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不同年纪、不同经历的人有着不同的感悟与看法——
有人说:幸福是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有人说:幸福是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的自由;有人说:幸福是站在人生与事业的巅峰;有人说:幸福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平平安安过日子;也有人说:幸福就是一种体会、一种感觉、一种知足的心境……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感受,过怎么样的生活,幸福都是每个人一生不懈的追求!
关于幸福,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没有统一的标准,完全根据自己的所需所求来判定。
稻盛和夫是世界著名实业家、哲学家,也是一位心学大师,他总能把人世看得很清楚,他认为:
人们总是把幸福理解为“有”:有钱,有权,有名,有利,有房,有车。但是,幸福其实是“无”:无忧,无虑,无病,无灾。
“有”多半是给别人看的,“无”才是给自己的。对于幸福,稻盛和夫也有着不一样的认知,他觉得幸福实际上是“无”!
在他看来,公司运营的第一目标,不是为了股东利润,也不是为了客户利益,而是为了公司员工及其家属的幸福。
稻盛和夫的一生,很辉煌,事业做到了顶峰,闻名于国内外,他在几十年的经营生涯中,一手创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却在退休时把个人股份全部捐献给了员工,自己皈依佛门,转而去追求至高财富,提炼心智。
生活中,很多人都把拥有丰富的物质当作是人生最大的成功和幸福,一辈子都在苦苦追名逐利,努力让自己有房、有车、有钱、有权,等等。
最后,绞尽脑汁、劳心劳力,虽然一切都得到了,却反而感觉自己不幸福了,甚至是疲惫不堪、心力交瘁。
幸福是“无”——无忧、无虑、无病、无痛、无灾,这是听过的最好的答案!
其实,真正的幸福,并不是我们要拥有多少东西,而是要保持一种“无”的心境。
哲学家叔本华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物质上的满足属于低层次需求,是比较容易满足的;精神上的追求,才是真正能够让人幸福快乐的。
古往今来,但凡有所作为的人都明白这一点:幸福不是“有”许多,有时“无”更好!
明朝有位胡九韶的人,家境很贫困,一面教书,一面努力耕作,仅仅可以衣食温饱。
每天黄昏时,胡九韶都要到门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
妻子讥笑他说:“我们一天三餐都是菜粥,这怎么谈得上是清福?”
胡九韶满足地说:“我首先很庆幸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兵祸。
又庆幸我们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
第三庆幸的是家里床上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是甚么?”
知足中常乐,淡泊中进取。如果每个人能够像胡九韶这样“庆幸”,领悟平凡中的幸福,那么必将会如释重负,过得快乐!
正如《菜根谭》中所说:“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没有无谓的牵挂;而最大的灾祸,莫过于多心猜忌。
只有每天辛苦忙碌的人,才知道无事清闲的幸福;只有心宁气平的人,才知道多疑多虑的祸害。
有些人明明拥有了很多,为什么还一直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呢?
因为物质的富足填补不了精神的空虚,他们没有达到无忧远虑。有些人看似啥也不缺,却没有一个好身体而经常受病痛折磨……
这些,都是“有”与“无”的矛盾,幸福与不幸福的公平!
毕淑敏在《恰到好处的幸福》中写道:“有些东西,并不是越浓越好,恰到好处最好。深深的话我们浅浅地说,长长的路我们慢慢地走。”
活着,恰到好处最幸福!毕淑敏对幸福的理解是“恰到好处”,也就是知足常乐。
人生就该有这样的心态和状态——知足,才能无忧;无忧,才能心静;心静,才能自在;自在,才能发自内心的快乐!
所以,我们要随遇而安,顺其自然,对生活不能过分强求,懂得平衡好现实和欲望的关系,无忧无虑、无病无灾,安稳、平静的过一辈子,不也是人生的一种幸福?
顶(0) |
踩(0) |
上一篇:论禅宗法脉演绎的七个发展阶段
下一篇:每个人的人生,就是在不断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