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吴氏祖源
一、吴氏来由
如今远古吴姓的鼻祖居住在姬水流域(今陕西西北部),古以姬为姓,为黄帝嫡传苗裔。黄帝娶有四位贤淑的妻子,生有25个儿子,其中得姓者14个,后就形成14个部族。黄帝正妻嫘氏祖生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姬姓就是玄嚣这一支系传衍下来的。
据《史记•周本纪》和《吴太伯世家》记载,公元前12世纪(殷商时期),姬姓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是黄帝(姬轩辕)的裔孙;是高阳氏颛顼(姬乾荒)直系后裔。古公亶父有三子:长太伯、次仲雍,三季历。太伯无嗣,仲雍继位,世代相传。武王灭商后,封仲雍的曾孙周章为吴子,追封太伯为吴伯,‘吴’成为正式的侯国。吴国建都于(今江苏无锡),拥有今江苏、上海大部分和安徽、江浙等一部分地域。公元前586年,太伯第十八世寿梦(第19位君主)正式称王。到二十世阖闾(第24位君主)时,曾一度攻破楚国;到二十一世夫差(第25位君主)时,公元前473年被越国所灭(经21世、25位君主)。族人虽四散避难,却不忘故国,仍以国为氏,尊太伯、仲雍为吴姓始祖。
二、泰伯建吴
三让天下,忠孝两全。周部落首领名叫古父亶公(尊号周太王)。他是一位具有雄才伟略、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的姬周君主。娶有邰氏女太姜为妃,“太姜美而贤”,生有三子,长泰伯、次仲雍、三季历。季历娶任氏女太任为妻,生子姬昌。姬昌一出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更有神话传说:有一只吉祥鸟衔丹书飞至周原,落在姬家。丹书内容是为君之道。古公亶父认为这是周室兴旺的征兆。因而对姬昌这位孙子倍加疼爱。昌长大后聪明过人,具有伟人气质、王者之风。古公曾言“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于是心想将周业传位于三子季历,以后传给姬昌。但按旧制和当时氏族传统,王位因由嫡长子泰伯继承。姬昌之父季历排行老三,没有资格承嗣。这样,姬昌也就没有机会继位周业。为此,古公既不愿违背王室传统,又为自己不能如愿传位于姬昌而左右为难,终日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竟然抱病在身。长子泰伯,是一位十分忠诚孝悌之人,当他觉察其父的心思,为遂父愿,以孝尽忠,决定让贤。即与二弟仲雍商量,托词为父采药,二人离开周室,避居吴山(今陕西宝鸡陇县交界处)。让其三弟季历继位,此为一让。
泰伯、仲雍避居吴山后,季历果然被立为太子。但古父为不违背周室传统,临终遗命季历,待泰伯回周室后位还泰伯。不久,古父病逝,泰伯、仲雍闻讯奔丧周室,季历遵父遗命,欲还位于泰伯,泰伯坚辞不受,季历不依,为此,泰伯表示真心让位,决定远走高飞,偕弟仲雍率领吴山族人,跋山涉水,披荆斩棘,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辗转千里,来到长江三角洲的太湖之滨,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古称荆蛮之地,开创新的生活,此为二让。
泰伯、仲雍来到荆蛮之后,为表示绝无反顾之心,竟然易服毁容、纹身断发,完全改从土著的习俗。这以礼仪文明自诩的周人来说,只有遭到刑法之人才纹身断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损伤肌肤,皆为刑余之人。可见,泰伯决心让位的品德是何等高尚!泰伯还传言季历:“我已到遥远的荆蛮,改从土著断发纹身之俗,成为刑余之人,再无资格当宗庙社稷之主了。”因而季历正式即位莅政。此为三让。
泰伯以国家社稷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三以天下让”,可谓“忠”。不以长子为尊,遂父意愿,让位于弟,可谓“孝”,以孝尽忠,实乃忠孝两全。历史上曾经有过,为了争夺王位,父子相戮,兄弟相残。而泰伯不争权,不图名,不贪利,三逊其国。使周室在无任何纷争下,顺利传位于姬昌。说明泰伯的谦让、尚义、友悌和仁爱,四德俱全,堪称高山仰止,为世人歌颂。可见,周之有天下八百,泰伯功不可没。所以,被中华民族尊称为“至圣”的孔子,赞泰伯为“至德”。孔子赞叹:“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在孔子看来,泰伯的崇高品德已到了极高境界,是至高无上的道德。泰伯文化与“至德”精神,从古以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
上一篇:吴凤的后裔仍世居嘉义竹崎
下一篇:浙江瑞安吴氏综述-瑞安吴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