴鉴借助卢琦的自述,简明扼要交代圭峰卢氏的渊源。通过对细节的描述,鲜活地勾勒出卢庆龙孝顺乐善与教子有方的人物形象。娓娓道来,情真意切,刻画传神,品评得当。
      (五)《泉州府治谯楼记》
      至正九年(1349)八月,(契玉立重修泉州谯楼,吴鉴作《泉州府治谯楼记》:
      至正九年秋八月,泉州新修谯楼成,何以书?大复古也。曷大而修而复诸古?弗改作也。
      先时省台言,守令多旷官,议选内外历任廉能有声之臣莅其职。特命正议大夫高昌傑玉立、中顺大夫古襄孙文英来守泉州。夏五月,澳侯至。举直黜回,奸壬革心,罢行适宜,风休雷奋,阖郡传犹神明。公退,顾谯楼瓦腐木朽,凛然其将压,喂然叹曰:是不可缓也。于是,郡人士好义者出己贤,佐公费,市材僦工,募以实直,农工不挠,而游伎食力之伦,利以仰望给焉。六月,总管孙侯至,命属令晋江仙源纪庆翁、南安令白榆等,分任厥事。用是,栋楹梁拱之蠹挠者隆,楣檢扌衰题之摧毁者功,易養盖,缮垣墉,鬃境腰绘,华外而栗中。吏不与经画,工不待督。未及十旬,重檐周阿,岳立云飞,壮丽完好,悉复旧观。公合乐命酒,会僚属宾佐以落之。邦耆老士庶鼓舞嚣欢,谓公真仁人,出一言而兴百世利。乐其事之成而已,不与于其役也,请诗以歌之。[26]
      谯楼,即威远楼,它是元代泉州城市建设的重要成就。俱玉立莅任之初,即礼聘吴鉴纂修《清源续志》,重修谯楼也是其以振兴文教为己任的重要表现。闽南古建筑的修缮一般采取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保留下来的诸多修缮记录中,大部分修缮类碑记带有明显的纪功性质。重在歌颂兴建者或倡议者的功绩,引申出建设背后的政治或文化含义,往往缺乏对于建筑工艺的具体描述。

      吴鉴难得地将谯楼修缮工程中采用的工艺流程做了详实的记录,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文章简洁凝练,前后呼应,构思精巧,通过描述谯楼雄伟壮丽的气势,烘托锲玉立廉能有声的人物形象。
      (六) 《清净寺记》
      至正十年(1350),吴鉴撰《清净寺记》。泉州清净寺得以顺利修复,有赖于佥宪赫德尔和监郡锲玉立的鼎力支持,吴鉴提到的一个细节值得关注:
      余往年与修《清源郡志》,已著其事,今复记其废兴本末,俾刻之石,以见夫善教流行,义无所不达也。奉政赫公、正议侠公皆明经进士,其于是役,皆以大公至正之心行之耳,非慕其教者。傑公治泉有惠,期年之内,百废皆兴,而是寺之一新者,亦余波之及欤。谓非明使者与贤郡守,则兹寺之教坠矣。[27]
      “非慕其教”的锲玉立之所以热心于清净寺的修复,乃出自于“大公至正之心”,这就是一种公正无私、和合兼容的文化胸怀。元代泉州海外贸易的繁盛不仅带来经济的繁荣富庶,也形成了文化多元包容的独特气质。修缮一新的清净寺位于泉州府文庙之东,充满“东壮青龙左角之胜”的文化想象,体现了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兼容性。《闽书抄》记载:“旧物徵复,寺宇鼎新,层楼耸秀,峙郡庠前,东壮青龙左角之胜,众大悦。三山吴鉴记之。”[28]
      《清净寺记》反映了吴鉴对于伊斯兰文化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学术思想价值。白寿彝以“平正忠实”评价吴鉴《清净寺记》,认为“吴记之后,如在伊斯兰寺院碑记中寻觅其续,迄于今日,实尚未见一文足于当之。”[29]

       张宗奇称许吴鉴是“真正能走入伊斯兰文化神圣殿堂并有所阐述的教外中国人”,认为对伊斯兰文化价值的肯定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整合的前提。[30]

      吴鉴研习过伊斯兰教经典,评价“其教以万物本乎天,天一理,无可像。故事天虔,而无像设。每岁斋戒一月,更衣沐浴,居必易常处,日西向天拜,净心诵经。经本天人所授《三十藏》,计一百一十四部,凡六千六百六十六卷。旨义渊微,以至公无私、正心修德为本,以祝圣化民、周急解厄为事。”[31]此外,从吴鉴的叙述中得知,他撰写《清净寺记》的初衷是“以见夫善教流行,义无所不达也。”而且,称赞夏不鲁罕丁主教是一位博学且有才德的贤者,这都说明吴鉴对于伊斯兰文化的认识与尊重。吴鉴关于伊斯兰文化的认识,也直接影响后世泉州社会对待伊斯兰文化的态度。
      (七) 《彳契监郡生祠记》
      至正十年(1350),泉州郡民分别在府治之东和洛阳桥之南为喫玉立创建生祠,吴鉴作《喫监郡生祠记》。根据《八闽通志》记载:“锲监郡生祠,元至正十年,郡人为达鲁花赤倶玉立建。三山吴鉴有记。”[32]可惜,吴鉴所撰碑文已散失。
      (八)《清源续志》
      至正十一年(1351)三月,吴鉴作《清源续志序》。《清源续志》是吴鉴的代表作,可惜其书失传。明代《文渊阁书目》和清代钱大昕《元史艺文志》、同治《福建通志》著录其书目。
      《岛夷志略》因附录于《清源续志》而流传至今,《清源续志序》也因抄录于《岛夷志略》之中,幸运地保存下来。吴鉴自述:“(锲玉立)遂分命儒士搜访旧闻,随邑编辑成书。鉴时寓泉,辱命与学士君子裁定删削,为《清源续志》二十卷,以补清源故事。然故老漸没,新学浅于闻见,前朝遗事,盖十具一二以传焉。至正十一年暮春修禊日三山吴鉴序。”[33]
      关于《清源续志》的下落,苏继磧认为:“至于《清源续志》,则止有《明文渊阁书目》卷十九著于录。书名作《泉州路清源志》(十二册),此当为《清源续志》之正称……惟此志不见明代私家藏目,惟明内府有此一部,殆人间孤本。明代所修《泉州府志》无言及此书者,此孤本似佚于明亡时。”[34]万历四十年(1612)黄凤翔主修《泉州府志》时,虽然将锲玉立列入名宦传,但是,传文中确实没有提及锲玉立聘吴鉴修《清源续志》这个重要的史实。
万历《泉州府志》卷7《版籍志》记载:“国朝禁海船不许通番,其诸番入贡者至泉州惟大琉球,所贡番物则市舶司掌之。成化八年,市舶司移置福州……旧志所纪互市诸夷及诸货物,今具不载。”[35]万历《泉州府志》之前,泉州还有两部明代纂修的府志,分别是嘉靖乙酉志(1525)和隆庆戊辰志(1568)。从黄凤翔的叙述来看,嘉靖、隆庆两部《泉州府志》极有可能采录《清源续志》所记载的“互市诸夷及诸货物”。黄凤翔大笔一挥,将这些重要的海外交通史料一笔勾销,堪称憾事。
      乾隆二年(1737),谢道承纂修《福建通志》时提到《清源续志》。据《福建通志》卷64《外岛》记载:“海外东南夷朝贡京师,道由闽粤。宋置市舶司于泉郡,元吴鉴为泉守澳玉立修《清源续志》,有大食、宾达侬五十余国,然皆谢霉泉刀。”[36]
      康熙版《福建通志》卷64《外岛》和同治版《福建通志》卷268《外岛》均没有类似的记载。可见,谢道承的说法,应该另有所本。谢道承修志之时,应该是见过《清源续志》,或者是见过引用《清源续志》的史料,才会作此表述。这就为探寻《清源续志》的下落,提供可贵的线索。


注释:
[1]吴鉴《清净寺记》的研究成果主要有:白寿彝:《跋吴鉴< 清净寺记〉》,《中国伊斯兰教史存稿》,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14-324页;姚大力《“回回祖国”与回族认同的历史变迁》,《中国学术》2004年第一期。杨晓春“《元代吴鉴<清净寺记〉相关问题的讨论》,《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张宗奇:《从杜环<经行记〉到吴鉴<清净寺记〉—8~14世纪教外中国人对伊斯兰文化的理解》,《中国回族研究论集),2005年第1卷.第107~128页;陆芸:《元代伊斯兰教在中国东南沿海的传播与发展》,《西北民族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刘有延:《伊斯兰教入华隋开皇说溯源及其正确评价》,《回族研究》2013年第3期。
[2](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2,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50页。
[3]陈增杰:《李孝光集校注》,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49-150页。
[4] 杨亮:《袁橢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046页。
[5](明)朱存理:《珊瑚木难》卷5,四库全书本。
[6](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68,四库全书本。
[7](元)陈留孙:《续孟子序》,(唐)林慎思:《续孟子》卷首,四库全书本。
[8](明)万历《永福县志》卷3.福建师大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9](元)袁檎:《清容居士集》卷50,四库全书本。
[10](元)袁橢:《清容居士集》卷20,四库全书本。
[11](清)黄恬:《新修浦城县志》卷23,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年,第484页。
[12](元)李孝光:《五峰集》卷5,四库全书本。
[13](元)李孝光:《五峰集》卷5,四库全书本。
[14](元)李孝光:《五峰集》卷5,四库全书本。
[15](元)李孝光:《五峰集》卷10,四库全书本。
[16](元)汪大渊:《岛夷志略》,苏继磺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5~6页。
[17](元)汪大渊:《岛夷志略》,第385页。
[18](元)释大圭:《梦观集》卷首,四库全书本。
[19](清)陈渝:《螺阳文献》卷5,光绪九年刊本。
[20](清)释元贤:《紫云开士传补传》,泉州市图书馆藏民国重刊本。
[21](元)袁橢:《清容居士集》卷50,四库全书本。
[22](清)同治《福建通志》卷67,中国省志汇编本。
[23](元)吴鉴:《续孟子序》,(唐)林慎思:《续孟子》卷首,四库全书本。
[24](民国)《崇安县新志》第9卷,中国方志丛书本。
[25] 陈丽华:《元末闽中文学名士卢琦家族墓志》,《福建文博>2017年第2期,第24-29页。
[26](清)乾隆《泉州府志》卷12,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27] 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历史研究会编:《泉州伊斯兰教研究论文选》,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57页。
[28](清)乾隆《泉州府志》卷75,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29]白寿彝:《跋吴鉴<清净寺记〉》,《中国伊斯兰教史存稿》,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14-324页。
[30]张宗奇:《从杜环<经行记〉到吴鉴<清净寺记〉—8~14世纪教外中国人对伊斯兰文化的理解》,《中国回族研究论集>2005年第1卷,第107~128页。
[31](明)何乔远:《闽书》卷7,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6页。
[32](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59,第537页。
[33](元)汪大渊:《岛夷志略》,第9页。
[34] 苏继嶺:《岛夷志略叙论》,(元)汪大渊:《岛夷志略》,第13页。
[35](明)黄凤翔:《万历泉州府志》卷7,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影印本。
[36](清)谢道承:《福建通志》卷64,四库全书本。

0
          0

上一篇:吴鉴时代的元帝国

下一篇:灵水吴氏恩荣录

我也想在此上传信息资料或寻根>>>


●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请留言

共 0 条留言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吴志柏 个人文集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