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公讳伟勋(1920—2016),江苏无锡人。公生于民国年间,沐浴吴地文脉,禀赋卓然,志存高远。作为民革忠诚会员、杰出社会活动家,更作为吴氏宗族文化传承之巨擘、海内外宗亲敬仰之领袖,公一生矢志于吴氏谱系之梳理、祖文化之弘扬、宗亲血脉之联结,以毕生心力铸就宗族文化传承之丰碑,其德其行,载誉寰宇,流芳后世。

公之故里无锡,乃吴氏文化之根脉所在,文脉绵延三千年而不绝。三千二百年前,始祖泰伯为践至德,与仲雍携族人南奔江南,于梅里(今无锡梅村)披荆斩棘、拓荒耕耘,建立勾吴古国,开创吴文化之先河。泰伯“三让天下”之高风亮节,被孔子盛赞“至德也已矣”,其谦让开拓、崇德尚礼之精神,遂成吴氏家族世代相传之核心家风。泰伯卒后葬于无锡鸿山,梅里泰伯庙、鸿山泰伯墓自此成为全球四千余万吴氏宗亲之精神圣地与寻根祖庭。公生于斯、长于斯,自幼浸润于深厚之吴文化底蕴,耳畔常闻始祖轶事,目之所及皆为宗族印记,与吴氏宗族结下不解之缘,宗族情怀深植于心。
公之幼年,家学渊源深厚,父祖皆重宗族伦理与文化传承。其父常携公前往无锡惠山至德祠,焚香祭祖、恭诵祖训,细述始祖泰伯南奔建国、让王避贤之佳话,以及吴氏先贤耕读传家、睦邻友亲、忠勇报国之轶事。耳濡目染之下,公自幼便树立起浓厚之宗族认同感与文化使命感,暗下决心日后必当为宗族事业竭尽所能,让吴氏文脉薪火相传。彼时之无锡,民风淳朴醇厚,宗族观念深入人心,宗亲之间守望相助、和睦相处,公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逐渐养成宽容和气、虚怀若谷、坚韧不拔之品格,为其日后团结宗亲、奔走宗族公益奠定了坚实基础。
少年之时,公聪慧勤勉,心怀家国。虽时局动荡,然公勤学不辍,博览群书,尤重历史典籍与宗族文化,于吴氏源流、先贤事迹了然于胸。稍长后,公远赴上海历练,其间广结贤达、开阔眼界,凭借其真诚坦荡之品性、机敏果敢之行事,结识了诸多社会贤达与爱国人士。其中,大实业家荣德生、荣毅仁父子深耕实业救国、造福桑梓之壮举,其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令公深为敬佩;荣家秘书朱龙湛学识渊博、处事严谨,与公结为忘年之交,常探讨文化传承之道;上海无锡同乡会会长钱孙卿之子钱钟汉(解放后曾任无锡市副市长)志同道合,与公相谈甚欢,结下深厚友谊。这些交往不仅拓宽了公之视野,更塑造了其爱国爱乡、兼济天下之胸襟,为其日后投身宗族事业与社会活动积累了宝贵人脉与经验。
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抗战胜利不久,百废待兴,宗族事业亦亟待重整。无锡县吴氏宗族委员会应时成立,筹备重修《吴氏大统宗谱》,以厘清世系、凝聚宗亲。时年二十七岁的公,意气风发,怀揣着对宗族事业的满腔热忱,积极投身其中。因其才思敏捷、行事稳妥,且对宗族文化颇有研究、见解独到,被推举为宗族委员会监事,成为委员会中最年轻之成员,深度参与《吴氏大统宗谱》第十五次修纂工作。
此番经历,让公得以系统掌握谱牒编修之体例、流程与技巧,从史料搜集、世系核实到文稿撰写、版式编排,无不亲力亲为。他遍历无锡及周边地区之吴氏宗族祠堂、老宅故地,走访高龄宗亲,搜集散落之族谱残卷、祖碑拓片、家族信物,悉心梳理每一支系之传承脉络。同时,公广泛联络无锡及周边地区之吴氏宗亲,倾听宗亲诉求,凝聚宗族共识,深得宗亲们之信赖与赞誉。这段修谱经历,不仅锤炼了公之组织协调能力与务实作风,更让他深刻体会到谱牒对于宗族传承之重要意义,为其晚年主持编纂《中华吴氏大统宗谱》埋下了重要伏笔,更坚定了他毕生投身宗族文化传承之决心。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百废俱兴,宗族事业虽历经波折,然公之宗族情怀始终未减。他始终关注吴氏祖迹之保护、谱牒文献之留存与宗亲情谊之维系,暗中联络志同道合之宗亲,默默守护宗族文化根脉。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社会风气之开放与文化传承之重视,宗族事业迎来复苏之机。公以花甲之年,毅然扛起光复吴氏宗亲事业之重任,重新踏上弘扬吴文化、联结宗亲情之漫漫长路。此时,吴氏宗族事业面临诸多困境:祖迹年久失修,亟待修缮;谱牒文献散落四方,亟需抢救;宗亲联络中断多年,亟待重建;年轻一代对宗族文化认知匮乏,亟待普及。公深知任重而道远,却毫无退缩之意,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为泰伯庙和泰伯墓之扩复建、宗谱之抢救和续修、吴氏宗亲活动之开展等奔走呼号,无倦无悔,任劳任怨,始终坚守在宗族事业的第一线。
公之功绩,首推编修《中华吴氏大统宗谱》。公元二〇〇〇年,年逾八旬之公,不顾年迈体衰,毅然倡议发起编纂《中华吴氏大统宗谱》,并躬身担任编委会主任。彼时,编修工作面临着诸多难以想象之困难:史料匮乏,需辗转海内外搜集;世系繁杂,分支众多,需逐一核实考证,避免错漏;资金短缺,编修工程浩大,需多方筹措募捐;宗亲分散于世界各地,联络沟通极为不便。然公矢志不渝,以身作则,凭借其多年积累之宗族人脉与声望,召集一批志同道合之史学专家、谱牒学者与热心宗亲,组成精干之编委会。
十余年间,公带领编委会成员宵衣旰食,殚精竭虑,克服重重阻碍。为搜集史料,公之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海内外吴氏聚居地:从无锡本地之宗族祠堂、档案馆,到偏远乡村之族谱收藏者家中;从香港、台湾之宗亲社团,到东南亚、欧美之吴氏侨团,皆留下了公之身影。他不辞辛劳,登门拜访高龄宗亲,恳请捐赠祖传谱牒;辗转各地图书馆、档案馆,查阅正史、方志、文集,摘录与吴氏相关之记载;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与海外宗亲保持密切联系,搜集散落海外之宗族史料。为核实一段世系传承,他曾三赴某地,登门拜访多位老者,多方印证;为厘清一个分支源流,他曾查阅数十种文献,耗时数月之久;为解决编修资金难题,他率先垂范,捐出个人积蓄,同时积极游说企业家、宗族贤达慷慨解囊,募集编修经费。
历经十五载寒暑交替、春去秋来,在公之不懈努力与海内外吴氏宗亲之鼎力支持下,一部共七卷八本、洋洋洒洒数百万字之《中华吴氏大统宗谱》终于付梓成书。是谱体例严谨,编排科学,内容详实丰富:上溯始祖泰伯,下迄当代宗亲,系统厘清了吴氏自始祖以来之源流脉络;详载宗族世系之传承变迁,包括支派分化、迁徙路线、人物传记等;收录大量珍贵之宗族文献,如祖训家规、祠堂记、墓志铭、诗词文稿等;附录吴氏先贤画像、祖迹照片、宗亲组织名录等,极具史料价值与实用价值。这部宗谱为全球数千支吴氏族人寻根问祖提供了权威圭臬,填补了吴氏文化传承之空白,成为吴氏宗族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之巨著,亦是公一生最卓著之功绩。当这部凝聚着公毕生心血与海内外宗亲期盼之宗谱呈现在世人面前时,海内外吴氏宗亲无不欢欣鼓舞,纷纷赞誉公为“吴氏宗族之功臣”“至德精神之践行者”。
次则修复祖迹,重光祖业。无锡鸿山泰伯墓、梅里泰伯庙,作为吴氏始祖之安息与肇基之地,是吴氏文化之物质载体与宗亲之精神象征。然历经岁月侵蚀、战火纷扰与时代变迁,两处祖迹一度破败不堪:泰伯庙殿宇倾颓,梁柱腐朽,彩绘剥落;泰伯墓荒草丛生,碑碣残损,路径湮没,香火寂寥。公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决心推动祖迹重修,让始祖圣境重焕光彩。
为实现“祖业重光”之夙愿,公积极奔走于政府部门与民间社团之间,多方协调,筹措资金。他多次前往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详细汇报泰伯墓、泰伯庙之历史文化价值,阐述修复祖迹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凝聚宗亲情感、促进地方文化旅游发展之重要意义,争取政府政策与资金支持;同时,他广泛联络海内外吴氏宗亲与社会各界贤达,发起“重修祖迹,缅怀始祖”之倡议,呼吁大家为修复祖迹贡献力量。公之赤诚之心与不懈努力,打动了无数人,海内外宗亲纷纷捐资捐物,社会各界亦给予大力支持。
在公之竭力推动下,泰伯墓、泰伯庙之重修与扩建工程得以顺利启动。施工期间,公虽年事已高,仍时常前往工地查看进度,关注工程质量,提出诸多建设性意见。他强调:“祖迹修复,既要恢复原貌,再现古制,更要传承精神,彰显至德。每一处细节都要精益求精,不可有丝毫马虎,要让后人通过祖迹,感受始祖之高风与吴文化之深厚。”施工团队遵循公之嘱托,严格按照历史原貌进行修复,选用优质材料,聘请能工巧匠,精心雕琢每一处构件。
历经数年努力,泰伯墓、泰伯庙终于整饬一新:泰伯庙殿宇巍峨,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重现昔日庄严宏伟之景象;庙内供奉始祖泰伯塑像,神态庄严,栩栩如生;两侧廊庑陈列吴氏先贤事迹与宗族文化展品,供后人瞻仰学习。泰伯墓冢封土高大,松柏苍翠,神道两侧石人石兽排列整齐,碑亭矗立,古朴肃穆。祖迹重光之日,海内外吴氏宗亲纷纷返乡祭祖,焚香跪拜,缅怀始祖恩德,场面盛大而肃穆。公站在始祖殿前,望着络绎不绝之宗亲,眼中满是欣慰,感慨道:“祖业重光,吾此生无憾矣!”泰伯墓、泰伯庙之修复,不仅为吴氏后人提供了瞻仰始祖圣迹、传承“至德”家风之场所,更成为弘扬吴文化、凝聚宗族向心力之重要载体,吸引着无数海内外华人前来寻根问祖、缅怀先贤。
再者,弘扬吴文化,联结宗亲情。公深知,宗族文化之传承,不仅在于谱牒之编修与祖迹之修复,更在于精神之弘扬与宗亲之团结。他曾任世界至德总会高级顾问,始终以弘扬始祖泰伯“谦让、开拓、诚信、崇德”之至德精神、践行季札“三让王位”之高洁品行为己任,致力于让吴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公积极倡导并参与无锡吴文化节、泰伯祭祀大典等重要活动,成为这些活动之核心推动者与精神引领者。每次活动,他都亲力亲为,从活动策划、流程设计到宣传推广、宗亲邀请,无不倾注大量心血。在吴文化节上,公向海内外嘉宾与宗亲深情讲述泰伯南奔建国、开拓江南之历史,阐释吴文化“谦让为美、开拓为魂、诚信为本、崇德为基”之核心内涵,呼吁大家传承和弘扬吴文化,为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贡献力量;在泰伯祭祀大典上,公身着传统服饰,率领宗亲遵循古礼,恭恭敬敬祭拜始祖,从迎神、奠帛、读祝文到送神,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传承古老祭祀礼仪,弘扬孝悌文化与感恩之心。
公以文化为纽带,以联谊为桥梁,积极促进海内外吴氏宗亲之交流与团结。他牵头组织各类宗亲联谊活动,如吴氏宗亲恳亲大会、海外宗亲返乡寻根之旅等,邀请海内外吴氏宗亲返乡寻根祭祖、交流互访。无论是香港、台湾之宗亲代表团,还是海外之吴氏侨团,公都热情接待,与他们促膝长谈,共叙宗族情谊,共商文化传承大计。他积极推动建立吴氏宗亲网络,搭建海内外宗亲沟通交流之平台,加强各地宗亲组织之间之联系与合作,让分散于世界各地之吴氏族人紧密联结在一起。在公之感召下,越来越多之吴氏后人投身于宗族事业与吴文化弘扬之中,年轻一代逐渐了解宗族历史、认同宗族文化,宗族向心力与凝聚力不断增强,吴文化之影响力亦日益扩大,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之明珠。
公之一生,志存高远,初心不改。从少年时立下宗族传承之志,到青年时参与修谱积累经验;从花甲之年重振宗族事业,到耄耋之年主持编纂大统宗谱,公始终坚守对宗族文化之赤诚,以卓越之组织才能、坚韧之毅力、无私之奉献精神,在谱牒编修、祖迹修复、文化弘扬、宗亲联谊等方面建树卓著,成为吴氏家族承前启后之关键人物。他待人宽容和气,虚怀若谷,以人格魅力赢得宗亲爱戴;他做事勤勉务实,精益求精,以实际行动践行至德精神;他胸怀大局,心系宗族,以毕生精力守护文化根脉。
公之德望,享誉海内外吴氏宗亲;公之功绩,永载吴氏文化史册。无锡至德殿内,香火缭绕,供奉着始祖泰伯之牌位,亦铭刻着吴公伟勋之功绩;延陵堂中,宗谱高悬,记载着吴氏宗族之传承,亦传颂着吴公之美名。公之精神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永远激励着后世吴氏子孙。愿吴氏后人缅怀公之精神,传承宗族之文脉,坚守至德家风,团结一心,锐意进取,为宗族之兴旺、为国家之繁荣、为文化之传承贡献力量,让吴公之伟绩与至德精神绵延不绝,光耀千秋。
赞曰:伟哉吴公,德厚流光。生于吴地,文脉滋养。少年立志,宗族为纲。青年修谱,积累经验。晚年兴族,功绩辉煌。编修统谱,源流昭彰。修复祖迹,圣境重光。联宗睦族,文化传扬。至德家风,世代敬仰。功在宗族,名垂无疆!
上一篇:中医脊梁——吴钦堂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