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氏文化 > 文化艺术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吾公百年

       我们那地方,管爷爷叫公。

       掐指算来,公是1916年生人,要是还在世,今年正好一百岁。从农历1998年春节大年三十离开我们,到现在已经过去18个年头了,想来却恍若昨天。

       公大名吴德圭,又名林海,正直、厚道,历经磨难,却一辈子从没服过输。公因为在兄弟中排行老大,且为人处世没人说什么闲话,老少都敬称他“大公”。

       都讲人生多磨难,但要像公受过那么多磨难的人,在三村八寨里还真是不多。公28岁那年,因与奶奶连生了3个女儿,惹了一直想抱大孙子传宗接代的太公、太奶生气,给了他一竹筒米和一床棉絮,把他赶出了家门另立门户。公没有多说一句话,与奶奶带着孩子们离开大家庭,默默承受,独自苦熬苦拼了几十年。这还不算啥,刚分家不久,公又遭遇横祸,在修建自家简易木房时不慎从二层摔下,造成髋骨粉碎性骨折,在床上一躺就是三年。在缺医少药的农村,全靠奶奶到山上挖中草药医治调理,很多时候因长期卧床排便不畅,大便都是奶奶用手亲自掏出,其中艰辛可以想见。三年后公能康复站立并逐步恢复劳动能力,很多人讲肯定是他的毅力和奶奶的付出感动了上天,不然在当时能康复到这种程度没人相信。而更大的磨难还在后头,身板骨好起来还不到一年,公一次到稻田里去查看新插的秧苗成活情况,发现稻田边上有一个暗洞在漏水,他砍来一捆茅草用手去堵塞洞口,万万没想到被藏匿洞里的毒蛇狠狠咬了一口,剧毒使公昏死了几天几夜,太爷趁公昏迷一斧头剁掉了他严重感染的整个手掌,三个月后,公又从鬼门关里走了过来……

       也有人说大难不死,总有后福,其实也未必都这样,或者说没有来得那么快,那么神。倒是公对这些苦难始终淡定,就像他后来跟我说起时简单得如讲故事一样,我听得心惊肉跳,他自饮自酌,无关风月。后来每到过年,听姑姑、父亲他们常唠叨,公很少对外讲这些事,只是一点一点的干,一步一步的走,一天一天的闯,一年一年的拼,日子就这样慢慢好起来了。公常讲,人生一世,就是活这口气,就是要给自己争气,气断了,就完了。他凭着仅有的一只能正常劳动的手,不靠天不靠地,就是靠着永不服输的那股气,一砖一瓦地耗时6年多建起了三大间的两层木房,把6个子女都抚养成人,一有空闲就大片大片开荒种树,使我们家有了几十亩属于自己的经济林和杉山竹林……到现在,我们都还在享受着他创造的劳动成果,年近七旬的老父亲、母亲坚守乡下,还是那些山,那些地,那些杉山竹林,大多是公栽的树,我们后人来享的福。

       公很喜欢我,我也深知公的苦衷,我从公的言行中终生受益。比如,公讲百善孝为先,从小学开始直到初中毕业,每到冬天都是我跟公睡一床,让我这个长孙先上床为他暖被子为亲族长幼示范,那时他断断续续讲老祖宗千里迁徙创业、薛仁贵征西、杨家将等故事,当然也包括为吓唬我晚上不出去疯玩而讲的一样不知是他从哪听来的妖魔鬼怪的故事,都成为了我丰富的精神大餐和不自觉的文学启蒙;再比如,公常引用从三公那学来的古语,什么“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之类的,鼓励我要好好读书,要上进,要争气,只有读书才能做人上人,不要像他那样没文化只能一辈子和泥巴犁耙打交道;再还有,公常讲,要节俭,要珍惜劳动成果,不浪费才叫上不愧天下不愧地,一定要记得“千两黄金米下死”的古训,至今每次吃饭包括到哪吃自助我都吃得颗粒不剩,这都是跟公学的,敬畏公讲的道理……

       公一生乐观、乐善,不卑不亢。公这一辈共五兄弟,他排行老大,一辈子秉承家和万事兴的祖训,对弟兄只有关心,从未麻烦。二公德成因国民党抓壮丁一去不返,杳无音讯,我工作后公还老叮嘱我有机会四处打听过,也没什么结果,估计死在乱战中了。三公德才高中毕业,五兄弟中最有文化,一生从事农村教育,是三村八寨出了名的老学究。三公家境殷实但不擅周济,公独与他常有善意争吵,主要是不满三公一天拿“之乎者也”唬人,也对三公明知当年我求学困难不曾有过些许接济而心存不快,公于是常把意见表露在聚会时的猜拳行令上,经常把嗓子扯到最大分贝,从气势上完全压倒三公,有一次还震落了屋顶上的瓦片,一时传为笑谈和传奇。我的嗓门大,亲戚朋友都说我得了公的真传。四公德显、五公德超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一生本本份份过日子。现如今,他们五兄弟只剩下五公还健在,也已经是寨子上辈分最高年龄算大的老人了。

       奶奶操持繁重家务,加之超负荷侍候屡次遭遇不测的公,多年积劳成疾,在1973年便去世了。公与奶奶患难与共,感情很好,奶奶去世后的26年,虽姑姑、父亲等总劝他找个伴,但公始终没再续娶。倒是每年过年过节特别是清明节,公都会吆喝我们到奶奶的坟上看看,磕磕头,除除草,烧烧香纸。我后来理会,公其实也常讲,人要知恩,不能忘本,不去做亏心事。他也总不忘特别交代,给奶奶倒上杯酒,她爱喝一口,只可惜那时没粮食酿酒,这玩意太金贵,奶奶总是把酒藏起来,一般人根本找不到。但每每需要或是特别馋时,她总能用竹筒子舀出来二三两,一年到头也没怎么断过。公有时也会告诉我们,多带点油大的东西,奶奶那时省得很,炒菜都舍不得放油(当然也确实没啥油可放),二叔每天用竹篓子捉回来的十几斤泥鳅、黄鳝,奶奶炒时放的油少不好吃,气得二叔后来死活都不肯去捉了,公拿竹条子抽他也不管用……

       公晚年身体其实一直都不错,就是大年三十去世的头一天腊月二十九,我还陪他到四公家吃杀年猪饭,当晚至少喝了3两酒,回家路上还说我们成材他放心了,还一遍遍地交代我一定要听党和领导的话,好好工作,多干活,别耍滑,累不死。没曾想,第二天大年三十,公一脸安详静静地离我们而去,没有多说一个字。我跟他“吹牛”说要带他到省城转转,坐飞机到其他地方玩玩。然而,这个想法只能成为终生遗憾了!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工作20多年来,不管我身在何方,每年,总是在大年三十前心急火燎地赶回老家过年。为的是那份怀念,那份挚爱,那份精神,还有一接近村寨耳里传来公辈们猜拳行令时震耳欲聋的豪迈和洒脱。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内容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0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还没有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个人文集


吴基伟文集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