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氏文化 > 风俗习惯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吴老畈“三让堂吴氏植树旺族”探秘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据三让堂吴氏族谱记载:吴家老畈吴氏“立足于三棵树、扬名在三棵树、传世靠三棵树”。“榆树底下、槐树底下、椿树底下”蕴藏着三让堂吴氏一脉文化传承和家族兴旺发达的密码。祖上依照“树木参天、恩泽后人”布局,在迁徙地成家立业,以树明志告诫后人知敬畏、明事理、高风亮节、谦虚礼让。

       沿河而居的农耕岁月,人们把树木对家族繁衍的庇护当成一种信仰来膜拜。“三让堂”吴氏先祖正是怀着“植树兴族、兴家、兴业”的观念,形成了“先置地、后植树、再建宅、图复兴”的家规祖训。秉承“活树、养人、接地气”才能安家立命的学识,每新到一处迁徙地,便在栖息地周边种植树木,只要树木生长茂盛,就被固定为护佑家族兴旺发达、为族人增吉添寿的风水宝地。略懂《易经》学识的吴氏先祖,按照“五行八卦”的方位,在千河边的黄泥岗上垒灶立户、开枝散叶。

       奔波流离的吴氏先祖,牢记“三让天下、平治世泽,至德家声”的祖训,跟随着迁徙的人群,自无锡梅里跨长江、渡淮河,逶迤而来,背井离乡、跋山涉水来到了凤阳府淮河支流芡河南岸瓷岗古城遗址边上、距怀远县城西南25里一处黄泥岗上落户。修建了“吴家小庙”,改黄泥岗俗称为“吴家老畈”地名,移植来淮河流域常见的榆、槐、椿三株树苗。历经无数个春夏秋冬,吸收了日月精华、天地灵气,长成遮风避雨的参天大树,具备了承运势、通灵性的能量,被芡河两岸的人家敬奉为“神树”,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地理先生前来膜拜、瞻仰,在淮北平原享有一定的口碑和盛誉。

       冥冥之中三棵大树能庇佑家门兴旺、恩泽子孙,也成为沿芡河两岸祈福纳岁的“风水树”,让很多老户人家都跟着沾光纳福。据族谱标注:吴家的三棵神树因聚集了祖上的荫德,树冠都长成官冒状,不仅是吴氏族人的福祉,倒影还跨越芡河将运势照射在北岸许姓人家的堂屋的香案上,一时间门朝东吴家三棵神树有灵气的民间传言,顺着碧波荡漾的芡河流水,传扬到四面八方。每年春节、清明乘船而来前往吴家老畈祭拜神树、许愿、还愿的络绎不绝,红布条、红丝带系满了三棵神树的枝桠、树梢,微风吹来好似三把撑开的红伞起落有序十分喜庆,光宗耀祖。

       “背靠大树有阴凉”!“三让堂吴氏”虽然是移民身份,却创造了落户扎根后来者居上、超越老户人家成为新的“名门望族”的辉煌。吴家的“三棵神树”,开启了芡河流神话传奇和一段段传奇的民间故事,脍炙人口。有文化的地方绅士、乡土秀才还编成了泗州戏、四句推子唱段、唱词广为传唱。“好女都选吴家门,皇亲血脉根基深,人丁兴盛百业旺,彪炳千秋万古扬;攀亲专挑吴氏女,婀娜多姿相貌美,知书达理明事理,联姻衔接福禄禧”。唱词朗朗上口,唱腔婉转动听;伴奏以柳琴为主,辅以锣鼓等器乐,加上慢板、行板,以及特殊的“五字紧”、“连扳起”艺术处理,让人陶醉、发人深省。

       也曾有人疑问,为啥三让堂吴氏正屋的大门都朝着东南方与外姓住户门朝南不一致?还有门前种植“榆、槐、椿”三木的独门习俗?。要是了解吴氏起源及“三让堂”祖训的人都知道,吴氏向来诚信守德,不仅有天下颂扬“三让王位”的美德,还有遇事让人三分的品行。因“榆”与“余”、“槐”和“怀”、“椿”与“春”同音,分别包含着:“连年有余、怀念故乡、春暖花开”等寓意,也有种好地、耕好田、安心过好日子向官府“示好”,做“日出而作、日落而宿”顺民的诚意。

       因吴氏高祖认为:树木的形态和气场,能平衡五行,促进居住者运势和谐,吸纳灵气,扭转运势,增强家族的运势和凝聚力,保持村庄气流畅通,避免煞气入侵,护佑子孙后代人丁兴旺、家业繁荣昌盛、族人和睦同心。于是,便按照五行八卦方位,种植椿树、榆树、槐树,分为椿树底下、榆树底下、槐树底下三个同宗分支。

       长房门前栽榆树。古时候人们依靠水运走天涯,榆树又是制作木船的好木材料,都把榆树当成适应性强,耐干冷气候及中度盐碱的“神仙木”来培育,也是榆树与“余”谐音,会先长出类似古代钱币的榆钱,因此被冠名为“吉祥树”。同时,人们还习惯借助榆树的灵性,指点后人只有根扎厚土、才能抗灾难、规避风险、保太平,成为可塑可用的良木,为后人自强不息、兴旺发达做成长成材的标杆。

       二房门前栽椿树。因为椿树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神秘色彩,不仅是“百木之王”,更被尊称为“辟邪木”,能够吸收和聚集天地灵气,具有辟邪驱灾之力,还有着大吉大利、招财进宝的涵义。不仅体现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世俗,警示着后人顺势而行、量力而为。

       三房门前栽槐树,体现了先祖的聪明睿智,无论是在肥沃的土地上还是在贫瘠的砂浆缝隙中,槐树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槐树用途广泛,它的树皮和树叶可以用来治疗各种疾病,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点拨后人应以高洁和坚韧的品德为人处事,淡名利、避世俗、舍己为人;过“自由闲适、高洁坚贞、于世无争”的恬淡日子。

       三棵神树,凝结了“三让堂吴氏”的家国情怀。三棵树可以围成三个同心圆,代表吴老畈吴家世世代代同心同德、血脉相连,祖祖辈辈相存相依;三棵树也可以勾画出三角图形,证明着吴氏后人同宗同源、手足情深,子子孙孙相互提携。这也是吴老畈吴氏家族分为“榆树底下、槐树底下、椿树底下”的缘故。

       六十年代初,淮河洪水泛滥,吴家老畈一片泽国,三棵高大挺拔的神树也没能幸免,洪灾之后逐渐枯萎,吴家老畈的家园也为规避水患向南迁移。吴氏后人仍然延续着在门前种植“榆树、槐树、椿树”的门规,门前绿树成因、鸟鸣啾啾、活水潺潺流淌。勾勒出恬静、祥和、稳定的田园生活画卷。

       闲暇之时,站在吴家老畈旧址上,默念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句,望着头顶婆娑的树冠指向东南,新生枝叶长势旺盛,让我茅塞顿开;老祖的睿智就是以树为冠、以树指南、借树判定兴盛,不正是三让堂吴氏家族所图、所为、所依、所盼。

       在漫长的岁月中,时间淹没了风流人物,但是总有一些姓氏、名人和一些家族文化如同璀璨的星辰,跨越历史长河云烟散发着独具魅力的光芒。“三让堂”吴家老畈“三棵神树”曾经有着令人仰慕的存在。为后人更加深入地探究“三让堂”内涵与意义、探寻吴老畈吴氏根源及宗亲迁徙途径提供了参考。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在吴老畈旧址上,在生长过“三棵神树”的地方,与老祖隔空喊话,能够传承祖先衣钵、拉近血脉亲情、形成文化自信。

(作者系吴老畈“三让堂”吴氏山怀分支(典)字辈传人)


上一篇:节母吴母张孺人六十寿文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0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还没有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