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安徽和县历阳镇吴氏一族,始迁祖吴有亮在明末清初之际,从安徽徽州辗转迁徙至安徽和县。岁月悠悠,历经数百年繁衍,至今已传承至第16代,后裔人数达数千之众。家族成员主要分布在安徽和县,部分散居于安徽宣城以及江苏南京等地,开枝散叶,各展风华。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本世纪初,承载着家族记忆与传承的古谱不幸遗失,如今仅存一张布谱牒。这张布谱牒虽历经风雨,却顽强地守护着家族的部分信息,成为我们寻根溯源的珍贵线索。但遗憾的是,由于古谱缺失,吴有亮公往上的家族脉络已无从知晓,家族历史的完整拼图就此缺失了关键的部分。
我们迫切希望找回失落的家族记忆,续写完整的家族故事。在此,我们衷心呼吁各地宗亲关注我们的寻根诉求,也希望能与同宗族人取得联系。
我们吴氏一族自有亮公往后的字辈排序为:有少崇成大,永必安翠学,忠义兴家发,道广益荣昌。
若您发现自家字辈与之相符,或手中掌握相关线索,烦请您与我们联系。
联系人:吴发强,有亮公第15世后裔,满怀热忱与期待,渴望能为家族寻根事业添砖加瓦。
期待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们能早日寻得祖源,共叙家族情谊,让吴氏家族的血脉传承更加清晰,让家族的精神与文化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
顶 ![]() |
踩 ![]() |
上一篇:会同吴氏宗亲,你在哪里?
下一篇:希望能够联系上祖居地江西省宜春市清江县樟树镇鼓楼街吴氏
历阳的历史渊源:
晋永兴元年(304年),分淮南郡的历阳、乌江2个县置历阳郡,治历阳(今安徽和县历阳镇),属扬州(治今南京市)。
义熙九年(413年)“土断”后,扬州正式退出江淮地区,历阳郡改属豫州。
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二月,改属南豫州(治历阳)。
元嘉七年(430年)十月,还属豫州(治睢阳,今寿县城关镇)。
大明三年(459年)七月丙戌,改属南豫州(仍治历阳)。
泰始二年(466年)九月,历阳郡改属东豫州(仍治历阳);三年五月辛酉,又属豫州(治睢阳)。
南朝齐初历阳郡属南豫州(治历阳,今和县历阳镇)。
永明二年(484年),历阳郡改属豫州(治于湖,今芜湖县境)。
南朝梁太清元年(547年)六月,历阳郡改属扬州(治建康,今南京市)。
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冬,升历阳郡为和州(治历阳郡)。
南朝陈太建五年(573年)五月,南豫州改治历阳(今历阳镇),废和州。历阳郡属之。
太建十一年十一月,历阳郡属北周和州。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入和州。
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改和州为历阳郡(治历阳),属扬州刺史部。
唐武德三年(620年)六月改历阳郡为和州(仍治历阳,今历阳镇),设历阳、乌江(仍治今乌江镇)2个县。
唐天宝元年(742年),和州改为历阳郡(仍治历阳)。
至德元载(756年)十二月,历阳郡改属淮南节镇(治扬州)。二载十二月,历阳郡复名和州。
2025-09-19 16:36:58 回复
安徽和县历阳镇吴氏一支,现面向各地宗亲发起寻根,盼能续接宗族脉络、联结同宗族人。
据族内传承记载,我支始迁祖为吴有亮公,于明末清初年间自安徽徽州府迁徙至安徽和县,在此开基立业、繁衍生息。历经数百年发展,至今已传至16代,后裔族人约数千人,核心聚居地为安徽和县,另有少数支系分布于安徽宣城、江苏南京等周边地区。
族内原存古谱,遗憾于本世纪初因故遗失,目前仅留存一张布谱牒,仅能清晰追溯至有亮公及以下世系,有亮公往上的先祖脉络、宗族渊源皆无从考证,成为族人心中之憾。
现公布我支自吴有亮公起的字辈排行,以供宗亲对照:有少崇成大,永必安翠学,忠义兴家发,道广益荣昌。
若各地吴氏宗亲中,有与上述迁徙史、字辈排行相符,或知晓徽州府相关吴氏支系信息者,恳请与我们联系,共叙宗亲情谊、共寻家族根源。
2025-09-19 16:31:38 回复
我族为安徽和县历阳镇吴氏一脉,始迁祖吴有亮公于明末清初自徽州迁徙至和县,历经数百年繁衍生息,至今已传承16代,后裔规模达数千人之众。
家族枝蔓主要扎根于和县,部分宗亲散居于安徽宣城、江苏南京等地,开枝散叶,绵延不绝。 遗憾的是,承载家族记忆的古族谱于本世纪初因故遗失,仅存一张珍贵的布谱牒。因史料缺失,有亮公以上的宗族脉络暂未厘清,成为族人心中亟待填补的空白。
我族自始迁祖往后,字辈传承有序,依次为:有少崇成大,永必安翠学,忠义兴家发,道广益荣昌。
现诚邀天下吴氏宗亲,特别是字辈相同、迁徙历史相近者,或掌握相关族谱资料的热心人士,与我们取得联系。让我们携手追溯家族渊源,共续血脉亲情。
联系人:吴发强(有亮公第15世后裔)
2025-07-04 08:54: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