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冲口是蚌埠市怀远县芡河沿岸11条通河排涝大沟之一,位于荆山镇白莲坡村吴郢村民组家东低洼地凹槽处,由南向北弯弯曲曲逶迤而来,是芡河流域农田及村庄排涝的主要通道之一,地方习惯称其为:吴冲或新沟。
吴冲口起点在茨淮新河南岸的白莲坡镇吴桥村家北,终点在吴家老畈芡河边上吴冲口,与大柳沟相通相连,南北长7500米宽2.15米,流域面积29.9平方公里;1975年开挖茨淮新河时被截断,现起点仅剩茨淮新河北岸“老雁窝”的新沟子、至芡河沿长1750米,宽2825米,流域面积不足5平方公里,是由间断流水在地表长时间强烈冲刷侵蚀形成的沟槽。过去,梅雨季节上游茆塘、吴桥、叶湖来水切割了地表土壤,逐渐形成规模较大的沟凹槽,故得名“吴冲沟”,深度从1.8米到2.3米不等,是平原侵蚀沟中规模最长、最深、最大的一条,有显著规模和复杂地貌特征。
在芡河岸边,自明、清已来,就有“吴冲一条沟、带来万家福”的民谣。伫立在吴冲大沟的沟沿上,吴小桥几块插入淤泥里的石板,喃喃私语闲述着生活的艰难及岁月的沧桑,吸收着日月精华和“四时”与“八节”交融,将农耕文化、水利文化紧密的捆绑在一起;镌刻在方正条石顶端的“吴”字图腾,是吴氏家族心怀天下苍生的博大胸襟,也是地方为褒扬吴氏后裔在广袤田野里竖起的一座丰碑,镌刻着吴冲大沟前世今生的作用和功绩。
据重修的吴氏宗谱记载,“三让堂”吴氏迁徙到芡河流域繁衍后,继续捍卫“三让天下”姓氏道义,为人处世十分低调,谨记有舍才有得,始终把舍放在第一位。拾掇老户人家丢弃荒芜的土岗水洼,垦荒造田。经过几代人的辛苦劳累,将老户人家不愿涉足的荒草湖坡,耕耘成粮食用车拉、耕牛遍地走的沃土良田。就连“兔子不拉屎”寡地、薄田,也被打造成屋舍俨然、鸡鸣狗叫、炊烟袅袅、欣欣向荣的一方热土,被人叫做“吴家老畈”。
公元1593年(明万历年间)气候异常 ,雨季提前且持续时间长,淮河干支流洪水峰次多、量级大;淮北平原“平地水深丈余”,导致“舟行树梢”,灾情严重。洪灾过后,土地界限无法判定,洼地积水无法排泄,“沧海横溢得见大义之举”吴氏家族不念自保自救,掏空祖上积蓄,筹集纹银100余两,壮汉200来人,举全族之力沿着洼地的边缘的自家属地上开挖出一条蜿蜒曲折的排水沟,因吴家人出人、出钱、出石料挖沟、修桥,所以地方绅士联名请愿,让官府赐名为:吴家大沟。
吴家人的忠厚老实,大义开明成为地方褒扬的典范,也为西南乡父老排涝消灾提供了有力支援。一些外姓人家都把吴家大沟当成泄洪排涝的通道,开挖了大小不等的大沟小渠,大量的来水化作汹涌奔腾涌的激流冲刷着沟沿两边的农田,日积月累导致吴氏家族属地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直至冲塌了吴家老畈庄台,冲毁了千顷良田。吴氏家族仅剩长不足1500米、宽不足1000米的狭长地带可以立足。
为了家族生、人丁兴旺,吴氏老祖避开狭长地带不利于族人集中居住、布局住宅的短板,改楚地村庄东西布局、正屋门朝南、向上的习俗,根具五行八卦风水运行的规律,借助吴冲南水北流的运势,调转村庄布局走向,住宅一律按照流水的运势南北分布,正屋门统统向着流动的活水开凿,把短板变为优点。深研易经的家族能人,顺应这可求不可得天时地利,把“吴家老畈”更名为“门朝东吴家”,后世人为了称呼上的便捷,把门朝东吴家简称为:门朝东吴家、吴家和吴郢。
繁衍于芡河南岸吴老畈吴冲口的吴氏是正统的“三让堂”血统,出自江苏无锡梅里,正因为开挖了吴冲大沟、修筑了吴小桥,才得益于同吴桥“延陵郡三让堂”、吴庙和马城草寺、蚌埠吴小街吴氏加强了宗族联系。吴冲一条沟不仅改善了地方民生,更将“务实、奉献、德业并重”的吴氏家风融入血脉,成为家族荣光的核心标识。
“沟渠蜿蜒贯田野,映照稻浪春色多;“三让堂”成就美名,舍小我弘扬大义。”提笔写下的诗行是对吴氏家族的敬仰、也是身为吴氏后人的一种崇尚和自豪。
(作者系:吴老畈三让堂吴氏山怀分支点字辈传人)
上一篇:芡河人家——“吴郢”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