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氏文化 > 风俗习惯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一块番薯的曲折故事

一块番薯的曲折故事

       番薯,粗俗物,在逃荒的时期,却可活人无数。在闽南地区地贫人瘠的地方,番薯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食品,他的贡献更不低于其他农作物。随着社会进步,番薯的深加工附属产品却已经悄然衍生。但如今盛世,物资不乏的年代,浪费过甚,我们应该当思来之不易。而番薯的来历却知之甚少。

番薯又称红薯,甘薯,地瓜,白薯,山药,山芋,唐薯,甜薯。其名为番。顾名思义就是“舶来品”。正如薯有二种,其一名山薯,闽广故有之;其一名番薯,来自海外。明代泉州贤达:“番薯其来源也有诸多说法。但常被引用的有福州长乐陈家,广东东莞陈家,广东电白林家,泉州晋江吴家。又之最近发现的晋江安海苏厝曾氏族谱记载 时间也都在明代前,中时期。

番薯:为年蔓生草本植物,喜温怕冷,需要在气候温暖,阳光充足,土壤松软干燥的环境才能够长。明代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二十五“食货”:薯 蕷:今呼山药,蔓生,茎紫,叶青,有三尖角,似牵牛而光泽。开细白话,结实如铃,生山谷间。根细如指,白色,极紧实,刮磨入汤煮之,作块不散,味更珍美,食之尤益人,过于家园种者。

两种茎叶大致相同,山薯附树而生,番薯则蔓地生,其果实型也大有不同,山薯魁垒,而番薯则型圆且长。

明代泉州贤达何乔远《闽书》:“番薯,万历中闽人得之于国外,瘠土砂砾之地皆可种,用以支岁,有益贫下,并作《番薯颂》:颂曰:渡闽海而南,有吕宋国,国渡海而西,为西洋。多产金银,行银如中国,行钱西洋诸国。金银皆转载于此以通商贾,故闽人多贾吕宋焉。其国有朱薯,被野连山,而是不待种植,夷人率取食之。其茎叶蔓生如瓜蒌,黄精,山药,山蕷之属,而润泽可食,或煮或磨为粉。其根如山药,山蕷如蹲鸱者。其皮薄而朱,可去皮食,亦可属食之,可熟食之,亦可生食,亦可酿为酒。生食如食葛,熟食色如蜜,其味如熟荸荠。生贮之有蜜气,香闻室中。夷人虽蔓生不訾省,然而不与中国人。中国人截取其蔓咫许,挟小盖中以来于是,入吾闽十余年矣。其蔓虽萎,剪插种之下地,数日即荣,故可挟而来。

明代谈迁《枣林杂俎》之荣植:甘薯中也说:朱薯产吕宋国,被野连山,不待种植,夷竟食之,万历中,闽人移蔓以归。种之,数日即荣,瘠卤沙岗皆可植。粪之,加大。泉人资以充饥。

综以上诸多贤达所载,福建的番薯实为菲律宾吕宋移植而来。吕宋番人对番薯的种植法是保密的。才有何乔远所提及的“挟小盖中以来”。

晋江灵水吴氏自明洪武13年肇基至今六百余载,地瘠人多,食不果腹。而灵水吴氏也是不能例外,自五世惠公(1438——1487)渡台,也影响到其他族人离乡背井远离故土侨居东南亚印尼,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欧美者日趋者众。港澳台更是规模。

番薯也就是在当时的大背景之下被引进,最先传入华南地区,是得到学术界一致认同。但关于番薯的时间及路径还是存在着诸多争论。诸如十六世纪从吕宋传入福建漳泉而往北渐入莆田,福州再传入江浙沪。称为“北传”。十八世纪从越南传入电白,再扩大到两广。称为“南传”但在引进的过程中也是充满一些曲折离奇的事情。

根据《灵水吴氏家谱》记载:可鼎(1551——1599)慕灵源山水幽胜,与堂叔玉山公卜居焉离祖屋里许,种果树数百株,严冬之际,橙黄橘绿,公刚方而不避恩怨,晚得朱薯一棵,教人种植,今闽中处处有之,迄今饱其利等,若五谷其功泽甚多。

《安海志侨外篇》:万历间,安海灵水旅菲侨商从当地夷人习种番薯(因从国外引进遂称番薯而其色红而又称朱薯)得其协助私运薯苗回国传种,开闽南道种番薯之始,植福于子孙后代。

明代史学家苏琰在他的《朱薯颂》里面有这样的一段话,“甲申,乙酉间,漳潮之交,有岛南澳,温陵洋舶道之,携其种归晋江五都,乡曰灵水,种之园斋。甲午,乙未间,温陵饥,他谷皆贵,惟薯独稔,乡民活之薯者十之七八。”同样在清代龚显曾《亦圆脞牍》卷六也有这段记载。就从这段话的意思来看,灵水吴氏在1584,1585年间从南澳岛引种番薯,这个时间比起福州长乐陈振龙于1593年从吕宋引种番薯还要早八,九年。

番薯原产地中南美洲墨西哥,为印第安人所培育,后来由西班牙带入菲律宾吕宋,在1565年征服诸岛后红夷常患粮米不足,于是大面积的推广种植。到了1593年福州陈振龙看到当地土著随地掘取,以佐谷食。《金薯传习录》

从《金薯传习录》所记载于灵水吴氏口传也有不少的共同之处。番薯价贱易植,但从菲岛带出却不是那么容易。西班牙人视之为珍,不给于中国人。

《金薯传习录》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3)陈振龙通过海关盘查,行贿土著,方得薯藤数尺。后将薯藤绞入汲水绳,蒙混过了关卡,经过七个日夜航行回到了福州,是日五月二十一日。由于担心格土不和,就在自己房子周围开始依法试种,四个月后朱薯引种成功。“子母相连,小如臂,大如拳,味同梨枣”遂命名“番薯”。当地人为纪念陈振龙,特建“先薯祠”以兹纪念。

灵水口传:可鼎是一名郎中,万历年间家乡闹饥荒,便游历菲律宾诸岛,吕宋土著酋长夫人患有眼疾,贴榜招医。刚好可鼎游历到此,撕榜救治。在医好酋长夫人眼疾,酋长为了答谢可鼎的求治之恩,排宴招待。其中就有这道番薯。从来不曾吃过番薯的可鼎,感到好奇,就试吃一块,感到甘甜可口,经查问才知为薯,是一种易种多产作物。宴后,酋长又重金酬谢,可鼎推辞曰:“举手之劳无用言谢,望酋长可将薯苗赠与带回”。这时酋长倍感为难,因为薯为当地被视为上品,不能随意带出,加之当时西班牙殖民海关层层把关,更之不易私自携带。后来经过商议,酋长决定赠与番薯数块,作为酬谢,以便携带。可鼎便从薯块带回故乡灵水,本想这是一种纪念,便留一块,那成想说,这薯块居然长出嫩芽,可鼎就从长芽的薯块种植在院子里空地缝隙,由于薯苗接触到新环境,长势特别好,在四个月后,居然长出番薯来。

近期由华侨大学退休教授李天锡根据《朱里曾氏房谱》所记载:考证得到番薯为明代苏得道在洪武二十年(1387)从苏禄国传入泉州。苏得道字达德,府庠生生于1317年,卒于1397年。按流传于苏厝乡间的传说,苏得禄于二十五岁的时候随父亲下南洋,在苏禄国经商,每每想到唐山故土乡民过着缺衣少食的日子,于心不忍,总想着能够为老家做点什么,当他发现苏禄国有一种藤生作物,所种地土于老家基本相似,于是心想说能够从此宝物带回家乡,但碍于苏禄国的政策法规,私代番薯处境,会处于极刑。那为了带会薯苗,苏得禄挖空心思,最后从番薯藤用来捆绑行李,最终避过海关的检查。才顺利从薯藤带回家乡。试种成功后,并大规模种植。每有逃荒之年,苏厝都能够安然过度。

虽然苏厝已经没有苏氏人家,当地曾氏后人为感恩苏得道的恩德,村名依旧沿用“苏”厝,并建“龙泉宫”供奉番薯公苏得道,番薯妈。现在苏厝还保留着苏得道的坟墓,清明时节苏厝曾氏后人也都会延续祖祖辈辈的传统对其进行祭祀。

但不管番薯是何人所引进,也不管是否传说,一块来自于海外的舶来品“番薯”不管是什么时候进入中国。人说行船走马三分命,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冒着风险,随时可能失去生命,在多少风雨交加的日子里,把这个不起眼的“番薯”带回中国,使得当时乃至现在的国人都是一个取之不尽的珍贵食物。

参考目录:

朱里曾氏房谱

清曾钟雄:灵水吴氏族谱

明何乔远:闽书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

明苏琰  :朱薯颂

明谈迁  :枣林杂俎

明徐光启:农书全书

明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清周学曾:晋江县志

清龚显曾:亦圆脞牍

近代傅衣凌:安海志

近代王双怀:明代从海外引入华南的粮食作物

近代唐启宇:中国作物栽培史稿

      近代陈树平,郭松义,曹树基前揭文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0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还没有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个人文集


吴志柏文集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