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谱收藏的核心价值与传统重视
家谱作为记载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及事迹的历史图籍,是家族的生命史,其收藏与保存是修谱完成后最核心的工作。在传统社会中,家谱被视为私密的家族档案,收藏方式特殊且严格,部分家族甚至将收藏规范写入族规,违者会受家法惩处。
一部新家谱修成后,通常会留存一至数部于宗祠,其余分发给各房妥善保管。为明确责任,还设有“领谱人”与“掌谱人”的角色,领谱人多由房长担任,掌谱人则是本房推举的有威望、负责任的贤能者,二者有时为同一人。
族规对家谱收藏的约束极为严苛,如江西信丰《温氏族谱·家规》规定,家谱不得遭虫鼠毁坏、水火盗贼遗失,不许典借、抄录或售卖,违者将被族众责罚,原谱需追回交予他房诚实者收藏,隐匿者加倍受罚。《平越杨氏重修小宗祠谱·原刊条规》也要求,家谱不可用木匣装载,需置于香火之上或书室之中,若出现鼠咬、油污、墨侵等损坏情况,违者将被罚款三两,抗罚者不得参与家族祭祀。
此外,为防止异姓或同姓宗族攀龙附凤、冒认祖先,家谱向来“秘不示人”,“黄金可借,家谱不可借”的说法便源于此。
二、家谱收藏面临的多重环境限制
家谱的收藏不仅受传统规则约束,还面临诸多现实环境的挑战。从收藏主体来看,宋代以前家谱有官藏与私藏之分,彼时家谱政治属性较强,民间修谱后需缴送一份至官府,皇室家谱另有专门机构管理,两者可相互参校补充。宋代以后,民间修谱风气兴起,皇室亦如民间自行收藏家谱,但官藏与私藏的分野始终存在。
从存世数量来看,官藏或公藏的宋代以前家谱几乎绝迹,宋代以后的也多为清代康熙以来所修。加之民间常有新谱修成后销毁旧谱的传统,使得家谱在本族之外的收藏难度极大。
从保存条件来看,即便是本族收藏,家谱也会因年代久远出现纸张发酥,遇阴雨天气则易受潮发霉。历史上的特殊时期更是对家谱造成重创,如文革期间,大量家谱被当作封建余毒焚毁或送进造纸厂。
观念变化也加剧了收藏困境,在近年重经济利益的社会风气影响下,传世家谱与新修家谱多仅受中老年人重视,年轻人对家谱认知淡薄,部分传世家谱甚至在老人去世后被当作遗物焚烧。
三、家谱公共收藏的发展与多元形式
鉴于家谱收藏存在诸多局限,将其交由条件优越的公共机构保存的呼声日益高涨,人们普遍认为恒温恒湿的环境更利于家谱的长久留存。随着社会观念转变,家谱“秘不示人”的传统逐渐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家族或姓氏主动将家谱捐赠给公共机构。民国以来,许多家族在修谱后会分送各大图书馆,以防止散失,这种做法也随时代变迁得到推广。
新形势下,家谱收藏方式不断丰富,尤其是数字化与网络化的普及,让纸质家谱成为图书馆、档案馆、科研机构、大学资料室及姓氏研究会等的重要收藏对象。
目前,家谱收藏已形成多元格局,除了族人或宗祠收藏外,还涵盖公共机构、研究者、爱好者及公私藏家。其中国家级收藏以上海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为核心,其余则散见于各地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以及台湾、香港地区的公共与科研机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