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芡河流域吴老畈和吴郢本是“三让堂”吴氏的迁徙地,以“畈”和“郢”两种称谓取名,本质是地理环境与宗族文化的结合:“畈”突出了农耕生产的地理基础,“郢”标注了定居地的形特征,两者均承载了宗族对定居地的历史记忆与身份认同。这种命名方式,既是吴氏宗族适应环境的智慧体现,也是其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畈”是淮河流域对成片农田、河谷平地的传统称谓,吴老畈、吴郢直接关联三让堂吴氏先祖的农耕生产方式与定居地的地理环境和沿河而居人家的生存习惯。淮河支流芡河流域“三让堂”吴氏多为明代洪武年间从无锡梅里迁徙而来,先祖选择在芡河南岸的“老畈头”落脚。此处依山傍水(邻近落峰岭石山)、地势平坦(河湾处的开阔地),符合传统农耕文明对“近水、肥沃、易耕”的选址需求。先祖以“畈”命名,既是对定居地核心地理特征的概括,也承载了“以农为本”的家族生存智慧。“吴老畈”的名称便源于此,后虽因河水侵蚀南迁形成“吴郢”,但“畈”字仍作为家族与土地联结的记忆符号保留。
“郢”本是楚国都城的称谓,后随江淮地区频繁的战争与人口迁徙,逐渐演变为边远村庄的地名常用字。其来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营字转化(晚清至民国时期,江淮战乱频繁,百姓以“营”结寨自保,后为雅化地名改“营”为“郢”);另一种说服是楚遗民纪念(楚国迁都江淮寿春,亡国后遗民以“郢”怀念故都)。对于三让堂吴氏而言,“郢”的命名更侧重文化认同与雅化需求。例如,“吴郢”(或“吴郢孜”)是因河水侵蚀岸边的土地而形成的新村庄,更名为“吴郢”。这一过程既保留了家族郡望的特征,也传承着吴氏一脉的传承基因,还融入了江淮地区的地名文化传统,使居住地名称更具地域特色与文化底蕴。
“畈”和“郢”的结合,实现了家族传统与地域特色统一,强调农耕根基与地理属性,二者结合完美体现了三让堂吴氏铭记了先祖从无锡梅里迁徙至淮河流域、扎根农耕的历史;“吴郢”以“郢”命名,则顺应了江淮地区地名演变的趋势,使家族居住地名称更符合地域文化习惯。这种命名逻辑不仅强化了家族对根源的认知(如“三让堂”的“让”德传承),也促进了家族与地域文化的融合。“畈”与“郢”的命名,本质上是三让堂吴氏生存需求、文化认同与地域特色的综合体现,“畈”是农耕文明的印记,“郢”是文化融合的结果,二者互用是宗族文化中的“地域认同”和“历史印记”;“畈”与“郢”的命名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是吴氏宗族地域认同与历史传承的载体,通过命名确立“归属感”。
“畈”在汉语中通常指田地、田野,是江淮地区常见的村落或地块名称,用于描述农田或聚落区域。“郢”代表着地理实体,在安徽、湖北等地,村落、城镇常用以“郢”命名,延续了千年历史记忆。芡河流域吴老畈、吴郢以“三让堂”为家族繁衍标志,谨记“和为贵”“礼让”优良家风,不仅把地名演绎成移民文化的活化石,还用“世家第一、至德让三”姓氏精神图腾,连接个体与家族、国家的文化纽带。
(作者系吴老畈三让堂吴氏后裔山怀分支点字辈传人)
上一篇:季子躬耕吴下里——古延陵再识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