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德之人,因从师而成名;凡读书之人,因遵道而立世。古代的书院,礼乐制度完备,学子读书学堂,如鸾鸟栖息池沼,清净而圣洁。书院的教育与师儒的职责,自古以来便是如此。
先生因精通四书五经,熟悉科举制度,被吉安府入选为仕。出任教官,教授五经,讲于四院。先生能文善书,诗文灵秀,书法恢弘,常年讲学于吉安白鹭洲书院。其治学严谨,文章必求义理分明,条理清晰,剔除糟粕,力追纯正高远。先生以古圣先贤为行为准则,不甘随波逐流,不迎世俗浮华,不为功名利禄而妄作文章。先生追求能流传久远,存于后世的学问。这是为先生树碑立传的原因之一。
先生为官之时,循规守法,严格督导,谆谆善诱,惟以振兴书院、培育人才为第一要务;为人操守清廉,不干预外事。郡守器重之,称他如布帛菽粟般不可或缺,是书院的祥瑞,可比肩东汉名儒伯起。这是为先生作传的原因之二。
先生侍奉双亲,至孝有嘉,诗文出众,礼义仁厚,亦享高寿。其兄弟六人,和睦共处,勤于耕读。孝友敦睦,资助书院。诗文接二连三,佳作锦上添花。先生排行老五,以茂才之名为人称道。二十余年,门下学子络绎不绝,或请教,或问字,先生无一日不竭力栽培。其教学如春风化雨,所育桃李遍布朝野,堪比药材中参苓般珍贵。这是为先生作传的原因之三。
西元1754年,乾隆甲戌年始,先生领受朝廷俸禄。先生仁孝,常思念祖先墓庐远在闽西龙岩,于是与族叔茂亭公同行,配带干粮,跋涉千里,诚心祭祖。龙岩宗亲,见其至诚,不忘本源,遂为赣西湘东两位先祖设立牌位:一为耆寿元文公,一为百岁礼容公,并增设祭祀于龙岩吴氏享堂。先生又抄录迁徙世系源流,远祖近宗一并记载,使后人祭祀不忘先祖,不致被人讥笑忘本。这是为先生作传的原因之四。
西元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先生奉旨出任吉安府儒学训导。青毡一席,宣讲礼乐,学识渊博,士林敬仰。任职四年后,先生说:“我年已七十,当悬车止仕的年纪。今七十有六,理应辞官归乡。流水归海,落叶归根,岂能因虚名而留恋官位?当时,府台挽留,同僚劝阻,师生请求,但先生去意已决。
西元1776年,乃上奏请辞,乾隆四十一年二月,回归赣西湘东喻家湾故里,过上清淡自适的乡野生活。先生性情高雅,心志高远。琴酒相伴,如隐者居斋室于山水田园;儒冠儒服,如仕官寄情香山之世外桃源。这是非常难得的盛德福气,祥瑞无比啊!
先生,讳象鸿,名宝岳,号楫溪,晚号湘山,配廖氏孺人。育四子:长子,纶音;次子,帝述;三子,引兹;四子,伊作;子孙繁衍,未及详录。先生为人,气质纯朴,立志端正,德行高尚。
西元1776年十二月十五日,卒于喻家湾祖屋,享年七十六岁,葬于湘东道田洲,财鼓冲荷花池。
西元1822年,道光二年,黄花吴氏修订族谱,族人聚会月余,谈及旧事时,历历如昨日。先生的诗文手稿,在辛卯年发大洪水中荡然无存,只余零星印迹,实在可惜之至。
先生的事迹与作品,常令人追思纪念,无尽感慨唏嘘。于是立此传记。
注释:此传记于1822年由兴安县(今江西兴国)教育督导,举人欧阳楷敬撰。
点评:
有诗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吴公象鸿,教书育人,鞠躬尽瘁,终生不渝。七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同年底逝世于老家湘东喻家湾。其敬业精神,称赞有嘉;其道德情操,敬佩至伟。
此传记抄录原文并译成现代文后,分享给家乡众多亲友。经贤侄吴杰指出,鹭州讲学之地,可能不是长沙橘子洲,而是吉安白鹭洲书院。经过查证,言之有理,特作更正。因网文刊登之后,无法再修改,特修订再刊。
据史料记载,白鹭洲是位于吉安赣江之中的沙洲,由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之句而得名。 明代名士邹元标描写白鹭洲“春水引行舟,桃花夹岸流。沙明群鹭白,雨过万峰幽。”
白鹭洲书院由南宋丞相,教育家,文坛领袖江万里创建。学院延续千年,是赣南地区讲学、传道、授业的著名场所,为江西四大书院之一。在宋明清三朝,共培养出文天祥、刘辰翁、邓光荐等17位状元,2700多名进士,理学之风著于海内,先贤名人享誉天下。清初出现“讲学鹭洲之上,观听者不下千人”的盛况。
千百年来,江西被盛誉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江南各省特别重视教育,历朝历代人才辈出,江西被誉为华夏大地的“才子之乡”。在中国历史上,出仕为官者,占半座朝堂,或许皆是出于此缘故。
上一篇:新荘吴氏十四世祖——吴湘山传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