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氏人物 > 现代人物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C919首航成功!走近总设计师吴光辉

这是一次圆梦之旅,希望更多旅客选择国产飞机遨游世界蓝天!

独立生活的少年时光

1960年2月,吴光辉在湖北武汉一座低矮的二层居民楼里出生了。一间十六平方米的屋子只能摆下两张床和一张方桌,没有厨房,也没有卫生间,这就是吴光辉童年时期的家。

吴光辉的父母是某军工厂的技术工人,经常给他讲关于机械和船舶的故事以及一些粗浅的原理,他总是听得入迷。一次,父母带吴光辉逛商店,他看到上了发条的玩具船在地上转着圈跑,十分开心。父母知道他很喜欢,尽管玩具船价格不菲,还是给他买了一艘。回到家,吴光辉把玩具船上了发条放到水盆里,玩具船发出“嘟嘟嘟”的响声转动着,他高兴地拍着手玩个不停。后来,父亲又给他买了用木片组装的玩具飞机,他仔细地把机身、机翼、尾翼粘贴在一起,抛向高处,让飞机滑翔。

吴光辉读小学四年级时,父母主动报名去江西江州造船厂支持“三线”建设。江西条件艰苦,吴光辉不得不暂时留在武汉上学。临走前,父亲递给他一沓钱,说:“这是留给你的生活费,要节省着花。星期天你姑妈和堂姐会来帮你晒晒被褥,洗洗衣服。”

父母走后,面对空荡荡的屋子,他独自坐着发呆。第二天中午,看到同学们都三三两两地回家吃饭了,他一脸茫然。这时,班主任走过来对他说:“走,跟老师一块儿去食堂吃饭。”吴光辉眼圈红了:“爸爸妈妈去‘三线’了,我一个人留在武汉。”班主任说:“我们知道了,以后中午和晚上你就跟老师一起去食堂吃。”吴光辉掏出爸爸留给他的生活费,买了饭票、菜票,午饭和晚饭就这样解决了。

每当夜幕降临,特别是遇到雷雨天气时,吴光辉吓得整晚都难以入睡。不过他有主意,会叫上两三个同学来家里住,给自己做伴。外面风狂雨急,小伙伴们依然欢声笑语,玩闹一阵子后,大家很快就能入睡了。这样独立生活半年多后,吴光辉住到了姑妈家。

小学和初中时期,吴光辉就表现出了较强的组织能力。在集体活动中,他常常起带头和表率作用,老师和同学们都管他叫“娃娃头”,他也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做拖拉机手的梦想破灭

1976年7月,吴光辉高中毕业后想进父母所在的造船厂当工人,但父亲没有给他托关系,而是告诫他要自食其力。于是,吴光辉去了建筑工地搬砖、运沙石料。7月的武汉酷热难耐,吴光辉顽强地熬着,盼着,希望能遇到招工的机会,当一名技术工人。

时光一天天过去,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下,吴光辉回到了汉阳老家和奶奶一起生活,白天就到生产队割晚稻、修水渠,晚上则可以吃到奶奶做的饭菜。十六七岁的吴光辉精力旺盛,每当干活间隙休息时,就跑到田边看抽水机抽水,看拖拉机耕田,十分入迷。一次,他拿出省吃俭用攒钱买的一盒烟递给拖拉机手,恳求对方让他开一下。这位叔叔答应了,吴光辉高兴地爬上拖拉机,小心翼翼地松开刹车,轻踩油门向前驶去。望着眼前的沃土和田野,他有了第一个人生梦想:当一名拖拉机手。此后,吴光辉经常在收工后去帮忙擦洗拖拉机或者修抽水机、电动机,有时还帮乡亲修晶体管收音机以及洗脸盆之类的生活用品。

1977年10月,国家宣布恢复高考。一天,生产队老队长把几个下乡的知识青年召到一起,说:“从明天起,你们上午出工,下午去公社统一参加高考辅导班学习。希望你们努力复习,争取考上大学。”

吴光辉对老队长说:“这样我就可能当不成拖拉机手了!”老队长说:“你要珍惜机会,好好复习,争取考上大学,上了大学可以学更多的知识,可以开汽车,开火车,甚至还可以开飞机。”吴光辉听后热泪盈眶。

接下来的两个月,吴光辉与同村考生早上6点出工,10点回家吃早饭,下午继续出工,4点回家吃晚饭(一天两顿饭),然后赶到公社中学上辅导课。

那年冬天,武汉格外寒冷。一天清晨,还在睡觉的吴光辉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唤醒,原来是他的高考体检通知单来了。当时的高考是先考试,考试达标后再体检,再填报志愿书。填志愿时,吴光辉的目光在北大、清华等名牌学校的名字上扫了一下,又移开了,直到看到“南京航空学院”(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他的目光停留了下来。他果断填了“南京航空学院”,选择了飞机设计专业。

1978年元宵节那天,乡里张灯结彩,十分热闹。堂兄一路奔来,带来了吴光辉的录取通知书。他接过来一看,高兴地跑回家,把这一喜讯告诉了奶奶。那一夜,奶奶喜极而泣。

迈进中国航空领域

从武汉到南京,吴光辉的人生有了新的转折。走进南京航空学院的第一天,当看到“欢迎来到航空设计师的摇篮”的红色横幅时,他的眼睛湿润了。

大二时,学校组织学生到四川峨眉机械厂实习,吴光辉也去了。他每天早早来到设计室,打扫卫生,整理资料。工程技术人员绘图设计时,他边看边思索,发现不懂的问题就虚心求教,还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吴光辉动手能力强,脑子灵活,到车间实际操作时,很快就能做出飞机零件的精密标准件和合格的钣金件。

南航四年,吴光辉开足马力,基本保持着“教室—食堂—寝室—图书馆”四点一线的生活,汲取了大量知识,在航空设计专业方面越钻越深。

1982年盛夏,南京格外闷热。此时面临毕业的吴光辉有些迷茫——是留校当辅导员继续读书,还是到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享受生活?吴光辉想到自己的初衷,是要踏踏实实做飞机设计,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到一线去,到飞机设计制造的现场去。他又想起父母当年主动申请到“三线”的往事,心中有了答案。他向班主任递交了自己的毕业志向书,结果他如愿以偿,被分配到了中国航空城——阎良的航空研究所。

到研究所后,首先要过生活关。他们住的是平房,吃的是面食,早中晚三餐面,且连续几天都是面。吴光辉自幼以大米为主食,尽管单位有百分之十的大米配给,但还要搭配相当比例的粗粮,因此他必须改变饮食习惯。

初来乍到,吴光辉依然按照在大学时的习惯,早来晚走。他工作热情高,积极认真,不过偶尔听到某某同学出国深造了,某某同学在北京、上海风光了……他也会动摇。但是,有一件事让他铁下心来扎根阎良,而且一干就是二十六年。

那是一次研究所组织的党团活动,带大家到延安参观,了解老一辈革命家在艰苦环境下的斗争生活。回来后,吴光辉久久不能平静。不知什么原因,平时难以下咽的馒头,他一连吃了三个。他想起亲人们讲的“武汉大轰炸”,想起在南京参观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国家贫弱就要受欺挨打,为了保卫国家,一定要有先进的战机。他想到很多老同志为科研强军奉献了青春,甚至献出了生命,自己有什么理由只考虑个人的苦乐,忘记国家的复兴呢?“我一定要克服困难,为造飞机贡献力量。”

不久,领导让他制作《飞机转动惯量和重心变化》图表。这是一个大工程,需要画出飞机转动惯量和重心变化下不同飞行姿态的曲线。当时没有计算机,只能一页一页地手工绘制,一共五百多张图。吴光辉没有麻烦任何人,用一年多时间就完成了任务,他也因此得到了领导的信任和重用。

幸福生活中不忘钻研

吴光辉的品质、能力不仅被领导赏识,被同事敬重,还受到一位女性的倾慕。从一见钟情到喜结良缘,再到今天比翼双飞,相濡以沫,他们为共和国的航空事业奋斗了近四十年。

这位优秀的女性叫常红,是中国商飞公司ARJ21-700副总设计师。当年,常红以优异的成绩从西北工业大学发动机专业毕业,来到阎良的航空研究所,和吴光辉在一个研究室。吴光辉做飞机减重设计,常红负责操作性、稳定性测试。吴光辉的一举一动给常红留下十分美好的感觉,常红的一言一行也让吴光辉十分欣赏。

日久生情,加上同事们的撮合,常红与吴光辉相恋了。他们没有把时间过多地花在谈情说爱上,两人约会的地点大都在实验室。到了水到渠成那一天,他们去民政局领了结婚证,在阎良镇边上租了一间民房,就算开始新生活了。婚后第三年,他们的儿子出生了。吴光辉的自行车后车架上坐着爱人,车子横梁上坐着儿子,风里来雨里去,一家人其乐融融,无比温馨。

吴光辉在阎良工作二十六年,一共搬过七次家。无论搬到哪里,常红都能把家整理得井井有条。他外出学习和工作时,常红承担教育儿子的重任。潜移默化中,儿子对航空也有了深厚的感情。后来,他们的儿子考上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设计专业,与父亲成为校友,可谓子承父业。大学毕业后,孩子去美国华盛顿大学深造,取得了飞机设计专业博士学位。

20世纪90年代初,吴光辉升任研究所副主任、主任,兼任党支部书记。领导看他专业技术好,政治觉悟高,便对他委以重任。担任中航工业第一研究所副所长时,吴光辉才三十九岁。2008年,他获得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工学博士学位。

年过半百学飞行

2008年初春,吴光辉在阎良观看试飞试验时,心中又泛起以前曾反复考虑的想法:如果能驾驶自己设计的飞机,那该多有意义啊!只有亲自驾驶飞机,才能真正了解飞行的各个环节。

深思熟虑后,他向航校报了名。“上天飞行”必须按严格的入学程序办事,要通过体检、理论学习等多项考核。吴光辉有非常好的生活习惯,体检时,各项结果都正常。通过了体检关,还要过理论学习等多项考核。七个月的时间,年近半百的吴光辉顺利通过十几门课程。经过航校严格的飞行训练和考核,吴光辉获得了商用多发飞机的驾驶执照,成为国内第一个具有飞行资质的大型客机总设计师。

2011年初秋,吴光辉来到阎良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时任院党委书记的白长义和副院长、ARJ21-700飞机首飞机长赵鹏已早早在办公楼门口等候。

“我今天不是来谈工作的,今天我是飞行学员。”吴光辉开门见山。

白书记高兴地笑着说:“欢迎,欢迎!”

“吴总,飞机航前的一切准备就绪,请您做好飞行准备。”赵鹏报告。

“好的,今天你是我的教员机长,我坚决服从指令。”吴光辉答道。

到了停机坪,只见ARJ21-700飞机在阳光下闪着银白色的光,格外威武。吴光辉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走到飞机旁,摸摸机身、起落架,仔细查看轮胎,然后在赵鹏的引领下,走上飞机,稳稳地坐到驾驶舱左侧主驾机长的座位上。赵鹏坐在右侧副驾位置上,白书记坐在观察员席。

吴光辉按照飞行手册的程序,敏捷地回答着指令,稳稳地驾驶飞机滑上跑道,加速,起飞,爬升。到达指定空域后,他进行了动稳定性、静稳定性等多个科目的飞行,特别是难度较大的“荷兰滚”。预定科目完成后,吴光辉驾机平飞,着陆,如此反复,连续进行了六次起落。走下飞机时,吴光辉仍意犹未尽。当被问起感受时,吴光辉说自己真正从飞行员的角度体验了飞机的性能,深刻理解了飞机的品质。总体来说,飞机达到了设计的预期效果,但还要不断改进,进一步完善。

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飞行。在中国,飞机总设计师成功驾驶飞机飞行,吴光辉是第一人。这一年,他五十一岁。

C919大型客机成功首飞

2006年,国防科技工作会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将适时启动大飞机的研制项目。此后不久,国务院批准成立大型飞机方案论证委员会,提出大型客机先从一百五十座级切入,走自主研发道路。2008年,吴光辉被任命为中国商飞公司副总经理和大飞机总设计师。

如同新生儿需要一个吉祥的名字,飞机的名字也十分重要。要在国际航空市场上竞争,就要与国际同行业标识对齐,即一个英文首字母后边加三位阿拉伯数字。经过商讨,大型客机定名为C919。字母C象征着China(中国)和COMAC(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国商飞),后面的三位数字原定为909,意在九九为尊、地久天长,后来改为919,把909留给了日后ARJ21新支线飞机更名用。

作为C919大型客机总设计师,吴光辉在顶层设计之初,就提出一定要自主研发,打造货真价实的中国制造品牌,同时确保飞机的安全性,注重环保。在驾驶舱的设计中,他将“以人为中心”与飞行员“无忧驾驶”作为目标,广泛征询飞行员意见,坚持座位舒适、驾驶方便、飞行员喜欢的原则。他多次邀请试飞的飞行员评议,不断改进和完善。在2018年中国工业设计展览会上,C919大型客机驾驶舱设计方案获得了国家级设计金奖。

C919大型客机的结构十分复杂,由总体气动、强度结构、动力装置、航电系统、飞控系统、起落架装置、环控系统等构成。航电系统相当于飞机的“神经中枢”,直接决定飞机的整体飞行效果。吴光辉通过学习飞行,对航电系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研发航电系统时,他发现导航系统的测距定位装置选择有待深入研究,而如果要改变设计,一家国外供应商张口就要八百九十万美元研制费,每架飞机还要增加两万美元成本费。吴光辉一听,头都大了,如果未来制造生产两千架飞机,连同一些杂七杂八的费用,至少需要五千万美元,这个代价太大了。

曾有一段时间,吴光辉为此坐立不安,反复思考测距定位装置到底有没有必要从三通道设备更改成五通道设备。后来,他又征询航空公司和试飞中心一些同志的意见,意识到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系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飞机可以在全球实现全天候高精度准确定位,未来应用到C919大型客机上是必然趋势。于是,他提出三通道设备完全可以满足飞机导航系统的测距定位需求,最后决定取消五通道设计。这个决定不仅为航电系统节省了本就紧张的研发时间,还节省了约五千万美元的巨额研发费用。

经过长期的研究与精心准备,C919大型客机终于可以首飞了。为保证首飞成功,吴光辉多次参加民航协调会,针对试飞环境、风险、气象、协调配合等细节问题与民航的同志们反复讨论,仔细推敲。计划首飞那一周,上海的天气变化大,难以预测,具体的首飞时间一直确定不下来,从5月2日推到5月3日,又从5月3日推到5月6日,最后确定为5月5日。

2017年5月5日,C919首次飞上蓝天后又缓缓落地,向首飞仪式主席台滑去。此刻,浦东机场旁边的一块坡地上站着数百名的媒体记者和摄影爱好者,穿着制服的吴光辉饱含热泪,十年间,他带领团队走过了从一个型号名字到中国大飞机腾空而起的历程,其中付出的心血和智慧可想而知——满头青丝变白发,深深的皱纹过早地爬上了他的脸庞。

依然站在航空科技发展前沿

2018年深秋的一天,吴光辉在上海参加了一天的会议后,于晚上10时多乘机抵达北京,到达入住的香山饭店时已经临近午夜了。次日,他参加了科技部“973”项目研讨会,他是这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会议一直进行到中午12时半,他匆匆吃了午饭,下午1时便赶往首都机场。飞行途中,他接受了笔者采访,下午3时返回上海。到上海后,他从虹桥机场直奔浦东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与一家外国供应商洽谈事务到深夜。

有同事问他:“吴光辉,这次开会地点在香山,观赏有名的香山红叶了吧?”    

吴光辉笑了笑说:“住在香山饭店,梦见红叶了!”

“973”项目组的同志说:“吴总设计师总是这样,每次来北京开会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几乎都是晚上到,第二天开完会立刻就走,留都留不住。”这就是吴光辉速度、吴光辉节奏。

五年来,在吴光辉的带领下,“973”项目参研人员潜心研究,奋力攻关,在国外技术封锁的情况下,勇于创新发明,取得了预期的显著效果。

吴光辉就是这样,一直站在科学技术的前沿,紧盯行业制高点,善于钻研,勇于攻关,积极创新,永不停步,把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设计研发之中,不仅彰显了航空科学家卓尔不群的素质,也展示了新时代科学工作者的杰出风采。

(原文《中国C919大型客机总设计师吴光辉》刊于《名人传记》2020年第5期 文/刘斌)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内容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1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个人文集


吴玮博文集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