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以师得名,儒以道立世。辟雍鼓钟,鸾栖芹藻。庠序[i]之教,师儒之官,自古为然矣。
先生由明经选,教官五经,教授四院。与贤作文,与能书字,居鹭州[ii]讲学之乡。其论文也,理求其明,义求其析,渣滓去而清虚来。圭臬[iii]先正,不随时,俗好尚,务采邑,夸声音,苟为炳炳琅琅者[iv],可传者一也。
居官,循循法度,约束诸生,淳淳教诲,惟以振兴学校,作育人材为先。操守清白,不干预外事。郡伯庐雅器重之,谓是布帛菽粟[v],檀堂[vi]兆瑞,媲美伯起者也,可传者二也。
先生诗礼过庭,大椿八千,依依色养,寿跻期颐。先生兄弟六人,雍雍睦睦,欢聚一堂,力田孝悌,料养黉序,联篇接踵。先生行序五,以茂才名二十有余年,请业者正,问字执经,无虚日造就人材。春风化雨,辟之公门桃李,药笼参苓也,可传者三也。
膺[vii]乾隆甲戌年份岁贡,屡念先人庐墓,远在龙岩,协世父茂亭公,裹粮跋涉拜祭墓,下龙岩。宗亲鉴其诚挚,不忘所自,恭设木主二,一为耆寿元文公,一为百岁礼容公,增祀龙岩享堂,并抄迁徙世系源流。远宗近述,俾后人俎[viii],豆瓣香,不致贻笑,籍谈数典,勿忘祖也,可传者四。
先生以乾隆三十八年,恭膺简命,司训吉安府儒学,一席青毡,声宣铎舌,士林德之甫。任四年,先生曰:人生七十,曰悬车令,已七十有六,流水还乡,落叶滋本,尚敢滥竽恋栈。当是时,留之者遇长官,羁之者有同僚,延之者有庠序,而先生心计决矣。禀上所允,请于四十一年丙申岁二月,旋里素琴,浊酒苜宿之斋;玉树之兰,依稀扶风之帐。冠儒冠,服儒服,香山社商岭田,岂非浩瀚至福,靡靡考祥也哉。
先生讳象鸿,吴姓,名宝岳,号楫溪,晚号湘山,配氏孺人廖,生子四,长纶音,次帝述,三引兹,四伊作;孙曾繁衍,未及备序。先生令德寿考,全受全归,以是年冬十二月十五日卒,寿七十有六,葬道田洲财鼓冲。文系科庭,长者气质纯朴,立心端正。
道光二年新修族谱,总理会记,聚首月余。谈及往事,历历如昨。昔待大父之宦四年,故广文事,知之悉言之详也。息乎先生手稿,辛卯大水,荡然无存。鉴构雪泥印爪,令人相望唏嘘而已,是为传。
道光二年壬午岁季春月,举人 任兴安县教谕,欧阳楷敬撰
注释:
[i] 庠序,xiáng xù,指学校。
[ii] 鹭州,今湖南长沙橘子洲。
[iii] 圭臬,guīniè,指行为准则。
[iv] 「炳炳琅琅」的意思是指文采耀眼、声韵悦耳的样子,形容文章辞藻优美,光明正大的状态。
[v] 布帛菽粟,指布匹(布帛)、豆子(菽)、小米(粟),比喻极為平常但又不可或缺的事物。
[vi] 檀堂,庄严肃穆的学校。
[vii] 膺,ying, 接受朝廷俸禄。
[viii] 俎,zu, 祭祀。
翻译白话文:
新荘吴氏十四世祖—— 象鸿公传
有德行的人,因从师而成名;凡读书人,因遵道而立世。古代的学校,礼乐制度完备,犹如鸾鸟,栖息在清净的池沼中。学校的教育与师儒的职责,自古以来便是如此。
先生因精通四书五经和科举制度,而被朝廷入选,出任教官,教授五经,讲学于四院。他能文善书,常年讲学于长沙橘子洲。其治学,文章必求义理分明,条理清晰,剔除糟粕,力追纯正高远;以先贤为行为准则,不随波逐流,不迎合世俗浮华,不为功名利禄而妄作文章;他所追求的是能真正流传久远的学问。这是为他树碑立传的原因之一。
湘山公为官之时,循规守法,严格督导,谆谆善诱,惟以振兴学校、培育人才为第一要务;为人操守清廉,不干预外事。郡守器重之,称他如布帛菽粟般不可或缺,是学校的祥瑞,可比肩古代名儒伯起。这是为他作传的原因之二。
先生侍奉双亲,至孝有嘉,诗文出众,礼义有嘉,亦享高寿。其兄弟六人,和睦共处,勤于农耕,孝友敦睦,资助校舍,锦绣文章,接二连三,传承不断。先生排行第五,以茂才之名为人称道。二十余年,门下学子络绎不绝,或请教,或问字,先生无一日,不竭力栽培。其教学如春风化雨,所育桃李遍布乡邻,堪比药材中参苓般珍贵。这是为他作传的原因之三。
公元1754年,乾隆甲戌年始,先生领受朝廷俸禄。他常思念祖先墓庐,远在福建龙岩,于是与族叔茂亭公同行,配带干粮,跋涉千里,诚心祭祖。龙岩宗亲,见其至诚,不忘本源,遂为两位先祖设立牌位:一为耆寿元文公,一为百岁礼容公,并增祀于龙岩享堂。象鸿公又抄录迁徙世系源流,远祖近宗一并记载,使后人祭祀不忘先祖,不致被人讥笑忘本。这是为他撰写传记的原因之四。
公元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先生奉旨出任吉安府儒学训导。青毡一席,宣讲礼乐,士林敬仰。任职四年,先生说:“人生七十,当悬车致仕。今我已七十有六,理应辞官归乡。流水归海,落叶归根,岂能因虚名而留恋官位?当时,兴国县令挽留,同僚劝阻,师生请求,但先生去意已决。
公元1776年,乃上奏请辞,乾隆四十一年二月,回归湘东喻家湾故里,过上清淡自适的生活。琴酒相伴,如隐者居斋室于山水田园;儒冠儒服,似寄情香山之世外桃源。这是非常难得的盛德至福啊!
先生,讳象鸿,名宝岳,号楫溪,晚号湘山,配廖氏孺人。育四子:长子,纶音;次子,帝述;三子,引兹;四子,伊作;子孙繁衍,未及详录。先生为人,气质纯朴,立志端正。卒于公元1776年十二月十五日,德行高尚,寿七十六,葬于道田洲,财鼓冲荷花池。
公元1822年,道光二年,修订族谱,族人聚会月余,谈及旧事时,历历如昨日。先生的诗文手稿,在辛卯年发大洪水中荡然无存,只余零星印迹,实在可惜之至。
先生事迹和作品,令人凭之追忆,感慨唏嘘。于是立此传。
1822年 兴安(江西兴国)县教育督导 举人 欧阳楷 撰
2025年 吴称谋 抄录,注释,加标点并翻译成白话文
上一篇:吴盛:清水江流域的一个传奇人物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