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寻根问祖 > 寻根事迹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外婆家的王仙松

—— 外祖王仙钟氏家史

外婆家的王仙松

醴陵王仙钟氏祖坟 

诗曰:

锦秀王仙天籁颂,楚风湘韵伴钟声;

悠悠渌水狮山绕,板石洲头忆古松。

       一、  寻根的话题 

自东亚移居北美多年,我对故土那山,那水,那人,那事的记忆却丝毫未减。在与美国人聊天时,常常绕不过国籍和种族的话题。尽管西方人信仰上帝,但家族观念也非常强。一旦聊到家族史,美国人习惯地分别介绍母亲一方(mother side)和父亲一方(father side),两条家族脉络,一齐娓娓道来。

在西方人眼中,父母双方的传承同等重要,无厚此薄彼之分别,因为上帝是人类的共同祖先。比如,有朋友介绍说,母亲那边是黑人血统,父亲这边是印第安人血统。也有人自豪地提到,他是德国人或意大利人,祖先是二百年前从欧洲移民美洲的。美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移民社会,因人口迁徙和时空变迁,要真正厘清家族史并不容易。尽管家族史纷繁复杂,美国人一旦讲起祖先的故事,往往滔滔不绝,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而我,则常常听得似懂非懂,仿佛坠入云里雾里。

朋友问及我的来历,多数只会礼貌地问:吴先生,你来自哪里?你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Mr. Wu, where were you from? Are you Chinese or Japanese? )我简单答道:我是中国人,来自中国大陆。如果遇到历史老师和社会学老师,问题往往会更具体:吴先生,你是汉人吗?你了解郑和吗?(Mr. Wu, are you Han? Do you know Zheng He?)这时,我往往惊喜地反问:哇,您很懂中国历史啊,您是教什么的?(Wo, you know Chinese history very well, what do you teach?)然后,自豪地补充一句:我是正宗的汉人。郑和航海探索比欧洲人更早!只可惜,他只发现了非洲,而没有发现美洲。

我的近作《上帝讲汉语》一书主要是介绍信仰文化与家族历史,序言和几篇文章译成了英文。故土那些耕读传承的家史,平和朴实而又充满人文气息。不像某些西方具有海盗经历及野蛮扩张的家族史,血腥而惊险,神秘又刺激。偶尔遇到合适时机,我会将书赠送给同事。他们在阅读英文序言后常问,你母亲一方的情况如何?(How about the history of your mother‘s side?)每次遇到这种提问,我都感到有些尴尬。我对外祖父母的生平事迹几乎不了解,作为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学者,却连母亲一方的家族史都说不清楚,实在惭愧不已。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母亲给予孩子的遗传影响往往要略强于父亲;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的身份和文化影响又多承袭父系的血脉。父亲的姓氏自古就是记在了族谱之上,而母亲一方的传承故事,却往往被淡忘在记忆的河流里。 

      二、外公的家史 

我的母亲钟必清,1937年出生于醴陵王仙镇绿水河畔的板石洲。洲上地势平坦,阡陌纵横,田陇错落,小径蜿蜒,河流曲折。在儿时的记忆里,离河不远的一座小山上,耸立着一颗古老硕大,苍翠挺拔的松树,像一位默默守望历史沧桑的老人,铭记古老的传说,见证世俗的变化,成为板石洲上的独特地标。

绿水河在江西境内名为萍水河。河水起源于上栗杨岐山,从萍乡流淌至醴陵,入湘江,灌洞庭,汇长江,奔大海。我家住在上游的荷尧,外公家在下游的王仙,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完全相同,完美诠释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乡土文化。正如李之仪的一首词写道:“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共饮长江水。”

钟氏源自上古时期的子姓,出于殷商贵族微子启的后裔。春秋时期的钟子期,存有“高山流水”、“知音遗范”的佳话典故。远祖钟离接,西汉初年任河南颍川县令,钟离为复姓,去离单姓钟,为钟氏得姓始祖,祖祠为“颍川堂”。明朝洪武年间,近祖钟爱台,从广东梅州迁徙至湖南醴陵,后辈生生不息,逐渐繁衍成族中。

外祖父钟杜瑞,祖上世代务农,此前家境未曾显赫。王仙钟氏一世祖为钟烈,传至外祖父已是第九世。外公过世早,导致后辈子孙对他的了解甚少,甚至还不知其名字。据亲友回忆,外公是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的热心人士,他热衷民间信仰,每逢盛大活动,如春节举办庙会,出入有轿子接送。他讲述评书时,口若悬河,记忆非凡,故事精彩纷呈,情节跌宕起伏,竟能一字不漏。

 外婆家的王仙松

外祖父家在一片田野之中,远离山脚,紧邻河边。现存的一处钟家祖坟,是几代先辈共同安息的地方。由于板石洲地势低洼,每逢汛期都遭洪水淹没之苦,祖宅之地经常沦为汪洋泽国。如果按民间的风水文化来讲,阴阳宅都无所谓风水宝地,自然谈不上人才辈出。

19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一位经商致富的表哥拥有自家公司,成为当地有名的食品龙头企业。他白手起家,自主创业,光耀了门庭,隆兴了家声。在实现财富自由之后,他将祖坟修葺的豪华气派,墓茔规模也愈加宏大。为了解家族历史,我从云南西双版纳的表弟那里得知外公的名字,并通过亲友微信群聊,了解到一些陈年旧事。

醴陵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河流交错,溪流密布,水潭众多。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外公特别勤劳肯干,每逢农闲时期,他还经常去河里撒网捕鱼。小时候,母亲只说过外婆姓乔,祖上曾经是王仙的大户人家。外婆乔氏,出生于晚清,大约在公元1900年前后,年轻时相貌端庄,贤淑能干。

外祖父母一生,敬神拜佛,求灵访仙,敬宗爱祖,热心公益。外婆乔水蓉,至少生育过四男四女。由于家境贫穷,前后送出去了两个女儿。外公仪表堂堂,外婆漂亮聪慧,据说送出去的两个姨母都貌若天仙。一个被王仙的丁家收养,另一个送回了外婆娘家,长大后嫁给了更偏僻的山里人家。

大舅英年早逝,有两段婚姻,第一任改嫁温泉张家,第二任改嫁浏阳何家,两儿三女均随母。如今,大舅的一个孙女远嫁至加拿大了。二舅没有亲生儿女,三舅临走去云南时,二舅要求三舅留下一个儿子在老家守护祖宅。三舅就把大儿子过继给了二舅。至今,大表哥尚健在,祖宅已荡然无存,新楼原地拔起,只剩云烟旧梦。

三舅过继给了外公的兄弟钟秋瑞做儿子。听母亲多次讲,秋瑞外公有个非常聪慧的儿子,年逢十六岁时,去参加当地庙会举办招兵买马的活动。道士储师正在作法招魂,他在跨越田埂时,脚滑入水沟而受惊吓。或许因此丢了魂魄,回家后他就生病,不久就夭折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丁家那位姨母,响应号召支援边疆,去了云南西双版纳垦荒。三舅受她的邀请,也举家去了西双版纳的农场。另有姨母嫁在板石洲附近,因病早逝。四舅则入伍服役,退伍之后在醴陵的运输公司工作。

概括起来,外祖父母有八个成年子女,两个女儿送人,两个儿女早逝,一个儿过继后远走西双版纳。外公过世早,晚年的外婆,只有满舅在身边。儿女命运,坎坷胜过平顺;家族故事,心酸多于祥瑞。可以说,外祖父的家史,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缩影。 

      三、舅公的传奇 

外婆的弟弟----乔水存,是一位在湘赣边界颇有道行和名气的民间道士。他体形修长,龙眉凤睛,仙风道骨,举止非凡,自称茅山一派。

自古醴陵盛产瓷器和烟花爆竹,如今是王仙镇的两大支柱产业。舅公一生以制瓷为主业,闲暇时充当施法术、念符咒、打卦算命的道士。儿时的我,对舅公印象深刻,因他经常来我家小住。我特别喜欢听他讲打卦算命的传闻故事,神秘好奇,引人入胜,不由得心生敬畏。

在那时候,王仙的工匠艺人将晒干的藤蔓用来捆绑瓷器。藤蔓细长如丝,有的竟可长达十米,有很强的韧性和弹性,对瓷器还可以起到防震防裂的作用。每当舅公来大屏山一带割藤,顺道便来我家歇脚。只要舅公来访,父亲对他格外敬重,母亲也从不怠慢,必以好酒好肉招待,甚至舍得将未长大的仔鸡宰杀给他作下酒菜。

听母亲讲,我出生后,舅公前来祝贺,见我睡在摇篮里,左脚伸直,右脚半屈;双手握拳,左拳下垂,掌心向里,右拳举顶,拳心朝外。他大笑道:“这孩子睡姿如赵公打虎,气宇轩昂,将来必定不凡!”如今回想起舅公之言,不由佩服之至,尽管如今自己为一介文人,虽无武松打虎之蛮力,却有降妖伏魔之心法。满舅也是一名能掐会算的正一派道士,虽然与舅公出自不同门派,但道行旗鼓相当,两人各怀绝技。满舅曾经郑重说过:“谋娃子是文曲星下凡,将来必定能成为文人。”此言我亲耳所闻,至今记忆犹深。

舅公纵横江湖,传奇经历颇多,王仙四周乡邻,至今仍在传颂。美云表姐提到,舅公曾经通过法术和符咒,使得一个失语已久的哑巴,竟然当场开口说话,心智随之恢复正常了。此举使得他在王仙一带名声远扬,人们津津乐道,赞为神奇道人。听乡里老人讲,但凡他设坛作法,无论寒暑晴雨,必有活物飞来----或蝶,或蛾,或蜂,或蜓,顿时灵气充盈,仿佛天地相通,引发万物感应。

此外,舅公还精于画符念咒,每当他手端一碗清水,口中念咒施法,片刻水会变泛出颜色,浮现奇异光影,进而喻示天机。他观摩影像,便能判断病源,洞察灵异动态,从而确定祛病之法。每次设坛施法,必先净口,沐浴更衣,穿戴道袍,面向苍穹,凝神伫立,左手端起半碗水,右手持香画符。不久,碗中浮现光影,偶尔让人观摩,解释何种神兆。因天机不可泄漏,有些寓意秘而不语。此等奇妙一幕,我曾有幸目睹一回,至今记忆犹新。

记得十来岁时,我随父母亲去过舅公山里的老宅,屋旁边不远处有一座山神庙。舅公对神灵特别虔敬,亲自焚香礼拜,随后引领我叩拜。多年后,我刚旅居美国时,就取了一个别名“乔木”。这个名字既是取自外婆之姓,也是为了纪念那位通神行道,充满传奇色彩,令人敬仰的舅公。 

四、结束语 

粗略统计,外祖父母的孙辈,如今至少有五六十人,如果几代人全部统计,必定有一百多人了。然而大家各奔前程,在海内外安家落户。有儿孙扎根彩云之南,有女儿嫁往绿水之东,有后人居住王仙之北,还有游子漂泊大洋之西。

王仙板石洲的千年古松,既是外公外婆的长眠安息之所,也是众多后辈子孙魂牵梦绕之地。河里的渡船,田园的劳作,炉堂的烟火,这一切的光影,如时空切换的乡土画面,随时在游子的脑海中浮现。山顶的松涛,山涧的清音,田间的蛙声,这一切的印记,犹如岁月流转的美妙音符,时常在后辈子孙的梦中吟唱。 

有偈云:

山外有山祖上祖,寻根究底实难数。

人间万姓本同源,惟敬天公大道悟。

外甥乔木 2025年农历九月十五写于美国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0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还没有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