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道中 作序 吴杰 翻译
夏商周三代以前,古人确立“姓”,以区别婚姻关系;建立“氏”,以辨别身份贵贱。天子有王牒,诸侯有世本,士庶人有家谱。纵观历史,谱牒传承下来,已经很久远了。隋唐时期,人们更为谨慎重视,选举、婚姻、亲爱之道,都要以族谱作为依据。可见,谱牒不可以因一时而废止啊。
我们吴氏,起源于周部落王子----姬姓泰伯、仲雍。泰伯以至德让出王位,躲避于(陕西宝鸡吴山)荆蛮之地。(后来走水路迁徙至南方)江南的人们敬仰泰伯的仁德与道义,一致推举他为当地的君主。武王灭商,遂分封仲雍的后人于吴地,今所谓“吴”,就是泰伯仲雍的后裔。后来吴氏子孙支派繁多,有以爵位为姓氏,有以地名为姓氏,世系出处不一。至于龙岩吴氏,则是渤海郡的后裔。
四世祖念一郎,自河南开封迁至福建漳州的华封社,去世后葬在九龙岭。他的儿子十二郎,后来迁居到福建西部的龙岩,住在余炉社的官宅坊,成为龙岩吴氏的始祖。
又经历了五世,兴甫公选择居住在大池社的一个地方。他生有二子:胜旻、智和。胜旻生四子:友综、友诚、荣茂、珣馨;智和亦生四子:祖顼、祖瑄、祖瑛、祖璟,共八房。子孙数百,都是兴甫公的后代。
兴甫公以上的祖先,因四处迁徙,很多族谱都已经遗失,很难补全。即使是兴甫公这一支,几百人分散在各个村落,各自耕作度日,平常少有来往,有些甚至都不知辈分先后,实在可惜,可叹。
公元1568年,隆庆戊辰始,我与叔乐泉君、兄东泉君、弟东溪君等一起商量,请弟道亨,带领子侄,经、纪、绶等辈,搜括旧编,订成宗谱。从我父亲、至高祖,迁入龙岩的始祖,及有功的祖先,都绘制了画像,保存生平记录。其他缺失不清的,作从略处理。族谱文体格式,参照苏东坡的家谱,体现了追本溯源,敬重先祖的修谱遵旨。
孟子有“君子积德,其泽可以延及五世”的说法。因而家谱,每五代需要重新绘制一次。这部族谱,第一张图表,是从高祖到自己这一辈;第二张图表,是从自己到曾孙辈。这样一来,九副图表就齐备了。这部族谱还参考了欧阳修所定的范例。从高祖到曾孙,划分不同支脉,区别不同世系。不但可以分清亲疏关系,还辈份分明。凡是阅谱的人,可以明了族谱的意义所在,对先祖的孝敬之心,也会油然而生。
《诗经·鲁颂》记载:“君子将车轮(象征家业)传给子孙。”因本人德行浅薄,没有什么可传给子孙的。只有尽力考证和补全,使得族谱臻于完善。这样可以告慰三百多年来的历代祖宗。在留下这份基业的同时,也寄托了对后代子孙诸多的劝勉。
明朝隆庆二年戊辰(1568)秋八月望日 云孙,双山 道中顿首书
简要点评:
1988年,族人前辈汉晖、润芳诸公,在主持修订《星沙五修吴氏族谱》时,本人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懵懂少年。为了勿忘前贤,补充族谱内容,族叔振群为近现代多位前辈立传。由此,振群叔付出了巨大心血,也彰显了卓越才华。
1989年初,族谱送南昌编排刻印,装订成册,成功问世,各家收藏。望周公为此做出了独特贡献。此外,在2010年代,望周公还倡议组织族人为修葺多处祖坟做出了巨大努力。
2022年,胞兄吴忠将珍藏的族谱快递到广州亲友处,再由亲友甘定德先生带到美国。我才有机会阅读到族谱的内容,但对字迹模糊的繁体文言文感到陌生。虽然阅读存在困难,此后有空还经常翻阅,逐渐对竖版繁体文言文有了兴致。
2024年始,族谱成册三十六年后,我才萌生抄录精华部分,划分段落,加注标点,发布网络,以期广为流传。
2025年秋,贤侄吴杰将几篇经典的族谱序言,翻译成了白话文,方便广大读者理解。此举意义非凡。经本人校对并刊载于公益网站吴氏在线。
上述持续接力前行的过程,正好应验了宋朝丞相,科举状元,文天祥在序言中所写:“天下之理,可久者必可大。吴氏,代有人焉。将有优者,出于其时,可也。”
吴杰说明:
此文原承族叔称谋先生惠赐。先生旅居美邦,然心系宗族,恒以谱牒为重;旁搜博采,订讹补缺,为先辈撰录传记数篇,条理井然,考据谨严。家乘因此完备,后裔有所稽据,功不可没,谨致诚挚谢意。
上一篇:殿口商吴氏宗谱序
下一篇:湘赣吴氏族谱序(白话译文)