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越绝书》十五卷,不著撰人名氏。书中《吴地传》称勾践徙琅琊,到建武二十八年,
凡五百六十七年,则后汉初人也。书末《叙外传记》以廋词隐其姓名。其云以去为姓,得衣
乃成,是袁字也。厥名有米,覆之以庚,是康字也。禹来东征,死葬其疆,是会稽人也。又
云文词属定,自於邦贤,以口为姓,承之以天,是吴字也。楚相屈原,与之同名,是平字也。
然则此书为会稽袁康所作,同郡吴平所定也。王充《论衡·按书篇》曰:东番邹伯奇,临淮
袁太伯、袁文衡,会稽吴君高、周长生之辈,位虽不至公卿,诚能知之囊橐,文雅之英雄也。
观伯奇之《元思》、太伯之《易童句》(案童疑作章),文术之《箴铭》,君高之《越纽录》,长
生之《洞历》,刘子政、扬子云不能过也。所谓吴君高殆即平字,所谓《越纽录》殆即此书欤?
杨慎《丹铅录》、胡侍《珍珠船》、田艺衡《留青日札》皆有是说。核其文义,一一吻合。《隋
唐志》皆云子贡作,非其实矣。其文纵横曼衍,与《吴越春秋》相类,而博丽奥衍则过之。
中如《计倪内经》军气之类,多杂术数家言。皆汉人专门之学,非后来所能依托也。此本与
《吴越春秋》皆大德丙午绍兴路所刊。卷末一跋,诸本所无。惟申明复仇之义,不著姓名。
详其词意,或南宋人所题耶?郑明选《秕言》引《文选·七命》注引《越绝书》:大翼一艘十
丈,中翼九丈六尺,小翼九丈。又称王鏊《震泽长语》引《越绝书》,风起震方云云。谓今本
皆无此语,疑更有全书,惜未之见。案《崇文总目》称《越绝书》旧有内记八、外传十七。
今文题阙舛,裁二十篇。是此书在北宋之初已佚五篇。选注所引盖佚篇之文,王鏊所称亦他
书所引佚篇之文。以为此本之外更有全书,则明选误矣。别有《续越绝书》二卷,上卷曰《内
传本事》、《吴内传》、《德序记》、《子游内经外传》、《越绝后语》、《西施郑旦外传》;下卷曰《越
外传》、《杂事别传》、《变越上别传》、《变越下经》、《内雅琴考序传后记》。朱彝尊《经义考》
谓为钱伪撰,诡云得之石匣中。与彝尊友善,所言当实。今未见传本,其伪妄亦不待辨。以
其续此书而作,又即托於撰此书之人,恐其幸而或传,久且乱真。又恐其或不能传,而好异
者耳闻其说,且疑此书之真有续编,故附订其伪於此,释来者之惑焉。
越绝卷第一
越绝外传本事第一
问曰:“何谓越绝?”“越者,国之氏也。”“何以言之?”“按春秋序齐鲁,皆以国为氏姓,
是以明之。绝者,绝也。谓句践时也。当是之时,齐将伐鲁,孔子耻之,故子贡说齐以安鲁。
子贡一出,乱齐,破吴,兴晋,疆越。其后贤者辩士,见夫子作春秋而略吴越,又见子贡与
圣人相去不远,唇之与齿,表之与里,盖要其意,览史记而述其事也。”
问曰:“何不称越经书记,而言绝乎?”曰:“ 不也。绝者,绝也。句践之时,天子微弱,
诸侯皆叛。于是句践抑疆扶弱,绝恶反之于善,取舍以道,沛归于宋,浮陵以付楚,临沂、
开阳,复之于鲁。中国侵伐,因斯衰止。以其诚在于内,威发于外,越专其功,故曰越绝。
故作此者,贵其内能自约,外能绝人也。贤者所述,不可断绝,故不为记明矣。”
问曰:“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任用贤者,诛服疆楚,何不言齐绝乎?”曰:“桓公,
中国。兵疆霸世之后,威凌诸侯,服疆楚,此正宜耳。夫越王句践,东垂海滨,夷狄文身,
躬而自苦,任用贤臣,转死为生,以败为成。越伐疆吴,尊事周室,行霸琅邪,躬自省约,
率道诸侯,贵其始微,终能以霸,故与越专其功而有之也。”
问曰:“然越专其功而有之,何不第一,而卒本吴太伯为?”曰:“小越而大吴。”“小越
大吴奈何? ”曰:“吴有子胥之教,霸世甚久。北陵齐、楚,诸侯莫敢叛者,乘,薛、许、
邾、娄、莒旁毂趋走,越王句践属刍莝养马,诸侯从之,若果中之李。反邦七年,焦思苦身,
克己自责,任用贤人。越伐疆吴,行霸诸侯,故不使越第一者,欲以贬大吴,显弱越之功也。”
问曰:“吴亡而越兴,在天与?在人乎?”“皆人也。夫差失道,越亦贤矣。湿易雨,饥
易助。”曰: “何以知独在人乎?”“子贡与夫子坐,告夫子曰:‘ 太宰死。’夫子曰:‘不死
也。’如是者再。子贡再拜而问:‘何以知之?’夫子曰:‘天生宰嚭者,欲以亡吴。吴今未亡,
宰何病乎?’后人来言不死。圣人不妄言,是以明知越霸矣。”“何以言之?”曰:“种见蠡之
时,相与谋道:‘东南有霸兆,不如往仕。’相要东游,入越而止。贤者不妄言,以是知之焉。”
问曰:“越绝谁所作?”“吴越贤者所作也。当此之时,见夫子删书作春秋,定王制,贤
者嗟叹,决意览史记,成就其事。”
问曰:“作事欲以自着,今但言贤者,不言姓字何?”曰:“是人有大雅之才,直道一国
之事,不见姓名,小之辞也。或以为子贡所作,当挟四方,不当独在吴越。其在吴越,亦有
因矣。此时子贡为鲁使,或至齐,或至吴。其后道事以吴越为喻,国人承述,故直在吴越也。
当是之时,有圣人教授六艺,删定五经,七十二子,养徒三千,讲习学问鲁之阙门。越绝,
小艺之文,固不能布于四方,焉有诵述先圣贤者,所作未足自称,载列姓名,直斥以身者也?
一说盖是子胥所作也。夫人情,泰而不作,穷则怨恨,怨恨则作,犹诗人失职怨恨,忧嗟作
诗也。子胥怀忠,不忍君沈惑于谗,社稷之倾。绝命危邦,不顾长生,切切争谏,终不见听。
忧至患致,怨恨作文。不侵不差,抽引本末。明己无过,终不遗力。诚能极智,不足以身当
之,嫌于求誉,是以不着姓名,直斥以身者也。后人述而说之,仍稍成中外篇焉。”
问曰:“或经或传,或内或外,何谓?”曰:“ 经者,论其事,传者,道其意,外者,非
一人所作,颇相覆载。或非其事,引类以讬意。说之者见夫子删诗、书,就经易,亦知小艺
之复重。又各辩士所述,不可断绝。小道不通,偏有所期。明说者不专,故删定复重,以为
中外篇。”
越绝荆平王内传第二
昔者,荆平王有臣伍子奢。奢得罪于王,且杀之,其二子出走,伍子尚奔吴,伍子胥奔
郑。王召奢而问之,曰:“若召子,孰来也?”子奢对曰:“王问臣,对而畏死,不对不知子
之心者。尚为人也,仁且智,来之必入,胥为人也,勇且智,来必不入。胥且奔吴邦,君王
必早闭而晏开,胥将使边境有大忧。”
于是王即使使者召子尚于吴,曰:“子父有罪,子入,则免之,不入,则杀之。”子胥闻
之,使人告子尚于吴:“吾闻荆平王召子,子必毋入。胥闻之,入者穷,出者报仇。入者皆死,
是不智也。死而不报父之仇,是非勇也。”子尚对曰:“入则免父之死,不入则不仁。爱身之
死,绝父之望,贤士不为也。意不同,谋不合,子其居,尚请入。”
荆平王复使使者召子胥于郑,曰:“子入,则免父死,不入,则杀之。”子胥介胄彀弓,
出见使者,谢曰:“介胄之士,固不拜矣。请有道于使者:王以奢为无罪,赦而蓄之,其子又
何适乎?”使者还报荆平王,王知子胥不入也,杀子奢而并杀子尚。
子胥闻之,即从横岭上大山,北望齐晋,谓其舍人曰:“去,此邦堂堂,被山带河,其民
重移。”于是乃南奔吴。至江上,见渔者,曰:“来,渡我。”渔者知其非常人也,欲往渡之,
恐人知之,歌而往过之,曰:“日昭昭,侵以施,与子期甫芦之碕。”子胥即从渔者之芦碕。
日入,渔者复歌往,曰:“心中目施,子可渡河,何为不出?”船到即载,入船而伏。半江,
而仰谓渔者曰:“子之姓为谁?还,得报子之厚德。”渔者曰:“纵荆邦之贼者,我也,报荆邦
之仇者,子也。两而不仁,何相问姓名为?”子胥即解其剑,以与渔者,曰:“吾先人之剑,
直百金,请以与子也。”渔者曰: “吾闻荆平王有令曰:‘得伍子胥者,购之千金。’今吾不
欲得荆平王之千金,何以百金之剑为?”渔者渡于于斧之津,乃发其箪饭,清其壶浆而食,
曰:“亟食而去,毋令追者及子也。”子胥曰:“诺。”子胥食已而去,顾谓渔者曰:“掩尔壶浆,
无令之露。”渔者曰: “诺。”子胥行,即覆船,挟匕首自刎而死江水之中,明无泄也。
子胥遂行。至溧阳界中,见一女子击絮于濑水之中,子胥曰:“岂可得讬食乎?”女子曰:
“诺。”即发箪饭,清其壶浆而食之。子胥食已而去,谓女子曰:“掩尔壶浆,毋令之露。”女
子曰:“诺。”子胥行五步,还顾女子,自纵于濑水之中而死。
子胥遂行。至吴。徒跣被发,乞于吴市。三日,市正疑之,而道于阖庐曰:“市中有非常
人,徒跣被发,乞于吴市三日矣。”阖庐曰:“吾闻荆平王杀其臣伍子奢而非其罪,其子子胥
勇且智,彼必经诸侯之邦可以报其父仇者。”王者使召子胥。入,吴王下阶迎而唁,数之曰:
“吾知子非恒人也,何素穷如此?”子胥跪而垂泣曰:“胥父无罪而平王杀之,而并其子尚。
子胥遯逃出走,唯大王可以归骸骨者,惟大王哀之。”吴王曰:“诺。”上殿与语,三日三夜,
语无复者。王乃号令邦中:“无贵贱长少,有不听子胥之教者,犹不听寡人也,罪至死,不赦。”
子胥居吴三年,大得吴众。阖庐将为之报仇,子胥曰:“不可。臣闻诸侯不为匹夫兴师。”
于是止。其后荆将伐蔡,子胥言之阖庐,即使子胥救蔡而伐荆。十五战,十五胜。荆平王已
死,子胥将卒六千,操鞭捶笞平王之墓而数之曰:“昔者吾先人无罪而子杀之,今此报子也。”
后,子昭王、臣司马子期、令尹子西归,相与计谋:“子胥不死,又不入荆,邦犹未得安,
为之奈何?莫若求之而与之同邦乎?”昭王乃使使者报子胥于吴,曰:“昔者吾先人杀子之父,
而非其罪也。寡人尚少,未有所识也。今子大夫报寡人也特甚,然寡人亦不敢怨子。今子大
夫何不来归子故坟墓丘冢为?我邦虽小,与子同有之,民虽少,与子同使之。”子胥曰:“以
此为名,名即章,以此为利,利即重矣。前为父报仇,后求其利,贤者不为也。父已死,子
食其禄,非父之义也。 ”使者遂还,乃报荆昭王曰:“子胥不入荆邦,明矣。 ”
越绝卷第二
越绝外传记吴地传第三
昔者,吴之先君太伯,周之世,武王封太伯于吴,到夫差,计二十六世,且千岁。阖庐
之时,大霸,筑吴越城。城中有小城二。徙治胥山。后二世而至夫差,立二十三年,越王句
践灭之。
阖庐宫,在高平里。
射台二,一在华池昌里,一在安阳里。
南城宫,在长乐里,东到春申君府。
秋冬治城中,春夏治姑胥之台。旦食于纽山,昼游于胥母,射于鸥陂,驰于游台,兴乐
石城,走犬长洲。
吴王大霸,楚昭王、孔子时也。
吴大城,周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陆门八,其二有楼。水门八。南面十里四十二步
五尺,西面七里百一十二步三尺,北面八里二百二十六步三尺,东面十一里七十九步一尺。
阖庐所造也。吴郭周六十八里六十步。
吴小城,周十二里。其下广二丈七尺,高四丈七尺。门三,皆有楼,其二增水门二,其
一有楼,一增柴路。
东宫周一里二百七十步。路西宫在长秋,周一里二十六步。秦始皇帝十一年,守宫者照
燕失火,烧之。
伍子胥城,周九里二百七十步。
小城东西从武里,面从小城北。
邑中径从阊门到娄门,九里七十二步,陆道广二十三步,平门到蛇门,十里七十五步,
陆道广三十三步。水道广二十八步。
吴古故陆道,出胥门,奏出土山,度灌邑,奏高颈,过犹山,奏太湖,随北顾以西,度
阳下溪,过历山阳、龙尾西大决,通安湖。
吴古故水道,出平门,上郭池,入渎,出巢湖,上历地,过梅亭,入杨湖,出渔浦,入
大江,奏广陵。
吴古故从由拳辟塞,度会夷,奏山阴。辟塞者,吴备候塞也。
居东城者,阖庐所游城也,去县二十里。
柴辟亭到语儿就李,吴侵以为战地。
百尺渎,奏江,吴以达粮。
千里庐虚者,阖庐以铸干将剑。欧冶僮女三百人。去县二里,南达江。
阊门外高颈山东桓石人,古者名“石公”,去县二十里。
阊门外郭中冢者,阖庐冰室也。
阖庐冢,在阊门外,名虎丘。下池广六十步,水深丈五尺。铜椁三重。澒池六尺。玉凫
之流,扁诸之剑三千,方圆之口三千。时耗、鱼肠之剑在焉。十万人筑治之。取土临湖口。
葬三日而白虎居上,故号为虎丘。
虎丘北莫格冢,古贤者避世冢,去县二十里。
被奏冢,邓大冢是也,去县四十里。
阖庐子女冢,在阊门外道北。下方池广四十八步,水深二丈五尺。池广六十步,水深丈
五寸。隧出庙路以南,通姑胥门。并周六里。舞鹤吴市,杀生以送死。
余杭城者,襄王时神女所葬也。神多灵。
巫门外麋湖西城,越宋王城也。时与摇城王周宋君战于语招,杀周宋君。毋头骑归,至
武里死亡,葬武里南城。午日死也。
巫门外冢者,阖庐冰室也。
巫门外大冢,吴王客齐孙武冢也,去县十里。善为兵法。
蛇门外塘波洋中世子塘者,故曰王世子造以为田。塘去县二十五里。
洋中塘,去县二十六里。
蛇门外大丘,吴王不审名冢也,去县十五里。
筑塘北山者,吴王不审名冢也,去县二十里。
巫门外欐溪椟中连乡大丘者,吴故神巫所葬也,去县十五里。
娄门外马亭溪上复城者,故越王余复君所治也,去县八十里。是时烈王归于越,所载襄
王之后,不可继述。其事书之马亭溪。
娄门外鸿城者,故越王城也,去县百五十里。
娄门外鸡陂墟,故吴王所畜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