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氏文化 > 宗祠家庙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祠堂文化与家训,南方祠堂文化依旧在传承,为何如今北方已难见?

祠堂文化与家训,南方祠堂文化依旧在传承,为何如今北方已难见?

祠堂

在我国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和浙江是保留祠堂最多的地方,在南方传统观念比较强烈所以在解放时期这些祠堂得以保留下来而在北方大量祠堂在当时被拆除破坏,这也是现在北方祠堂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祠堂是一个姓氏家族的家庙,在我国江西有一百零八个姓的家庙建在一起的祠堂,看起来和皇宫一样,十分壮观,但是我国最大的祠堂,应该是北京的太庙。太庙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天安门东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占地面积13.9万平方米,是明清两代是皇帝祭祖的地方。

坐落于南康区南山森林公园内的"中国·南康百家姓和谐城 "是由南康区委、区政府规划,历时3年修建于2010年年底竣工的,共有108姓宗祠,一姓一祠、一姓一亭,集百家姓氏之精华,整体建筑气势恢宏。这将对弘扬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客家族谱文化的研究发展以及当地旅游资源带来促进作用。(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祠堂文化与家训,南方祠堂文化依旧在传承,为何如今北方已难见?

太庙

祠堂,是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有多种用途,主要用于祭祀祖先。此外,也作为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事件的场所。值得注意的是,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常在祠堂里进行。在中国古代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祠庙大多建筑宏丽、工艺精美,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体现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悠远的传统风俗,千百年来为民众所重视。可以说,宗祠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中最为突出的经典。古时各姓氏都不惜重金聘请风水师,反复勘察,一般都择前有泾,“前水为镜”,人工开凿或引水成池,后有峰,“后树为屏”,若无峰,就堆土成丘,植树造林;左狮右象为对称,正面视野开阔,出入方便,前山层叠绵延,为祠址之地。

祠堂文化与家训,南方祠堂文化依旧在传承,为何如今北方已难见?

百家姓祠堂

解放后特别是60年代的运动,北方地区的祠堂基本都被推倒砸烂或改造成了办公场所等。祖宗牌位包括有些藏于其中的家谱等皆被焚烧破坏,如今北方已难见祠堂,不知祠堂为何、作何之用者比比皆是。而南方浙江、江西、安徽、广东、福建等较为重视传统的地区则有了较多的祠堂得以保存。(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在农村很多人都是兄弟姐妹相称,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大家都是炎黄子孙,五百年前是一家人,只要是同姓都是兄弟姐妹,在更早之前甚至不允许同村同姓结婚,现在这些老旧的文化依旧保留下来,大家相处和睦,逢年过节或者遇到农作物收获的时候都会互相拜访送礼物。

祠堂文化与书院文化、家庙族府、地方庙宇文化等建构起地域性文化的立体形态。祠堂文化让身在异乡的海内外宗亲记得住乡愁,是海内外宗亲扯不断的根。

祠堂文化与家训,南方祠堂文化依旧在传承,为何如今北方已难见?

祠堂

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并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风文明建设是其中的重要方面,祠堂代表着一个家族的祖先,蕴藏着一种质朴的精神动力。

在我国台湾地区有不少人回到大陆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家族祠堂的祠堂祭拜。族谱也一般会保存在祠堂里面,而当今就很少有再去往族谱里面记录新的名字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见过自己家族的族谱,这个文化也变成历史一样,

祠堂,不单是维系海外乡亲与本土血缘关系,同时也是给乡亲以及所有后代子孙了解祠堂文化,了解当地文化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载体。祠堂,可以说是一个民俗博物馆,又可以说是一部家族变迁史。(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不同的家族也有不同的家训让我们看一下这些出名的家训。

《钱氏家训》基于儒家修齐治平的道德理想,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个角度出发,为子孙订立了详细的行为准则。钱鏐在临终前,曾向子孙提出了十条要求,被后世称作《武肃王遗训》。一千多年来,遗训和《家训》世代相传,更得到子孙后代的身体力行,成为立族之本,旺族之纲。

《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枉法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垣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包拯以公廉著称,刚直不阿,执法如山。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即包拯的儿子包珙。包拯的这则家训是他生前对子孙的告诫,并让其子包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照后世。这寥寥三十七字,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虽千载之下,亦足为世人风范。

欧阳修《欧阳永叔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而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

译文:

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赏析:

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对他的教育很严格。为节减开支,母亲用芦苇、木炭作笔,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欧阳修认字。欧阳修在家训中希望儿子能继续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注:至德传承 上传于吴氏在线-各省信息员微信群)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0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还没有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个人文集


至德传承文集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