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氏分布 > 国内吴氏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瑞安吴氏总述1

       第一部分 吴氏祖源

       一、吴氏来由

       远古吴姓的鼻祖居住在姬水流域(今陕西西北部),古以姬为姓,为黄帝嫡传苗裔。黄帝娶有四位贤淑的妻子,生有25个儿子,其中得姓者14个,后就形成14个部族。黄帝正妻嫘氏祖生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姬姓就是玄嚣这一支系传衍下来的。 据《史记•周本纪》和《吴太伯世家》记载,公元前12世纪(殷商时期),姬姓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是黄帝(姬轩辕)的裔孙;是高阳氏颛顼(姬乾荒)直系后裔。古公亶父有三子:长太伯、次仲雍,三季历。太伯无嗣,仲雍继位,世代相传。武王灭商后,封仲雍的曾孙周章为吴子,追封太伯为吴伯,‘吴’成为正式的侯国。

       吴国建都于(今江苏无锡),拥有今江苏、上海大部分和安徽、江浙等一部分地域。公元前586年,太伯第十八世寿梦(第19位君主)正式称王。到二十世阖闾(第24位君主)时,曾一度攻破楚国;到二十一世夫差(第25位君主)时,公元前473年被越国所灭(经21世、25位君主)。族人虽四散避难,却不忘故国,仍以国为氏,尊太伯、仲雍为吴姓始祖。

       二、三让天下,忠孝两全

       周部落首领名叫古父亶公(尊号周太王)。他是一位具有雄才伟略、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的姬周君主。娶有邰氏女太姜为妃,“太姜美而贤”,生有三子,长泰伯、次仲雍、三季历。季历娶任氏女太任为妻,生子姬昌。姬昌一出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更有神话传说:有一只吉祥鸟衔丹书飞至周原,落在姬家。丹书内容是为君之道。古公亶父认为这是周室兴旺的征兆。因而对姬昌这位孙子倍加疼爱。昌长大后聪明过人,具有伟人气质、王者之风。古公曾言“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于是心想将周业传位于三子季历,以后传给姬昌。但按旧制和当时氏族传统,王位因由嫡长子泰伯继承。姬昌之父季历排行老三,没有资格承嗣。这样,姬昌也就没有机会继位周业。为此,古公既不愿违背王室传统,又为自己不能如愿传位于姬昌而左右为难,终日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竟然抱病在身。长子泰伯,是一位十分忠诚孝悌之人,当他觉察其父的心思,为遂父愿,以孝尽忠,决定让贤。即与二弟仲雍商量,托词为父采药,二人离开周室,避居吴山(今陕西宝鸡陇县交界处)。让其三弟季历继位,此为一让。 泰伯、仲雍避居吴山后,季历果然被立为太子。但古父为不违背周室传统,临终遗命季历,待泰伯回周室后位还泰伯。不久,古父病逝,泰伯、仲雍闻讯奔丧周室,季历遵父遗命,欲还位于泰伯,泰伯坚辞不受,季历不依,为此,泰伯表示真心让位,决定远走高飞,偕弟仲雍率领吴山族人,跋山涉水,披荆斩棘,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辗转千里,来到长江三角洲的太湖之滨,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古称荆蛮之地,开创新的生活,此为二让。 泰伯、仲雍来到荆蛮之后,为表示绝无反顾之心,竟然易服毁容、纹身断发,完全改从土著的习俗。这以礼仪文明自诩的周人来说,只有遭到刑法之人才纹身断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损伤肌肤,皆为刑余之人。可见,泰伯决心让位的品德是何等高尚!泰伯还传言季历:“我已到遥远的荆蛮,改从土著断发纹身之俗,成为刑余之人,再无资格当宗庙社稷之主了。”因而季历正式即位莅政。此为三让。 梅里,这块蛮荒之地,在泰伯历尽艰辛和苦心经营下,“数年之间,人民殷富”。“荆蛮人民,从而归之千余家”。拥立泰伯为君长。创立了江南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吴国。在泰伯精心治理下,从落后走向文明富裕。

       三、德让两家天下,功辟万古江南

       泰伯以国家社稷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三以天下让”,可谓“忠”。不以长子为尊,遂父意愿,让位于弟,可谓“孝”,以孝尽忠,实乃忠孝两全。历史上曾经有过,为了争夺王位,父子相戮,兄弟相残。而泰伯不争权,不图名,不贪利,三逊其国。使周室在无任何纷争下,顺利传位于姬昌。说明泰伯的谦让、尚义、友悌和仁爱,四德俱全,堪称高山仰止,为世人歌颂。可见,周之有天下八百,泰伯让位功不可没,泰伯将勾吴(江南历史第一古国)基业转让二弟仲雍,吴国经七百多年历史。古称“德让两家天下,功辟万古江南”。 所以,被中华民族尊称为“至圣”的孔子赞泰伯为“至德”暨至高无上的道德。孔子赞叹:“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在孔子看来,泰伯的崇高品德已到了极高境界。千百年来,泰伯文化与“至德”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

       第二部分 瑞安吴氏 

       一、瑞安吴氏简述 瑞安吴氏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是一支名门望族,迄今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 始迁祖绝大部分从闽长溪、赤岸(古称)一带,陆续入瑞繁衍生息。 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迁入: 第一阶段,唐末至五代时期,黄巢起义和闽王争夺,相互攻杀,闽人纷纷避乱北迁。 第二阶段: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海溢,温州沿海一带遭大海溢,死者甚众,温州知州传檄福建移民,以后数年,闽人北迁甚众。 第三阶段,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福建霞浦、莆田、漳州(古称闽长溪赤岸)一带迁入瑞安较多。 瑞安吴氏由延陵、渤海两大郡望: 延陵郡人口占十分之八、渤海郡人口占十分之二。 祖源共有五大支系: 延陵郡:畦公系,祭公---华公、远公系,允公---太乙公系,进公---琬公系。 江南巨族始祖宣公---渤海郡则茂公、伦清公系。 瑞安吴氏共有40多支宗族,目前宗祠有34座,分谱70多份,分居100多自然村。 2008年12月止,瑞安吴氏人口五万三千多,在瑞安各姓氏中排名为第六位。 瑞安吴氏辈分:最大的是泰伯公第103世,最小的是泰伯公第119世。 

       二、瑞安吴氏最新统一行第 (泰伯公第111---150世) 正 行 旭朗雲岗辉 锐极浩炽坚 和睦赋众悦 瑞贯嘉祥安 实践展宏图 廉洁永传扬 真诚力繁聚 社稷更欢腾 副 行 岐山姬水源 德让八百周 功开梅里基 仁震华夏洲 肇祖多闽来 生衍家乡宗 后昆承先志 继启兴泰隆 第三部分 瑞安吴氏延陵郡 瑞吴畦公支系 始祖泰伯、仲雍—季简—叔达—周章—熊遂—柯相—疆鸠夷—余桥疑吾—柯卢—周繇—屈羽—夷吾—禽处—转—颇高—句卑—去齐—寿梦—季札…… 19季札、20征生、21启蕃、22诩、23售、24庸、25勾余、26厥由、27申、28芮、29臣、30回、31右、32羌、33衍陵、34全、35隆、36复兴、37章、38汉、39成、40旦、41如胜、42允承、43偳、44熊庆、45康年、46英延、47之则、48式、49皋孟、50佶、51始泰、52符隽、53豫、54戢、55荟、56琨、57襄、58洵文、59騣、60盾、61奎、62承休、63若远、64世伟、65佐、66可博、67舜咨、68翥、69仕、70畦………。 瑞安吴畦公支派后裔较多,为方便宗亲查阅,将根据房头次序分别介绍: 畦公第6世赡公派下:陶山碧山前村、湖岭岭头、湖岭吴山底。 畦公第6世惠霸公派下:塘下韩田、马屿石垟、飞云吴桥、桂峰黄林。 畦公第6世惠茂公派下:高楼象垟、高楼屿后。 畦公第5世汝诘公派下:马屿马岩、马屿黄桥。 畦公第6世丰公派下:马屿梅源、陶山西坞、飞云霞汇、马屿团屿。 畦公第3世余悹公派下:马屿玉岙。 畦公第3世正公派下:陶山航浦、东山下埠。 吴畦公是唐咸通元年进士。曾任桂州刺史、河南节度使、在平定黄巢之乱立下军功,授中书令同平章事。唐文德元年(公元888年)拜谏议大夫、太子太保,勋国柱。 唐王朝经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后,导致唐王朝的迅速灭亡。吴畦公的家乡绍兴就有个叫董昌,图谋造反,凭着吴畦公的资历,如果能把他拉进来一起干,成功的希望无疑大大增加。吴畦公知道后立即举家迁移以避大祸。 吴氏历史上因不肯起事而被害的就有三人,即37代吴章,被王莽所杀。47代吴之则,不肯降晋被害。58代吴洵文,亦是相近的原因被齐高帝所害。久经官场且对自家先祖历史十分了解的吴畦公且不知个中厉害?所以只能“乘舟泛海”,来到安固(今瑞安)。又遡流而上,至莒岗卓家庄暂住,三年后,在离卓家庄二三里地的库村重新立业。 畦公、畴公兄弟来到库村不久,因当地资源有限、地理欠佳,畴公后到松源(今属庆元)发展,兄弟俩各成大族,后裔遍布浙江和福建。 

       (一)文英公支---垟头下赡公系 此派在瑞安的分支有:陶山碧山前村、湖岭岭头、湖岭吴山底。 库村老谱载文英公生赠(德一)、赈(德五)、赡(德八)三子。《中华吴氏大统宗谱》中记载是赈公和赡公同去温州垟头下。2014年吴畦公纪念馆落成时,我去库村查阅了老谱,老谱所载,文英公次子德五早卒,三子德八公“分派白鹿城居洋头”,因此确定来垟头下肇基的只有赡公一人,是垟头下支派唯一始祖。 赡公行德八,德八公在垟头下立足后,遵循库村耕读家风,到其孙輩允礼公,已是当地的教书先生,家谱中记载他“养植既粹,文彩自沃”,水平相当不错。允礼公的两个孙子鼎臣和表臣,拜祖籍瑞安的名儒周行已先生为师。果然名师出高徒,鼎臣和表臣于宋大观三年同中进士。宋绍兴十五年,鼎臣之子大年和表臣之子又同年中进士。宋开禧元年,大年公之子吴杜公再中进士。此所谓“三代五进士”,最近在查阅浙江进士录时发现,德八公后裔正式官方在册的进士共有12位。 大约到了赡公第十一代时,元兵南侵,宋朝灭亡。垟头下吴姓因为是宋朝官僚后人,受到的迫害是首当其冲,家谱记载,当时“垟头四洲分根脉”,留在垟头下的鼎臣公后裔一洲、二洲、三洲、四洲中,除一洲公还继续留在当地外,二洲迁居永嘉西溪一带,三洲迁居永嘉箬岙,四洲迁居瑞安东门柏屏。后来到了明朝嘉靖年间,有一洲公后裔吴哲公,从垟头下迁居瑞安陶山碧山前村,哲公是前村吴姓始迁祖。 就在元初同一时期,表臣公后裔也纷纷外迁,主要一支迁到永嘉荆溪上湖,其中有两支迁到瑞安,分别在湖岭吴山岭头和湖岭吴山底,迁岭头始祖是已正公和其孙殷白公。迁吴山底的是吴隐公和吴远公兄弟。 综上所述,畦公后裔垟头下支迁瑞安的有陶山碧山前村,湖岭吴山岭头,湖岭吴山底。 著名温州实业家吴百亨,就出自垟头下支派,属杜公派下乐清小港宗祠。 陶山碧山前村概况: 始祖芝美公在明朝嘉靖年间自温州垟头下迁居瑞安陶山碧山前村,至今已传十七世,人口七百余。除本村外,还有迁居到温州、瑞安城关、马屿、陶山等处。还有一支迁居至苍南马站岭尾。 前村行第:天式寿洪,仕维尹荣,华胄锦绣,永传国风。 目前最大辈份“仕”字辈,最小辈份“胄”字辈。 湖岭岭头概况: 始祖殷白公自宋元之交至岭头肇基。至今已有七百余年,传廿五世。分岭头、屿前、西吴坑、吴坑四个自然村。宗支繁衍,除本地外,迁居上海、嘉兴、杭州、温州、瑞安城关、还有部分人出国。 岭头行第:世朝崇正学,佩德显荣昌,鐘毓滋宏树,时光启日隆。 目前最大辈份“学”字辈,最小辈份“毓”字辈。 湖岭吴山底概况: 始祖隐公和远公兄弟,系元代进士吴成夫之孙,于元朝末年到吴山底开垦肇基。至今已达七百年左右,传廿三世。宗茂支衍,除本地外,还有迁移至温州、乐清曹田后、瞿溪、平阳、马屿五甲、陶山郑宅。 吴山底行第:宗德崇成,顺克宏振,大中善良,福荫繁昌。 目前最大辈份“成”字辈,最小辈份“善”字辈。 

       (二)文美公支---惠霸公系 此派在瑞安分支有:塘下韓田、马屿石垟、飞云吴桥、桂峰黄崙。 畦公第9世伯琥和伯琬同为梓公之子,伯琥公传至第14世曇公和驲公,曇公传至16世志学公之子氲乙公迁居楮溪,即今之丽岙。丽岙吴姓尊志学公为内纪始祖。后来传至畦公第32世维資公,“始迁六都韩田”。 塘下韩田概况: 自康熙年间维资公迁居韩田以来,至“寿”字辈已有十二世。目前人口近三百人。外迁有到台湾、温州、瑞安城关、塘下等地。 韩田(丽岙)行第:维子曰圣,富学兆昌,康尔福寿,发其瑞祥。 目前最大辈份“昌”字辈,最小辈份“寿”字辈。 吴驲公字由正,南宋嘉泰壬戌进士,昭州籐州太守武练大夫。著有《之官行记》,文中他从库村到广西昭州上任,一路走了72天,记载很多宋代的第一手材料,很有价值。吴驲公传至畦公18世羡公,迁居平阳吴山上房。再传至29世天福公,迁居瑞安马屿石垟。天福公是石垟吴姓始迁祖。 马屿石垟概况: 天福公由平阳水头吴山迁居马屿石垟近三百年,传十三世。目前人口六百多人。 石垟行第:文国朝天子,克明承帝王,邦君原立志,裕后必忠清。 目前最大辈份“原”字辈,最小辈份“后”字辈。 伯琬公在瑞安的后裔一支在飞云吴桥,一支在桂峰黄崙。两支同出畦公13世子良公派下,子良公字道醇,南宋绍定己丑进士,官至殿前左司计议。生五子,仕珍、仕玉、仕瑶、仕宝、仕琚。飞云吴桥尊仕玉公为始祖。桂峰黄崙是仕瑶公后裔畦公第17世叔远公,叔远迁居青田龙谷,后来又有第26世思惠公携侄伯钟从龙谷迁居瑞安桂峰黄崙。 飞云吴桥概况: 飞云吴桥是库村吴畦公后裔中迁居瑞安较早的一支,畦公第十四代仕玉公在宋朝末年即迁来瑞安。至今已传二十八世。族丁兴旺,还外迁有马屿、飞云、下沙塘、苍南、平阳等地。 吴桥行第:永国光应天,宗殿士洪启,成初震道来,同登昭一显。 目前最大辈份“启”字辈,最小辈份“昭”字辈。 瑞安高楼宁益双坑岭脚、枫岭董坑概况: 瑞安高楼宁益双坑岭脚、高楼董坑吴氏,内纪始祖显忠公、字友信、号善道(泰伯公第95世、库村畦公第27世、士瑶公13世孙,少得公之子),生万历乙巳年(1605),卒康熙己未年(1679),墓蔡阳岭头大路边,坐壬向丙兼子午分金。明崇祯年间由显忠、显仓、显达、显玉等诸公肇基平阳蔡垟,其后裔各地迁徙…… 瑞安四十八都岭脚始迁祖 公早公、字廷朝、号希(泰伯公第99世,文俊公四子),生康熙己卯年(1699)正月初五日午时,卒乾隆庚申年(1740)四月十五日未时; 公相公、字廷佐、号希台(泰伯公第99世,文俊公五子),生康熙壬午年(1702)二月廿八日卯时,卒乾隆戊戌年(1778)十二月廿八日亥时。 传至第三世 成益公(公早公孙,世赞公子)、字大闻、号盈海,生乾隆甲戌年(1754)四月十五巳时,卒清道光乙未年(1835)七月十八日申时。四十八都双坑始迁祖。 行 第 名行: 显国嘉文公世成 上方秉正志恢宏 福德联双美 桂兰发异香 字行: 友安君子廷雲大 邦建英朝衞玉衡 雪梅呈瑞色 诗酒祝长年 目前最大辈份“方”字辈,最小辈份“福”字辈。 桂峰黄林概况: 桂峰黄崙是从青田迁来。所以现有家谱是青田谱师所做,采用的是线图加牒记两种方式并存的形式(这种家谱格式请参阅《家谱浅谈》),这种格式不利于一般宗亲查看家谱,建议以后修谱时调整成标准格式。自畦公26世思惠公迁居黄崙后,已传十六世。大部分迁居温州、瑞安、湖岭、陶山等地。 黄崙行第:恩隆庆衍,光显泽纯,缵修文烈,良善永伸。 目前最大辈份“衍”字辈,最小辈份“修”字辈。 

       (三)文美公支---惠茂公系 此派在瑞安的分支有高楼象垟、高楼屿后。 文美公之子,畦公6世孙惠茂公,从库村迁居瑞安嘉屿乡四十八都八甲罗源筠溪,即今之高楼象阳屿后。是畦公后裔中迁到瑞安最早的一支。在北宋初年即来到象垟、屿后。传至今日,已达三十五世,宗茂支盛。部分外迁至杭州、温州、平阳、马屿、飞云、永嘉、瑞安城关、宁益、茶山、高楼及外省、外国。屿后有两支分别住竹溪和徐发村。 两地行第略有不同 屿后行第:一廷应以士,光邦冠国朝,万世崇文教,绵延祖德劭。 目前最大辈份“国”字辈,最小辈份“教”字辈。 象垟行第:一允应兆玉,光邦可国朝,万世道修藏,从贤希聖传。 目前最大辈份“国”字辈,最小辈份“藏”字辈。 

       (四)汝诘公系 此派在瑞安的分支有马屿马岩、沙垟,马屿黄桥。 畦公5世孙汝诘公,是承晖公四子,入赘瑞安马屿周家,生八子:大熬、大燕、大然、大熹、大烈、大薰、大烋、大杰。马屿马岩吴氏是大熬公的后裔,至畦公26世孙圣玉公,字际舜,“马屿岩头外巷分派居浦西”。马屿黄桥吴氏是大然公的后裔。始迁祖成全公。谱载大然公“畦公之后汝诘公第三子,世居马屿历十七世孙成全迁居四十都黄桥”。 两地虽然都尊汝诘为始祖,由于年代久远,马岩和黄桥两地家谱都有欠缺,黄桥谱是从成全公开始记载。本次通志编写对其进行完善,所缺代系根据泰顺库村行第补足。 马屿马岩概况: 居玉环,温州,瑞安城关、马屿马岩、沙垟、横吉、蛰丰、江浦等地六百多人。 马岩行第:启国世瑞元,廷邦冠庆朝,仁贤方有显,乃可永盛宣。 目前最大辈份“冠”字辈,最小辈份“有”字辈。 马屿黄桥概况: 人数较少。行第:应有必定,万世良仁,贤方可显,得永其昌。 目前最大辈份“世”字辈,最小辈份“可”字辈。 

       (五)丰公系 此派在瑞安的分支有马屿梅源,陶山西坞,飞云霞汇,马屿团屿。 谱载余愍公之子泰公,生子锦公,锦公之子丰公生两子,塾公和丑公。马屿梅源、陶山西坞和飞云霞汇是塾公之后。马屿团屿是丑公之后。 梅源行第:国家显明,正大上盛,文章昭宪,福禄寿庆。 目前最大辈份“盛”字辈,最小辈份“福”字辈。 陶山西坞概况: 西坞行第:国家显明,正大上盛,文章昭宪,福禄寿庆。 目前最大辈份“文”字辈,最小辈份“禄”字辈。 飞雲霞汇概况: 霞汇行第和梅源相同:国家显明,正大上盛,文章昭宪,福禄寿庆。 目前最大辈份“盛”字辈,最小辈份“宪”字辈。 马屿团屿概况: 团屿家谱中始迁祖是道训公,于明朝隆庆年间从泰顺吴山迁到团屿。至今已经繁衍到十八世,子孙繁荣昌盛。部分外迁至平阳、平阳坑、陶山、瑞安城关、马屿等地。 团屿行第:贞赐振文元,国兆希若成,邦有银佳培,福德永仁瑞。 目前最大辈份“邦”字辈,最小辈份“永”字辈。 

       (六)余悹公支---达一公系 瑞安有马屿玉岙是彖公之子余悹公之后,余悹生承涣,承涣生文质,又名兴辑,迁福建长汀,后传至24世达一公,迁瑞安马屿玉岙。 马屿玉岙概况: 创始祖达一公于明朝万历初年从福建长溪长汀迁入马屿玉岙。至今四百四十多年,繁衍十七世,宗支繁衍。部分迁居平阳水头,温州、瑞安城关等地。 玉岙行第:锡正积德,福自天受(寿),善体贤哲,还振家声。 目前最大辈份“德”字辈,最小辈份“体”字辈。 

       (七)世韶公系 瑞安陶山航浦、东山下埠。陶山航浦尊世韶公为外纪始祖,尊宗绪公为内纪始祖。世韶公与畦公的传承因年代久远记载不明,现据出生年代定为畦公第6世孙,其上祖先按库村行輩补上。从宗绪公传至今日已传廿七世。人口二千三百人左右。外迁除东山下埠外,还有巨溪、马站、南口、陈岙、霞岙前爿,陶南,花园底,曾山,桐江,航西等地。 航浦行第:绍继振初志,思存定象贤,肇祝圣孔孟,家乘万年新。 目前最大辈份“绍”字辈,最小辈份“存”字辈。 东山下埠始祖昌厅公从清朝顺治年间迁居东山下埠,至今已有三百五十年左右。已传十四世,繁衍近六百人。 东山下埠和航浦行第相同,最大辈份“绍”字辈,最小辈份“思”字辈。 吴畦公是第一支迁入浙南的吴姓家族。其后裔在浙南闽北已达五六十万之众,据瑞安本次编写《吴氏通志》时统计,在瑞安的吴畦公后裔有18500人。 世系分支情况请参阅《瑞安吴畦公派下世系图》。

       瑞安吴氏祭公支系 始祖泰伯、仲雍—季简—叔达—周章—熊遂—柯相—疆鸠夷—余桥疑吾—柯卢—周繇—屈羽—夷吾—禽处—转—颇高—句卑—去齐—寿梦—季札……… 19季札、20简子、21畴颖、22、敏伯、23疏、24犨、25谕、26戚、27奋、28武、29蹇、30无競、31髥子、32铢、33掠、34凤、35居敬、36瑄、37冕、38绚、39榆、40略、41戭、42斞、43元龟、44芮、45羽、46巡、47泄父、48鸿沟、49闻善、50羾、51蜡、52重节、53一傥、54愉之、55条、56讐、57亩、58象贤、59纶、60黔、61公傅、62宁、63德誉、64远甫、65老子、66元吉、67顺天、68观童、69镐、70祭、71烈、72缘、73羽、74献、75忠、76见、77华……… 

       1、华公系 据《中华吴氏大统宗谱》,吴祭公生于唐穆宗长庆四年甲辰(公元824年)三月初三。原籍河南固始。二十二岁应举乡魁。廿五岁任浙江主簿。三十七岁知工部屯田员外郎。五十一岁拜平章政事兼观察使,六十岁随同王审知入闽,和家眷三十余人初居候官,后定居莆田黄石。祭公卒于天祐四年丁卯(公元907年,是年朱全忠废唐建立后梁),享年八十三岁。祭公墓和祠堂在福建莆田荔城区黄石鎮水南村重兴寺旁。 祭公后裔众多,分布闽、粤、桂、琼、台、浙各省及港澳、东南亚、欧美等地。有116分支,三、四百万人之多。仅台湾一地有50多万人。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亦是其后裔。历史上有案可稽进士有141人。

       吴姓最早18世,都是从泰伯到寿梦,并其他无分支记载。寿梦之后,19世有诸樊、餘祭、餘昧、季札。20世有阖闾、夫概、逞之、征生、重道、子玉等。吴祭公的上代,泰伯21世是谁?众说不一,主流说法是畴穎。至于畴穎是谁的儿子,又有说法,一说是阖闾之弟夫概的儿子,一说是简子之子。又問简子是谁?有说是餘祭之子名偃,字简子,亦有说是简子即征生。 各地所呈家谱有《福清五塘谱》,《广东梅东曲溪谱》,《台湾吴氏大族谱》,《菲律宾让德吴氏谱》,《浙江宕顶永春东园谱》,《平和厚嗣谱》,《莆田吴氏知本谱》,《广东电白吴川谱》,《湖南汩罗谱》等等。由于众说纷纭,吴祭公部分后裔借编写《中华吴氏大统宗谱》之机,聚集会商,共同议定:简子即征生,世系传承以《广东电白吴川谱》为主,议定祭公为泰伯70世孙。

       据简子系统的家谱中所描述,季札之子简子,在吴囯被越国灭亡后,逃往秦国,在秦国当将军。生子畴颖,畴颖生子敏伯,敏伯生子疏。疏公也在秦国当大将军。疏公生子犨(chou,音同初),犨公成年时已是汉高帝刘邦时期,犨公在高帝处为官,任上州文学。生四子,诸、谠、论、谕。其中谕公生子戚。戚公生子奋,奋公生三子,昭、武、羲。武公生子蹇,蹇公生无兢,无兢生髯子,髯子生铢,铢生掠,掠生凤,凤生居敬。居敬在汉成帝时由丞相孔光推荐,为司录校尉。居敬生瑄,瑄公为中将军,居东吴。瑄生冕,冕生绚,绚生榆。榆公在汉光武帝时,佐光武中兴,封关内子爵,二千石。榆公生略,略公荫官金吾尉,居光州。略生戭(yan,音同演),戭生斞(yu,音同雨,此这原字为左春右斗),斞生元龟,元龟生芮。芮辟孝廉,为令尹,生子羽,羽生巡,巡生泄父,泄父生鸿沟,鸿沟官内帐令,生子闻善。闻善生二子,翀、羾(hong,音同洪,此字原字为左羽右玉)。羾公在三国时期魏国为官,任中书令。羾公生子蜡,蜡生重节,重节为黄门侍郎,生四子,一傅、一偶、一俦、一傥。一傥官仪曹椽,生三子,逸之、元之、愉之。愉之生条,条生三子,詟、讐、譍(ying,音同应)。譍公生亩,亩公生象贤。象贤官礼部尚书,生三子,纶、经、缵。纶生黔,黔生公傅,公傅生宁。宁公为泰伯62世孙,在唐代宗建中年间(公元780-783),中银台学士,守建安,入闽始居建州,为建州始祖,生二子,德芳、德誉。德誉任守司空,生远甫。远甫官朝散郎,生三子,更子、宓子、老子。老子官任节度使,太子中舍,生元吉、元和。元吉生三子,顺天、敬天、知天。顺天居光州,生观童、颐童。观童生四子,镐、锻、钱、钊。镐公生三子,詧、发、祭。祭公为莆田始祖。 祭公有六个儿子,其中第五子烈公,字元武,始居澄塘,豪爽过人。烈公生五子。长子缘公,后裔分澄塘、长溪、东吴、上屋、下屋、西屋、大库、小库、莲塘九派。缘公生子六,第三子羽公,是下屋派始迁祖。羽公生三子,次子献公是下屋派祖,生子忠公,忠公生子四,见、傍、老、显。其长子见公,亦生子四,太、齐、华、宽。华公是祭公第8世孙。 据瑞安沈岙谱,始迁祖华公,及二代祖彥公、三代祖瑶公、瑨公,四代祖森公、林公,其墓葬皆在莆田合山,故认为祖脉从莆田而来。 今年五月份,瑞安吴氏研究会吴义者、吴顺录、吴存益和吴中文等四人赴福建蒲田、漳浦寻祖。在蒲田吴氏宗亲会看到《吴祭公后裔总谱》,其中在后屋派中查到第八代华公,华公生二子。而在第九代只查到华公的一个儿子渭公,可见华公另外一子即瑞安华公后裔家谱中记载的彥公。根据记载,蒲田祭公后屋派聚居地东井、龙度、华中、后洙等村都在黄石鎮附近,而祭公陵园和祠堂也在黄石鎮。于是我们在蒲田宗亲陪同下到了黄石鎮。祭拜过祭公陵墓和祠堂后,经当地宗长介绍,祭公陵园后面的一片山地就叫台山,瑞安家谱中所记载的合山是台山之误。至此,瑞安华公后裔祖脉确是蒲田祭公而来。以前《平阳吴氏通志》在编写时因缺乏材料,将华公和镜川里远公扯在一起,显然是搞错了。

       华公五代孙靖公,谱载其生于宋绍兴丙辰(公元1136年)三月廿三。五十岁时登宋淳熙戊戌进士第,任安庆府太湖县正堂,始迁东瓯昆阳。是此支派进入浙南的第一人。 这样算来,靖公是祭公12代孙。之间隔了11代。平均代隔28.36岁。符合谱牒学的统计数据。

       靖公生子崑公,崑公生三子:克建、克宣、克成。克建公和克宣公迁居瑞安沈岙。从谱上看来,克成公仍居昆阳。克成的儿子明远公迁居瑞安四十六都广化乡梅花里。明远公生彝公。彝公生埏公。 谱载埏公生于元朝至元甲申(1284)十月,任柳州府学教授,有一子一女,其女嫁东皋庠生聂圣经。东皋即现在的东山。这位吴家的姑婆太,为克成公后裔的传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埏公的儿子钦公,生于皇庆壬子(1312)四月,卒于至正丁酉(1357)四月。享年只有四十多岁。钦公的儿子璟公,生于至元丙子(1336)五月,卒于至正丁酉(1357)正月,享年更短,只有廿一岁,临终前握着妻子林氏的手,泣不成声,其意自明。从彝公开始,到埏公、钦公、璟公,已是四代单传,吴家血脉,只期望林氏腹中之子,此时林氏将近临盘。璟公亡故不到一月,林氏产下一子,即荃公也。可怜荃公,未生而父亡。出生后数月,祖父亦亡。此时家中只有祖母胡氏和母亲林氏,又时值元朝天数将尽,时局不宁,乡间纷纷组织民团自保。这些民团名为保民,实则扰民之事经常发生。有不良之徒想打吴家家产的主意,夺林氏守节抚孤之志,必谋荃公之性命。胡氏和林氏为保吴家一脉,带荃公藏于邻境大山之中。荃公自序这段经历:“四世一身,三朝六徒,日无以为食,夜无以为归。”说自己是四代单传,三天要走六个地方,日无所食夜无所归。当时困苦,难以想象。后来想既然有家不能回,只好去依附嫁到东山聂家的祖姑。

       这位前面已经提到过的祖姑,是埏公之女,钦公之妹,璟公之姑。荃公称之为祖姑。自家并无子女,对娘家遗孤自然是疼爱有加。荃公十八岁时,其母林氏亡故。二十岁时,祖母胡氏弃世。后人对二位贤母的事迹深感敬佩,为之立传。胡氏名叫节,林氏名叫廉。凤林桥吴氏子孙,要永记两位上輩的功绩。 东山有潘姓者,以女赘荃公。荃公于凤林桥西侧构屋数间居焉。所以后裔以荃公为迁凤林桥始祖。荃公生子治公,治公生子世昌公、世增公。世昌公生子允严公。允严公生子四,长子晓,字伯仁。次子昭,字伯龙。此两房仍居东山凤林桥。三子旸,字伯云,析居岱石,今称金岙。幼子晨,字伯雨,析居姑溪,今称吴界山。这就是后人常说的“大房二房在东山,三房在金岙,四房在吴界山”。此四房都发源于东山凤林桥,故称凤林支派。 凤林支派从荃公迁居东山凤林桥开始,时间在元末明初。迁居金岙和吴界山的时间,应在明朝正德年间。 以上所说的克成公后裔四房分居三地概况,下面对克建公和克宣公后裔迁徙作梳理。 迁居沈岙后,克建公之孙君辅传至(系华公第十三世)志维,志维公再传至第十七世晖公,晖公再传至第廿一世文宇公。文宇公生于明崇祯庚午,即一六三零年,是东山长巷肇基始祖,迁居时间大约在清康熙初年。廿一世文星公为今沈岙本宗支祖。 克宣公之孙君达公传第十三世鸿公,鸿公再传至第十七世昉公,眆公再传至第二十世良恭公,良恭公于清朝顺治年间迁居石岗霞林,为霞林支派始迁祖。昉公再传至廿一世文周公。文周公之孙,华公第廿三世建玉公,于清朝康熙年间迁居二都梓岙上金,为上金宗支始迁祖。 综上所述,东山凤林桥、金岙、吴界山是克成公派下。

       沈岙、东山长巷是克建公派下,霞林、上金是克宣公派下。

       凤林桥嘉庆谱 嘉庆谱系手写本。从华公起,记载到第廿五世观字輩止,生卒记录至嘉庆丁卯(1807)止。家谱格式采用前线图加後牒记形式。书法以小楷楷书为主,亦有部分中楷楷书和行草,均极精美。序文最早收录明天启壬戌(1622)裔孙德鸣所撰“吴氏族谱纪略”。可见凤林桥开始修谱最迟不会迟于此年。此谱中没有行第记载。瑞安吴姓华公支派行輩字序的制定颁行,还是在以后的修谱中进行规定的。

       嘉庆谱最后数页有在谱名之下加记卒年,时间最迟是在同治癸酉(1873),应该是后一次修谱时所加,若是,则两次修谱相隔六七十年之久。沈岙民国谱中有“同治谱和原始谱”之说,或就是指修于同治年间的家谱和此嘉庆戊辰谱。 但嘉庆谱仅在谱中记载了克建公和克宣公的下一代明韶、明佐、安孚、明志四人,并注明“住沈岙”,之下并没有记录。可见在那时,两地已经分开做谱。 虽然是分开做谱,根据嘉庆谱的做谱特点,同时期的沈岙也很可能是未定行輩,同一代人的谱名,并未严格用行輩统一取名,因而为后面的修谱引起分歧留下隐患。 在同治年间以后的光绪乙巳年。瑞安华公后裔进行统一修谱,并对行第作出规定,沈岙在民国廿九年修谱时,根据其同治年间所修家谱,对行第规定的看法有异,另作安排,以至与凤林桥金岙等地的行輩相差六代。如能看到沈岙同治谱,也许能了解代数差六代的起因。 瑞安华公系统人口等情况 沈岙:人口近500人,最高辈“声”字辈,最小辈“挺”字辈。 东山长巷:人口1700多人,最高辈“声”字辈,最小辈“挺”字辈。 霞林+上金:人口不足百人,最高辈“声”字辈,最小辈“挺”字辈。 凤林桥大房:人口1100多人,最高辈“声”字辈,最小辈“挺”字辈。 凤林桥二房:人口1100多人,最高辈“家”字辈,最小辈“挺”字辈。 金岙:人口近500人,最高辈“声”字辈,最小辈“挺”字辈。 吴界山:人口近900人,最高辈“声”字辈,最小辈“秀”字辈。 

       2、兆初公系 瑞安马屿顺泰汤岙、村头。祭公后裔在瑞安除华公支系和远公支系外,还有汤岙和村头的一支。祭公八世孙隐公(泰伯77世)字兆初,迁乐清华川。繁衍至泰伯94世一麟公,从乐清华川先迁到温州状元桥。一麟公五子止信公“居大日汤岙”,是大日汤岙始迁祖,迁移时间大约在清朝康熙年间。一麟公4世孙文奇公,字清所,号澄浦,迁居“瑞邑四十七都村头后片”,是村头始迁之祖,迁移时间大约在乾隆年间。(另有一麟公长子居茶山后村;一麟公7世孙锡宝公迁平阳江南钱库金家垟;) 莆田祭公至汤岙村头的世系传承: 70祭--71育--72要--73光绘--74应--75昉--76谔--77隐(兆初)--78復--79登--80洁--81行--82李--83盛--84易--85文遥--86餘光--87公坚--88安国--89訚--90元显--91景义--92廷貎—93--麟(状元桥始祖)--94止仁(茶山始祖)止信(汤岙始祖)--95仰--96文奇(村头始祖)--97凤--98子--99锡--100宗--101朝--102国--103伊。村头、汤岙目前人口1000多,外迁有温州、瑞安城关、礁石、飞雲等地。 行 第 宗朝国伊康,应思承正昌,丕大振家邦,维统开常华。 目前最大“康”字辈,最小“丕”字辈。 

       3、远公系 安阳上望、梅林、寺前、孙桥、湖岙底、外三甲、南阳等地吴氏源于远公派下。现据相关谱牒资料整理如下: 从泰伯至远公外纪世系采用《中华吴氏大统宗谱》祭公系统文字谱,并结合莆田祭公宗谱。远公内纪世系以安阳上望《吴氏宗谱》为蓝本,参考上垟、梅林、湖岙底、外三甲南阳《吴氏宗谱》,《瑞安县志稿》金石门篇、氏族门-吴姓篇,《瑞安市志》人物篇及温州图书馆所藏瑞安《吴氏家乘》所载的《通守吴公传》、《确庵吴处士墓志铭》、《明处士恒庵吴君墓志铭》、《明故东崖吴府君墓志》、《明故安固吴孺人蔡氏圹志》、《吴安人蔡氏圹志》等相关史料和资料,整理编撰自泰伯到远公,及远公至九世孙德源公在平阳的蕃衍概况、十世孙朴公迁居瑞安其后裔的播迁与世系传承如下: 七十世:祭(824-907) 镐三子,行十二、字孝先。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善进乡。生于唐穆宗长庆四年甲辰三月初三日寅时。大中三年己已应漕举,授浙江主簿,懿宗咸通元年庚辰知工部屯田员外郎,僖宗乾符元年甲午拜平章政事兼观察使。僖宗中和四年甲辰,公与王审知、翁承赞等三十六位士大夫入闽,收捕黄巢余党,携兄弟及家眷三十余人居候官。后因王审知割据闽八州之地,公不从逆,兄弟避地分居福、泉等处,公卜居莆田县黄石水南钱坡。公卒于天佑四年丁卯十月十五日已时,享寿八十三岁。葬鼓楼山下林屋后坐甲向庚。原妣阮氏、次妣倪氏皆封一品夫人,生子二:侃、攒;三妣陈氏,封恭人,生子四:凤、嗣、烈、育。凤居漳浦,嗣归固始善进乡祖地看守祠墓,烈、育居莆田南钱坡。祭公后裔人丁兴旺,宋朝中叶就支分十八房派。今莆田黄石分衍五十八支,(其后裔迁居广东南雄分衍六房五十八支)。祭公后裔播迁福建、广东、浙江、台湾、广西、海南、港澳等处和东南亚、欧美等国。

       七十一世:育 祭六子。居钱坡。娶何氏,生子四:要、楚、励、扶。

       七十二世:要 育长子,行六。生子四:欢、偃、光绘、如嵩。

       七十三世:偃 要次子。娶陈氏,生子一:香。

       七十四世:香 偃子。生子二:诩、翰。

       七十五世:翰 香次子。生子三:志宁、志实、志安。

       七十六世:志实 翰次子。生子三:仲孙、庆孙、寅孙。

       七十七世:庆孙 志实次子。生子三:焕章、师常、文用。

       七十八世:师常 庆孙次子。生子一:宪。

       七十九世:宪 师常子。生子一:简。

       八十世:简 宪子。生子一:远。

       八十一世:远 简子,字远缵、行五一,称五一翁,约生于宋仁宗嘉祐七年壬寅。居莆田水南钱坡,后徙迁浙东昆阳镜川,为昆阳吴氏始祖。配林氏,合葬林家墓之原。生子一:宝。

       八十二世:宝 远子,行六七。配章氏,合葬平阳一堡吴家山。生子一:寿。(按旧谱所称,五一公自闽肇基于平之镜川吴家埭,公佐乃父砍荆棘辟田畴、营庐筑道,克勤克俭、历涉艰辛,创业垂统以贻)。

       八十三世:寿 宝子,行七五。配金氏。合葬吴家埭头之原。生子一:如圭。

       八十四世:如圭 寿子,行廿三。配朱氏。生子四:大有、大同、大成、大怀,怀早卒。以长、次、三房为南、中、西三房。

       八十五世:大有、讳尹 如圭长子。

       八十六世:任 大有长子。配王氏。生子三:昕、旷、德。 仲 尹次子。配章氏,生子二:仪凤、附凤。

       八十七世:昕 任长子。配石岭施家湾施氏,生子二:起宗、起梓(绍叔旷嗣)女一,适莆山陈姓。 仪凤 仲长子。配河口张氏,生子一:思齐,女一:名千三娘适南山陈姓。 附凤 仲次子。配方氏,生子一:思恭,女一,适南湖薛姓。

       八十八世:起宗 昕长子。配道口林氏,生子四:驹、驸、骥(绍叔嗣)、骧。 起梓 原名叔梓,旷子配凤巢杨氏,生子一:麟儿,幼失水。以兄第三子骥承嗣。 思齐 仪凤子。配钱家浦黄氏,生子一:元郎。 思恭 字舜授,附凤子。淳祐癸卯(1243)乡魁,赠中宪大夫。配阮氏,合葬周家山。生子三:德泽、德润、德源。

       八十九世:元郎 思齐子。 德泽 思恭长子。迁平阳后浦底祖。 德润 思恭次子。元平阳州儒学教谕,葬周家山。 德源 行万十,思恭三子。配石岭朱氏、侧室秦氏,合葬周家山与教谕兄仝原。生子一:朴,女一:名五娘适郭岙周福一。

       九十世:朴(1296-1364)德源子,行长六、字德厚、号一碧。笃学贞义、好施善交,近远览之志。延祐间(1314-1319)因风水为患,自平阳镜川迁瑞城南隅状元里市心街创基址构舍宇置产业,为始迁瑞安之祖。生于元成宗元贞二年丙申八月廿四日,卒于元惠宗至正廿四年甲辰三月初三日,享寿六十九岁。元配黄岙许氏、次配周氏、侧室陈氏,合葬瑞安集善乡二十六都岭南山(今陶山桐溪)。生子二:长敏、号为“贵房”,次天舆、号为“富房”,女一:号十一娘适平阳陶峰陶宗亮。

       九十一世:敏(1319-1384)朴长子,字均重、号贻庵。读书好义、克振家声。生于元仁宗延祐六年己未八月十一日,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甲子,享寿六十六岁。元配陈氏、次配曹氏、侧室顾氏,合葬岭南先茔之原。 生子二:应复、应观,女二,长适平阳西门叶仲善,次适永嘉沈养性。 天舆(1322-1387)朴次子,字均卿、号少碧。天性孝友、笃行敦伦。生于元英宗至治二年壬戌九月初九日,卒于明太祖洪武二十年丁卯十一月二十日,享寿六十六岁。配周氏、蔡氏,合葬本邑集善乡二十六都岭南山。生子一:应象。

       九十二世:应复(1359-1445)敏长子,字景初、号静庵,乡饮宾。仁恕冲澹,极孝友悌。有司赏以齿德宾礼乡饮,复以高年承优诏,有绢、絮、酒、肉之赐。生于元惠宗至正十九年己亥九月廿七日,卒于明英宗正统十一年丙寅二月廿五日,享寿八十八岁。墓在本邑来暮乡三十九都瑞安梅林岭下(今仙降江溪)有墓志《梅林岭下静庵处士》,贡生周圆书行状、翰林修撰周旋志铭、太常少卿黄养正书(见文谱)。配林氏,生于元惠宗至正二十一年辛丑(1361)五月廿二日,卒于明洪武而十一年戊辰五月廿八日,享年廿八岁。继配虞氏,生于元惠宗至正十八年戊戌(1358),卒于明成祖永乐四年丙戌正月。他的二位安人林氏、虞氏,葬于梅林岙底。生子二:舆、轮(绍叔应观嗣)。

       应观 (1360-1418)敏次子,字景宾、号岘峰。读书历行,洪武间以茂才荐授江西抚州府照磨,升湖广黄陂县知县,卒于官所,生于元至正二十年庚子十二月十一日亥时,卒明永乐十六年戊戌五月廿五日,享寿五十九。因道远不能归葬,宣德初始由其侄确庵公遣二人远涉数千里去黄陂扶柩与其弟轮偕还,并为营圹以窆。配蒋氏、继配东氏,葬均仝墓。无子、以兄次子轮为嗣。女一,适隆平侯张信。 应象天舆子,字鹿峰。才华超卓,诗书自适。配薛氏,墓与父仝原。生子三:辑(居瑞城西北隅殿巷祖)、辖(居瑞城后河街祖)、輓(迁居本邑九都上望为始祖)。

       九十三世:舆(1384-1447)应复长子,字民载、号确庵。幼警敏、负志气、读书乡校,卓然异群辈,知识渊博。急公好义,乡邻有不平事,皆请决之。创祠堂、置祭田、续世谱,凡尊祖敬宗之事,必力为之。捐资修桥、铺路、造陡门,积德行善;岁饥出谷、以石计者凡三百五十,朝廷诏有司立碑题其名。生于明洪武十七年甲子,卒于正统十三年丁卯,享寿六十四岁。配邑处士惟善之女王氏,侧室金氏、郑氏。葬来暮乡梅林先陇之侧。生子六:正室王氏生子二:长子禄、次子裡,女四,适宋勉、唐伫、周敏、包垒,皆士族;侧室金氏生子二:三子祢、四子祚;侧室郑氏生子二:五子祐、六子禋。孙男十九:昱、晟、珍、晔、曙、星、钰、宝、琮、珽、珊、埕、瑀、庆、璠、碧、莹、彩、瓘,孙女四;曾孙男三:绍、钜、纯。十九孙和三曾孙。 輓 字民正,应象三子。居城南状元里。兄弟析灶后,设帐于九里潘家,因慕其贤以女妻之,家道日渐富裕,娶継室六都贾氏。明天顺二年戊寅(1458)卜居于九里上玛(今上望)为肇基始祖。葬十二都沙塘底土名下庄之原。生子四:长琰、次全、三玑、四瑾。

       九十四世:禄(1412-1489) 舆长子。生于明永乐十一年壬辰,卒于弘治三年己酉。墓在梅林。生子:晔。 裡(1416-1464)舆次子,字仕表、号恒庵,行衍二十二。明处士,性刚直、循礼度,择师教子、程督恳至。生于明永乐十五年丙申八月廿三日,卒于成化元年甲申九月二日。葬来暮乡梅林祖陇之右。配陈氏。生子四:珍、钰、珽、瑱,女二。孙男一,钜。 祢 舆三子。过继弟为嗣。 祚(1429-1515)舆四子,字仕德、号退叟、晚年更号东岩老逸。少嗜读书,十五岁入县庠。景泰八年丙子(1456)中举人,次年会试得乙榜。成化五年铨选任常州通判,曾代理常州知府,为官廉明公正、断冤狱、修河道、赈饥荒,颇有政声。在任七年,以微疾辞官还乡,时年四十八。返乡后因厌城南市心街旧宅喧杂,遂置地于东廓外丰湖之南、文峰之下【鸣珂里,后改名柏屏】营宅筑园。足不踏公门,惟以修先茔、建祠宇、严祭祀、续世谱,以报本睦族为事。公生于明宣德五年己酉三月十九日,卒于正德十年乙亥八月初四日,享寿八十七岁。葬来暮乡梅林祖茔之侧。配金氏、继娶钟氏俱先公而卒,侧室杨氏。生子六:琮、珵,金氏出;莹,杨氏出;瓘、珊、瑀,钟氏出;女一。孙男十七:釴、錤、鏞、鏳、鏊、錋、鑑、鎧、鐥、鋹、鍖、鐩、铨、铭、镭、镇、铦。孙女七,曾孙男二:瀚、灏。 【注:以上据《瑞安县志稿》金石门卷、《吴祚公墓志铭》所载,其十七个孙子以及两个曾孙分属谁出?他的后裔现在哪里?具体情况尚有待寻找和查考。】 祐 舆五子。(南阳谱载子嗣有误) 禋 舆六子。 琰 輓长子,字仕玉号素庵。文房(长房)祖。 全 輓次子,字仕顺。行房(二房)祖。 玑 輓三子,字仕荣。忠房(三房)祖。 瑾 輓四子,字仕行。信房(四房既孙桥房)祖。(以上四房详见《林西吴氏宗谱》) 珵 祚次子。生子五:鋹、釴、會、錤、鏊。

       九十五世:晔 禄子生子一:絽。 琮 祚三子。生子一:鏔。 莹 祢子。生子二:鹏、重熹。 瓘 祚四子。【注:南阳谱载为祐长子,其载有误】生子一:镭。 珊(1485-1540)祚五子,字弘节、号东崖遯叟。生于明成化廿二年乙已,卒于嘉靖廿年庚子十二月廿八日。葬马岙北湖、合葬蔡安人之竁。配澌渎陈氏,继配大理寺寺副蔡鼎公之女蔡氏,侧室李氏。生子五,女一。孙男九。 【注:以上据《明故东崖吴府君墓志》所载增补】 瑀 祚六子,居大隐庐。生子一:仲泰(又名基)。

       九十六世:鐥(1475-1506) 琮子,字旭仁、号育斋。生于明成化十二年乙未八月初士丑时,卒于正德二年丙寅六月廿九午时。墓在万松山辛乙兼戊辰分金。娶阮氏,生子二:义胜,义宦,分为乾坤两房。 镇 字公定、号虚白,珊四子,居城南市心里。明隆庆元年丙寅(1566)岁贡,次年以明经试礼部第一,授业北京国子监,奉旨监造卤簿。工竣后于隆庆五年考选广西思恩(今环江县)知县。立学教民,使壮、瑶等少数民族得受教育;施恩信以结民心,捐俸资以充粮饷,深得百姓拥戴。朝廷出内币白金十两旌奖。并调任饶州淮王府任职,公谢绝而返故乡。后思恩百姓为镇公及惠安人张宓、晋江人肖腾凤三人立祠竖碑,以志遗爱。配蔡氏,继娶潘氏,生子一:汝宽。 鋹 珵子,邑庠生。居鸣柯里(后更名柏屏),明隆庆四年(1569)主持第三次修撰宗谱。 仲泰 又名基,瑀子。(据湖岙底谱,讳基,由瑞城迁居永安市梅林,传四世至杰如公迁湖源竹园)生子二:焕、谦。 絽 晔子,讳君烈、号梅峰。生于成化廿年癸卯(1483),卒失考。配本邑中埭徐氏,继配曾氏。公妣合葬梅林黄坑底。公携子于弘治年间由本邑城南迁徙三十九都梅林黄坑底之田庄。生子六,伯位、伯贵、伯禄、伯顯、伯爵、伯仕,分为礼、乐、财、御、书、数六房。 注:絽公四世孙纪学移居瑞安城内,五世孙汝淮迁居平阳五十二都赤溪,六世孙道生移居本邑十八都垟头,八世孙锡昌迁居平阳一都步廊。(详见《梅林吴氏宗谱》)

       九十七世:谦 仲泰次子。生子一:集贤。

       九十八世:集贤 谦子。生子三:子通、子杰、子儒(迁居马屿外三甲始祖)。

       九十九世:子杰 (1582-1652)集贤次子,讳杰如、字大财、一字成哲,号逸斋。生于明万历十年壬午(1582)三月廿五日。卒于清顺治九年壬辰四月十三日午时。葬本地大磨山坐乾向巽。于明万历间自来暮乡三十九都迁居三十六都湖源竹园为肇基始祖。(详见湖岙底《吴氏宗谱》)。

       远公支派 行第 安阳上望吴氏行第 名行:大宗英秉尚 慶殿宰定正 善積世彌彰 貽謀祖澤長 字行:文學等顯達 端品兆嘉祥 傳經家聲振 克訓樹安常 (目前族长“慶”字辈—最小“世”字辈) 飞云孙桥(归安阳上望)吴氏行第(名行) 作 鈞 步 廷 天 瑞 國 泰 民 安 嗣 昌 (目前族长“步”字辈--最小“瑞”字辈) 莘塍南垟吴氏行第(名行) 鐥(演) 义 光 定 登 山 龙 浩 君 圣 文 子 元 启 瑞 立 庆 普 万 方 继 世 维 忠 孝 荣 华 焕 朝 纲 (目前族长“立”字辈--最小“維”字辈) 仙降梅林吴氏行第 名行:大宗英秉尚 慶衍永成昌 善積世源遠 詒謀祖澤長 字行:汝道光錫王 正士步明康 良臣國之寶 欽恩得榮華 (目前族长“永”字辈--最小“遠”字辈) 马屿河岙底、外三甲吴氏行第(名行) 子 玉 叔 士 式 肇 庭 作 賢 邦 爾 永 承 緒 業 萬 里 樹 栗 家 時 衣 朝 紫 相 季 昆 族 綿 長 (目前族长“庭”字辈--最小“承”字辈)

      瑞安吴氏总述2



上一篇:柳寨吴氏

下一篇:瑞安吴氏总述2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0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还没有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个人文集


吴义者文集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