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氏文化 > 家风家教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尚义济贫  千年家风

尚义济贫  千年家风

江西省永新县炤公望烟楼

       一 

       吴氏勤俭尚义、济贫救困的至德家风源远流长,可上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商末周初。其时,周太王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和季历。古公亶父见三子季历活泼可爱的儿子姬昌(周文王)有“祥瑞”,便有将王位传于季历的想法。可是,他又有怕“废长立幼”的顾忌。以礼让孝悌闻名于世的长子泰伯闻讯,为使侄儿顺利接班,便毅然携弟弟仲雍,主动离开王室,携家带口一路东行,落脚时为蛮荒之地的江苏无锡。为了能让二弟继承王位,同时,也为了能和吴地百姓打成一片,兄弟俩“断发文身”,杜绝了于老家的一切联系。古公亶父病逝后,尽管二弟季历多次派人寻找,请泰伯回周原继承王位,皆被兄弟俩婉拒。

       从此,兄弟俩的勤奋打拼,将中原的先进农耕技术,传播给当地百姓,并经常接济那些尚处于饮毛茹血时代的穷苦百姓,获得了吴地人民的衷心拥戴,遂拥推泰伯为吴国国君。从此,吴国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极其辉煌而悲壮的一页。

       吴氏尚义济贫、开拓进取的优良家风,在天下广为流传。七百多年后的孔子在《论语.泰伯第八》中,也不无感慨地发出:“泰伯可谓至德也已也,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的赞叹!司马迁在他的《史记.泰伯世家》中,也高度称赞吴泰伯为“天下第一世家”。

       吴泰伯尚义济贫,开拓江南的高贵品德,不光载之于史册,在吴地江苏无锡一带,仍口口相传,历数千年而不溟灭。如此高风亮节,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二

       吴氏尚义济贫的家风传承2000多年后的南唐时期,吴泰伯六十九世孙吴皙,由九江任永新县衙主簿。其时,主簿是主管民政、粮食、文书的职官。吴皙到任永新,“始下车,见地方旱歉,即自买米赈邑。以一马二童行里中,询老人,问民隐苦。是时,主簿可直达疏,乃先力请于令守:凡苦民之旧政,自上疏请除之。疏上,于是荒田清而税赋蠲矣。”

       吴皙秉承吴家“尚义济贫”的优良家风,到任永新后,见百姓因旱灾歉收,无米下炊,乃自费买米接济穷人。之后,他深知此乃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减轻百姓的负担,也非长远之策。为此,他利用自己的职权,直书朝廷,陈述永新百姓的疾苦,因而争取到了朝廷为永新百姓减轻赋税的勅书。从此 ,永新的民生才从法律上得到空前和长久的改善。

       吴皙在任上“又自出费修学宫,课学士于学,教以乡射礼,虽曰观德,而实寓兵于士,以制乱也。”吴皙不仅自掏腰包修缮学宫,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还亲自给学生上课,为永新的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鉴于吴皙在永新的善行善政,唐主勅吴皙以“卓异主簿”的褒奖。

       吴皙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任所。儿子吴熄和吴炤欲将父亲的棺椁送回老家九江安葬。永新百姓闻之大哭,阻棺于道,泣请留葬永新,皆曰“见墓如见公”。于是,吴皙陵寝安葬城西三里塘。

       许多年后,时任泰和县令的北宋名士黄庭坚,一日游永新,闻永新父老言及吴皙尚义济贫的优良家风后,深受感动,遂援笔写下了《吴主簿公传》,并勒石于学宫,以示褒扬。

        三

       吴炤是吴皙的次子,父亲去世后,为遂母亲惧怕洪水的心理,举家迁往地势较高的南乡烟冈。

       一日早晨,吴炤行走在乡间,见一农户过午了,还未生火做饭。细问之,方知无米下锅。于是,吴炤便差人给人家送去米粮。为了能及时发现断粮户,吴炤便在烟冈最高的桂冈埠岭上,修建了一座高阁,名曰“环景楼”,以为可环视四周风景之意。

       从此,每日清晨,吴炤必登楼巡视,如发现日将午,瓦上仍未冒烟的人家,他便差人送去米粮,以赈断炊之困。一年四季,天天如此,从未间断。有人计算过,吴炤一生,共为贫苦百姓送去米粮达万石之多。

       吴炤去世后,烟冈人们为了感恩吴炤的善行,将“环景楼”改名为“望烟阁”。随之,烟冈地名也随之改称为“烟阁”。近千年来,烟阁之名沿袭至今。

       因年湮代远,望烟阁早已不复存在。然而,吴炤尚义济贫的美名,却随着“烟阁”的美名,而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受此感染,近期,烟阁乡人民政府联合烟阁乡乡贤会,通过民间捐资上百万元,筹备在望烟阁旧址上重建“望烟阁”。期望即将奠基的“望烟阁”工程进展顺利,早日竣工。如此,吴炤尚义济贫的崇高品德,将永远彰显前人,启迪来者,庶几可集千年功德之大成,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于一身者矣!

       四

       永新吴氏“尚义济贫”的优良家风,三千年来赓续不辍,早已深入吴氏千家万户之中。如今的永新吴氏,每个家族都将“尚义济贫”四字嵌入各自的家谱和家规中,成为行事做人的基本准则。“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成为吴氏家族间共同信守的义务。如一方遭了洪水,马上,兄弟家族便会送去救灾物质。各家族还成立了扶贫和助学基金会,专为孤寡老人和失学学子送去温暖。邻里间,乡亲间,这种温暖无时无刻不落实到需要救助的点子上。这种懿德善行,常常会引来兄弟家族的羡慕目光。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进一步深入人心,“尚义行善,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将成为吴氏家族又一个化时代的新跨越。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0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还没有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个人文集


吴一为文集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