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现有资料,宣公后裔的迁徙记载较为丰富,以下是主要迁徙路线和相关记载:
从四川迁至江西
宣公吴宣于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弃官携家从四川阆州迁至江西,经抚州临川,部分后裔留居临川石井,其余迁至南丰洽湾坪下、菜溪九联等地,成为江南吴氏的重要发祥地。
在江西境内的扩散
宣公后裔在江西南丰繁衍后,逐渐向周边县市扩散,如南城、宜黄、金溪、黎川、广昌、宁都、石城、萍乡、修水、瑞金等地,形成多个聚居区。
向福建、广东、广西、贵州等地迁徙
自宋代起,宣公后裔陆续迁至福建(如光泽、宁化、连城、上杭、永定等县),随后部分人继续南迁至广东(如五华、广宁、河源、大埔等县)、广西(如龙川、藤县、岑溪等县)、贵州(如天柱县)等地。
迁徙至台湾及海外
明清时期,部分宣公后裔随福建、广东移民迁至台湾,成为台湾吴氏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有部分后裔远渡南洋,在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地定居,成为当地社会的重要力量。
上一篇:湖北汉川楚北吴珊玉公迁徙史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
吴氏宣公,字宣城,又字守德,简公长子生于(874年4月~950年10月)江南吴氏鼻祖,生于唐僖宗乾符元年甲午(874年)四月十五日未时,卒于后汉乾祐三年(950年)。其始祖为周王朝始祖古公亶父的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姬姓。泰伯、仲雍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断发文身逃到吴地,创建了吴国。二十五世之后,吴王夫差被越王勾践灭国,吴国宗姓子孙以国为姓,改姓吴。吴宣是吴国贤公子季札的第五十三世孙,时居西蜀阆州阆中县兰登谷锡山吴登山下,随父亲到西川上任,后娶西川节度使孟知祥之女,生三子,长子纶,次子经,幼子绍,18孙77曾孙 360玄孙。
下面一个是征生支系,一个是重道支系。不知是哪个支系正确。
第一种:(根据北宋时期《吉安吴氏族谱》记载的吴氏源流考)
1太伯仲雍-2季简-3叔达-4周章-5熊遂-6柯相-7疆鸠夷-8余桥夷吾-9柯庐-10周繇-11屈羽-12夷吾-13禽处-14转-15颇高-16句卑-17去齐-18寿梦-19季札-20征生-21启蕃-22诩-23售-24庸-25勾余-26厥由-27申-28吴芮-29浅-30信-31广志-32千秋-33衍陵-34全-35隆-36吴复兴-37章-38吴汉-39成-40盱-41如胜-42允承-43偳-44熊庆-45康年-46延英-47之则-48式-49皋益-50劼-51始泰-52符隽-53豫-54戢-55荟-56琨-57襄-58洵文-59鬷-60盾-61奎-62臧-63若远-64世伟-65兢-66泰-67通明-68琲-69初云-70篪(简)-71皙(宣)
第二种:(明清民国时期江南各种族谱上记载较多)
1太伯仲雍-2季简-3叔达-4周章-5熊遂-6柯相-7疆鸠夷-8余桥夷吾-9柯庐-10周繇-11屈羽-12夷吾-13禽处-14转-15颇高-16句卑-17去齐-18寿梦-19季札-20重道-21利坚-22成铿-23若水-24玉-25梓-26烜-27圭-28镐-29沐-30霍-31庄-32森-33永-34敬-35封-36筼-37葳-38吴汉-39槚-40蒸-41璞-42镬-43佑-44瑚-45梁-46库-47圻-48式-49壁-50钜-51涿-52隐-53煜-54噩-55齐-56竺-57祯-58堂-59吴明彻-60逵-61靖-62莅-63秀-64稇-65兢-66泰-67通明-68吴武陵-69初云-70篪(简)-71皙(宣)
2025-09-30 08:58: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