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在线 cnwu.net

首页 > 人物故事 > 人物传记

吴肇周传

新山吴氏人物传记(一)
2023-03-19 作者:吴称谋 来源:原创 浏览:9190

吴肇周传

2023年2月,吴玉祥用无人机高空摄于新山故园 

一、家世渊源

    诗曰:

           远眺翠屏山势隆,萍河流北贯湘东;

           吴楚通衢荷尧美,新荘山下瑞气丰。

        1900庚子年的农历8月28日,在繁星闪烁的凌晨时分,吴肇周出生在诗中描述的那诗情画意的小山村。那是位于罗霄山脉的西南麓,湘赣交界处的一个小地方。早在清朝和民国时期,小村庄名曰新荘下,近七十年来才更名为新山下。江南是多丘陵的鱼米之乡,风景秀丽的小山村随处可见,但地理位置独特却又人杰地灵的地方却不可多得。

   考证历史,追根溯源。元末明初,新山吴氏先祖自闽西龙岩迁徙到湘赣边界落户立籍。由此推论,新山吴氏应当属于福建客家人的后裔。客家即“客而为家”,远离曾经的故土而迁徙定居,故而称为客家人。他们是中国历史上多次人口大迁徙的见证者和拓荒者。

  近祖十七世吴公薪圃,从湘东喻家湾迁往荷尧火烧桥,临近萍水河安家落户,修建达德祠堂。薪圃公善于经营,家道逐渐兴隆,当资财殷实的时候,在距离火烧桥东北约三里地,在一条自东向西的小河北岸,从周姓家族购得一块山林田土。

   薪圃公的子孙开始在新购之地开荒拓土,刀耕火种,依山傍水建造房舍,在小河上架起石桥,河道西南拐弯处建起石坝。他们将新建的家园起名新荘,后来又修建了祠堂。薪圃后裔耕读传家,才俊出仕为官,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晚清至民国时期,新荘吴氏早已是赣西湘东地区的望族之一。

   自清中叶延续至今,新山吴氏在新荘繁衍生息已愈三百年,如今后裔已散布全球。 故而,又有一偈云:

            虎卧龙伸怀抱月,人形葱岭碧波迎;

            沃野稻田作砚墨,石桥流水笔架临。 

二、出生经历 

   当新荘东边的男婴呱呱落地之时,恰逢秋高气爽的丰收季节,田野里的稻谷变得金黄,山上的茶籽现出红润,树上的果子早已飘香,蔬菜瓜果亦颇为丰盛。然而,婴儿的生母缺少奶水,婴儿啼哭不止,昼夜不宁。新荘的西边住着第四房的吴茂南,与东边第三房的吴勉之同辈。恰好同年九月,茂南夫妇喜得一子。于是,其母将婴儿抱来讨食,请求茂南之妻段氏帮忙喂奶。

   据传,每次婴儿被抱过来后就特别安静,一旦抱回去就又开始哭闹不停。其生母甚感奇怪,就去找懂易经的先生推算。神机妙算的先生说,此婴儿命大,需要过继才能养活成人。无奈,其生母就将新生儿子托付茂南夫妇抚养。婴儿送出后,其母不放心,便在夜间悄悄走到西边巷子口,聆听婴儿是否啼哭。仔细观察了三个晚上后,确定婴儿非常安静祥和,生母才放心。那个被送出去寄养的婴儿就是吴肇周。后来,他一直在茂南公家长大到十六岁。

   从新山吴氏族谱考证,吴肇周乃十七世薪圃公的玄孙。薪圃公育有四个儿子,待他们成家立业后分别称之为四房。新荘第三房是培爵公,其子为程九,程九生子勉之,勉之的次子为吴肇周。其胞弟吴兴周,1949年前,曾任民国政府财政部次长。

        1916年,吴肇周在萍乡中学毕业,那时他已经是一名踌躇满志的英才少年。 

三、勤工俭学

         1916年,吴肇周在萍乡中学毕业,后考取北京大学。1917年前后,他与同乡学子们相约一起到达北平求学,每年的费用约四百银元。1919年初,北大校长蔡元培与李石曾、吴稚晖等人组织全国18个省近2000人赴法国勤工俭学。吴肇周闻讯积极报名参加,其父吴勉之也是鼎力支持,并多方筹集600银元作为相关资费。

   因筹款艰难,又路途遥远,船期已临,款却未到。同乡学子张国焘、肖赣、罗运磷、龙石祥等一起帮忙垫付,并如期向蔡元培校长缴纳。1919年2月,吴肇周与其他同学一起,从北京出发前往上海。3月17日,由上海乘日本客货轮到达英国伦敦,再由伦敦渡海至法国哈佛尔码头,最后乘火车抵达巴黎。

   吴肇周属于第一批赴法的勤工俭学学生。据文献记载,1920年《江西省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会会员录》江西共有25人,其中萍乡籍10人,吴肇周是其中之一。同船出海的有李富春、李立三、李维汉、任卓宣、吴树阁、黄周文、曹强、徐悲鸿等,一共93人。在赴法国的青年学生中,由于对革命、民主、科学的追求,后来涌现出了一大批的革命家、艺术家、科学家、高级技术人才及各类专家学者。在现代中国的发展建设中,他们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和中坚力量。

   年轻的吴肇周选择踏踏实实走实业救国的道路。抵达到巴黎后,他获得华法教育会会长李石曾的接待,并立刻被介绍到学校学习法文,强化培训半年后分配到了工作。1920年,他插入到一个机械职业学校三年级学习。1922年夏,吴肇周在机械职业学校毕业后,进入巴黎雪铁龙汽车制造厂,在设计研究室工作了一年。

   当年赴法国的七批学生中,有不少是名副其实的勤工俭学,艰苦踏实地半工半读,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而没能进入正规学校学习。1923年,天资聪颖又刻苦求学的吴肇周已经熟练掌握法文,正式考入法国安通工艺大学机械科。在众多勤工俭学的学生中,毫无疑问,吴肇周是一个幸运儿。虽然免费入学,但学习任务繁重,学杂和食宿费用相当高。恰逢北大校长蔡元培赴法国考察,蔡校长协助吴肇周申请到江西省政府给予的奖学金,才解决了全心求学的后顾之忧。1926年,吴肇周圆满完成学业,成为了一名有真才实学的机械工程师。

   那正是:

              华夏精英同船渡,志趣不同各自飞;

              勤工俭学显特长,因才受教学成归。 

四、归国服务

   民国肇造,百业待兴,师西长技,发展实业,科技兴国。1926年,吴肇周毕业回国后,进入京汉铁路汉口江岸机厂,担任机车修理厂的主任技术员。1927年,北伐革命军攻占河南郑州,京汉铁路郑州修理厂厂长弃职潜逃。他积极顺应革命形势,奉命接手修理厂并担任厂长职务。

   北伐胜利后,民国步入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期间,吴肇周调升为京汉铁路局段长,不久又升为总段长。从青年时期开始,他就追求三民主义,为实现国父孙中山关于修建铁路建设国家的理想,迸发出了无比的热情,奉献出了巨大的力量。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任京汉铁路线区司令部运输科科长,负责将各种重要物资快速安全地运往大后方。1938年,国家战略大转移,政府部门大撤退,吴肇周也随之入川。在陪都重庆,他入职民国政府交通部。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调至北平负责接收并恢复晋冀区铁路管理局的工作。 

五、建设台湾

       1947年,吴肇周奉台湾省主席陈仪的电召,担任台湾通运公司常务董事兼总经理。他负责上海、浙江、福建、广东至台湾的各种物质运输。

       1949年冬,厦门战役打响,往返大陆和台湾的船运业务也随之停止。期间还发生了龙应台笔下“南渡北归”导致人生命运迥异的故事。吴肇周的堂侄吴显元在运输公司的船队当船员。一天,船队中的一艘货轮在海上执行任务时,突然有船员宣布起义投诚,货轮便开回了厦门。吴显元正好在那艘船上,也就只能北归,无奈回到了萍乡老家。从此叔侄二人,一个留在了台湾,一个回到了大陆。

       1951年,吴肇周在台湾著成出版《民生主义之计划经济》一书。1954年,曾参加台湾行政院生产设备及人力调查委员会的工作,担任委员及编辑主任。他获得建设台湾的第一手调查资料,撰写出《台湾工业之研究与发展》论文,计三十多万字。此文后来在台湾交通月刊连载发表。吴肇周对台湾的建设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发挥出了西学的先进理念。 

六、入联合国

         上世纪五十年代,整个台湾岛面临战后重建,百业萧条且人满为患。由于台澎金马是自由地区,曾经南渡出海的人们纷纷寻找台湾岛以外的生活和工作机会。

   二战结束后,联合国在全球各地区的分支机构快速扩大分布而急需招聘各类人才。1962年,虽然吴肇周已经年过花甲,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精通法语,联合国不少机构是以法文为官方语言。他被民国政府委派到联合国文教处,以特聘专家的身份被派往非洲刚果共和国任教授,以法文授课。1963年,他任联合国驻非洲的机械工程师,充当刚果中央政府的高级技术顾问。

        1967年,吴肇周与联合国签订的合同届满,退休后没有回到台湾,而是选择晚年定居美国。 

七、移居北美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吴肇周不仅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而且他还非常有远见卓识,敢于挑战新环境和新生活。上世纪六十年代,吴肇周早已厌倦那种鸟笼式的生活环境。1967年,已经迟暮之年的吴肇周决定携全家远走高飞移民美国。

   人生的命运在乎正确的抉择,在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见识比学识更为重要。胞弟吴兴周(1908~1970)后来下放到宁夏固原任中学外语教师,文革期间受到冲击,1970年过世,享年62岁。改革开放后,经同宗族人的努力,于1994 年将吴兴周遗骨从宁夏迁葬于南京。

   吴肇周的晚年生活自由安详,平静幸福,颐年高寿。他与萍乡籍原配夫人缪有宜女士共同育有两子一女,后辈子孙贤孝且多有成就。

八、 心系祖国

   老当益壮,不移白首之心;身居海外,不忘华夏之情。

         1971年10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而取得合法席位。1972年,吴肇周向中国驻联合国办事处赠送了16项工程技术资料。那些难得的尖端技术对建设祖国大陆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和研究价值。比如,预应力混凝土轨枕;客货两用小汽车蓝图等。时任中国政府驻联合国大使黄华的秘书李文泉及朱参事接收文件后,再转寄回北京。

   改革开放后,年愈八旬的吴肇周不顾年高之体弱,不忘爱国之初心,他积极努力为中国大陆的现代化建设建言献策。他曾经以个人名义邀请美籍华人专家回祖国大陆进行考察、讲课,传授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 

九、回馈故乡

        1984年秋,吴明德应萍乡市政府的邀请,从美国纽约飞抵北京,再从北京来萍乡参加国庆35周年活动。吴明德受父亲之托,带来信件建言:“萍乡市现有125万人,占全国人口八百分之一。配合全国及江西省政府的计划及萍乡的资源与人力,做出一个全盘计划,力求自给以余补不足,至少要达到收支平衡。在本世纪末,赶上先进国家的先进水平。”他曾说:“如有可为桑梓尽力之处,自当努力而为之。”

        1985年,吴肇周委托其子吴明德,将长篇论文《台湾工业研究与发展》带回萍乡,交给市政府有关部门参考研究。他建议萍乡市政府按照先进国家的办法搞好调查,拟订好一个符合实际的工业发展计划,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1986年11月11日,在萍乡中学举行八十周年校庆之际,吴肇周汇款一万美元,捐献母校五千美元作为奖学基金。同时,他将剩下五千美元捐助荷尧老家筹建村办企业。他在亲笔信中强调:“捐款数目太小,只作抛砖引玉之用。”

   与此同时,他还写信建议萍乡市政府做好对外宣传,推动海外华人及外资来家乡投资,开展助教活动。他还建议利用萍乡的煤炭资源发展炼焦项目,利用煤气及提炼煤气中的副产品来发展相关工业。 

十、桑梓情怀

   吴肇周学成回国后,在河南郑州工作期间,曾多次回乡探亲。有一次,他带回一棵柚子树苗,特意将树苗栽在茂南公厅屋西边的菜地里,以示感谢养父母曾经的养育之恩。

   那棵树苗可能嫁接过,柚子树甚为奇特,粗大的树干分成两个大树枝,一枝结的红脔柚,肉质是红色的,另一枝结的白脔柚,肉质的白色的。每年金色硕果挂满树枝,一到采摘的季节,柚子能装满几个大箩筐。柚子有着甜爽绝妙的口感,一旦入口,满口生津,回味无穷。

        1986年夏,一场超强龙卷风将树干已经蛀虫多年的柚子树刮倒了。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新山故园亲人一旦回忆起他,无不提及那棵神奇的柚子树。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大江南北。正所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远在大洋彼岸的吴肇周敏锐地感觉到,祖国大陆教育发展的春天终于来临了。于是,他从美国邮寄专款回新山下故园,用来资助茂南公的后辈子孙读书学习,希望有志者能够培育成才。

   此善款由他的堂侄吴显烈负责保管发放,村里多个学龄少年均受到资助。虽然金额不多,但他那种跪乳之恩、反哺之义的感恩举动,确实让故土亲人非常感动。此善举对故土村里的青少年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 

十一、学术思想

   从吴肇周一生的著作和论文来分析,他的学术思想是一以贯之的,他的理想信念是矢志不渝的。

   著作:《民生主义之计划经济》,32开本,共105页,1951年在台湾出版发行。

                    《铁路员工待遇标准之研究》,1950年代中期在台湾出版发行。            

   论文:《台湾工业研究与发展》

                    《四个现代化建设与孙中山的实业计划》

                   《积极移民西南西北各省市开垦荒地,同时扩充集体耕种、发展农业》

                   《扩大门户开放,争取外国厂商来中国设厂》

   译作:《机车技艺学》,此书为法国人,都波氏(音译)著,吴肇周翻译。如今,有收藏者将书稿原件在网上进行拍卖。 

十二、浩气长存

   纵观吴肇周的一生,他既完成了落叶归根化作肥土的平生夙愿与桑梓情怀,又实现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人生理想与奋斗目标。

        1987年8月24日,这位爱祖国、帮家乡、念故土、思亲人的老人逝世于大洋彼岸的美国加州长堤市,享寿八十有八。

   今特撰写对联,以示追思缅怀:

   出萍乡,入燕京,远赴法国,七年岁月勤工俭学,怀揣实业救国之理想而师西长技;

   归故土,去台湾,定居美国,四十春秋游历海外,心存三民主义之信念而爱国谏言。

   注:本文作者吴称谋为新山吴氏第二十代茂南公的曾孙,图片为茂南公玄孙吴玉祥摄于2023年春节。

1
          0

上一篇:过去的好时光(十一)

下一篇:吴兴周传

我也想在此上传信息资料或寻根>>>


●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请留言

共 0 条留言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吴称谋 个人文集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