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氏分布 > 国内吴氏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福建龙岩吴氏人口分布及部分支系源流探考

       吴姓,最早起源于炎帝姜姓,距今已有 5000 多年历史;吴姓的第二个起源是源自祝融氏吴回氏族,距今已有 4700 多年历史;吴姓的第三个起源是出自姚姓,距今已有 4200 多年历史;吴姓的第四个起源是出自姬姓,距今已有 2600 多年的历史 ( 如吴王太伯,就出自姬姓,被后世吴姓人称为开姓始祖 )。吴姓在旧百家姓排名第六位,新百家姓排名第九位,2021年排名第十一位。

       福建是吴氏分布较多较集中的地域,也是历史上吴氏宗族较早到达的省份。据《汉书》记载,吴姓最早入闽始于汉(公元前 111 年),两千余年来,吴姓子孙在闽枝繁叶茂,瓜瓞连绵,人数大约165万人(2018年户籍统计),为福建第五大姓。

       龙岩吴姓总人口约有 10 余万人,排名第十位,主要分布在长汀、连城、上杭、永定、新罗、武平等县区,漳平也有近六千人。

       一、吴姓各县市区人口数、分布情况、郡望以及世系

       1、永定吴氏属宣公的一支,入闽始祖承顺公传派,均为泰甫公和吉甫公的后裔,属渤海郡。全区吴氏分布在 16个乡(镇)45 个村,现约有 1.8 万人,列全区人口第十位。主要分布在凤城、峰市、下洋、湖坑、虎岗、培丰、坎市、高陂、湖雷、抚市、合溪、堂堡、岐岭、大溪、陈东、城郊等乡镇。世系:宣公(江南始祖)——纶公——承顺(宥)公—— 坤二公——泰甫公 (兴甫公)吉甫公。

       2、上杭吴姓总人口据 2023 年统计共有 11602 人,主要分布在城郊、湖洋、茶地、官庄、稔田、通贤、城关等乡镇,属渤海郡,都是承顺(宥)公的后裔,世系:宣公(江南始祖)—— 纶公——承顺(宥)公。

       3、连城吴姓主要有九支,其中渤海郡七支,延陵郡二支。全县吴姓人口约 2.19 万人,排名前三乡镇为莲峰镇、宣和镇、文亨镇,共约 1.1 万人,占全县吴姓人口一半以上。

       渤海郡有莒溪壁州支,入连始祖十六郎公,宋进士,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宋绍兴年间从 苏州闲隐入闽,衍传 33 代;曲溪罗胜支,入连始祖十五郎公,宋绍兴年间迁入;四堡枧头支, 始祖大郎公,宣公八世孙,于南宋末由江西南丰迁入,历传 31 代;宣和吴家坊支,始祖八四郎公,千九郎公之孙,六四郎公第四子(宣公→纶公→宥公→坤二公→吉甫公→五四公→千九公→六四公), 元朝泰定年间由永定迁入吴家坊,历传 27 代;庙前大竹园支,始祖石泉公,明景泰 6 年由龙岩大池秀东坑村迁入;新泉官庄支,始祖四二郎,来源不详,传 23 代;新泉热火坑支, 始祖福生公,源不详。延陵郡支莲峰镇吴屋塘始祖十九郎公,南宋末由临安入闽,三世祖念五郎公,奉命赴粤,卒于朋口垂珠岭,晋增车骑将军追封三代;延陵郡支文亨席湖营,始祖锦祥公,仲雍 62 世孙,于唐代由苏州入闽,衍发 40 余代。各支向海内外播衍,不计其数。

       4、长汀吴姓总人口约有二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城关,大同,南山,涂坊,濯田,羊古, 宣城,古城,铁长,童坊和庵杰等乡镇。渤海郡主要有应龙支,唐末吴应龙曾任汀州太守, 从南京无锡迁入长汀;纶公第四子福公和第八子宝公由南丰迁入铁长和庵杰乡;琚宝公由上 杭迁入大田;永安公迁入洋背;五二郎公元初由淅江迁入宝珠门;君春君宇公由上杭迁入古城;友旻公由宁化迁入南岩。延陵郡惠通公由连城席湖营迁入河甫,始祖锦祥公。

       5、新罗(旧称龙岩县)吴姓人口据 2023 年统计共有 11572 人,主要分布在大池、小池、 白沙、红坊、铁山、龙门、万安、雁石、江山等乡镇以及新罗城区,其中十二郎公从华封社 迁入龙岩小池移炉田心(官宅坊)开基,是龙岩县开基始祖之一;二十郎公分铁山镇,红坊镇, 龙门镇;白沙吴氏系清流县铁石矶泰伯第六十二世锦祥公后裔,于宋朝末年到白沙定居,传派连城文亨席湖营、长汀涂坊河甫、新罗万安、白沙、雁石、江山、城区、漳平双洋等。

       6、武平吴姓人口约有一万余人,主要聚居永平镇、桃溪镇、武东镇,还有吴姓人口分布较少的乡镇是城廂、平川、岩前、中山、东留。

       7、漳平吴姓人口据 2023 年统计共有 5915 人,主要分布在菁城街道、桂林街道、溪南镇、官田乡、双洋镇,其余十一个乡镇仅零星分布。延陵郡有:菁城街道的世馨堂、德馨堂、绍馨堂,源於晋江市灵水乡,灵水吴氏始祖懒翁公派下四世浩翁公 (敏公,厦门海沧梧贯始祖);五世祖良燦公(迁海澄县开基德馨堂);九世祖馨初公(迁漳平开基世馨堂);馨初公派下三房七传至士富公分衍绍馨堂。

       桂林街道是福德堂,明朝中期从连城县文享镇湖峰村迁至漳平永福镇龙车村,康熙二年(公元 1663 年),始祖(第十四世祖)德兹公携妻(陈氏)又从永福龙车村迁至桂林街道高明村。

       溪南开基始祖二十公携妻子于元朝至元三年从尤溪县城迁入漳平县感化里朗车 (今漳平市溪南镇朗车村),其子二十六公元朝至元二十八年又迁入溪南枣桥头 (今漳平市溪南镇溪南村) 开基 , 其孙三十公建陈婆墘祖祠。

       宋末明初洪武初年,七郎公开肇于官田山贝,后建霞溪祠为开基祖祠,现分居于山贝、石门两村,世系:鼻祖图元公→传至天宝公→再传二十公→后传七郎公。

       渤海郡延陵堂从科公 (讳双塘) 明朝天启末年从龙岩白沙迁宁洋县 (今双洋镇) 东洋村五角楼开基,是入闽始祖锦祥公支系,振石公的后裔,被视为宁洋 (双洋) 吴氏始祖,祖庙名为树德堂。此族因崇文重教,在明清两朝先后培育进士 1 人,庠生 12 名,儒生 3 人,贡生 16 人。

       二、吴氏入闽始祖主要源流

       1、宥公,字承顺,宋进士,敕赠文林郎,诰封中宪大夫,原籍江西南丰,系宣公之孙,纶公之子。其祖父宣公为避祸,于五代后晋天福元年携家人离开四川,居江西南丰。宣公生三子,长子纶公生十子,其中次子宥公徙居福建汀州府宁化石壁村,后迁漳州府龙岩县,尊为入闽始祖,更被尊为闽粤吴氏客家始祖,其后裔遍布闽粤各地及港澳台和东南亚各国。墓葬新罗小池国道旁,虎形,为区文保。宥公生子四:坎一、 坤二【迁上杭县太平里(抚市)开基】、震三、巽四。世系 : 1 宣公(江南始祖)——2 纶公——3 承顺(宥)公。

       宣公,字宣城,又字守德,简公长子,江南吴氏鼻祖,公生于唐僖宗乾符元年甲午(874年)四月十五日未时,卒于后汉乾祐三年(950 年),享年 77 岁。其始祖为周王朝始祖古公亶父的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姬姓。宣公是吴国贤公子季札的第五十三世孙,时居西蜀阆州阆中县兰登谷锡山吴登山下,随父亲到西川上任,后娶西川节度使孟知祥之女,生三子,长子纶,次子经,幼子绍,18 孙 77 曾孙 360 玄孙。

       2、十二郎公,系龙岩吴氏重要的一支。据谱载,其父念一郎公原居中原河南开封府祥符县 (今开封市开封县) 是季札公——初云公之后,于 1228 年,徙福建漳州府华封社 (今华安境内)。而十二郎公又于宋理宗宝佑六年戊午(1258) 年,溯九龙江寻源而上,来到龙岩小池社官宅坊 ( 今小池儒炉田心 ) 肇基。

       官宅坊位于“天池塘”山麓,公在此人烟稀少的山区,劈草搭棚,开荒种地,煽铁致富 (今祖厝遗址尚在)。

       十二郎公生:十四郎。十四郎生:十六郎、十八郎、二十郎三子。

       大房十六郎公生 3 子:仁普 ( 百二郎 )、天佑 ( 百六郎 )、祖受 ( 百八郎 )。

       二房十八郎公生 3 子:伯普 ( 百一郎 )、百三郎、受兴 ( 百七郎 )。

       三房二十郎公生 3 子:祖仁 ( 百九郎 )、福海 ( 百十郎 )、满叔 ( 百十一郎 )

       仁普公生 4 子:兴甫、得甫、崇甫、得昌。兴甫公生 2 子:胜旻、智和。胜旻公生 4 子:友宗、友诚、荣懋、珦兴。智和公生 4 子:祖祯、祖瑄、祖瑛、祖璟。两房八户号称:“龙岩吴氏八房”。明隆庆二年戊辰 (1568) 年首修谱时,二房族谱以“孝”“弟”命名为卷。八房公别以金、石、丝、竹、土、革、木“八音”命名为卷,每房各执一卷;以求八房和睦。祖受公生 3 子:祖松、应宗、三哥。

       十六郎公之孙兴甫公后裔分别居大、小池的:枫背、大圳背、竹山背、大埔上、矿山下、大东、秀东、金寨、赤雅、铁史村、排尾、西洋、山美、赖邦、何家陂、儒炉、黄斜、城关公王排等处。三哥公后裔居小池黄斜。得昌公房后裔居小池吴家邦、曹溪浮蔡。

       十八郎公之子:伯普 ( 百一郎 ) 后裔居龙门矮陂。

       二十郎公之孙辈后裔各房分别:居小池桥头坪、城关北门、铁山下洋、红坊紫安吴厝。

       十二郎公世系后裔,人才众多历代不乏:进士举人贡生;而现当代县团级以上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遍布海内外。

       十二郎公后裔各户历代均有部分陆续迁往闽、粤、赣、川、湘、台和海外等地,在外人丁大发。

       3、应龙公(讳烈),唐入闽汀始祖,汀州太守,配郭太婆,公生于金陵常州东球子街也。年少有为,经史良方谦让。唐昭宗末年二十岁登进士,第任浙江雍嘉县知县,任官廉明,升授汀州太守,是时帝业不终,中年叛汤,为仕者从此则危,从彼则不忠,三思二皆不可遂解组,不复还乡即本州左厢房而家焉,勤创产业,附藉于长邑。汀州府有传可查。

       4、十六郎公,宋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宋绍兴年间从苏州闲隐入闽,居璧洲为连城吴姓一脉始祖,九世祖友季公以元明经任沙县教谕致仕后,率其家属迁至城区东门。后代人才辈出:明代广东潮阳知县吴思孝,清同治广西太平府明江同知吴国梁、清咸丰刑部主事吴存刚。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被誉为中国共产党著名的“延安十老”的吴玉章的后人,从四川来闽寻根溯祖时称吴十六郎为其祖先。

       5、锦祥公,系泰伯 62 世,于唐朝贞观初年从江苏吴县迁至清流铁石矶,属季扎公延陵堂,是宣公(70 世)祖上梱公(62 世)的兄长。后裔主要居住于连城文亨席湖营、长汀涂坊河甫、新罗万安、白沙、雁石、江山、城区、漳平双洋等。

       6、念五郎公,南宋车骑将军(注:在卫将军及前、后、左、右将军之上,位次上卿,或比三公),季仕于临安官授御前校正,奉命赴粤,卒于连城,现其后人居于连城莲峰镇吴屋塘。据载:公忠义途死晋增车骑将军,时太后及上(皇上)并侍御诸臣各皆痛哭。朋口镇当地垂珠岭地名的由来。

       三、龙岩吴氏人才辈出

       龙岩吴氏人才辈出,人文荟萃,与其他族群一样,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永定有明朝抗倭义勇吴景盛(石坑歧峰公);明永乐四年授任浙江杭州府富阳知县吴子仲,讳蒙公,奥杳吴屋村人;1929 年为毛泽东医治好恶性疟疾的红色老中医吴修珊和其儿子独立红九团团长吴胜,红八团参谋长吴福华(石坑),团中央候补委员吴洪钧烈士(塘厦);永定名流吴湘、吴遴父子(凤城);祖籍地为永定下洋镇思贤村的中国国民党前主席吴伯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吴灿明(塘厦);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吴汉光教授(塘厦);医学博士后,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心脏大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福建省最美医生吴锡阶(塘厦);上海交通大学激光等离子体实验室年轻研俊吴福源(石坑)等。

       2、上杭有瓦子街牌楼主吴湘、吴浩、吴成高、吴克辉、吴监先、吴宪審、吴勇等;红色干部有吴玉先(1939 年在延安红军供应处供给站任站长),吴允升(1932 年任闽西红军十二军 101 团政委)等。

       3、连城有宋代户部尚书十六郎公、明成化拔贡吴琨仕直隶安州(今河北保定市)通判、明洪武吴嵩任正三品知事参军、圣旨勅命封吴润恩(吴嵩之父)尔国仕公、明广东潮阳知县吴思孝、清顺治广东总兵吴锡授、清嘉庆大学士一品吴选兰、清同治广西太平府明江同知吴国梁、清咸丰刑部主事吴存刚、清光绪御前带刀蓝翎侍卫吴拔贞、湖广布政使司吴廷宫、清光绪明经进士钦命从三品工部右侍郎吴云飞、清代奉政大夫正五品吴继明、岁进士日讲起居注官从五品吴奎、军功五品吴绍若等。近、现代还有杰出人物有吴海澜、吴庆浩、吴玉章、吴尔明、吴健、吴明永、吴若瀚、吴乃青等 60 多位军、政、学、商界精英。

       4、历史上长汀吴姓著名人物有唐朝汀州太守吴应龙,明朝进士、云南布政使吴廷云,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吴必先,开国将军吴岱等等。

       龙岩吴氏人才辈出,历代名人举不胜举,因篇幅所限,就不一一列举了。

       四、龙岩吴氏古村落、名祠、名墓及族谱编纂情况

       (一)、古村落及牌坊  

       1、培田古民居,位于福建省连城县西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村庄都姓吴,是迄今南方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之一。培田古民居拥有30余幢高堂华屋、21座古祠、6个书院、二道跨街碑坊和一条千米古街,因其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而闻名。培田的建筑风格迥异于永定土楼,相较于永定土楼的封闭和坚固,其精致的建筑,精湛的工艺,浓郁的客家人文气息,是中国客家建筑文化的经典之作,人称“福建民居第一村”、“中国南方庄园”,有“民间故宫”之美誉。

       2、上杭县的瓦子街,耸立着一座恩荣牌坊,是明正德九年(1514),朝廷下旨由省、道、府、县各级地方政府为“南京户部贵州清吏司郎中吴湘”建立的。因“恩荣”二字下面的品字形正中石匾上写有两个大字“流芳”,大家习惯上称它为瓦子街流芳牌坊。这也是我们中华大地上姬吴文化的骄傲!

       (二)、古祠

       1、客家首府汀州吴氏宗祠--吴让德堂,座落在长汀城区营背街102号。始建于明治戊申(1488)年,由时任汀州郡守吴文度(泉州晋江人氏)倡导汀州府八县吴氏族人共同筹建的吴让德堂,该祠原占地面积1.746 亩,为三进式祠堂,座西南朝东北,砖木结构,硬山顶封火墙,右边横屋相称,前栋三店, 后有三月亭庙,设计精美,雕刻华丽,工艺精致,墙体为青砖,每块砖头上有“吴氏祠 ”标记,与状元亭遥相呼应。现存大门中栋和上栋,厅中 14 根直径半米大圆石柱,主体保存完好, 此乃让众人赞不绝口。2012 年列入县文物保护单位。整个祠堂布局井然有序。有吴伯雄宗长的多幅亲笔题词,有吴氏文化的传承内容,是具有明代特色的古建筑,是汀州八县吴氏族人最具代表性的祖祠,是吴氏族人寻根问祖,文化交流的重要祠堂。

       2、永定下洋思贤村吴氏宗祠--崇德堂,建于明成化四年(1468年),迄今556年,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余米,坐东向西,单层砖木结构建筑,白墙黑瓦,木门飞檐,青石铺地;大门联题“渤海源流远,吴山世泽长”,标示吴氏源流郡望,门窗左右高挑大红灯笼;宗祠两侧建有厢房,后山草坡石台,绿树葱茏,柏树森森;宗祠左边有一八角古井,泉似珍珠,甘晶莹;祠前草坪茵茵,置半月形池塘,荷叶田田,寓意财丁两旺;整个建筑呈现虎形,质朴简洁,不事奢华,清新淡雅,是一座典型的客家祠堂风格吴氏宗祠上厅正中悬挂黑底金匾,堂号为“崇德堂”,蕴含“尊崇先祖谦让至德”深意,有厅联为证:“登堂思让德,入庙凛高风”“过渤海以溯渊源食其德饮其和三让高风思宛在,登吴山而怀木本春已濡已降万年礼祭庆延长”。吴氏宗祠多次重修,1989年3月首修,吴伯雄先生为宗祠题匾“敬宗绍德”,现悬挂厅堂内;2011年3月扩建吴伯雄宗亲二度回到思贤村崇德堂祭祖。2008年7月,吴氏宗祠被列为永定县文物保护单位。

       3、新罗白沙吴氏宗祠,建于清末,坐西朝东,中轴线上为大门、前厅、天井、正厅。前厅两边各有回廊与正厅相连。正厅面阔 12米,进深6米,抬梁构架,单檐歇山顶,土木结构。整座祠堂占地 2000多平方米。1937 年10 月9 - 15 日,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在此隆重召开闽粤赣边区党的临时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有来自闽西、闽粤边(闽南)、潮梅等地区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代表26人,他们代表边区的5000多名党员。该旧址于1981年 11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4、武平孔厦简菴吴公祠,位于永平镇孔厦村早石下,申山兼庚,座西朝东,建于清朝乾隆庚午岁三秋上浣之吉日,距今270年历史,大门口门牌“简菴吴公祠”旁左侧石刻“赐进士第榕城,李玉山书”,是进士第,属围垅式建筑,典型的南方客家建筑风格。1932年2月23日,罗炳辉军长率领红十二军收复武平县城。不久,亲率一个团的兵力进驻孔厦。简菴吴公祠成为当时乡苏维埃政府的办公、会议地点,军队的驻扎据点。

       龙岩吴氏宗祠还有新罗小池官宅坊,大池红军学校;连城莒溪壁州吴氏宗祠,培田开基祖祠敦本堂;永定湖坑奥杳诒穀堂,坎市南山宗祠,高陂塘厦福茂堂;武平岩前吴氏围龙屋,孔厦村溪岭祠堂;上杭上杭官庄崇德堂,茶地大燮村吴氏宗祠;漳平桂林街道高明村福德堂,菁城街道的世馨堂、德馨堂、绍馨堂,溪南吴氏陈婆墘祖祠,官田山贝建霞溪祠,双洋镇东洋村树德堂等等。还有许许多多的宗祠,举不胜举,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名墓

       1、吴氏第七十三世承顺(宥)公(宣公孙,纶公子),为入闽一世祖。公从宁化石壁村迁居龙岩后,定居于龙岩笔架山下,生四子:坎一、坤二、震三、巽四。公卒于宋仁宗年间,后与邹、彭婆太合葬于龙岩市新罗区小池镇319国道旁石牌前大排笔架山麓,猛虎下山形,2001年11月列为新罗区文物保护单位。

       (四)、族谱编纂

       龙岩各地吴氏都有积极编纂族谱,有些虽还未完成但也在积极推进中。

       龙岩吴氏源流探考,由于吴氏发祥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宗支错综复杂,加上各地族谱不全、出现断代、遗失等原因,难以考证,难免出现纰漏。望各地吴氏宗亲和社会各界贤达不吝补充和纠正,以便完善龙岩吴氏源流。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2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吴常青315

    福建龙岩大小池吴氏宗亲我的联系方式qq591658966

    2024-03-14 08:59:22 回复

    验证码
  • 吴常青315

    宗亲我们是从龙岩大小池迁居徐州,我们字辈有(音):文应官爵印,永立世作求。德绍衍长庆,久远佩泽留。望能告知一些信息

    2024-03-14 08:54:54 回复

    验证码

个人文集


吴家亮文集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