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宗亲们,今儿咱唠点热乎的——家里的老族谱您翻过没?知道咱吴氏的谱牒咋一代代传下来的不?还有常说的"安塘三里",到底是个啥地界儿?这些藏在老纸页里的故事,可是咱吴家的根脉呢,今儿就着茶余饭后,咱慢慢摆摆龙门阵。
族谱的前世今生:从宋朝到明朝的传谱故事 咱吴家修族谱这事儿,最早能追到南宋嘉定年间。1212年,十三世孙光宗就惦记着把家族的事儿记下来,过了两年,先祖们第一次修谱,特意把蜀地的宗亲都联络上。那时候的族谱可不是随便写写,是把老祖宗的精气神儿都凝在里头呢。
到了1274年,京公又重新修谱,"究其世之源,穷其族之派",把家族源流摸得门儿清,还专门画了衣冠图,多讲究!可惜1278年宋朝灭亡,城破的时候族谱弄丢了。后来十二世孙仁叟兄弟从苗令手里找回来,刚想接着修,没成想人就没了。1293年,峒獠叛乱,烧了城池毁了家,族谱又没了,十五世孙贇硬是又给寻了回来——您说这不是咱吴家的诗书福气深,连老天爷都护着吗?
元末的时候,玄堂公开始修安塘三里的房谱,到了明朝洪武年间,茂初、尚京、尚武他们接着修。1459年,十七世孙全与嘉绩重修族谱,又是核实又是补遗,把各房的支系都统起来修,还把房谱里的内容集成册,用诗的四十字号装裱得板板正正!1483年,通德翁他们商量着通修族谱,可老谱有些没记全。直到1534年,鐸公把各房支系翻了个遍,从前的谱牒、序跋、衣冠图,连季子庙的记载都没落下,把宋元的族谱合在一起修成《吴氏全谱》,不管富贵还是贫贱,只要是咱吴家子孙都记在里头,这才是咱老吴家的胸襟嘛。
安塘三里在哪儿?咱家族的"地理密码" 说到"安塘三里",宗亲们清明扫墓、六月六晒谱的时候肯定常听见。这地儿在现在的江西吉安市吉安县,可不止是个地名,是咱家族的"胎记"呢。"里"是古代的行政单位,周朝就有了,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后来百户为里——跟现在的行政村差不多。
要说安塘三里的来历,得从泰伯70世孙吴篪说起。吴篪号庐山翁,在九江德化当县令,生了十个儿子,个个有出息。老八彦皙,也就是吴皙,在南唐当永新县主簿,卸任的时候老百姓死活留他,就在永新住下了,还凿了口"义井"。吴皙有俩儿子:老大吴熄回庐山守祖业,老二吴炤先住永新义井,后来搬到城南烟冈里。孙子吴愿、吴惠又搬到廉里,一个住中院,一个住上院。到了皙公12代孙吴暹,因为读书又迁到庐陵安塘里——您瞧,从永新到烟冈,再到廉里,最后落定安塘,辗转了三个"里",所以叫安塘三里,这一脉就成了安塘三里吴氏。
安塘三里的精神:刻在咱骨子里的劲儿 "安塘三里"因咱吴姓得名,藏着咱老吴家的魂呢。吴皙公当官时爱民如子,百姓留他;吴暹公为了求学搬家——这不就是咱吴家敢闯敢拼的老传统吗? 想想看,从泰伯三让天下,到季札封延陵;从吴皙凿义井,到吴暹迁安塘,哪一代不是靠着吃苦耐劳的韧劲儿走过来的?就说修族谱这事儿,丢了找,找了修,几百年没断过,这不是对家族的情分是啥?现在咱清明上坟,六月六晒族谱,看见谱上的安塘三里,就像看见老祖宗在跟前儿念叨,让咱别忘了根。
前几年宗亲回来认亲,一提起安塘三里,眼睛都亮了;贵州远口的宗亲拿着族谱对上安塘三里的记载,当场就掉了眼泪——这就是血脉的魔力啊。安塘三里不只是个地名,是咱吴家开拓精神的缩影,是刻在骨子里的坚韧和闯劲儿。
宗亲们,这族谱得好好传下去 现在有些年轻宗亲可能没见过老族谱,但咱得知道,那些泛黄的纸页上,写的是咱老祖宗的故事,是咱家族的"成长日记"。安塘三里的吴氏后裔,散在永新、庐陵、安城、泰和各地,还有他乡异省的支派——不管走多远,咱都是一棵树上的枝芽。
下次晒族谱的时候,您多留意留意,找找安塘三里的记载,给小辈讲讲吴皙公的义井、吴暹公的求学路。咱吴家的精神就藏在这些故事里,得一辈辈往下传。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顶 ![]() |
踩 ![]() |
上一篇:19 张漫画讲透家族故事,族谱里的老辈事儿,一看就懂!
下一篇:17 张漫画讲咱安塘三里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