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将学习米字的群体排一下队,吴琚当排队首。吴琚学米芾能神似。明董其昌说吴琚书似米芾而峻峭过之。
历来大书家无不是临帖大家。取法乎上,经典法帖必须是书法取法的主要矿源。坚持不懈的临与创,是最有效最直接迹近古人的一条捷径。
米芾、吴琚是中国书法史的重镇,他们的行书不仅是行书初学者的极佳范本,更是上溯魏晋的重要途径。
古帖浩如烟海,选择需有慧眼。何绍基说:"书家须自立门户,其旨在熔铸古人,自成一家"。学好传统最终的目的是要转化和活用。这种“转化”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过程,非刻意而能为之。
吴琚工诗词,尤精翰墨,孝宗常召之论诗作字。 《江宁府志》云:“琚留守建康,近城与东楼平楼下,设维摩榻,酷爱古梅,日临钟(繇)、王(羲之)帖。”擅正、行草体,大字极工。京口(今 江苏镇江)北固“天下第一江山”墨迹,乃为吴琚所书,书法风格酷似米芾。后人认为,在南宋书法家群体中,得米襄阳笔墨神韵者,应首推吴琚。吴琚风格极接近米芾,具有痛快流畅,峭拔顿挫的特点。其传世书迹有《观伎帖》、《与寿父帖》、《 焦山题名》、 《诗帖》等。著述有《云壑集》。
吴琚书法不论线条与结构,都透露出米芾的那般俊逸洒脱与痛快淋漓的神采,却少见米字里肆意纵横的习气。
但是,历史上有那么多人学米芾,为什么许多人都只停留在了临摹阶段,而始终迈不过去创作的那道坎儿呢?
我以为主要是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没有足够的识见,无法形成个人独到的审美;第二,缺乏对米芾技法特征的把握,没有抓住他的技法核心元素;第三,取法单一。
我们在赞赏吴琚书酷似米芾书的同时,又不得不为其“拟古不化“而感到遗憾。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警觉。
作者藝術簡历
杨光融,笔名网名山子,1956年生人,男,籍贯贵州天柱,大学本科毕业,文学学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原贵州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贵州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贵州省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委员,贵州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贵州省文艺理论家协会理事。黔东南州书法家协会第3(第2届主持日常全面工作)-5届主席。
杨光融于1977年考入贵州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师从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及书法理论家姜澄清教授,其书法学习得以进入正规系统训练。1993年9月考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研修班,受业于康殷、欧阳中石、启功、沈鹏、孙伯翔、刘艺等中国当代书法大家,从此其书法研习则进入较深的审美层次。
其书法着力追求功力与意趣的有机结合。其书法作品被法国国家艺术馆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以及国内外十余家重点博物馆收藏,荣获国内外书赛大奖十余次。其篆隶楷行草诸体皆入展入选过国家级书法展。
上一篇:茶邀群贤 壶聚善缘
下一篇: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