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个讲究人情世故的国家,其中的所谓“人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性情,也就是融洽相处的感情;所谓“世故”,则是指人的处世经验。
很多人一提到“人情世故”,就会觉得是溜须拍马,变成了“耍滑头”的贬义词。
但事实上,人情世故并没有错,错的是我们曲解了它的本意。
其实,无论你赞扬还是斥责,人情世故无时无刻都存在于社会中,不会因为你的赞同变得更多,也不会因为你的排斥变得更少。
用好了,助你顺风顺水;用不好,则会适得其反。
正如南怀瑾曾经说过:“人情世故不是简单的圆滑处世,不是假意的虚伪逢迎,不是单纯地屈服于现实,而是真正懂得生活的意义,安详地走完自己的人生。”
很多人不愿意接纳人情世故,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人情世故。
比如,当你面对别人的请求不愿意答应时,你总会找出一些充分的理由来推辞,用委婉的方式拒绝对方,这就是人情世故。
又比如,逢年过节带上一点心意,去老朋友、老上司、亲戚家走动一下,唠唠家常联络联络感情,你以为是什么?这也是人情世故。
刘禹锡有言: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尤其是人到了中年之后,若想有所作为、余生过得更顺,就要学会揣摩人心,洞察人情。
历史上,许多成功人士,都懂得人情练达,张良无疑是此中高手。
刘邦领兵来到峣关,距离咸阳只有一关之隔,但他担心项羽早自己入关,便向张良寻求计策。
张良说:“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意思是,屠夫的儿子也算是商人,而商人重利,所以可用利益来打动他。
刘邦听后,便让人带着金银珠宝去诱降秦军守将。
事情果如张良所料,秦军守将一口答应,并准备开门投降。
就在刘邦准备兵不血刃进入城池时,张良却又说道:“这只是将领想要投降而已,他手下的士卒未必会听从,所以我们应该趁机袭击,夺下城池。”
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一鼓作气击破秦军,最后率先进入咸阳。
张良看似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其实却藏着他对人心的深刻洞察。
刘邦称帝后,封赏了张良在内的20多位大功臣,其余未被受封的人则议论纷纷,争论不休。
一次,刘邦问张良:“那些人究竟在商量什么事呢?”
张良深知群臣的想法,故意说道:“陛下不知道吗?他们正准备谋反呢!”
刘邦大惊,连忙向张良问计。
张良笑道:“在您的这些属下里,您最恨谁?”
刘邦说道:“当然是雍齿了,他曾三番五次地侮辱我,我早就想杀他了。奈何他功劳太大,不好下手啊。”
张良接着说道:“那您就先封赏雍齿吧,群臣见雍齿都得到了封赏,自然也就放心了。”
听了张良的建议,刘邦立马封雍齿为什邡侯。
众臣看到雍齿这样的人都得到了封赏,从此便不再人人自危,皆大喜道:“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这世上,人字容易写,人心却难懂。
洞晓人心人情,既可借势而上,亦可未雨绸缪,在这一进一退中把握好人生尺度。
年少时,我们意气风发,总以为凭借一身孤勇,就可以抵达梦想。
人到中年,走过跌宕起伏的人生旅程,才渐渐明白,鲜花着锦、烈火烹油都只是人生瞬间,坚毅隐忍,进退有度,才能行稳致远。
这个时候,我们逐渐变得成熟稳重起来,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只要学会理智处理人情世故,人生自然就会越来越好。
唐朝诗人王维,17岁时便写出了流传千古的七言绝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1岁入朝为官,声名才华冠绝一时。
然而,上任才几个月,就因为观看了属下伶人为他表演的黄狮子舞,被贬济州。
在当时,黄狮子舞专供皇帝享用,王维此举冒犯了皇威。
作为太乐丞,王维对这一禁忌应该心知肚明,完全可以避免。
但是,他年少得志,周围听到的都是赞美之声。
加上当时权势显赫的宁王、薛王都对他“待若师友”,当朝公主赞赏有加,王维难免志得意满。
挨了当头棒喝后,他看清了官场和做人背后的逻辑,开始收起傲气,低调做人。
十几年后,中年的王维在宰相张九龄的举荐下,重新入朝为官。
这时的他已经褪去了青涩,变得成熟稳健。
他与朝中大臣广泛交好,陪王子公主们赏玩音乐,同李龟年等诗友往来唱和。
与所有的人都和谐相处,但又从不选边站队,在形形色色的人物中间游刃有余。
这样的他,广聚人缘,仕途顺畅,最后官至尚书右丞。
经过岁月的磨砺与沉淀,王维用通达的人情世故,破解了困境,拥有了更辽阔的人生。
《红楼梦》里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一个人成熟的表现之一,就是收起了横冲直撞的情怀,让自己的底线和原则富有弹性。
这种弹性 ,让人既能自洽于内心,又能和光同尘。
人生在世,我们时刻都处于人情世故中。想要获得成功,必须懂得人情练达!
这样,可以让你拥有好人缘,从而更加一帆风顺。
年龄越大,经历越坎坷,对世态炎凉感受也越深刻。
当你有钱有权时,人们巴结你;当你失去一切时,人们又忽略你,这就是社会,这就是现实。
为什么很多人到了中年还一事无成,很难出头呢?
并不是因为你没有资源,也不是你无权无势,或许是因为你不肯人情世故!
面对日益增多的各种压力,中年后的生活应当顺其自然,但也要在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中,学会人情练达,才能余生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