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故事 > 历史人物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吴程九家传

新山吴氏人物传记(七)

吴程九家传

白话译文 

        纵观古代的贤人及士大夫,所记载的事迹和品行,大多是积功累德、广施恩惠。所积福报,却往往不在自身,而应在子孙后代。这并不是上天故意违背因果的常理,而是善行累积越深厚,此后爆发出的福报才更长远。我听闻堂兄泉涯君述说他父亲程九公的轶事,确实验证了这个道理啊。

        程九公,字曰铭,世代耕读传家,居住在萍乡西北的黄花驿站之地(今荷尧火烧桥,位于萍水河东岸,与尧河交汇的码头附近)。程九的父亲培爵公与母亲缪氏,传承高洁的家风。程九公天资聪颖,年少时便能作文,有显扬家声的抱负。

        十九岁时,母亲体弱多病而过早离世。父亲培爵公患有哮喘的痰疾,程九侍奉汤药于左右,从不离家远行。科举学业因此中断,但志向从未动摇。后来,爆发太平天国之乱,贼寇侵扰湘赣,波及萍乡县,位于火烧桥的渡口首当其冲,因多次水陆交战,伤亡尤为惨烈。

        程九公苦于战乱,于是背着父亲,携家眷迁到火烧桥东北的新山脚下,修缮房屋居住,称为新荘。程九当家理事,操持家务,毫无推卸。柴米油盐的琐碎,让他身心俱疲,遂放弃科举,不再专注学业。程九公完婚,不久夫人欧氏接连生下五个儿子。长子泉涯,不到十岁,便被送往外地求学,教导严格,寄予厚望。

        程九公五十岁时,家运才有起色,终于福临恩来。族人亲友前来祝寿,并恭喜祝贺鸿运高照,却无人知道,福报因何而来,运气从何而至。

        同治初年,萍乡因科考经费短缺,倡议设立新的教育机构----尚宝堂,凡是捐献银金三百两,先人有好德行,就可载入名册。

        当时,先生的家产并不丰厚,钱财亦不宽裕。母亲早逝,非常伤感,仍旧尽力捐献教育。尚宝堂的读书人获得了资助,是程九公继承了先祖的孝道和美德啊。

        我听泉涯君讲,他的母亲出嫁时,舅家赠送脸田租及子母牛,并通过母牛繁殖乳牛增加收入。程九公将钱财捐给了萍乡尚宝堂,是遵照他母亲心意做出的善举。泉涯君母亲去世后,他用田租收入修缮当地的桥梁道路。

        至于,祭祀祖先的费用,程九公尽心管理,不辞辛劳。每逢年终腊月的祭祀时节,程九公常带着幼子,前往祖坟所在地祭拜。这种祭祀活动,一直到老从来都不懈怠,未曾间断停止。

        在迁葬祖坟时,程九公特意嘱咐泉涯君:“大大高祖湘公有一些祭田,租金作为祭祀专款。但是,直到现在还没有修建祠堂,你的祖父母也没有设立享堂。你要继承我的志向,完成我的心愿。” 他一生重视根本,由此可见一斑。

        如今,程九公去世已经有三十多年了,当地的乡亲们仍然感慨地说,他的善行太多啦。有人举例:“庚午年大饥荒,是程九公救活了大家,我们靠他施舍的粮食才活到今天。”还有人说:“我能结婚成家,是因程九公借钱给我,才有今日的家庭。”还有人含着泪诉说:“我因负债无法娶妻,如果不是程九公的怜悯周全,哪有今日的子孙?” 唉,这些事例都见证了程九公的高尚德行啊。

        清朝末年,科举废除之后,泉涯与其弟勉之,遵循赈灾捐粮的惯例,通过捐献粮食和钱财,获得了出仕做官的机会。泉涯君在重庆巴县宝宁府做官,勉之君在广西柳州府怀远县任职。兄弟二人皆有良好的官场声誉,这都得益于当年严格的家庭教育。

        宣统年间,朝廷恩赐,追赠程九公为朝议大夫。这正是《易经》名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体现。善行福报,不在自身,而在其子孙。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如今,看到程九公的孙辈,肇周、学周先后留学海外,前途不可限量。在内地求学的子孙后代,更是层出不穷,人才辈出。

        我切身预知,其家族的发迹兴盛,必将长远啊。

族谱原文(分段落,加标点)

        盖观古贤士大夫,道其先生行事类,皆有累积厚施,而食报恒不于其身,必于其子孙也。非天,故违之也。盖,郁之久者,而后发乃更长也。吾闻泉涯君述其先君程九公轶事,盖信其然矣。

        先生讳曰铭,号程九。世业农居萍西黄花驿。其父培爵公,与德配缪大恭人,复有懿行承家。先生生而聪慧,幼岁能属文,即有显扬之志。

        年十九,丁母体衰,殁逾常。培爵公有犯痰疾。汤药之待,未尝稍离。学业因而有间,然其志未少堕也。会洪杨乱起,寇窜湘赣,扰及萍邑,而黄花渡适当其冲。苦兵尤甚。先生乃负父,携家迁于新山之下,葺宇而居之。为政于家,挽仰之间,责无旁贷。米盐琐肖,日劳其形,遂弃举业,不复游心文囿事。

        未几,欧恭人生五子。长君泉涯,未十岁,即令出外。传训诲之勤,属望之殷。是年,先生适为五旬,初度芹觞,祝寿。族戚荣之,而不知其食报有由来也。

        同治初年,萍乡为公车事费缺,倡立尚宝堂,议捐金三百者,得入其人,先人神举。时,先生家资不裕。念母早逝,感伤风木,竭力输之。盖以嘉惠士林者,承其孝思也。

        先是母氏来嫔时,舅家赠有田租,附以子母牛,繁殖所得,捐为育婴。此又善则慈亲之意也。自失祐后,先生以其田租所入,为地方桥梁道路。至若先人祀费,悉心经理,不辞劳瘁,丘墓所在,岁时伏腊,常携幼亲往祭拜。至老,弗懈焉。

        易坟时,尤嘱泉涯君曰:大大高祖湘公,薄有祭田,尚无祠宇。尔祖父母,亦未建享堂,尔继吾志,成之。其生平之敦本,有如此。

        今,距先生之殁,三十余年矣。乡之人尚有感而言者,曰:甚矣!先之活我也。庚午岁,凶荒,我食其粟,以有今日之身也。又有言者,曰:某之议婚,得贷于先生,以有伉俪,乃有今日之家庭也。又有泣而言者,曰:某因负债不能,有其债不能有其妻,非先生之矜全,何有今日之子孙也。鸣呼,此皆先生之宝行也。

        清季,科举既废,泉涯君与其弟勉之,尊奉亘赈捐例,纳粟置身士籍。泉涯得四川重庆府巴邑县方县宝宁府经历,勉之得署广西柳州府怀远县知县,安化厅捂苗府同知。伯仲之间,皆有循声,盖得之当年庭训也。

        宣统登极,覃恩诰,赠先生为朝议大夫。所谓,积累之食报,不于其身,必于其子孙者。非耶!观其孙,肇周、学周,先后游学海外,前程远大不可测。以其求学内地者,层层秀起。

        吾身以知,其发祥更可长也。 

民国十八年(1929)己巳年初夏,族弟 石铭,楚材 拜撰


上一篇:鄂东吴氏德学节孝名录之隐逸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1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还没有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