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在线 cnwu.net

首页 > 人物故事 > 历史人物

读《石谷达意稿》点滴

2024-04-30 作者:何承玖 来源:吴吉彬 浏览:6956

(2024年4月27日广安市国学学会“广安吴伯通文化思想研讨会”发言提纲整理稿)

       介绍吴伯通(字原明,号石谷。1441—1502)其人的文章,网上很多。对其著作的存佚,蔡东洲、方超《明儒吴伯通著作考述》(《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已经很详细。对其人、其著作集《石谷达意稿》(12+20+2),西华师范大学方超的硕士论文《明儒吴伯通研究》(指导教师,蔡东洲。2018)已经很详细。我打算谈谈我读《石谷达意稿》的点滴。

       零、序说

       广安人有作品传世的,唐代,有冲相寺题刻。宋代,有陈季习(字鲁望,号当如居士。1124—1197)的《石门复建重熙桥记》《(广安)秀屏山题刻》几篇文章、王其然(1179—1238)为其夫人撰写的《有宋徐令人(善龙)墓记》等等。

       陈季习,就是历代地方志误载的“陈秀习”。我有《广安南宋进士陈鲁望(当如居士)陈秀习和陈季习合考》一文近8000字,发表在《蜀学》第18辑(2020)上。

       经学著作有游桂(字元发,号畏斋)的《畏斋集》。《畏斋集》没有传下来,但他的经学著作,还有部分保存于宋卫湜的《礼记集说》中(广安游氏曰。开禧、嘉定间〔1205—1224〕辑纂)。游桂虽然有经学著作,但在清黄宗羲的《宋元学案》中没有提到,只在清王梓材、冯云濠的《宋元学案补遗》中提到;虽然提到,但只说到其“师承”是“乐行门人”。乐行,杨世孙,字祖识。仅此而已。

       就原先广安县范围来看,现存最早有完整著作传世的,当推明朝吴伯通《石谷达意稿》,其次是姜恩《篆江存稿》,万历四年(1576)钱塘刊本,而王德完的“奏议”,只有12页纸保存于重庆三峡博物馆(由贺公藩先生捐赠)。

       一、“伯通”与“原明、石谷” 

       吴伯通字“原明”,只有四库全书本何乔新的《椒邱文集》卷九《楚辞序》作“吴君源明”。

       王瓒《吴石谷先生神道碑铭并叙》:“先生名与字皆出元公(周敦颐),以明通实自静虚中来。”

       也就是周敦颐“《通书》”中讲的本体是“虚静”的。“原”,推源,源自。

       吴黼三子:

       长曰伯良,字原善;仲即伯通,字原明;季为伯淳,字原朴。

       对比杨慎家族廷和(字介夫)系:

       子慎,字用修,号升庵

       子惇,字用叙,号叙庵(敦睦有序。叙、序同)

       子恒,字用贞,号贞庵(南朝梁沈约《瑞石像铭》序:“爱其贞恒之性,嘉其可久之姿。”)

       子忱,字用孚,号孚庵(忱、孚,诚也,信也)

       他们的“字”都很归整,说明是成人以后进行过统一的,符合明代读书人家世风。

       二、与陈白沙的关系

       吴伯通与王阳明、王瓒的关系,尽人皆知,不谈。只谈他与陈献章的关系。《石谷达意稿》卷10有《钓台次石斋陈先生韵》四首。陈献章(1420—1500)原诗附后。

       天地应窥道显藏,渔竿终始此韬光。清风北海人千古,名节东都子一昂。汉鼎已缘垂钓重,桐江长带濯缨香。只论隐逸当冠冕,岂独区区绝纪唐。

       谁将此笔点行藏,真有乾坤日月光。三尺羊裘几铢两,千秋龙衮共低昂。客星天上何须急,老脚人间不浪长。留得先生在台辅,不知东汉可陶唐。(其一)

       故旧有情聊北往,君臣不偶合东还。高怀仁义三王上,肯事遨游二帝间。桐水烟霞长灼灼,汉书遗逸故班班。英风一代奸雄沮,节义元来是大闲。

       桐江秋水来天地,照见千年老凤还。太史直书形迹外,先生犹在是非间。交情此去投当宁(zhù),年事何劳列从班。欲向东吴问遗老,江湖容有此翁闲。(其三)

       夫子行藏今亡(无)疑,一生心事几人知。功于宇宙风非雨,迹在文章史亦碑。天上星辰他我客,世间仁义孰吾师。青山此意曾不识,欲问无言漫着(着)诗。

       羊裘不返道终疑,玉帛虽来事可知。天下君臣光武召,世间脍炙子陵碑。故人不改狂奴态,一事堪为百世师。九鼎汉家从此重,听歌山谷老人诗。(其二)

       昔贤雅志岂忘民,甘老经纶寂寞滨。伯业中兴先有佐,故人垂老可堪臣。诗书共学心犹隔,良党齐征礼谩频。帝也同符况高祖,商山不屈见还真。

       先生如此亦天民,高坐桐江一水滨。却到陵夷排乱贼,方知名节是忠臣。白鸥自去江湖远,黄纸何来道路频。往往见人东庑下,伤心一代帝王真。(其四)

       陈永正《陈献章诗编年笺校》将2首诗入“不编年诗四”。第二、第三与伯通次韵对换。伯通诗约作于孝宗弘治三年(1490)。

       1476年,吴伯通其赴京除述职朝贺外,抄录陈献章与门人林光书信研读。见何乔新《椒邱文集巻》十六《寄罗应魁内翰书》:“近者友人吴佥宪自京回,录得陈公  甫二书及其门人林缉熙寄公甫书。”那么,吴伯通贺诗可能得自林光。

       林光(字缉煕。1439—1519),是白沙学派的重要人物,他的著作《南川冰蘖全集》,由我的老师罗邦柱先生点校,于2004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202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黎业明点校本)。

       说明吴伯通、陈白沙有间接的交道。

       三、关于著作

       (一)我是如何知道吴伯通及其著作的

       2006年7月中华书局出版崔建英编著的《明别集版本志》,见到国家图书馆藏有“《石谷达意稿》三十四卷  广安吴伯通原明著”的著录。后来见到黄虞稷(1629—1691)《千顷堂书目》卷十一“儒家类”、清徐乾学《传世楼书目》、清金檀(字星轺,以字行,桐乡人。约1660—1730)编《文瑞楼书目》卷十一“天顺朝”、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  卷十五上  集部六   别集类五 明、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集部别集类等有《吴伯通石谷遗言》《石谷达意稿》的著录。

       (二)为何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和朱彝尊《明诗综》没有选吴伯通的诗作原因推测

       选录吴伯通诗作的集子,除明杨慎编《全蜀艺文志》选2首、正德《四川志》选1首、清张豫章奉敕编《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选7首外,目前还没有见到过其他选录(本州志选录不算)。

       《御选》7首,算是有点诗味的(吴开全收集)。

送陈一之上舍賨城

(明·吴伯通)

都门雨初歇,九陌紫埃清。

酌酒与君别,看云怆我情。

峡枫秋后赤,燕月夜深明。

去后如相忆,因风数寄声。

——卷53 

庚戌重九杭州作用杜韵

(明·吴伯通)

吴越江山天地宽,登临聊借酒为欢。

萧萧白发纷垂领,采采黄花满插冠。

西北风烟浮望远,东南云水入吟寒。

几行鸿雁遥空度,孤客伤心不忍看。

     ——卷75 

浙台送杨德澄归賨城

(明·吴伯通)

卜居阛阓接芳邻,无事从容话养真。

踪迹偶然分出处,岁华倏尔两冬春。

端为后会巴山里,忽漫相逢越水滨。

世路悠悠俱白发,可堪独作未归人。

——卷75 

与诸公游西岩

(明·吴伯通)

西岩竹寺篆江边,暇日同参玉板禅。

隔岸山高蹲虎啸,绕堂潭静隐龙眠。

使君有道犹韩愈,释子何人是大颠。

佳境百年才一到,未须催放下滩船。

——卷75 

送别何举人还安岳 其一

(明·吴伯通)

落花片片点春泥,芳草萋萋衬马蹄。

记取今朝送行处,官桥流水是西溪。

其二

岐路春深花满山,东风游子束书还。

到家彩服娱亲后,好向间中读订顽。

——卷105 

嘉禾瑞麦诗

(明·吴伯通)

萋萋禾苗,在彼东阡。

有黍有粟,灵雨膏焉。

益之霢霂,稼滋蕃鲜。

一茎三穗,兹岂偶然。

父老佥曰,我尹仁贤。

尹不自居,功归于天。

和德于上,吾皇惟乾。

臣则坤道,代终无愆。

卓哉令尹,君子谦谦。

我昔持节,宛洛十年。

作人无效,永负鱼鸢。

披彼感愧,旱麓之篇。

安得嘉谷,于仞三川。

——卷3

       明代诗选最有名的钱谦益《列朝诗集》(2000余人诗作,康熙初)、朱彝尊的《明诗综》没有选录吴伯通的诗作。究其原因:

       第一,僻在西南一隅。

       《石谷达意稿》刻于广安,僻在一隅,流传不广。据方超研究,刻本到清初才从四川流播到江浙一带。

       第二,诗作没有特别之处。

       宋诗特色很明显,说理性强,“诗味”较少。读了印象不深。文章虽然绵密,但不像诗那样容易入选。

       第三,以《洪武正韵》押韵。如:

       呜呼我何叹?叹世是非乱。真非始易明,似是卒难辨。孔子大圣人,虑世此先见。深恶痛绝之,诿曰我不憾。彼哉何人斯,贼德惟乡原。——卷二《退居读孟子有感书怀(有序)》

       “憾”字在《广韵》属勘韵(侵部),为闭口韵〔-am〕,与叹、乱、辨等翰韵、换韵、狝韵(元部)为开口韵〔-an〕者《广韵》不能通押,当是用《洪武正韵》(憾:去声二十一勘)“通押”。李东阳(1447—1516)《怀麓堂诗话》:“国初顾禄为宫词,有以为言者,朝廷欲治之,及观其诗集,乃用《洪武正韵》(1375年颁行),遂释之。时此书初出,亟欲行之故也。 ”

       对比:巴县刘春(字仁仲,号东川。1460—1521),成化二十三年(1487)榜眼,有《东川刘文简公集》二十四卷,其中诗二卷,虽然刻于安徽宣城,但也不见有什么集子选录。

       刘春、吴伯通之间有交集,见《石谷达意稿》12《过温汤峡浴温泉怀古有序》托刘春借刊冯时行《缙云文集》未果,见后。

       (三)对文献的贡献

       第一,欲梓行《缙云先生文集》,见《过温汤峡浴温泉怀古(有序)》(12•359):“予到京,因托内翰刘仁仲编修钞出,将梓行于世。仁仲久未报,岂不可得而忘之耶。”

       冯时行(字当可,号缙云。1100—1163)是宋代巴县缙云山(北碚)人。朱熹在文章中多次提到他。冯时行原先有著作《缙云先生集》43卷,流传到今天只殘存4卷了。  

       第二,成化十一年(1474)与河南按察使司按察使何乔新(字廷秀,号椒丘、天苗。1427—1502)刊印吴氏家藏善本《楚辞八卷后语六卷》刊刻家藏善本《楚辞八卷后语六卷》。莫伯骥(1877—1958)《五十万卷楼羣书跋文·楚辞八卷后语六卷》: 

       《楚辞》八卷,紫阳朱夫子之所校定。《后语》六卷,则朱子以晁氏所集录,而刊补定著者也……及承乏汲台,公暇与佥宪吴君原明论朱子著述,偶及此书,吴君欣然出家藏善本,正其讹,补其缺,命工锲梓以传。

       何乔新序作于成化十一年。汲台,当是“汳(汴)台”之误。按:此比今传正德十四年(1519)沈圻刻本《楚辞八卷辩证二卷后语六卷》《楚辞集注八卷后语六卷》嘉靖十四年(1535)汝南袁褧刻本均早。又,朱子刻本在南宋宁宗庆元五年己未(1199),地点为潭州(长沙)。次年朱子即下世。

       清光绪三年(1877)湖北崇文书局翻刻,易名《楚辞集注》。莫伯骥原刻已经毁于1937年日机轰炸广州。

       四、与阳明“心学”的关系

       就王阳明与吴伯通的关系看,吴伯通强调“心”在“体”之至微、“用”之至著中的作用:

       夫道者,事之理至微也,具于心而见于事。事者,道之用至着也,生于心而阐夫道。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夫岂二致哉?惟心存者理得而事用,治心亡则理失,而事用乱心,纯则理不杂,不息而事安,以治且可久长;心杂则于理或得或失,而事有治有不治焉。此古人治乱兴衰之源也。(《石谷达意稿》卷19《重刊<唐鉴>序》)

       从“以海宁学许生瀹之兄滋富而好礼、上义,爰俾重锓诸梓以传”推测,本文应作于浙江任上。方超说,“吴氏虽未能直接推导出‘心为一切本源’,但无疑对王守仁以‘心之体即是理,心之用便是物’思想的形成做出了铺垫。”

       还有:“虽然方寸一灵台,万化都从此出来”(卷6《言心自警》)“心,一太极也,而万化生焉,万事出焉。”(卷13《河南乡试录序》)虽然跟邵雍《皇极经世》卷十三《观物外篇上》:“先天学,心法也。故图皆自中起,万化万事生乎心也”和陈献章““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在我” 的心学原理近似,但特别接近王阳明的心学思想非常接近了。

       如果我们再参照“闲玩物华探太极,枝间默默识端倪”(《石谷达意稿达意稿》卷5《梅轩为处士潘尚礼赋》),像不像“格竹”的味道?明代心学“陈献章开启,湛若水(1466—1560)完善,王阳明集大成”的发展路径中,石谷先生丰富了“一心一太极”的内容,因此,在明代心学发展史上,恐怕应有吴伯通的一席之地。

       从王阳明对吴伯通的评价,也可以旁证:

       一日,浙宦皆会于阙下(朝廷),王吏部守仁(王阳明)曰:“浙士无豪杰。”或问之,曰:“理学作人如吴石谷者,乃例以庸鄙视之,不立庙祀,何也? ”众愕然然之。(明王瓒《吴石谷先生神道碑铭并叙》)

       这篇载于光绪《广安州志》、未收入《王瓒集》(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的文章,记载了王阳明对吴伯通“理学作人”的评价。

       什么是“作人”?很多人,包括广安市编著的旅游宣传资料《广安市情》都没有理解到位。“作人”,也称“作手、作家”。“作”是“卓”的意思。“作人”就是高手,成就很大。我想,这恐怕不是王阳明对老师的一种“阿私”式的评价。

       五代齐己《谢秦府推官寄丹台集》:“钱郎未竭精华去,元白终存作者来。”宋何薳《春渚纪闻》卷七“关氏伯仲诗深妙”:“‘钟声互起东西寺,灯火遥分远近村’,此余友关子东西湖夜归所作,非身到西湖不知此语形容之妙也。关氏诗律精深妍妙,世守家法。子东二兄子容、子开,皆称作者。”元方回《赠存古杨盛卿》:“装潢作手今无敌,消得朝天驲骑驰。”唐《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阇黎幸是作家,又问曹山作什么?”

       《封神演义》第三回:“二兽相交,只杀的红云惨惨,白雾霏霏。两家棋逢对手,将遇作家,来往有二十四五回合。”

       佛家语录尤其喜爱用“作手”一词。

       就理学思想来说,《明儒学案》没有载录,跟吴伯通理学思想特色不明显也有关系。如果从传播学的角度讲,就是没有“明诏大号”。

       五、利用

       (一)有利于科举研究

       《故都谏成君廷秀挽诗序》记载成实(字廷秀。1438—1486)是宪宗成化二年(1466)的进士,但《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未见“成”姓进士,而成化二年进士题名中确有“成实”之名(三甲第40名)。到底有没有呢?从本文看,应该有。这个推断,我们在天一阁藏宪宗成化二年丙戌(1466)《登科录》查得:

       成实,贯湖广汉川县人,河南光州军籍。字廷秀,年二十九。

       还在天一阁藏英宗天顺三年己卯(1459)《国朝河南举人录》查得:

       成实:光州学增广生,诗的记载,与本文记载的“君之归省也,余按部尝庆君于光”契合。从序文“余之居忧也,君行部尝吊余于賨”还可推知,成实任顺庆府通判,当在1483~1486年之间。

       对本地科举人物的研究,大有裨益。如邻水举人吴尚东(字一震),其籍贯有邻水、大竹、绵竹等记载;其中举之年有“天顺中”(民国《大竹县志》)“成化癸卯(十九年,1483)”(乾隆《邻水县志》)等记载。我们从卷10《送吴一震通守致仕归田诗(次送是夫韵)》和卷十七《归田清乐图诗序(壬子)》“一震,吾州属县邻水名士也”“天顺己卯(三年,1459),以璧经(《尚书》)领四川乡荐”记载推断,他是邻水人、天顺三年举人。

       至于籍贯有“大竹、邻水”的歧义,比较好懂,因为吴尚东中举的天顺三年,邻水还没有复县(1283—1465年之间,邻水撤县归大竹辖)。绵竹显然是“大竹”之误。

       卷6《送欧大尹之任益都》,欧大尹,欧宏先。益都,今山东青州市。

       类似情况还较多,如阆中任仪(字象之),是甘棠书院读过书的学生,在这里读了一年书后,第二年就考中进士了,在《石谷达意稿》中有几处涉及(卷八《秀屏别意图送任像之还阆中》、卷三十《与任像之太守书》)。任仪后任贵州石阡太守、山西右参政有《锦屏集》10卷。

       (二)有利于地方史研究

       譬如我们广安协兴的邓氏家族,也就是邓小平的家族,而今所传清代《邓氏宗谱》,其先祖邓鹤轩以下世系与《石谷达意稿》中记载不吻合,而石谷先生是明朝的人,他的记载应该比清代的准确。

       (三)有助明代教育史研究

       石谷先生在河南,在广安,在浙江,都筹办过书院,培养出大批人才。《石谷达意稿》的最后两卷,就是科举考试试题。这些试题在今天看起来没有什么意思,但在科举时代,却是各位读书人每天必须训练的课业。石谷先生的教育思想,很值得专题研究。

       (四)有助于廉政文化建设

       廉政建设,是任何国家、任何时候都必须重视的为政之举。明朝后期,皇帝昏庸,宦官专权,“政以贿成”,“官以贿升”,但在石谷先生主要生活的成化、弘治之间,像石谷先生这些清正廉洁的官员,还是大有人在的。《石谷达意稿》中讲的亲民、爱民、为民、为官的地方很多,值得今天很好研究。

       (五)有助于汉语史研究

       我们民间有谚语说,“猪来穷,狗来富,猫儿来了撕孝布”,一般引江盈科(1553—1605)《雪涛谈丛》记载,实际上石谷先生的诗“猪狗之来卜穷富”(《石谷达意稿》卷3《分司纪梦诗并序》)已是那个意思,而时间要比江瀛涛的记载要早一百年以上。例子多多,难于一一列举。

2
          0

上一篇:吴彻

下一篇:吴竽父子籍贯与祖源辨析

我也想在此上传信息资料或寻根>>>


●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请留言

共 0 条留言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吴吉彬 个人文集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