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氏文化 > 民族区域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爷爷教我一支歌,曾经难倒歌师傅

      每当唱起歌,我就想起小时候爷爷也教过我一支歌,但不是流行歌曲,也不是革命歌曲,而是民族歌曲,也就是我们苗族才会有的歌曲——苗族歌鼟。
      时光匆匆,物是人非。虽然四十年过去了,我却依然清楚地记得这首歌的歌词!
     曾经的苗族人,没有一个不会唱歌的。他们唱盘古开天的历史事件,唱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也唱酸甜苦辣的日常生活......
     但是,尽管许多人都会唱,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随机应变编歌词。加上苗族没有文字,而且那个时候的人也很少识字,所以歌鼟的传承只能靠口传心授。
     于是,夏天的走廊上、冬天的火炉旁,吃过晚饭后,人们总是围在一起,跟年长的歌师傅学歌。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一代接一代,许多人靠着“死记硬背”,终于让苗族歌鼟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作为土生土长的苗族后代,学歌自然也是我的“必修课”,还没进学堂,就先进了歌场。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跟爷爷学歌。
     爷爷其实是堂爷爷,我的亲爷爷在父亲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父亲是在堂爷爷的拉扯下才长大成人、成家立业的。故而,父亲一直喊堂爷爷为爸爸,我们也就直接喊堂爷爷作爷爷。
     爷爷虽然文化不高,但见多识广、知识渊博,最擅长讲故事,也非常会唱歌鼟,深得我们小孩欢心。
     那个时候,因生活艰苦、条件有限,长辈极少给小孩礼物,就算身体有病,也很少看医生,刮刮痧就好了。
     于是,每当身上不舒服了,因大人们没空,爷爷就和我们小孩子达成协议,我们帮他刮痧,他就给我们讲故事,或教歌鼟。
     通过多次的“交易”,我们也记下了不少歌词。真要感谢那段日子,不然今天我哪里会唱歌鼟?
     时至今日,爷爷教的众多歌鼟忘得差不多了,但还有一支歌深深的刻在了脑海深处,我总是在无人的时候,会哼上几句。
     是什么歌呢?其实只是一首平平常常、简简单单的歌,叫“月月歌”,或“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是一首“二十四节气歌谣”,能把它背下来,一年四季24节气也就全记住了。
     依次称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苗族先民是非常有智慧的,他们根据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识,编成歌鼟进行传唱,“月月歌”就是其中的一种。
     当时,爷爷教的“月月歌”是这样的——
     正月香纸伴油蜡,二月黄牯伴犁耙,三月清明下谷种,四月小满伴嫩秧,五月雄黄伴端午,六月花扇伴风凉,七月茄子伴缸豆,八月中秋伴团圆,九月重阳桂花香,十月茶花伴蜂糖,冬月大雪烤炭火,腊月打粑杀猪羊......
“月月歌”也许还有其他的版本,也不知道这是爷爷的原创,还是自古就流传下来了,但都离不开节气的特征和那个月中最具代表性的东西。
     比如,七月为什么是茄子伴缸豆呢?因为那个年代物质极度匮乏,到了七月这个时候往往青黄不接了,茄子和缸豆等蔬菜杂粮就成为了救命粮!
     那时,并不理解歌词大意,反复学了几次,而且当有些词句卡壳了,又去请教爷爷,才勉强记下来了。
     爷爷告诉我们,以后与人对歌,可以通过问的形式来让对方回答。比如,“八月什么伴团圆?九月什么桂花香?”等。
     不过,歌虽是好歌,但这支歌知名度和普及率并不高。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有一次去对歌,我唱这支歌时,就把歌师傅都难倒了!
     那年,我八岁。年纪虽小,胆子特大。苗乡侗寨有一种风俗,只要哪家来了年轻的客人,大家就会呼朋唤友前去“坐夜”唱歌。
     有一天,寨里来了几位大姑娘,我便跟着大哥哥们去看热闹。看到他们一唱一和地尽情欢歌,我心痒痒的。于是,从来没有开腔的我,竟“胆大妄为”,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
“隔坡得听阳鸟叫,
隔河得听鱼落塘。
得听他唱我也唱,
唱支山歌解宽怀......”
     歌声一出,震惊全场!他们吃惊,也敢献丑?她们欢喜,后生可畏!
     在嘻嘻哈哈、说说笑笑中,她们毫不谦虚,没有推辞,立即接了我的歌。
     毕竟没有经验,只是学了几首歌,唱着唱着,我就词穷了!尴尬之中,我想起了爷爷教的“月月歌”,便把“传家宝”亮了出来。
     一曲唱罢,鸦雀无声!这是什么“神曲”呀?怎么从来没有听过?她们相互嘀咕着,很久也不知道如何回歌......我却在迷迷糊糊中睡去了。
     后来才知道,是堂哥把我背回家的。而她们去寨上请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奶奶来帮忙,是她们寨子嫁过来的,也许并不是“标准答案”,但终究老歌手最有权威和发言权,人们都是认可和信服的。这才解了围!
     从此,我的名声大振,十里八乡都知道了一个从小就敢唱歌的“歌师傅”。我也因此被写进了靖州苗族歌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材料中的“苗族歌鼟传承人”!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0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还没有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个人文集


吴展团文集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