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在线-吴姓网-世界吴氏宗亲联合网-族谱家谱-寻根-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沿着祖宗足迹,找寻曾经的故乡_吴氏在线-吴姓网-世界吴氏宗亲联合网-族谱家谱-寻根-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沿着祖宗足迹,找寻曾经的故乡

2024-04-07 作者:吴能 来源:吴昌高 浏览:871

      小时候,在乡下念小学时,老师让我们填写祖籍。难道我不就是出生在这里的吗?回到家,我问父母:我们还有祖籍?祖籍是什么?父母告诉我,祖籍就是祖宗出生的地方。我们是在你祖爷爷辈从桐城东乡高甸迁到贵池来的。

       我更加好奇的问:那祖爷爷的祖爷爷是一直住在高甸吗?又或是从什么地方迁到高甸的?

       父母哑然无语。

       从那时起,我一个人总是静坐在我们家屋后的小竹园里遐想:我是从哪里来?我的老家在哪?我的祖先是谁?

       带着这个疑问,我走过童年;走过青年。

       工作后,为了事业奋斗;成家后,为了生活打拼。但,祖籍却一直在我的脑海里萦绕;祖宗却一直在我的血脉里相连;似乎一日不弄清楚,心里总像是装着一座巨石,让我无法释怀。

        2020年,应朋友之邀,我在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偶遇周祖陵名胜古迹,意外发现了祖宗的踪迹。庆城,古称陇西,远古时代是戎狄之所,我们吴氏祖先在这里创造了古中华农耕文明。

       近日,读《史记》,品《春秋》,忽然发现了祖宗的身影。

       以此,我翻遍有关祖宗祖籍的记载,记录下我的祖先们的踪

  沿着历史的长河溯流而上,约在公元前22世纪,舜任命黄帝裔孙后稷,为掌管种植黍稷的农官,即现在的国家农业农村部长。后稷的封地是邰,即现在的陕西省武功县。后稷参加了禹治理洪水,并立了大功。洪水退后,赤地千里,百姓没有粮食吃,后稷转而教老百姓种植谷、稻、豆等粮食作物,救活了饥民。给远古的黄土地带来了生机,让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由此生根发芽。

       后稷在农官任上,为发展农耕作出了千秋伟业,被后人奉为神农。《诗经-大雅-生民》就是歌唱后稷的。

       后稷去世后,其子不窋继承父业,任夏朝的农业农村部长。太康即位,穷奢极欲,不理朝政,无意过问农事。后来,太康索性把农官废掉。不窋失官失邑后率领族人避至西北戎狄之地,即现在的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以牧羊为生。

       不窋虽然丢官离乡,但子孙非常兴旺。祖先们在戎狄之地形成了氏族组织,称“姬”部落。

       不窋有个孙子叫公刘。公刘继位部落首领后,致力于复兴后稷的事业。他率领族人迁到豳。豳,是现在的陕西省旬邑、彬县,地处泾河流域,有山有水,土地肥沃。

       祖先们在这块土地上经过十多代人的辛勤耕作,豳地逐渐繁荣起来,姬部落也随之昌盛。

       我们的祖先公孙为什么把他所在的部落称为“姬”部落?在这里普及一下。 原由应该从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说起。

       黄帝本姓公孙,他早期居姬水边,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北部。以地为姓,故改姓为姬。黄帝共有25个儿子,其中23个分支立派,改为他姓。只有正妃累祖所生的玄嚣和昌意承姬姓。后稷是玄嚣之后。也就是说,我们的祖先是黄帝正宫太子,才能继承姬姓,所以称姬部落。

       约公元前12世纪,古公亶父继立为姬部落之主,他率领族人创造了中华农耕历史上的陇西文明。

       因当时的陇西是戎狄之地,戎狄部落不事农耕,专事武力掠夺我们祖先的财富。祖先们纷纷请求古公亶父下令与戎狄决战。古公亶父坚持以德待人,以仁处友。反复向族人讲清不与戎狄开战的道理。

       祖先们的忍让并没有感化戎狄。古公亶父决定举族迁徙。

       于是,我们的祖先进行了首次全族大迁徙。古公亶父率领祖先们挥泪离开了奋斗、拼搏、繁荣了数百年的豳地。

       这是多么的悲壮,又是多么的无奈啊!然而,这又是一次影响中国千年;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非常正确的大迁徙!

  祖先们在古公亶父的率领下,南迁淌过漆水和沮水(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麟游县境内)。他们时而傍水而行,时而爬山越岭,翻过人迹罕至的巍巍梁山,闯过危机四伏的荆棘丛林,来到了岐山脚下的周原。

       “周原”,地处现在的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其核心范围在古代是指:现今的岐山县东北部的京当、祝家山、青化三个乡镇和现今的扶风县西北部法门、黄堆两个乡镇。

       这里,上古时期是一个富饶湿暖的地方,土地肥美。从地形地貌上,形似上吉首地,大吉大利之所。古公亶父向上帝和祖先进行了一番卜问,也是得到了最好的兆头。

        于是,我们的祖先们在这块风水宝地上。进行了中华文明史上的伟大开拓。

       他们在周原建起了房屋,开垦了土地,修好了沟渠,改革了原来戎狄游牧民族风俗,大规模营造城廓和村邑。同时,还在氏族组织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各种国家统治管理机构。

      古公亶父认准周原是姬人的发迹之地,取国号为“周”。由于治理有功,周地欣欣向荣,商王朝加封周地为诸侯国。并封古公亶父为周公。

      至此,古公亶父为建立在中国长达800多年统治的周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古公亶父无量功德受到了世人几千年的尊敬和爱戴。

      《诗经•鲁颂•闷宫》就是歌颂我们的祖先古公亶父功勋的。时间过去了3000多年,时至今日,在陕西省岐山县祝家庄岐阳村,仍然完好的保存着古公亶父的墓地和供人民詹仰的祠庙。

     古公亶父育有三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幼子季历。三个儿子不仅非常尊重、孝敬父亲古公。而且兄弟彼此之间也互敬互让,团结友爱。

     小儿子季历的妻子太妊是一个品德非常高尚的女子。怀孕后“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男孩出生时,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尚书•帝爷验》对其有许多奇异的记载。虽说一些神化的说法不可信,但其受到良好的胎教和严格的教养,使其聪明异常,智力超人确是事实。

     古公对这个孙子倍加器重,并为其取名为“昌”。意欲将周王国的王位传给姬昌。

     这个孩子就是后来开创周朝八百年江山,大名鼎鼎的周文王!

     古公有一次信口而出:“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手!”但,按当时的氏族传统规定,王位只能由嫡长子泰继承。也就是说,只有泰伯继承王位才符合规定。如果违背族规,废长立幼,就会引起内乱。古公既不敢违背族规,又为不能按心意传位而苦恼。他长吁短叹,一筹莫展,竞病倒在床。

     泰伯和仲雍深深地体察到父王一心想使周国昌盛的苦衷。兄弟俩商量了一个办法:以到衡山为父王采药为名,双双隐居于离都城不远,陕西省岐山边凤凰山南麓的一个村庄。

       多少年后,人们才知道周室王裔泰伯曾在这里小住过,便在村口建了泰伯庙,塑了金身。消息传开,十里八乡的百姓扶老携幼,都到此地三步一叩首,五步一礼拜,对泰伯表示让王的敬慕之情。

       由此,泰伯、仲雍当年藏身的这个村子,被称为“叩村”。

      传说,泰伯、仲雍离开都城后,怕父王派人阻拦, 泰伯、仲雍又躲避到陕西省陇县的一个小山村。此村,因此又得名吴山。

      泰伯、仲雍一去不复返,古公恍然大悟。为两个儿子的孝心和品德感动,不禁老泪纵横。

      古公亶父到了晚年,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怀着十分矛盾的心情立季历为王位继承人。 古公在临终前还对季历说:“如果你哥哥们回来了,一定要把王位让给他。”

      泰伯、仲雍于国至忠,于父至孝。父亲去世的消息传开后,他们马不停蹄赶往都城奔丧。季历听说两位失踪已久的哥哥忽然回来了,不禁又惊又喜,连忙出城迎接。并表示按父王遗嘱把王位还给泰伯。

      泰伯怎么会同意呢。办完丧事,泰伯、仲雍饱含热泪,再三叮嘱三弟季历:一定要继承好父亲的遗志,励精图治,完成周国的宏伟大业!

      在一个风寒路黑的深夜,泰伯——我们吴氏的立姓始祖!仲雍——我们吴氏的血脉始祖!悄悄地走了。

      他们再也没有回来了。

      他们走向哪里?

      他们走向何方?

      他们又将在哪里安置我们吴氏的世代伟业?

      他们能否重新开创我们吴氏的辉煌?

      泰伯、仲雍趁夜离开周国都城后,季历派出军队四处寻找。他们须臾不敢歇脚,风餐露宿,披荆斩棘,碾转迁徒。先是翻山越岭,一心远离周土故国。由于把握不准方向,有时就地打转。吃尽千辛万苦,敖过多少个饥寒之夜,走了不少弯路和回头路。于是,兄弟俩商量,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一路前行!

      约在公元前12世纪中叶。泰伯、仲雍跨越2600多余里,到达了东南的长江三角洲。当时的长江三角洲,由于数百年前经历了一次空前的洪水泛滥和“大海浸”,良渚文化、昝庙文化湮没,人烟稀少。一眼望去,湖荡密布,河沟纵横,苇草摇曳,野兽出没,一派原始荒凉景象。当年,此地被先进的中原称为“荆蛮之地”。当地的土著人,均以捕鱼为生。他们为了适应水中作业,吓唬水中怪物,都是“断发纹身”。

       所谓断发纹身。就是髡顶,额前及两鬓短发散披,脑后盘束发髻如椎状,除面部、臀部、胫部、手足外余部份全部刺纹。这既是当地土著人的文化,也是他们的防身之术。

       泰伯、仲雍在这里遇到了严重的食物短缺。他们不敢再盲目前行了,只好就地住下,一边休整,一边传播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在当地产生了深远影响。

       根据“湖熟文化”与“马桥文化”比较,从出土文物文化内涵及地层叠压关系分析:当年泰伯仲雍首站到达的“长江三角洲”就是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至镇江市这一带。 后来,泰伯和仲雍又逐步迁徙到梅里。即今天的江苏省无锡市梅村镇。


       当年的梅里,南面是浩淼无垠的太湖;北边和东边是江海连波的汪洋,真是到了天涯海角。泰伯、仲雍入乡随俗,学说当地土话,语言的障碍也消除了,与梅里土著人相处得非常融洽。于是,断发纹身,以示永居此地,决不回国做王。当时,中原文化认为,“断发纹身”乃刑余之人,刑余之人是最下等之人,是再也不能当国王了。

       当地人得知泰伯、仲雍兄弟是为了避让王位而来,都非常敬佩。消息传开,人们从面八方赶来看望远道而来的高风亮节之人,都尊泰伯为长,“归之者千余家”。在众人的聚义下,泰伯在梅里这片蛮荒之地,建立起国家组织,号曰“勾吴”。又因当地“勾”通“句”,又叫“句吴”,泰伯被推为君主,以吴为氏,立为吴泰伯。

       从此,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吴氏和吴氏人。吴泰伯是吴氏的创立人,也是吴氏第一人。吴泰伯被奉为吴氏开姓始祖,吴姓人一世祖。

  远古时代的长江三角洲,人们过着“半生为食,以棚为窝”的原始生活。面对愚昧和贫穷,泰伯、仲雍一面尊重和学习当地的民风、民俗;一面把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传授给土著人。变“半生为食”为“全熟全食”,使人们的体质得到了增强。同时,还教他们改“搭棚为窝”为“建村立巷”,把分散的居民适当地集中起来,建立了著名的江南第一村——荆村。直到现在,那里的两个村落仍以“荆村”、“蛮巷”为名。

        泰伯、仲雍“以石为纸,以炭为笔,以歌为教”,传播和发展大众文化、大众娱乐。把周原的诗歌和当地的蛮歌、土谣结合起来,合二为一,推陈出新,后人称之为“吴歌”。

       泰伯、仲雍运用周人之长,教人民种植水稻、麦子,还教人民种桑养蚕,饲养鸡鸭猪羊,发展农业生产。现在无锡市梅村镇西北的鸭城桥、猪羊巷即是当年饲养禽畜的地方。

        泰伯、仲雍率领人民兴修水利,开挖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泰伯渎。它西与太湖沟通,东流入漕湖。接着又开挖了九条支流,名为“九泾”。

      泰伯渎和九泾开成后,涝时可以引积水入湖;旱时可以引湖水灌溉。同时,还发展了水上交通运输。

      泰伯渎早在3100年前就已经通航,比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还早170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运河。

      一代伟人吴泰伯,吴家的一世祖,出生于殷高宗武丁40年,立国“勾吴”,以国为氏,在位49年,在梅里去世,终年91岁。葬于梅里东北5公里处皇山,现属无锡市鸿声镇。

       泰伯去世后,吴地一片哀嚎,哭声震天,百姓争相向遗体敬献鲜花。一时间遍地野花采摘贻尽。采不花的乡民们聚集商议:泰伯生前喜欢种麻,我们以披麻的方式表达哀思。于是,大家在腰间系一束麻,表达敬仰和怀念。

      由此,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为去世的德高望重的长辈,披麻戴孝的丧葬风俗。

      泰伯虽然去世了,但泰伯精神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相传,农历正月初九是泰伯的生日,每逢这一天,江南数以万计的乡民赶到泰伯墓前烧香叩拜。人们还把泰伯的逝世日——农历三月初三,定为泰伯忌辰,每年这一天,江南一带家家户户置办酒肴到泰伯墓地祭奠。

      后来,逐步形成中华民族清明节踏青扫墓,祭祀先人的习俗。

泰伯是吴姓的得姓始祖,没有泰伯就没有今日的吴姓。

      仲雍是吴姓人的传代始祖,没有仲雍的血脉,就没有今日的吴姓人。

      泰伯去世后,仲雍被立为勾吴第二代国君。仲雍是泰伯的二弟,更是泰伯的忠实助手。泰伯为让王而南奔,仲雍也是为让王而同行。兄弟俩患难与共,至忠至孝。仲雍为弟品格,为人道德,深深地感动了泰伯。为了回报仲雍的跟随之德,泰伯在梅里一直未娶,以便把君位传给仲雍和仲雍的后代。

       仲雍继承了君位,更继承了泰伯精神,坚持“与民同劳,与民同食”。仲雍比泰伯小4岁,为君时年事已高,又加上过度劳累,在位仅5年就去世了,享年92岁。

      仲雍是病故在常熟的开发工地上。当年的常熟为滨海之地,没有城也没有“常熟”这个名字,是一片荒水滩。此地偏远,没有道路,交通非常差,国人只好将其安葬在今常熟市西郊的虞山之上。

       至今在无锡、常熟一带的民间还有一个传说,说泰伯墓与仲雍墓之间有地下通道。这是当年国人不忍心患难兄弟分居两地,为方便兄弟往来而开的。这个传说,是国人们从精神上弥补兄弟俩生死与共的缺憾。

       后来,国人们自发在泰伯墓不远处建了一座望虞亭。“望虞”就是东望葬在虞山的仲雍。

        泰伯、仲雍的三弟,也就后来周文王的父亲。深感两位哥哥的深恩大德和让国心,亲作《哀慕歌》,镌刻在望虞亭中的石碑上:“先王既祖,长陨异都,哀丧腹心,未写中怀。追念伯仲,我季如何,梧桐萋萋,生于道周。宫馆徘徊,台阁既除,何为远去。使此空虚,支骨离别。重思南隅,瞻望荆越,涕泪交流。伯兮仲兮,逝肯来游,自非二人,谁诉此忧。”

      历代王朝对他们兄弟俩追封加冕。自公元154年汉恒帝下旨修墓、建泰伯庙;公元323年(太宁元年)晋明帝尊泰伯为“三让王”,并诏祀泰伯,用王者礼乐,具王者冕服始;直到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敇封“吴泰伯之神”;清康熙帝、乾隆帝5次南巡都御书、祭奠。用泰伯、仲雍大德教化世风。

  吴氏后人,永远记住这两位传姓祖先和传代祖先,追悼两位祖先的丰功伟绩。

       吴仲雍去世后,长子吴季简继位、历经长孙吴叔达、穷孙吴周章。

      我的祖先吴周章继位的第二年,周武王在中原牧野之战中大败商朝军队,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建立了周王朝。据周王朝的史料明确记载:周武王(泰伯三弟季历伯孙子)在向周王朝发起最后进攻前,在丰地举行了隆重的祭祖仪式,泰伯、仲雍的牌位就列在列祖列宗之中(至今陕西岐山周公庙内还有泰伯、仲雍塑像)。

    周武王登上王位后,即派出大批人马到东南沿海寻访秦伯、仲雍的后人。得周章后,周武王见周章已是勾吴之君,就正式立勾吴为诸侯国,册封周章为吴国国君。并册封周章的弟弟仲武为中原虞国(今山西省平陆县)国君。泰伯、仲雍的其他子孙,都获得了不同赐封。

      公元前655年,虞国被晋国灭亡,虞仲后代取虞姓,以示记念,所以今日有吴虞一家之说,这是后话。

     周章被正式册封为吴国国君后,带着庞大的宗亲队伍,从江南无锡出发,风餐露宿三千多里,来到陕西岐山周都周原,向武王朝拜。

       分离近百年的骨肉同胞,终于团圆了。

       丰饶美丽的周原大地,久久回荡着壮烈的吴歌;沧海桑田的东海之滨,唱起了断肠的诗经。

      自周章之后,吴氏子孙绵延不绝。

      熊遂、柯相、疆鸠夷、余桥疑吾、柯卢、周繇、屈羽、夷吾、禽处、转、颇高、勾卑、去齐传至寿梦共14代,522年。

     我的祖先寿梦于公元前585年继承了吴国君位。在吴国历史上建立了丰功伟业,被称一代枭雄,文武兼备,智勇超人。在寿梦的治理下,吴国经济、军事得到了超常发展。

      这里还牵扯着一桩美丽而又悲壮的历史事件。当时,楚庄王伐陈时俘虏了美艳寡妇夏姬。因夏姬太过漂亮,庄王想娶作夫人。楚大夫申公巫臣也看中了夏姬,就劝楚庄王不要娶。司马子反也迷上了夏姬,巫臣说夏姬是淫乱妖艳之女,反对子反娶夏姬。申公巫臣设计将夏姬送回娘家郑国。巫臣在一次出使齐国时借机绕道郑国,娶了夏姬,双双逃到晋国。申公巫臣因此与楚庄王、子反、子重结仇。

       公元前584年,子重与楚庄王、子反合谋杀了申公巫臣全家。巫臣在晋国听到噩耗,悲痛欲绝,发誓要报仇雪恨。

      申公巫臣为楚王室后裔,姓芈。是楚国著名的将军,足智多谋,才能非凡。他向晋君建议联吴伐楚,并自荐作联吴的使臣。

      巫臣到吴后,深得寿梦的信任,很快实现了晋、吴联合。巫臣亲自训练吴军射箭、驾车、演阵。当时,车战是最先进的军事作战方式。而吴国军队擅长水战,不熟悉车战。在巫臣的帮助下,吴军建立和训练了车战部队,整体战斗力显著增强。

      公元前584年,吴伐楚的属国巢(今安徽省巢县)、徐(今安徽省泗县),又攻入楚邑州来(今安徽省凤台县)。此后,一些依附于楚国的小国,都被吴国夺去,联通了江南吴国与中原诸侯国的交往。

       寿梦在加强吴国的政治、外交、军事实力建设的同时,还在今吴县一带大力构造军事设施,防止越国北进。寿梦特别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将江南建成了“南国鱼米之乡”。同时,寿梦在今苏州一带进行大规模开发,象蜘蛛布网似的开渠筑路,建筑城廓。


     经过多年的经营和开拓,吴国己经成为拥有今江苏、上海大部和浙江、安徽部分地区的泱泱大国。

       因其国富民强兵壮,幅员辽阔,跻身大国之列。

        从寿梦开始,吴国从国君改国王,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国。

  寿梦晚年时,碰上了与先祖古公亶父同样的难题。

      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夷昧、四子季札。

       季札机警过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言词严谨,办事果敢,德才兼备,能成大事,是吴国进一步强大的希望。寿梦暗暗看中了四子季札,三个哥哥也都钟爱四弟,认为季札是继承王位的最合适人选。他们多次向父王建言立誓,让四弟继承王位。

      季札考虑到破坏王位继承制度有可能引发王族内部的权力之争,坚决不同意继承王位。

      公元前561年,寿梦大病不起,为王位继承万分苦恼。临终前只好将王位传给长子诸樊。诸樊继位后不久,就提出要让位给季札。季札坚辞不就,躲避到延陵(今常州市南淹城)。诸樊没有办法,就与老二余祭,老三夷昧商量:将王位继承制度由“嫡长继承制”改为“兄终弟及制”。诸樊兄弟这样做,目的是为季札创造一个顺理成章的继承王位机会。

     就这样,诸樊、余祭、夷昧兄弟三人在吴国历史上留下了一幕幕感人肺腑义举。

      诸樊在位时,楚国多次侵犯吴国边境。诸樊每每亲率军队反击。每次交战身先士卒,“不畏鬼神,但求速死”。

     公元前548年,在攻打楚国的盟国巢国时,诸樊有意摆脱将士们的保护,只身冒进,中箭身亡。诸樊临终时,仰天长笑,十分欣慰。并遗命余祭、夷昧:“心以国及札”。

      余祭继位后,也抱着一个心愿,尽快传位给季札。他金戈铁马,领兵四方:西击楚,南战越,强有力地巩固了吴国的边防,扩大了吴国的疆域。

     公元前544年,余祭在视察船队时被越国阉奴刺杀身亡。

       夷昧继位后,也象两位哥哥一样,以国及札为己任,轻生乐死,在位17年后去世。临终前遗命传位四弟季札,终于实现了父王及两位哥哥的意愿。

      夷昧去世后,季札仍然谢绝继位,又一次出走避让。

      公元前527年,夷昧长子僚,承嗣了吴国王位。

       我的祖先吴季札是泰伯、仲雍第19代孙,被世人尊为继泰伯、仲雍之后的“至德第三人”。

     季札,生于公元前576年,卒于公元前485年。在世92年,为国担任外交使节40年,以其祟高的品格,至城的信誉,超常的智慧,惊人的能力和渊博的学识,著称于世。为吴国的不断富强创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他虽屡次辞王不就,但一直是吴国的精神支柱。其食邑延陵邑地包括今江苏丹阳市大部、武进市北部、常州市区、江阴市西部。另外,吴国夺取楚国的州来(今安徽凤台)也封给季札。史称季札为延陵季子,也称延州来季子。

     季札为官施仁,爱民如子。今江阴申港、武进淹城、丹阳延陵和行宫等地民间,一直流传着许多季札关心民瘼的趣闻轶事。

       “枣树挂金钱”就是其中一例。

       相传季札有一次出使归来,路过申港,又饥又渴。在一座土丘旁憩息,一个随从顺手采摘枣树上的果实,季札看见了便从怀中取出一串钱挂在枣树上。并告诫随从:“我们再渴再饿,也不能采摘百姓的枣子”。

     季札的品格和诚信,在史籍中多有记载。巜史记》上记有一则季扎遵守诚信的“坟前挂剑”的典型故事,反映了中华民族遵守诚信的最高境界。

     余祭四年,季扎奉命出使中原各国。去时路过徐国,徐国的国君喜欢上了季札的随身佩剑,又不敢说出来。季札知道了他的意思,因为还要出使各国,随身佩剑是外交标志和礼节,不能缺少,所以没有当场奉献,准备回来时将剑送给徐君。待他出使返回时,徐国的老国君己经死了。季札赶到老国君坟前祭告,并解下佩剑挂在老国君坟前的树上,然后才离开。

       随从不解的问,老国君已经死了,剑还留下给谁呢?

       季札说,你们没看出来么,老国君生前就喜欢我的佩剑,我一开始从心里就答应要送他的,现在怎么可以他死了就改变初衷,不守信用了呢?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对季扎的德才盛赞不己,说他是富有渊博知识的君子。司马迁还在惜字如金的巜史记》中系统而又生动地记载了吴王余祭4年季札奉命出使鲁国的情况。

     圣人孔子更是对季札祟敬有加。

     孔子比季札年少25岁。可以说,从小听着他的故事长大的。

     公元前485年,季札在申港去世。这天季札为当地百姓办完事,回家时天色己晚。第二天早上人们才发现,季札躺在路边的亭子里,己经静静地与世长辞了。

       这座亭子的位置,在今江苏省江阴市申港中学院内。我们今天看到的季札墓,就是当年季子去世的地方。

       据说安葬季札的时候,四面八方的乡民都自动赶来为墓培土。后来,在当地又形成一种风俗,凡来季子墓凭吊的人,都带上一担土。

      久而久之季札墓成了方园数亩、高十多米的大墩,人们称之为:皇坟、皇墩。

      相传孔子在得知季札去世的消息时,百感交集,仰天长叹。并为季札题写了10字碑文:“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

      据传,这是现在唯一能看到孔子的手迹。现存丹阳九里季子庙内的“十字碑”被乡民们建起一座精美的护碑亭加以保护,当地人称其“神碑”。

  公元前473年11月,吴国被越王勾践所灭。这是个令吴氏后人悲痛欲绝的日子。吴王夫差悔恨交加,不堪羞辱,自杀而死。

       自此,由吴泰伯亲手创建、历代吴氏先祖为之奋斗的赫赫吴国,在传位25代君王,历时700多年后,就这样悲壮地陨落了。

      天地苍苍,烟水茫茫。一个时代结束了,一个令人怀念的吴氏之圆渐渐远去了。

     但是,我的祖先创造的辉煌,却永存中华民族的史册。

     夫差失国后,吴王室成员纷纷逃散,有的还远涉海外。

       有据可查的,当年逃散在中国大陆的吴王室成员,冒着生命危险坚持泰伯、仲雍血脉标志的吴氏先祖只有4人:季札次子吴征生;季札三子吴重道;季札四子吴子玉;夫差后立的太子吴鸿。

      我的祖先是季札次子吴征生。

      据谱传测算:当今中国吴姓人,近一半是他的后裔。

      作为吴国王室后重要成员的吴征生,自然在当地无法藏身。因昔日与父季札多次出使齐国,结识了齐国上流社会,并娶齐王室女姜氏为妻,育有一子。早在越国大规模进攻吴国的时候,姜氏就感到了危机,携子回到齐国娘家。吴亡后,吴征生只好逃往齐国,与妻儿团聚,受到齐平公的礼遇。

        吴征生与姜氏所生之子,取名为启蕃。他把吴氏兴旺发达的希望寄托在启蕃身上了。

       吴征生客死他乡,葬在齐国蔡丘,今山东淄博。受父亲的精心培育,吴启蕃准备在齐国成就一番大业。

      但,此时的齐国政局对吴启蕃不利。田氏虎视眈眈,大肆排挤、暗杀姜姓王室成员,欲取代姜姓天下。吴启蕃是姜姓王室的门婿,又被田氏看出有“王者风范”。因此,遭到田氏猜忌。

       为防不测,吴启蕃决定离开齐国,投奔鲁国。

      鲁定公得知吴启蕃是誉满天下的吴季札后代,对其非常器重,不久即任命吴启蕃为相国。

       我的祖先吴启蕃娶鲁国贵族叔孙氏女为妻,生子吴诩。吴诩长大后入孔门弟子颜高门下学习儒学,成为当时著名的学者。

      我的祖先吴诩娶田氏为妻,生二子:长子暨;次子售。

    我的祖先吴售生三子:长子垆;次子庸;三子裔。

     我的祖先吴庸因卷入鲁国政争,失败逃到晋国。晋国地处今山西省。

       这样,我的祖先吴庸就从山东迁居山西。

       吴庸卒,葬山西翼城。

       吴庸生二子:长子勾余;次子勾禫。

       我的祖先勾余生子吴厥由;吴厥由生子吴申。

      我的祖先吴申来到楚国,事楚烈王,官至大司马。当时已是战国晚期,他虽位居楚国高官,却也无力回天。

      于是,吴申辞官隐居在江西省庐山,精心培育吴芮、吴莛这两个儿子。

      传说,吴申有远见卓识,能预知百年之事。秦灭六国后,秦王室对吴申的声名早有闻及。据传,吴申与李斯是师兄弟。这给吴芮、吴莚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我的祖先吴芮,秦时出任番县令(今江西鄱阳县);吴莚秦时出任丹阳县令。

       吴芮是泰伯28代孙,也是我们吴姓继往开来的一位重要人物。

       吴芮秉性好义,忠直敢言,勤谨循良,颇有父风。他在番县任职10多年,公正廉明,勤于政事,赈灾安民。他施政有方,爱民如子,深得民心,被人们尊称为“番君”。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领900名戍卒在大泽乡起义,点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革命战争的烈火。

       身为番县县令,吴芮深恶痛绝秦王朝的暴政,决定弃官从民,率领当地百姓加入到反秦队伍当中。

       六县(今六安市)人黥布(后改名为英布),曾触犯秦律被押送到陕西骊山服劳役。骊山之徒数十万起义,黥布是起义发起人之一。起义失败后,黥布听说吴芮的声名,率领7000余起义勇士来投靠吴芮,受到吴芮的欢迎。

     吴芮为了加强两支义军的团结,决定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黥布为妻。

       陈姓、吴广起义军失败以后,部将吕臣率领“苍头军”退到南方。吴芮命黥布与吕臣配合,北击秦兵,在河南清波与秦军激战。

      结果,击败了秦军左右校,夺回起义军重要据点陈州(今河南淮阳县城)。

      刘邦攻打南阳的时候,吴芮派部将梅绢率军相助,攻克了析、郦等地。

     项羽破秦时,吴芮亲率大军力助,并随项羽入关,立下汗马功劳。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时,分封了18位王。吴芮被封为衡山王,都邾(今湖北黄冈)排第一位;其女婿英布(黥布)封为九江王,都六(今安徽省六安市)排第三位;刘邦封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汉中)排第九位。

      楚汉相争后,汉王朝建立。刘邦共分封了8位异姓王,依据吴芮的灭秦功绩,封为长沙王,定都临湘(今湖南长沙市)。刘邦是个多疑之人,遵奉“非刘姓不封王",不久就先后消灭掉7个异姓王,唯独留下了长沙国。作为汉初唯一留下来的异姓王国,是吴芮及其子孙的高尚品格和祖上泰伯至德精神感化了刘姓皇室。

     吴芮于公元前202年病逝于临湘,葬临湘开元寺旁,谥号“文王”。

      吴芮共生育六子:长子臣;次子郢;三子浅;四子汤;五子元;六子质。

      我的祖先吴浅,是吴芮的第三子。于公元前194年9月受封为便侯,食邑2000户。

      便侯国位于今湖南省永兴县。吴浅在位37年,于公元前157年病逝,溢号“顷侯”。

      公元前157年,吴浅子吴信袭爵便侯;吴信在位6年后病逝,溢号“共侯”。

      公元前151年。吴信子吴广志袭爵。吴广志去世后,其子吴千秋袭爵。

       此时,汉王朝在受到“七国之乱”的打击后,决定削藩。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采纳被称为“推恩令”的巧妙办法,用和平方式废除106人的爵位。

      我的先祖吴千秋也在其内。

      祖先吴千秋在侯国废除后,迁居今山西省永济市蒲洲。 蒲洲是虞氏发迹地,传说吴申曾在此地居住过。

      吴千秋生二子:长子衍陵;次子胤陵。

     吴衍凌生二子:长子全;次子介(吴介的儿子吴栋材就是安徽省九华山老田吴始祖)。

       我的祖先吴全官任城门尉,娶县令冉参女为妻,生子隆。

       吴全因官携妻室从山西迁居亳(今河南省商丘市西南)。

      吴隆娶端木氏为妻,生二子:长子复兴;次子复奇。

       我的祖先吴复兴因官从毫迁居宛(今河南南阳,民间传说此处吴风水宝地)。吴复兴儿子吴章,是西汉末年著名学者,对《尚书》有很深的造诣。吴章因不满王莽倒行逆施,被王荞害死。

       我的祖先吴章生三子:长子尉;次子汉;三子翕。

      为摆脱险境,吴尉带着弟弟们四处避难,后逃到渔阳(今北京密云县西南),以贩马为生。王莽末年,吴尉、吴汉兄弟投奔渔阳太守彭宠的军营,参加了推翻王莽政权的武装斗争。

      后来,在几路联军攻打王莽的时候,刘秀发现了吴尉、吴汉兄弟的军事才能,遂纳为已将。兄弟俩智勇双全,受到刘秀的特别器重,吴尉拜骁骑将军,后不幸战死。

      我的祖先吴汉被封为偏将军,屡建奇功。后,加封为大将军、建策侯。

      东汉王朝建立后,吴汉官拜大司马,受封舞阳侯(侯国在今河南舞阳县)。 次年,改封广平侯,食邑广平、斥漳、曲周、广年四县。

      东汉初年,吴汉奉命率军四处征战,仗仗皆胜,威震朝野。吴汉为人纯厚少文,但却勇猛机智。

       刘秀曾说:“吴公差强人意,威重勇猛如一敌国”。其为人又极忠孝,带兵过宛时,上奏回家扫墓,以尽孝心。

       公元44年5月,吴汉病逝,享年88岁,葬于湖北枣阳县,谥号“忠侯”。

       我的祖先吴汉下葬时,刘秀发北军五校、轻车、介士送葬,葬礼规格与大将军霍光相同。

      吴汉生二子:长子成;次子武。武生明詧;明察詧生谷;谷生城;城生乾英。

       我的祖先吴乾英 娶司马氏,生子:吴懿;生女:吴苋。

        吴亁英夫妇早逝,吴懿、吴苋兄妹俩相依为命。吴乾英好友刘焉见中原战乱纷起,于是带着吴懿兄妹一同来到蜀地。

     这是我的先祖又一次大迁徙。从中原来到四川。

       因吴苋出生名门,美貌富贵,又是从中原而来。一日被相面名师所见,不禁大惊:“此女必大贵”。刘焉听说,就让自己的儿子刘瑁娶吴苋为妻。婚后不久,刘瑁就亡故了。

      刘邦入蜀后,闻知吴苋美貌,意欲娶。但迫于政治婚姻,先娶孙权妹妹为妻。不久孙权设计让妹妹归国。于是,刘备就娶吴苋为夫人。

      公元223年,后主即位,尊吴苋为皇太后,称长乐宫。吴苋与刘备生二子:长子刘永,封鲁王;次子刘理,封梁王。

      公元245年,吴苋去世,与刘备合葬惠陵。

       我的祖先吴懿入蜀后,刘焉任他为中郎将。

       刘备入蜀时,吴懿率军阻击,后兵败被俘,投入刘备帐下成为一员战将。

       吴懿能征善战,屡建战功,加上身为国舅,于是平步青云。历任:讨逆将军、关中都督、左将军,封为高阳侯。

     公元234年,丞相诸葛亮卒。后主以吴懿督汉中,授车骑将军,假节领雍州刺史,进封济阳侯。


       吴懿于公元237年去世,谥“忠武”。吴懿的事迹在《三国志》上有明确的记载、《三国演义》上也有生动的描述。

      吴懿生二子:长子教,袭父爵;次子彦,博学多才,蜀时守建平。

       我的祖先吴彦生子:吴建。

       吴建生了一个非常有出息的儿子:吴猛。

       我的祖先吴猛以孝闻名。据孝经载,他因怕蚊子不咬自己就会去咬父母,孝顺到夏天蚊子咬他也不敢驱打。他的事迹,元朝郭居敬收入《廿四孝》,题为《恣蚊饱血》,文中赞叹:“爱亲之心,至矣!”

       吴国闻其孝,任为西安令(今江西),家室迁居分宁(今江西修水)。

      不久,吴国被晋所灭。

      入晋后,吴猛以孝名官至散骑常侍。因吴猛博学,又擅长医术,乐为平民百姓治病,被世人传为“神医”。庾皇后的哥哥,江州刺史庾亮生病,请吴猛给他看病。吴猛看过后,匆匆离去,庾亮派人紧追不舍。猛无奈,只好离家出走,隐居起来,后不知所终。

       宋朝时,追封吴猛为神烈真人。

       吴猛生二子:长子廉;次子章(吴章迁居云南,子孙世居云南)。

       吴廉生子季怀;吴季怀生子绍;吴绍生二子:长子吴悠;次子吴忠。

      我的祖先吴忠。性格豪爽,文韬武略,任骁骑将军,封平山侯。

       吴忠生子延之;吴延之生子昶;吴昶生子云;吴云生子诚。

     我的祖先吴诚,字安诚。通经史,谙声韵,是位著名的音乐家。

       萧梁天监三年,公元504年,奉诏定雅乐。

       吴诚生三生:柳、均、元。吴柳、吴元迁居休宁(今安徽休宁县)。

      我的祖先吴均,字叔庠,以词赋见长,文风清新秀逸。时人多效仿其作,称“吴均体”。

      吴均仕至奉朝请,著述颇丰。

      吴均之子吴钦,博涉经史,官拜长史。后因参与策划讨伐侯景,事败被杀。

      我的祖先吴钦之子:吴授,善骑射。隋初从韩擒虎灭陈,以功受授参军。

       我的祖先吴授生三子:长子文祟;次子文蔚;三子文得。

      我的祖先是次子吴文蔚是个隐士,有贤才。隋未群雄并起,晋阳令刘文静为李渊寻访贤才,请吴文蔚出仕。

       吴文蔚说:“我有先人留下的房屋足以避风雨,薄田足以供饮食,读书谈道足以白乐,不想当官”。

      我的祖先吴文蔚生二子:长子良;次子源(吴源子孙多迁至江西五彩山一带,后裔十分兴旺)。

        我的祖先吴良,尽心奉侍父母,终年以教书授徒为业。

       我的祖先吴良生二子:长子义方;次子义永。

      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朝廷大招天下名儒讲学于新安歙州(今安徽休宁)。

       我的祖先吴义方在唐初以博学闻名,也参加了这次盛会。

       因此,吴义方喜欢上了休宁山水,举家从豫章(今江西南昌)迁居于此。

       吴义方娶程氏,生三子:长子太微;次子少微;三子宝微。吴太微子孙后迁居海阳龙山(今山东海阳县)。

       我的祖先吴少微,字仲材,号迁谷。唐嗣圣元年,公元684年以经术第登进士。长安年间为晋阳令。李显复唐后,调为吏部侍郎,又拜左台监察御史。后,官至京北节度使兼官江淮等州大都督,同平章军国事,赠晋国公。

     吴少微以文学著名,与武功富嘉谟、魏郡谷倚并称“北京三杰”。吴少微和富嘉谟为文属词都以经典为本,时人效之,称为“吴富体”。

      吴少微主持纂修《吴氏正宗谱》,他为宗谱所作的序,成为千年绝唱。

      吴少微晚年回归休宁,居休宁石舌山(今称凤凰山),享年87岁,葬于休宁北郭外老柏墩。

      吴少微的后裔异常兴旺,形成了全国著名的新安左台吴氏,吴少微是新安左台吴氏始祖。

      吴少微生三子:长子隆术;次子巩;三子云。吴隆术迁居湖北黄梅考田山,形成湖北黄梅考田吴乐。吴云任河东节度使,后裔迁四川。

        我的祖先吴巩是开元年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也以文学闻名。

       吴巩改休宁石舌山为凤凰山;改莲池为凤凰池;改吴里为凤凰街,一直沿用至今。

      吴巩享寿87岁。

      吴巩生三子:长子宥;次子密;三子泉。吴宥任唐道州刺史;吴泉在肃宗朝任建州长史。

       我的祖先吴泉生三子:长子诠;次子瑶;三子瑀。三个儿子的后代分别形成了新安左台吴氏五大派:莲塘派;金竺派;石岭派;城门派;丰溪派。

     我的祖先吴诠生二子:长子淑溱;次子淑沆。

       我的祖先吴淑溱官至太子赞善;吴淑生子矩。          

       我的祖先吴矩官至宣政郎。为官清正,铁面无私,多次平反冤狱,受到黎民称颂。

       吴矩生三子:长子明;次子能;三子仁。

     我的祖先吴明,官任长沙太守。

       吴明生三子:长子道隆;次子道超;三子道兢。

      我的祖先吴道超生子:春。吴春生子:天推。吴天推生子:诱。

       我的祖先吴琇于唐昭宗光化年间任歙县令。施仁政,有德政。离任时,全县父老感恩戴德,拥堵街市,含泪相送,不忍离去。

       吴琇生五子:长子依祥;次子依拱;三子依迁;四子依舒;五子依牵。

     我的祖先吴依迁生:子忠;吴子忠生:汉宥;吴汉宥生仁坚;吴仁坚生:文臻;吴文臻生:允升。

      我的祖先吴允升,于宋延平年间迁居环溪,形成了环溪吴氏。

      环溪吴氏是新安左台吴氏金竺派的一个重要分支,子孙蕃盛。环溪吴氏族人留在江西婺源和安徽歙州的分为五大房,人才辈出。到晚清时期,以科弟出身就有23人,监生、贡生有近40人,这是后话。

      吴允升生子:发。吴发生子:子久;吴子久生子:德昭;吴德昭生子:君政;吴君政生子:致荣;吴致荣生子:桂涯;吴桂涯生子:璋;吴璋生二子:长子伟;次子海。

      我的祖先吴伟,字泰一,泰伯第87代孙。于元末兵乱,为避兵灾,自婺源黄岭花桥迁居安徽桐城南乡高甸(今属枞阳县)。88代吴七坪为高甸吴氏保庆股始祖;吴八坪为高甸吴氏荣华股始祖,后代形成著名的桐城高甸吴氏。

      公元1864年,我的祖先吴八评的后人中,著名的桐城派学者吴汝纶中举,次年进士。授内阁中书,工古文,久客曾国藩、李鸿章幕府,掌奏议。性恬淡,与张裕钊、黎庶昌、薛福成并称“曾门四弟子”。

      1902年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加五品卿衔,游日本考察教育,创桐城学堂(今桐城中学),墓葬高甸五里墩。

      清朝末年,我的祖爷吴良高从桐城高甸迁贵池半里铺,娶当地李氏为结发妻子,因未生育,又娶钱氏。生子:先成。

       吴良高卒于民国初年,与结发妻子李氏运回故乡高甸,葬于阴朴降。第二任妻子,我的太祖母卒于解放初,则葬于贵池双岭组张家塘。

      我的祖父吴先成娶姜银玉,生三子:长子福昌;次子金昌;三子保昌。

      我的父亲吴福昌,生于1928年,卒于2022年,享年95岁。他与我的母亲桂梅香。一生务农,尝尽人间疾苦,养育我们兄弟、姊妹6人,个个抚养成人,享受美好生活。

      新的时代又开始了,我们追寻着祖先的足迹,他们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世世代代生活在中华大地上;他们历经沧桑;历经风风;不屈不挠;从商朝到现今;他们历经各个历史朝代。又都在各个历史时期留下了光辉业绩。

      我的故乡在哪里?在中华民族的大地上;

      我是从哪里来?从5000年的中华文明中走来。

      这就是我的家族史和家史;

      这就是我的前世今生;

      这就是我的来龙去脉;

      这也是我的祖辈们的奋斗史!

      我感动!我兴奋!我自豪——我的祖辈与各族人民一起创造了中华民族文明和辉煌!

2022.5.6.于池州

顶一下1
踩一下0

上一篇:大吴九房初记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

我也想在此上传信息资料或寻根>>>


●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请留言

共 0 条留言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吴能 个人文集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