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三届广东祠堂文化研讨会(祠堂文化与现代乡村建设)在英德市召开。与会专家表示,在传统乡村生活和村落空间中居于核心位置的祠堂,必须认真考虑在当代社会经济环境下的转型问题,让祠堂文化长期、系统地传承下去(详见11月7日《南方日报·英德视窗》)。省文联、省民协等有关部门召开以“记住乡愁,传承文脉”为主题的广东祠堂文化研讨会,显现了“磁铁效应”,承前启后,影响深远。以此为新起点,重视并加强推进英德祠堂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将有力促进英德的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旅游振兴——
乡风文明的载体。祠堂是乡村建筑的核心,古今皆然,但在功能作用上却呈现出时代转换的差异。随着人口迁徙、观念变化、族群权力逐步分化与转移,导致祠堂功能不可避免走向弱化。在乡村日益发展的当下,有必要重新定位祠堂的功能,赋予新时代新内涵,在凝聚族群、教化育人方面下功夫,让祠堂成为村民议事、教育以及日常活动的中心,成为家风乡风形成的良好载体。
保护与发展融合。保护现有祠堂建筑及其文化,尽量恢复和还原传统风貌,当然是目前保护与利用的首要工作。据笔者多年来的调查了解,祠堂“前世今生”的文化脉络普遍较为零散,有些甚至缺乏依据与支撑,亟待系统梳理。当务之急,是组织人力进行族史村史的调查整理,让地方文化的形象完整树立起来。此外,在村民津津乐道于祖上荣光与优良传统的同时,经过多年来的发展,祠堂文化也接纳了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新民俗新风尚,重视并将这部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将有益于祠堂文化的全面发展、接续发展。
主体作用的发挥。祠堂代表的是一个地方的乡村文化、族群记忆、传承纽带,建设的主体和保护甚至发展的主体,属于村民无疑。当前,村民依赖有关各方支持资助的“等、靠、要”思想一定程度仍存在,外出乡贤返乡关怀热情不高,村民日常保护自觉意识不够强。即便有些通过动员捐款以“众筹”方式维修的祠堂,如果村民的参与度不高,在后续维护以及使用方面依然存在缺失。因此,激发村民的自觉意识、危机意识、主体意识,形成维护祠堂文化的合力,将为实现祠堂文化更好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英德祠堂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特点鲜明,是地方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祠堂文化的研究水平,在新形势下进行有效保护和科学利用,将有力促进乡村文化建设,为地方文化的重新构建、全域旅游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顶(1) |
踩(0) |
上一篇:祠堂|古代家族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