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氏历史 > 吴氏考证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朱冠开基祖与团河开基祖是侗族圣母“萨玛天岁”之叔父的一个重要依据已经取得2

因此,侗族人认为“萨玛天岁”的神威巨大,至高无上,能赋予人们力量去战胜敌人、战胜自然、战胜灾害,赢得村寨安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因而对之虔诚崇拜,奉为侗族的社稷神。在侗语南部方言地区,每一个自然寨都建有祭祀“萨玛天岁”的祭坛,侗语称yanc sax、ranc zax、ranc sax(即“萨”的家)或daengc(即祭坛)等。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以祭祀“萨玛天岁”为主要内容的侗族萨玛节民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方便读者阅读,以下称“萨玛天岁”为杏妮。

由于没有正史记载,杏妮产生的确切年代还未能确认。笔者根据贵州省黎平县与榕江县毗邻的四十八寨地区流传杏妮的父亲与黎平县尚重镇朱冠村(下称朱冠)吴氏家族的开基祖是兄弟关系的传说,先后查考了朱冠吴氏家族的《吴氏宗谱》(下称朱冠《吴氏宗谱》)、《远口吴氏宗谱2000版第七卷(略录)》①(下称远口《吴氏宗谱》)、湖南省会同县团河镇吴家团吴氏家族1999年10月印制的《吴氏族谱(延陵堂)》(下称团河《吴氏族谱》)、贵州省黎平县高屯街道潭溪社区石氏家族的《石氏族谱(卷之一)》(下称潭溪《石氏族谱》)所载的相关资料,并将该资料结合其他记述杏妮的一些传说的文献进行分析,不仅能推断出杏妮产生的确切年代,而且还证实杏妮与朱冠、湖南省会同县团河镇吴家团(下称团河)的开基祖存在血亲关系,与潭溪石氏(孝谨堂)宗族一世祖存在姻亲关系。

一、杏妮的父亲与朱冠吴氏家族的开基祖是兄弟关系的传说与既成事实相互关联

朱冠归属贵州省黎平县尚重镇管辖,系盖宝(统称地名,侗语称Ngox Bux)的一个自然村寨,侗语地名称Xip Kganl,现有187户839人,其大多数为吴氏家族。据朱冠吴氏家族的祖辈口传,其开基祖叫吴祖长(Wuc Zyuh Zyangh),从广西迁徙上来,是吴世雄的次子;其胞兄叫吴祖能(Wuc Zyuh Naengc),是杏妮的父亲。兄弟俩为逃避汉人李想训的盘剥和追杀,从广西背井离乡随河而上。当来到浪泡河口(即广西三江县浪泡对面的八洛河口)时,兄弟俩决定分路前行。于是兄弟俩将两条河的水来称量,结果八洛河(又称洛香河、独洞河)的水较重,为兄的吴祖能便经八洛(今属贵州省从江县管辖,侗语称Bags Loc,意为洛香河的河口)来到六洞一带(以今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为中心、黎平和从江交界一带的侗族村寨)定居;为弟的吴祖长则随左边的都柳江大河继续逆流前行,途径许多个村寨暂住,于明朝洪武年间才到朱冠定居。由于没有文字记载,有一些细节已经失传。吴祖能与吴祖长从八洛河口分别后是否还能重逢,亦无从考证。但杏妮是吴祖能的女儿一直都是口口相传的。在黎平县与榕江县毗邻的四十八寨地区,所有的侗寨和苗寨都建有祭坛,以供奉杏妮的英灵。而朱冠的祭坛却是四十八寨的总坛,凡四十八寨地区各村寨建祭坛,都需要请朱冠的祭师从总坛把杏妮的英灵接去进坛。因杏妮没有亲兄弟,朱冠的吴氏族人故此成了她的娘家人(侗语称Deins Peep),即血缘关系最近的娘家人。四十八寨地区的侗族与苗族共同划片区轮流过的股壮节(侗语称jil jaens或jil jans),其核心内容就是祭祀杏妮的活动,朱冠也故此成了四十八寨的总股壮头(侗语称Deins Jaens或Beins Xangh)。可见,这些传说与既成事实是相互关联的,并不是空穴来风。

二、朱冠《吴氏宗谱》的来源

朱冠吴氏家族自吴祖长之后的几百年间未参加修谱。直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有天柱县远口的吴氏家族人到访后,朱冠村吴氏家族才知道自己的先祖吴世雄是天柱县远口人,因此才赶赴远口把康熙五十八年所修的《吴氏宗谱》(下称康熙《吴氏宗谱》)抄录过来,抄录人为吴应举(1912—1970)先生。其封面记有“内外共三十五页”,应该是指从载有“第一世仲雍”之页开始后的部分。

三、朱冠《吴氏宗谱》与远口《吴氏宗谱》所记载内容的异同点及其所能说明的问题

(一)两谱从“第一世仲雍”到“第八十九世节干”所记载内容是相同的。吴氏起源可溯至远古黄帝。黄帝传至二十五世为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其生三子,老大泰伯(又作太伯)、老二仲雍、老三季历。因此,吴氏的世系脉络清楚,并且有正史记载,一目了然。由于开姓始祖(又称得姓始祖)的泰伯无子,仲雍则成为吴氏的传代始祖,其第八十九世孙节干是吴世雄之祖父,因此,节干无疑就是朱冠吴氏家族的直系祖先。

(二)现将两谱的不同点及其所产生的原因和可以说明的问题作如下分析:

1.朱冠《吴氏宗谱》所载的第九十世月溪有四子:世禄、世德、世铭、世雄;而远口《吴氏宗谱》所载的第九十世月溪(号六七、名吴昼)有五子:世清、世禄、世德、世铭、世雄。虽然两谱所载月溪的儿子数不同,但是两谱都没有排除吴世雄是月溪的最小儿子。

2.朱冠《吴氏宗谱》所载的吴世雄有九子:尚新、尚宗、尚轩、尚瑄、尚玔、尚珪、尚熙、尚泰、尚清。远口《吴氏宗谱》载:“世雄公,六七(吴昼)公第五子。子九:尚新、尚宗、尚轩、尚瑄、尚玔、尚珪、尚熙、尚泰、尚端。后在广西桂林任主簿时,娶李氏。子三:长、次二子居广西未参加修谱,三子阿演,由桂林徙居湖南会同团河,共10子。”显然,这“10子”不包括李氏所生的长、次二子,而且还可以说明,远口吴氏家族在康熙五十八年修谱时,吴世雄在广西桂林任主簿时娶李氏所生的三个儿子的后裔均未参加。之后,其“三子”阿演的后裔才参加修谱,因而才有“长、次二子居广西未参加修谱”的文字记载。这“长、次二子”就是长子吴祖能和次子吴祖长。

3.朱冠《吴氏宗谱》的最后一页载:“我祖尚宗公(乳名睹掌)自传于洪武年间令至榕剿匪后未几,乃迁盖宝居住。”倒数第二页载:“次子尚宗于洪武三年古州(今贵州省榕江县)贼首林小厮作乱,僭(jiàn,超越本分)王号欽命楚襄二王御驾亲征,调公统领义兵勤王保驾征剿有功,赐令脂(旨)、旗号、冠带。”远口《吴氏宗谱》载:“吴尚宗,湖广靖州会同县远口人。洪武三十年(l397),锦屏婆洞林宽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侗族农民起义。明政府派兵镇压,起义军寡不敌众而失败,林宽被俘押南京,英勇就义。吴尚宗善后,优免差役,设法安边有功,赐令旨、施号和官带。”显然,朱冠《吴氏宗谱》与远口《吴氏宗谱》都是记载同一件事,只是该事件发生的时间不同,一个是“洪武三年”,而另一个是“洪武三十年”。笔者认为,朱冠《吴氏宗谱》所记载的这部分内容是错误的,其产生的原因有如下因素:

(1)吴世雄到桂林任主簿之前,已生有九个儿子,吴尚宗排行第二。而吴世雄到广西后才取李氏,其与李氏所生的三个儿子在广西生活,吴祖长也是排行第二。可想而知,吴世雄并没有把自己老家在远口及其已生有九个儿子的情况告知李氏及其与李氏所生的三个儿子。远口《吴氏宗谱》载:“吴世雄,字楚裕,元末湖广靖州会同县远口人,仕广西桂林府桂林县主簿。是时,反元农民纷纷起义,世雄遂解印返里。”由此可见,吴世雄是因元末农民起义而“解印返里”的,而他在“解印返里”时却被迫把其与李氏所生的三个儿子丢失在广西。因此,吴祖长认为自己就是吴世雄的次子,从而导致其后裔朱冠吴氏家族人在抄录康熙《吴氏宗谱》时,错误地认为吴尚宗与吴祖长为同一人,并且把吴尚宗所做的事,说成是吴祖长做的。

(2)朱冠《吴氏宗谱》记载林小厮“作乱”的地点是在“古州(今贵州省榕江县)”,而远口《吴氏宗谱》记载林宽举行侗族农民起义的地点则是在“锦屏婆洞”。经查,“林宽”就是林小师,其起义的地点是在古州上婆洞(今属贵州省锦屏县启蒙镇),属古州蛮夷长官司管辖范围,而古州蛮夷长官司的驻地在现在的黎平县罗里镇政府驻地,即外古州。可见,朱冠《吴氏宗谱》记载的“林小厮”(“厮”与“师”的西南官话同音)与远口《吴氏宗谱》记载的“林宽”为同一人是无疑的。只是朱冠吴氏家族人在抄录康熙《吴氏宗谱》时,错误地认为“古州”就是榕江县的古州罢了。

(3)《侗族文化辞典》②第50页对“古州”一词是这样解释的:“称古州的地方甚多。侗族地区历史上成为‘古州’者有两个地方:一为今贵州省黎平县县城北之罗里,即今黎平县罗里乡亚塝村,《古州厅志》(榕江地方志)称其为‘外古州’。元朝设‘古州八万军民总管府’,辖今贵州省黎平县、榕江县、锦屏县、从江县和广西三江县的一部分。一为今贵州省榕江县县城,清雍正年间,云贵广西总督鄂尔泰疏奏朝廷在诸葛营(今榕江县古州镇所在地)设一镇,名‘古州镇’。《古州厅志》称其为‘内古州’,以区别于黎平县境(罗里)的古州。”显然,在明朝的时候,榕江县县城尚未被称为古州。

(4)“洪武三年”与“洪武三十年”的一字之差,无疑是朱冠吴氏家族人在抄录康熙《吴氏宗谱》时的漏字行为所致。

四、团河的开基祖阿演与朱冠的开基祖吴祖长一样,不知道自己在远口还有同父异母的九个兄长

笔者认为,吴世雄并没有把自己老家在远口及其已生有九个儿子的情况告知李氏及其与李氏所生的三个儿子。这一观点,除上述的依据外,在团河《吴氏族谱》中也可以得到证实。团河《吴氏族谱》第二页至第三页所载的《吴氏世系事实本末源流序》(落款为“后裔抄录”)从泰伯、仲雍第八十九世节干之后是这样记述的:“(权)县生节干干生三子六七公干公三子也六七公生四子世雄公六七公四子也雄公生三子阿演世雄公三子也历代相传衣冠济济惟我演公由江西迁徙籍靖会落基团河狮形迄今人丁繁衍富贵兴隆皆由我始祖之源远而流长根深而枝茂也是为序”。对该记述加标点后,应为:“(权)县生节干。干生三子。六七公,干公三子也。六七公生四子。世雄公,六七公四子也。雄公生三子。阿演,世雄公三子也。历代相传,衣冠济济。惟我演公由江西迁徙籍靖会落基团河狮形。迄今人丁繁衍,富贵兴隆。皆由我始祖之源远而流长,根深而枝茂也。是为序。”该记述的“我演公由江西迁徙籍靖会落基团河狮形”与远口《吴氏宗谱》记载的“三子阿演,由桂林徙居湖南会同团河”不符,这就证明了该记述的作者并不知道阿演是从广西的桂林迁徙到“湖南会同团河”的。该记述的“雄公生三子。阿演,世雄公三子也”,应源自于阿演本人。这充分说明,阿演从出生到终老都不知道自己在远口还有同父异母的九个兄长。因此,团河的吴氏家族与朱冠的吴氏家族一样,直到解放前夕才与远口的吴氏家族取得联系,之前并不知道自己的祖辈吴世雄是远口的人。

五、朱冠开基祖吴祖长和团河开基祖阿演之兄吴祖能是杏妮的父亲的事实依据

(一)相关文献用汉字记侗音所记录的杏妮父亲的名字与朱冠吴氏家族祖辈口传称杏妮的父亲叫“祖能”互为近音。在《萨玛天岁》③一书中,有两个篇章讲到杏妮的父亲:《中国侗族“萨崇拜”》(杨祖华执笔)引用《镇远萨岁之歌》称杏妮的父亲叫都南(见《萨玛天岁》第30页),《萨岁的传说》(陆燕飞搜集、银永明整理)称杏妮的父亲叫吴董伦(见《萨玛天岁》第68页);《黎平县地名由来与故事》④称杏妮的父亲叫吴都囊(见该书第523至第532页);《黎平县民族志》⑤称杏妮的父亲叫吴杜囊(见该书第109页);《朱冠村志》称杏妮的父亲叫吴睹囊。由于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侗族没有文字,“都南”、“董伦”、“都囊”、“杜囊”、“睹囊”为用汉字来记录侗语的谐音,都是后人根据前人口传而记载的杏妮父亲的名字,而这五种读音都与朱冠吴氏家族祖辈口传称杏妮的父亲叫“祖能”的读音Zyuh Naengc相近,且“祖能”的“能”字所代替的侗语读音,与汉语普通话的读音(néng)完全相同。由此可以认定这五种称呼所代表的人为同一人,即杏妮的父亲。

(二)吴祖能出生的时间与传说中杏妮父亲所出生的时间相吻合。远口《吴氏宗谱》记载:“阿演,世雄子。元代世雄公任广西桂林主簿时,再娶李氏,生三子,长次二子居广西,三子阿演公生元至正11年(1351 ) ,明洪武6年(1373)平乱有功,世袭靖州总旗,定居湖南会同县团河,为团河开基祖。明末崇祯年间,廷虎公徙三田里中山田7炉苗芒开基。至23代隆文随父兴德徙靖州甘棠坳。”互联网《萨玛节》载:“都囊和仰香相亲相爱,但到了四十岁仍没有孩子。一天晚上,夫妻俩同时做了一个梦,梦见一颗明亮的星子飞落在自家屋顶上,接着,见一位银发老婆婆牵着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来到家中。不久仰香怀孕了。后来生了一个女娃,因是梦见星子飞落而生,他们便取其乳名为‘婢奔’(即‘飞来的姑娘’之意)。婢奔五岁起就跟爸爸学武艺,后来她的身手比虎豹仔还要灵便,武艺非常高强。乡亲们见她越长大越漂亮,便以‘杏妮’(即‘仙女’的侗腔谐音)称呼她。”《萨岁的传说》载:“吴董伦妻子久不生育,如今生有一女,亲朋好友,皆大欢喜。吴董伦大办三朝酒庆贺,宴席上热闹非凡。席间有一位长者掐指推算,对众人说:‘此女出生年月日时等都是属子,真乃其人其事,只可惜是个女孩,虽说是女孩,长大后也绝非等闲之女流。吴董伦又将其妻之梦讲来,大家都认为是吉祥之兆。吴董伦就将女儿取名叫仙奴(Xeenp Nyux)。”祖能同父共母之三弟阿演生于元朝至正11年(即公元1351年),之后的子年是明朝洪武17年(即公元1384年,干支纪年为甲子年),而明朝洪武17年之前的四十年是元朝至正5年(即公元1345年,干支纪年为乙酉年),按此推算,吴祖能比与其同父共母之三弟阿演长七岁,其间除吴祖长外,有可能还有其他姐妹,符合生育的逻辑。如上所述杏妮父亲的文献资料符合史实,那么,朱冠吴氏开基祖吴祖长之兄吴祖能无疑就是杏妮的父亲,同时可以认定杏妮出生的准确时间为公元1384年农历十一月的子日(即在大雪、冬至节气之内十二地支为子的日期)。

(三)上述可以认定杏妮出生的年份与其名字相吻合。用来表示年、月、时、日次序的六十组干支,“甲子”居首位,而上述可以认定杏妮出生的年份为甲子年,也是最大。杏妮被称为大祖母,亦应与此有关。

(四)祭萨词中记述朱冠的开基祖到朱冠定居的年份与杏妮的出生年份同一,符合朱冠的开基祖与杏妮的父亲在八洛分手后,杏妮的父亲到四十岁后才生育杏妮的故事情形。朱冠的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记间(Jil Jaens,即股壮节)习俗代表性传承人、第七代祭师吴大清先生持有的祭萨词中的《出军词(Jiuc Xudp Jeinl)》(又名Jil Jaens Padt Dangc)的开头部分有这样的记述:“当初怎白,公甫夺村,雷劳闷;公甫夺地,喜劳岑。(Dangl xup zaemh beel, kgongs bux dogl zeinl, byas laos meinl; kgongs bux dogl dih, xih laos jenc.)当初昔贯,米祭地,高老立闷;米祭人,高老立姓。(Dangl xup xic kgunv, mix zyiv dih, kgaov laoh lis meinl; mix zyiv nyeinc, kgaov laoh lis xingk.)姓歹皆作,转作公教迷珠出姓。(Xingk duih kgeis zyogc, zyonv zyogc kgongs jaol myic zyul xudp xingk.)虐皆了告,报皆了登。(Nyogl kgeis lyeeux kgaov, baov kgeis lyeeux deins.)第一转作公教吴祖能;第二转作公教吴祖长。(dih idl zyonv zyogc kgongs jaol Wuc Zyuh Naengc; dih nyih zyonv zyogc kgongs jaol Wuc Zyuh Zyangh.)卯接立沌麻龙剑刀,叫天天的应,叫地地的谈,叫牛牛的上架,叫马马的上鞍。(Maoh zyibs lis daengl mac lyongc jeens daol, jiuv qinp qinp jis yenl, jiuv dih dih jis danc, jiuv nyouc nyouc jis xangh qak, jiuv max max jis xangh anl.)八招瓜立分飞,人民瓜立安太。(Beds zyeeus kgags lis hreinp huoip,nyeinc meimc kgags lis anl taik.)为蒿公寡李想训,卯祭心皆歪,祭哉皆莱。(Wuih haot kgongs gax Lyih Xangh Xeinl, maoh zyiv seimp kgeis rais, zyiv zais kgeis lail.)公教村的皆吃,地的皆鸟,伞古的劳岔,同腊的劳袋,罢美的劳忧。(Kgongs jaol zeinl jis kgeis jil, dih jis kgeis nyaoh, sank kgus jis laos sap, dongc lac jis laos deih, bal meix jis laos yous.)卯的出骂邓土啦坟,邓村啦地。(Maoh jis ugs moap daenl tut lah reinc, daenl zeinl lah dih.)村昔过村,地过地。(Zeinl xip kgov zeinl, dih kgov dih.)上透搞中元甲子,皆堕地溽,堕地阳岳昔惯乃一团。(Qak touk kgaox zyongl ngeemc kgebs ziis, kgeis dogl dih neoup, dogl dih Yangc Yox Xip Kganl naih il donc.)”(见《萨玛天岁》第96页)该记述译成汉语的大意是:“当初先辈,祖宗落村安家,雷公进到天上去了;祖宗落地居住,麻烦事都进到山上去了。过去那时候,还没有形成地,早已有天;还没有形成人,早已有姓。别人的姓还不够成熟,反转跟随我们的吴氏祖宗去成姓。说不完的过去,讲不完的根底。第一回头说我们祖上的吴祖能老人;第二回头说我们祖上的吴祖长老人。他接得马龙宝剑,指天天则应,指地地就弹,指牛牛则向上,指马马则上鞍。百事有人帮助解决,人民自有安泰。唯有那个汉人李想训,他心地不好,怀有坏心。由于我们祖上不堪忍受汉人李想训的盘剥,只能背井离乡,另谋生路,跋山涉水,寻找安居的地方,经过了许许多多的村村寨寨,到了那中元甲子,还不知落地居住在哪里,就在“阳岳”西面山麓的“昔惯”这个地方定居下来。”这是古人记述吴祖能与吴祖长兄弟俩为逃难而背井离乡,然后吴祖长迁徙到朱冠定居的过程。吴祖长在朱冠定居的时间为中元甲子年。根据中国传统的三元九运方法,每元从甲子至癸亥有六十年,三元甲子共一百八十年。按近代三元(1864年至1923年为上元;1924年至1983年为中元;1984年至2043年为下元)往前推算到第三个三元甲子的一百八十年是从1324年至1503年。该三元的中元甲子年是1384年,即明朝洪武17年,这就是朱冠的开基祖吴祖长在朱冠定居的确切年份。这一年份与杏妮的出生年份同一,纯属历史巧合,也符合朱冠的开基祖与杏妮的父亲在八洛分手后,杏妮的父亲到四十岁后才生育杏妮的故事情形。

(五)从祭萨词中有辱骂李想训是强盗以及相关口传的内容分析,可以推断吴祖能、吴祖长与阿演的失散和失联是因为家庭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的。《萨玛天岁》的《卦杂祭词》篇(实为盖宝琵琶歌的歌词)有一韵句是这样写的:“乃Naih孝xaop惩raemx贼zagc得lis垮mas,杀sat贼zagc更gaemv;主zyuh昔xip贼zagc德dees架qak骂moap,杀sat卯maoh对deil亦il吝nyaemv,更gaemv皆kgeis乍zyal。”(见《萨玛天岁》第105页,系用汉字记侗音,其侗文部分为笔者所加)这一韵句的大意为:现在你们惩治贼人垮了,把贼人杀光了,即使下游方的贼人(指住在广西的李想训)上来,也要把他消灭掉!从这一韵句歌词的内容分析,吴祖能、吴祖长两兄弟是遭受李想训的追杀才被迫离开故土的。现还健在的朱冠第六代祭师吴文彬之子、农民诗人吴大显先生说:“我爸还在世时曾告诉我,吴祖能、吴祖长两兄弟与李想训其实是表兄弟关系。”但朱冠吴氏人的祖辈口传并没有提到吴祖能、吴祖长两兄弟还有一奶同胞的三弟阿演。在团河《吴氏族谱》和团河吴氏族人于清朝光绪九年修编的《吴氏族谱》中,除了“雄公生三子”的记述外,也没有吴世雄在广西与李氏所生长、次二子的任何信息。这是由于该三兄弟被父亲吴世雄因“解印返里”而被迫丢失在广西后,其兄弟之间和表兄弟之间曾发生矛盾,反目成仇,不共戴天,从而断绝关系所致。从团河《吴氏族谱》没有提到李氏和远口《吴氏宗谱》也没有记载李氏的生卒年及其葬身之地的情形进行分析,可以推断李氏并没有跟随吴世雄“解印返里”。可见,在儿子之间、儿子与侄子之间的矛盾中,把李氏夹在其中。因此,在这场不可调和的矛盾中,最痛苦的无疑是作为母亲的李氏,这也应该是阿演难以启齿的原因。

(六)朱冠吴氏家族祖辈口传中遭受汉人李家的“盘剥”和在浪泡河口“称水”的故事与《萨玛节》所记述的故事相吻合。《黎平地名由来与故事》之《弄堂概(萨岁山)》和《萨玛节》也都载有杏妮的父亲从广西经浪泡河口到“六洞”地区居住的故事。笔者认为,《弄堂概(萨岁山)》和《萨玛节》(应为同一作者),像是历史小说,情节通畅,逻辑合理,除记述杏妮的父亲出生的年代为“隋朝末年”及其被吴氏人收养的故事与上述不相符外,有一定的可信度。《萨岁的传说》与《弄堂概(萨岁山)》和《萨玛节》的故事情节基本一致,而《萨岁的传说》记述杏妮跳潭之后的故事的可信度更高。如果杏妮是在其二十岁到三十岁的时候组织起义,那么,其组织起义的年代就应该是在明朝的永乐年间。

六、文献资料记述杏妮的丈夫及其守墓人的年代与潭溪《石氏族谱》相吻合

《萨岁的传说》和《萨玛节》都有记述杏妮的丈夫叫石道,以及杏妮在六甲岩洞中仙逝后,八甲⑥众人就地安葬,并从潭溪请石道的宗族人来守墓的情节。所不同的是守墓人的名字:《萨岁的传说》叫“石才万”,《萨玛节》则叫“石万财”。为了便于理解萨文化产生的起源——杏妮由一个农民起义领袖变成万流景仰的侗族圣母的过程,特将《萨岁的传说》叙述杏妮跳潭后的部分抄录如下:

“岂知吉人自有天助,萨岁跳潭后,便从水下游到对岸的草丛爬了出来。脱险后,萨岁怕遇到官军,被人认识,隐瞒身世,装成乞丐,满身污垢,背着包袱雨伞,在侗族地区乞讨度日。同情的人见她年老,孤苦伶仃,甚为可怜,欲想知道她的来历,便问她是何处来,所为何事,到何处去?她只是说:‘我从远处来,到远处去,所为何事,告诉你们也无用处。’所到之处,如有人问她,她总是说这么几句,就不再说了。

“日复一日,夜宿晓行,不知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一天傍晚,萨岁来到六甲,又冷又饿,非常疲劳,无法再走,就进入六甲寨内,挨家挨户询问借宿,寨上的人见她衣衫褴褛,臭气难闻。不愿留她投宿。幸有一位老太太与她攀谈几句,问她要到哪里去,此时,她才透出一句说:‘我想再到弄堂概看看。’再问就什么都(不)说了,萨岁问那老太太说:‘你们不让我进屋来住,那么,你们这里可否有个能躲风避雨的地方让我过一夜,明日再走。’六甲那位老太太指着寨子南边说:‘那里有个岩洞,以前有过路者,找不到住宿,也都到那里过夜。’说罢,便要关门,萨岁对她说:‘你们六甲现有三十六户,将来也只是三十六户罢了。’萨岁说完之后,便向南面岩洞走去。当晚住在岩洞中。

“由于时值冬季,到半夜,突然刮起大风,大雪纷飞,地冻天寒。萨岁因年老体衰,难以忍受风雪的袭击,在岩洞中倚着包袱闭目长眠。

“萨岁在岩洞中寿终辞世后,无人知晓。自那以后,来(在)六甲寨河边的禾谷连续三年不熟,整个八甲方圆地里的庄稼也连年歉(欠)收。群众议论纷纷。其中必有什么原因所致,才有此等奇异现象,就请阴师走阴查究原由,阴师伏案说:‘三年前一位老太太死于六甲岩洞中,这位老太太便是以前带领我们侗家子弟抗击官吏的萨岁,死于岩洞至今无人知晓,她要我们将其尸骨掩埋,还要我们到潭溪去请一位名叫石才万的人来看管她的坟墓,每月初一、十五,为她烧香献茶,以后六甲仿(方)圆地里庄稼禾谷自然丰收。’民众依阴师之言,到六甲寨南面岩洞查看,众人到洞口一看,杂草众(丛)生,疾(蒺)藜满地,看不见洞内,就扒开杂草窥视,只见洞内干干净净,像有人打扫一样,众人将杂草割去,一齐(起)走到洞口,果有一具尸骨,相(像)似依(倚)靠包袱侧身曲膝而卧,旁边有一把雨伞。众人见此情景,在洞口站立沉默许久,无不伤心垂泪。当晚即安排人员在洞外守灵。第二天各寨乡老就组织民众前来搬运石头,将洞口砌筑填平,修筑圆形坟墓,又派人到潭溪查访,确有一人叫石才万的年青人,就将原由告诉他,要他跟随来八甲田猪寨(即亚库Yav Gkuk——笔者注)居住,石才万欣然同意前来。

“之后,八甲民众捐资购买良田一百二十担(石)、山林一片作为石才万耕种和柴(採)薪之胙(用),田猪寨又分给他一块荒地,作为今后增加人口之备用,八甲各寨老商议,规定每年正月初八至十三为八甲祭萨活动日。祭萨之后,八甲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神喜人欢,老少安康。

“萨岁在六甲仙逝之事,不胫而走,消息很快传遍了侗族村寨,都组织男女青年到六甲来,从萨岁坟上捧去把泥土、把萨岁的灵魂接到自己的寨内修建萨堂,保佑一切。为了保护萨岁坟墓不受损坏,八甲群众又自发捐资修建萨堂,不再让别的村寨来取土接灵。后来人们知道六甲萨堂禁止取土接萨,故很多侗族村寨要建萨堂就到弄堂概那里把泥土捧去,意为将萨岁的灵魂接去修建萨堂保佑村寨。

“八甲祭萨活动保持了原始的形式,从古至今年年举行,从未间断。”(见《萨玛天岁》第71页至第73页)

潭溪《石氏族谱》载:一世祖石平和生二子,长子石文汉,次子石文杰;于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敕授潭溪正长官司世袭承直郎。石文汉为承袭长官司长官,生二子:长子秀岩,次子秀聪。石平和的第二代只记载有传代儿子的石文汉,没有记载无儿子的石文杰。石平和的第五世孙石显,也是承袭长官司长官,于明朝宣德年间由五脑寨(今黎平城)迁潭溪定居。石显生有五子,其四子石崙“往外”。

潭溪《石氏族谱》所载石文杰的身份情况与传说中杏妮的丈夫石道有女无子的身份情况相吻合;石崙的身份情况与传说石才万从潭溪到六甲守墓的身份情况相吻合。石才万的后裔没有修谱,但已被确认与潭溪石氏宗族有宗亲关系,从石才万至今已传21代,与潭溪石氏宗族的石崙同代至今所传的代数一致。石才万的后裔还常到潭溪参与祭祀先祖的活动。

杏妮的出生时间为1384年,仙逝时有92岁,其仙逝的时间应是1475年冬。她仙逝后“六甲寨河边的禾谷连续三年不熟”应为1476年、1477年、1478年,那么,潭溪石姓人迁到六甲去守墓并在田猪寨定居的时间应为1478年冬或1479年春。这与潭溪石氏宗族一世祖石平和的第六世孙石崙“往外”的年代相吻合。

七、黎平盖宝侗语与龙胜平等侗语音调的相近度很高

朱冠是盖宝四个大寨建寨最早的一个寨子,其开基祖吴祖长(侗音Zyuh Zyangh)无疑是说现在的盖宝侗语,也就是说吴祖长与其父在一起时是用与现在盖宝侗语相近的侗语交流的。2023年12月1日,笔者有幸到贵阳参加贵州省社科联2023年学术年会,能有机会在会前向来参加会议的广西侗学会会长吴烈善和广西侗学会名誉会长粟永华两位老师收集到《龙胜平等侗语声调例词》,未曾想到,属于桂林市管辖的龙胜平等侗语与包括朱冠侗语在内的黎平盖宝侗语音调的相近度很高。列表比较如下:(待续)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0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还没有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个人文集


吴昌高文集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